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碗里江山
6546900000015

第15章 知食分子 (5)

在当代的鲜花创新美食中,我吃过一道比较特殊的,是大董烤鸭南新仓店创意的一品冰花玫瑰燕,是采用高科技分子技术把玫瑰汁做成鱼子状,令其可口且富有弹性。具体做法是:先把燕窝蒸熟,再倒入玫瑰鱼子,上桌时再配以鲜玫瑰花瓣,色泽鲜艳,味道爽滑。

我自己则创意过一道菜叫鲜花盛开,是用五花肉剁成肉茸,和虾滑做成馅,配上红酒和玫瑰汁,酿在鲍鱼里,一起蒸熟。上桌的时候,再配上干的玫瑰枝,装在专门烧制的画框状陶瓷盘中。

这道菜一上桌,就像一幅色彩亮丽的图画:鲍鱼好似一朵娇艳的玫瑰花,周围搭配着真的玫瑰花瓣,看来就是一朵盛放的优雅玫瑰。这道菜不但创意非常精致,味道也十分独特,尤其适合情人谈情说爱时享用。

《醒园录》:一部被忽略的美食巨著

2010年,北京的春天有些姗姗来迟,乍暖还寒时节,我应了一帮诗人朋友的邀请,去四川罗江参加诗歌节,顺便也想重温巴蜀阳春的暖意。

没想到,此次罗江之行却有一个意外收获:重新认识了堪与袁枚比肩的清代美食家李化楠、李调元父子,及其美食巨著《醒园录》。

李化楠是四川罗江人(现属德阳市),乾隆七年进士,其子李调元是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李化楠做过浙江余姚和秀水的县令,宦游江南多年,见识、创意了很多美食,以浙菜、粤菜为主,并和川菜融合,最早开创了“江南菜川做”、“川菜江南做”的风气。其著作《醒园录》也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江南菜和川菜融合的书面记载。

说到菜系的融合,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中国的菜系往往跟着水系走,每条大的水系旁必然形成大的菜系。而川菜和江南菜同属于长江水系,其融合也符合这个规律,或者说两者融合会更加容易些。

而历史上,跨流域跨水系的菜系融合则不太常见,或者难度比较大。

比如,长江上游的川菜和淮河流域的徽菜,融合就比较少。而川、湘、浙菜的融合则比较多,这一点现在也可以从街上餐馆的风格看得出来,现在已有很多餐馆川湘菜不分了。

《醒园录》分为上下两卷,主要由李化楠记录,其子李调元增补并最终印制传世。李调元在《醒园录》的序言中说:“先大人(指李化楠)至于宦游所到,多为吴羹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然者,随访而志诸册。

96 古画 宴饮图不假抄胥,手自抄写,益历数十年如一日矣。”现存的《醒园录》成书中记载了 120多道菜式,上卷主要记载荤菜的做法和保藏方法,下卷主要记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做法。

与一般的文人食谱不同,《醒园录》记载菜式做法非常详尽,已经超越了文人常见的体味、感觉式的美食记述。由此,我甚至能推断李化楠和李调元除了是美食评论家,更是优秀的美食创意者、实践者,其厨艺水平可能超越了清代美食大家袁枚。

袁枚创作美食著作《随园食单》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其家厨王小余。袁枚带着王小余去各地遍访美食,然后让他学习、复制,创新,而自己更多的是体味和记述,亲自下厨的时候并不多,可能并不是特别精通厨艺。说第三辑 知食分子((清)袁枚作品《随园食单》书影通俗点,袁枚这个大才子品评山美食有一套,真正下厨就不成了,就是有些“舌高手低”。民国年间的梁实秋和周作人也是如此,虽然写美食都自成一家,却都属于“君子远庖厨”。

