书城亲子男孩为什么要穷着养 女孩为什么要富着养
6543700000013

第13章 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立的机会(1)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孩子不能自立很让父母伤神,但是,孩子不能自立究竟是谁之过呢?

自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能够一天养成的,父母包办代替剥夺他们的实践能力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更不利于培养男孩的独立性。

孩子自立的能力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而父母的放心不下和不肯放手就像一双拢住小鸟翅膀的手,让他们不能飞翔。只有大胆地放开手,小鸟才能在空中振翅翱翔,他们才能经历风雨的磨炼,最终成长为搏击长空的雄鹰。爱孩子但别阻挡孩子自立

对父母来说,教育男孩时不仅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还要“该放手时就放手”。只有这样,才能让男孩学会自立和自强,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才会充分地发挥出来。

小骆驼问妈妈:“我们的睫毛为什么会长得那么长?”

骆驼妈妈回答:“当刮起风沙的时候,我们的睫毛能让我们在风暴中看清方向。”

小骆驼继续问:“可是我们的背那么驼,简直太难看了,我们为什么要长这个东西呢?”

骆驼妈妈回答:“我们身上长的是驼峰,它能够为我们储存大量的营养和水,好让我们在干旱的沙漠中忍受十几天的没有水和食物的日子。”

小骆驼接着问:“那我们的脚掌为什么这么厚呢?”

骆驼妈妈回答:“它会让我们沉重的身子不至于陷到柔软的沙漠中去,我们可以利用它长途跋涉啊!”

小骆驼听妈妈说了这些优点后非常高兴地说:“原来我们身上的每个器官都有这么大的用途呀!可是妈妈,既然我们这么有能力,为什么还在动物园里而不是去沙漠中长途跋涉呢?”

如果骆驼不在沙漠而是在动物园中,那么它离开了沙漠这个平台,即使有再大的优势也无法发挥,而且那些优势看上去也许还有些刺眼。男孩又何尝不是这样,假如父母总是不肯给男孩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那么即使他本该是个天才,也会因为父母的束缚而变成庸才。父母该给男孩怎样的成长平台呢?答案就是自立。

一个男孩为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可以做到自立感到非常骄傲,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也是从小当“小皇帝”的,因为父母什么活都不让他做,他每天的“任务”就是打篮球和复习功课,过着父母安排的日子,生活得非常单调、乏味。可是上了大学,他吃了些苦头,学校要求住校,可是他连自己洗衣服都不会。

他的父母当初也提出“陪读”的想法,可是倔强的他因为吃了苦头,产生了要战胜困难的想法,坚决拒绝了父母的要求,连去学校都没让父母送。

他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看到有些同学身边有父母陪读,他感觉自己很自立。经过几年独立的大学生活,他几乎学会了所有的日常生活技能,甚至连一些小家电出现毛病他都能自己修理了,他甚至自豪地感慨:“我都没想过,自己也会除了学习和玩之外的东西。”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如果真的采用陪读的做法却会让很多孩子失去独立的机会和自理的能力,我们庆幸这个男孩的坚持,也庆幸这个男孩的父母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

还一篇报道说,在广州大学城附近的北亭村和贝岗村,几乎每个旅馆都有家长长住,而他们的目的就是陪孩子上学,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事实上,不但广州这样,类似这样的“陪读”家长早就遍布全国了。父母担心在家养尊处优惯了的孩子在外面什么都不会做,于是就甘愿做他们的“生活保姆”。可是当这些孩子走向社会时,他们依然是生活的“低能儿”。

一位父亲给上大学的儿子写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的父亲”的信:

亲爱的孩子:

虽然你曾伤透了我的心,可是你终究还是我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咱们家唯一一个上大学的人后,就分不清我们究竟谁是谁的儿子了。