在这一点上,李化楠父子堪与勤动手的宋代大美食家苏东坡相媲美。

《醒园录》的记载详尽到什么程度?在我看来,看着这本书,就连普通的家庭主妇都可以复制其中的菜式。

098比如,其中记载的“醉鱼法”:“将新鲜鲤鱼收拾干净,腌二日,翻过再腌二日,即于卤内洗净。再以清水净,晾干水气。入烧酒内洗过,装入坛内。每层鱼各放些花椒,用黄酒灌下,淹鱼寸许。再入烧酒半寸许。上面以花椒盖之,泥封口。总以鱼装得七分,黄酒淹得二分,烧酒一分,可成十分满足,吃时取底下的,放猪板油细丁,加椒、葱,刀切极细如泥,同炖极烂,食之,真佳品也!”真是看得人直流口水,忍不住要去买鱼腌制了。

有些菜虽然很家常,但也很有档次,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比如炒鳝鱼、炖脚(甲)鱼、煮燕窝、煮鱼翅、煮鲍鱼、煮鹿筋等。

另一方面,《醒园录》还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江浙菜式,但多有川式的改造,比如“煮燕窝法”:“用熟肉锉作极细丸料,加绿豆粉及豆油、花椒、酒、鸡蛋清作丸子,长如燕窝。将燕窝泡洗撕碎,粘贴肉丸外包密,付滚汤烫之,随手捞起,候一齐做完烫好,用清肉汤作汁,加甜酒、豆油各少许,下锅先滚一二滚,将丸下去再一滚,即取下碗,撒以椒面、葱花、香菇,吃之甚美。或将燕窝包在肉丸内作丸子,亦先烫熟。”这种做法更加迎合川人好浓厚、尚辛辣的味觉需求。而在燕窝里撒花椒这种做法,我更是头一次见到。

腌菜是川人的又一饮食爱好,《醒园录》中也多有记载,如腌红甜姜、腌瓜、腌落花生(罗江盛产花生,以“天府花生”知名)、腌芥菜等。

糕点也是《醒园录》记载的重点,包括“蒸蜗菜法”、“蒸茯苓糕法”、“蒸满洲饽饽法”等。

在罗江当地有一种美食汶江鳜鱼,传说也与李调元有关,颇有意思,写下来供读者分享。

话说当年李调元任科举考官时,朋友请他吃鳜鱼,说要对一副对联,如果能对上,不但可以享受美味,还将奉送鱼苗,李调元欣然同意。于是两人来到一个池塘边,友人触景生情出上联曰:“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李调元想了半天未能对上,自觉非常惭愧。

半年后,李调元到郊外踏青,看到一位垂髫少女走在油菜花丛里,头上还插着黄花,顿时来了灵感,对出了下联:“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后来,那位朋友赠给他 1800尾鱼苗,李调元派人快马加鞭送到罗江老家的汶江放养,鳜鱼从此在罗江繁衍生息下来,并成为地方美食。

巧合的是,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这些诗人到罗江吟诗烹菜,当地的县委书记陆也也是诗人出身,碰巧也对美食很有研究,带我们吃了一道根据《醒园录》复制的罗江美食蒸猪头。

这道菜的具体做法是,先将一只整猪头对半分开,明火烧去毛,然后放入滚水刮洗干净,晾干,晾制的时候,用盐涂在猪头表面,然后放花椒、盐、姜、蒜腌制,之后下水煮,然后上蒸锅,蒸八个小时,直到极烂时出锅,上桌时配以醋和少许蒜泥做的蘸碟。

这种猪头肉用筷子一碰即能脱骨,肉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同桌一位从不吃猪肉的女诗人也开了荤戒,连称好吃。

罗江的本地菜式也很有特色,比如,以当地特产天府花生为主料制作的菜品,如花生拌韭菜、花生灌腊肠等,无不爽口宜人。

现在,当地也在有意开发复制《醒园录》中的菜式,并将其命名为“调元菜”,但我感觉还是有些太局限于罗江本地了。

要知道,《醒园录》美食的一个精髓是对江南菜和川菜的融合,如果要发掘罗江美食,视野应该更加开阔些,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第三辑 知食分子

诗歌是菜,菜也是诗歌

所谓“不平则鸣”,中国文人往往是官运不济后才诗兴大发、文兴大发,然后又食兴大发。坎坷、抑郁、感伤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灵药,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都在诗歌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人生的志趣,最终在美食中获得舒缓、平和。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菜,菜也是诗歌。