当初我扛着行李送你到大学报到,帮你买饭票、买菜票、铺被子、买生活用品,甚至还教你怎么挤牙膏,之后又叮嘱你脏衣服要带回家洗。我想,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你也许还觉得你这个不争气的父亲为你这个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我还应该感到特别光荣。你把我们的爱当成理所当然的。

你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和你妈一共收到过你两封信,信的内容加起来还没有一封电报长,主题非常鲜明,言简意赅用到这里最恰当不过了,而且通篇字迹潦草,只有那个“钱”写得非常工整而且分外清晰,生怕我们老花眼看不清楚。在你读大二后,我们一封又一封地收到你的催款信,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你言辞之迫切和语调之诚恳,那时你给我的感觉是,大学毕业后,你一定能去做一个优秀的讨债者。

我们从未让你做过什么,所以你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对于玩乐,你却强出我们很多,这可能也是因为从小我们对你太娇惯,总想办法满足你的任何需求。有一件事让我感觉非常痛心,暑假时你居然偷偷改了学费通知,想通过虚报学费多拿些钱,我们怎么也没想过你居然会用这招来对付生你养你、处处为你操劳的父母,而这仅仅是为了你可以出入酒吧、迪厅。

每当我想到这件事就会失眠,这已经成了我的一块心病,而你——我亲手养大却又感到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你在大学除了可以增加文化知识以外,能不能再多长一点良心,能不能试着学会自立……

辛酸的父亲

很多父母都是在无意中阻挡孩子自立的,而他们却往往身在其中不自知。这位父亲的悲哀可能发生在很多父母身上。其实,与其怪这个男孩如何如何,不如怪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文中的父亲大概从未给过自己的儿子自立的机会,除了凡事包办以外,还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这其实是对孩子不肯放手的一种形式,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男孩自私的性格,从而在父母可能不再愿意满足他的情况下采取了欺骗的手段。如果上文中的父母在男孩还小时就向他灌输自立的理念,那么他就不会凡事都寄希望于父母,也不会认为向父母要钱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也能体谅父母的辛苦。

自立是孩子的需要

著名的儿童行为学专家蒙台梭利所说的“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男孩自立的需要。的确,父母的帮助能使男孩少绕很多弯路,但是男孩自身的实践才是他成长的根本。

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回到老家仍旧贫困的地区考察。当他看到家乡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景时,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少吃饭用的碗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令他感到难过的是全家连双筷子都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着吃。

于是,这位商人出于对这户人家的无比同情,许诺给这户人家以物质上的帮助。但是刚走出这家人的门口他就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看到这家人的房前屋后都长着非常适合做筷子的竹子。

商人改变主意之所以这么快,无非是觉得那家人依赖心理太强,只想求助于人,而不想自己做些什么,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做。可以说他们的贫穷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自立之心,即使别人想拉他们一把,他们都很难被“扶上墙”去。其实,一个人的自立心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有自立的需要。

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说得非常慢,这时爸爸在一边就急不可待地替他说话。渐渐地,这个小男孩就对说话产生了畏惧心理,后来说起话来也有些结巴。有一天,这个小男孩起床后自己叠被子,可是他的动作非常慢,妈妈看了,立刻抢过来帮他叠。从那开始,这个小男孩就把叠被子当成了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其实这样做往往会限制男孩自立能力的发展,忽视他们自立的需要。本来男孩想自己做一些事,而家长非但不帮助男孩,反而替男孩代办了所有事情。这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在一所幼儿园中,一群孩子正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水盆中漂浮着一些玩具。幼儿园里有一个刚刚3岁的小男孩,他自己站在圈子外,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圈子充满了好奇。他慢慢地走到其他孩子跟前想挤到里面去,可是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他双眼不停地扫视着周围的环境,他那张小脸上流露出非常生动的表情,突然他把目光放在一张小凳子上,显然想把这个小凳子搬到圈子后面,以便爬上去看看里面的情形。他快步向凳子走过去,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一把抱住他并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到了里面的水盆,老师说:“可怜的小男孩,你也看看里面在玩些什么吧。”