受孔夫子影响,中国文人有个传统——“君子远庖厨”,对于美食,他们多是评论家,品尝家,却少有能同时下厨做得一手好菜的。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算是少有的二者兼备的,但他们的美食诗歌却少了些。若论文名和影响力,苏轼和陆游在诗歌美食这个领域更有建树。

苏轼和陆游口味不同,简单的可以总结为:苏轼爱吃荤,陆游喜吃素。

苏东坡爱吃猪肉,有《食猪肉》诗文为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其中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至今还是做红烧肉的最高“理论指导”。如今流行的红烧肉做法,不管怎么创新,总离不开苏东坡总结的这几条。

除了东坡肉,做鱼羹也是苏东坡的一项绝活。他在《东坡志林》就夫子自道:“予在东坡,尝亲执枪匕煮鱼羹以设客,客未尝不称善。”(宋)苏轼 宝月帖苏东坡一生用诗歌记录了很多美食,可说是一位伟大的美食记录者。

在他的笔下,粗略统计,今天依然流行的就有扬州的醉鱼、醉蟹、腌鸭蛋,安徽泗州的春盘,广州的花鸡粥,吴地的炒肉片、糟淮白鱼,山东蓬莱的鲍鱼,四川的豆腐、江团等,至今都还是地方美食,其中大多受益于苏东坡的诗歌美食“广告”。

除了苏东坡,陆游也算得上古代写作美食诗最多的诗人了,他创作的有关饮食的诗歌多达百余首。可以说,美食同样给了陆游很多灵感,在美食的刺激下,常有好诗诞生,如“清酒如露鲊如花”(《鹧鸪天》),读来就让人食欲大发。

这句诗中“如花一般”的“鲊”,其实是一道五代十国时期的名菜。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吴越有一种‘玲珑牡丹鲊’,以鱼叶斗成牡丹状蒸熟,叶微红如初开牡丹”,就是用一种腌鱼切片成牡丹花状,然后蒸制而成,菜形美味更佳。

在很多时候,陆游干脆把惆怅与孤独之情直接寄托在美食中,如“空怅望,鲙美菰香,秋风又起”(《双头莲·呈范至能待制》),这里的“菰菜”即茭白,官场不得志的陆游,既以诗歌记载了美食,也记载了当时的心情。

在蜀地做官时,陆游写过一首《南烹》:“十年流落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堪笑吾宗轻许可,坐令羊酪僭蒪羹。”其中,对美食的眷恋深深地刻画出诗人的孤寂与怅然。

我想,在思念这种情感中,美食也是占了很大比重的,比如我们常102常感叹再也吃不到儿时吃过的一道美食了。这种深沉的情感在当时郁郁不得志的陆游写来分外感人。

到了晚年,陆游干脆自己耕地种菜,而且几乎只吃素。这一方面是保养身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志趣所在。

“放翁年来不肉食,盘箸未免犹豪奢。 ”“香粳炊熟泰州红,苣甲蒪丝放箸空。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对食戏作》)。吃素让陆游获得了很强的心灵力量:“但使胸中无愧怍,一餐美敌紫驼峰。”陆游对素菜很有研究,包括芹菜、荠菜、茄子等在他的笔下都有详细描述。素菜里他最喜欢的是荠菜,并专门写下“日日思归饱蕨蕨,春来荠美忽忘归”的诗句。此外,陆游还总结出了做素菜的绝招:“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即保持蔬菜的新鲜原味,如今看来,陆游食用的可真是健康食品。

当然,陆游也不是全吃素,他是吃得比较清淡。他在《雨中小酌》中有“自摘金橙捣鲙齑”的诗句,其中的“金橙鲙齑”这道菜曾被隋炀帝夸赞过为“东南佳味”。做法是用鲈鱼拌和细切的金橙,做成汤菜,后来的苏州名菜蟹酿橙即是源于此。

从目前的诗文来看,陆游至少会做酸菜,会制甜羹,会做齑面,在美食操作这个层面,陆游是不亚于苏东坡的。

这两位诗人的美食创意与美食观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苏、陆的出现或许并不是偶然,在宋代甚至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诗体:“求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