当然,这个小男孩看到了漂浮着的玩具,可是他却没有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征服障碍所获得的快乐。由他的表情可以看出,对他来说,看到里面的情景并没有让他多么高兴。

只有自己完成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具教育意义并且是最让他们高兴的。自立是每个孩子的迫切需要,他们为能够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因此获得自尊而自豪,但是这种需要一旦被长期压抑就会慢慢萎缩。而往往是家长不恰当的帮助促使男孩不得不形成依赖的习惯。

父母应尽早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从男孩小时候起就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自立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男孩自立的人格和不怕挫折的精神,要让男孩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向他们传输“依人者自危”的道理。

要知道,人幼年的价值观是依赖于父母的态度的。所以,男孩有自立的需要时,父母万万不可加以限制,相反,还应该鼓励男孩去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却没做过的事,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承担后果

孩子的自主性常常表现在他的选择上,可是因为父母怕男孩自己选择错了,总是不愿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他们,但是父母忽略了一点:假如从来不给男孩选择的权利,他就永远学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责任感。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有责任感的,也不会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自己产生责任感,他们的责任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获得,需要父母的培养和用心,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当男孩懂得做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时,那就说明他在一点点成熟。

父母应该把一些选择的权利交给男孩,但是要事先为他提供有关情况,帮他分析出现各种问题的可能,并且要告诉他自己选择了就要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男孩一时选择错了,这也会成为他一次学习的机会,对以后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一位父亲曾经给孩子报了特长班,孩子非常不喜欢爸爸给他报的特长班,所以觉得没有兴趣,甚至到了想离家出走的地步。这显然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而孩子也必定学不好,因为那不是他的选择,所以很难真正用心学。

另一位妈妈却没有这么做。这位妈妈想让儿子学钢琴,可是到少年宫报名时,发现儿子在武术画报前看得出了神,说什么也不肯走了。于是,妈妈尊重了男孩的选择,但要求孩子对他的选择负责任,一定要坚持一段时间把武术学好。后来孩子果然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责任感是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与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如果必要,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并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

一位父亲让儿子去附近的商店购买一些大米,这个孩子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父亲看到了立刻把孩子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推呢?”男孩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拿两个提包,一手10斤就提回来了,还拿什么小推车?”这位父亲却坚持说:“当然小推车方便。”

其实,这种争论是多余的。男孩喜欢用手提就让他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话,那么下次即使别人不提醒他,他也会自动用小推车的。这样既是对男孩的尊重,也能让他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固,而且对男孩个人意见的宽容也让他日后有自己的主见。

事实上,2岁的孩子就懂得选择了,他们知道自己是想喝半杯牛奶还是一杯牛奶,4岁的孩子就知道自己可以吃下一个苹果还是半个苹果……

想让男孩从小习惯做出选择,就不必问他们“早餐想吃什么”之类的问题,应该问:“你的粥要热的还是凉的?”“你想吃煎鸡蛋还是煮鸡蛋?”这种问话方式是选择式的,会传达给男孩一种他要对自己的事情负一定责任的信息。这时他将不仅是一个接受命令的孩子,还是自己生活的决定者与参与者。男孩会从父母的态度中获得清晰的信息——我们给你提供选择了,而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4岁的恒恒和妈妈坐在一个餐厅中,侍者问:“你们想点些什么?”妈妈点完后,恒恒说:“我要一个三明治。”妈妈说:“他不要三明治,他要一个汉堡包。”侍者继续问恒恒:“你的三明治想要辣的还是不辣的?”这时,恒恒高兴地转向妈妈说:“嗨,妈妈,叔叔认为我的确存在!”那一顿饭是恒恒吃得最干净也是最安静的一次。

选择和责任几乎是连体的,假如男孩的事情件件都由父母去做决定,那么男孩会认为自己不用对这个决定负责任,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选择。假如把权利交给了男孩,他选择时就会非常慎重,而且他也明白,一旦选择了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