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碗里江山
6546900000018

第18章 民国吃家 (2)

前段时间我做过一道暗味鲳鱼,具体做法把鱼处理干净后,加上盐、花椒、姜丝等腌制一小时,中途把鱼翻身一次,腌好之后,把鱼用八成热的菜籽油(油温太低鱼会粘锅,太热则易糊)炸一下,两边炸成金黄色后盛盘子,把油沥出来,剩一点油,加上猪油,形成混合油,再加上姜、蒜、糖、豆瓣,配炕过的微糊的干辣椒下锅炒。这种干辣椒最好用手搓碎再放到锅里,炒的时候也可以加几粒花椒,再加一点骨头汤,也可以加清水。让这些汤和调料慢慢收汁,最后浇到鱼身上。

浇汁到鱼身上之前,最好加一点新鲜的蒜末。浇汁后,因为有豆瓣和辣椒,再加上鱼的颜色是绯红的,看起来很打眼。最后,撒上一把绿120色的葱花,形成强烈的红绿对比,上桌时很受欢迎。

在孙皓那个时代,武昌鱼的做法应是清蒸的,而现在湖北菜中的武昌鱼也是清蒸的,但这对鱼的肉质要求很高。野生的武昌鱼自然是清蒸好吃,但现在多是饲养的鱼,用暗味鲳鱼这种厚重的做法,才能味道足。

关于名人菜,徽菜的一道菜李鸿章杂碎也很有名。现在,这道菜在徽菜菜谱上叫做“李鸿章杂烩”,而其最原始的叫法应该是“杂碎”,这从原料上可以看出来:海参、燕窝、鱼肚、火腿等。

话说 1901年,李鸿章到美国访问,在一个岭南籍留美博士陈杰初的“醉月楼杂碎馆”请美国公使吃饭,当吃到这家馆子的主打菜“杂碎菜”的时候,李鸿章连声叫好,美国人就问陈杰初这道菜的名字,这位老板灵机一动,说就叫“李鸿章杂碎”。

借着名人效应和新闻炒作,这道菜很快风靡美国,盛极一时,后来几乎所有的华人餐馆都有这道菜。有好事者统计,当时至少有三千多华人依靠卖这道菜发了财。流风所至,北美掀起了“李鸿章系列食品”的热潮,比如李鸿章面条、李鸿章炒饭等。后来,这道菜又返流到国内,成为徽菜中的一大名菜。

受此启发,也是受四川民间烩菜的影响,我在 1993年创制了一道菜,叫二毛鸡杂。做法是把鸡肠、鸡心、鸡肾、鸡胗等放到一起,加上四川特有的泡姜、酸萝卜等,烩成一锅菜。现在,这道二毛鸡杂已经成为天下盐餐馆的主打菜。

在此基础上,1995年我又创出了一道二毛海杂。主料用鱿鱼、虾仁、海蜇、扇贝等,然后与泡萝卜、泡姜、泡椒等放在一起烩,这可以称做现在风靡全国的麻辣香锅的源流之一。

上世纪 90年代初开始,我就有意地用动物的杂碎,加上海带、青菜天下盐招牌菜之一:二毛鸡杂等放到锅里,边煮边吃。当时还没有煤气炉,只有煤油炉,小火慢煨,客人可以边煮边吃。当时叫“煨菜”,现在叫“干锅”,算是体验式餐饮最早的实践之一。1996年,我到成都开店,广泛推广了“干锅菜”的这一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望京的黄门家宴上,人称当代“孟尝君”的黄珂也有一道拿手的汤锅菜,是将牛腩与豆瓣、泡姜、泡椒、花椒、干辣椒等炖煨出来的。

从 2000年开始直到今天,大概十年间,这道牛腩汤锅在黄门宴上上桌过千余次,连辣带麻一共进入过至少三万男女食客的嘴巴,并以其香辣柔糯的口味,被收进了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镜头中。

蒋介石的食养

大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很小的时候,就听人说起蒋介石喜欢喝白开水,当时,这给我的直观印象是蒋介石的性格比较寡淡。

到现在,我才终于搞明白,原来蒋介石习惯喝的这一杯白开水大有讲究。

通常,蒋每天起床前的半小时,副官和服务人员就开始紧张工作起来。他们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烧白开水,水烧开后自然冷却到 60摄氏度左右,等蒋介石起床喝的时候,温度在 30摄氏度至 40度之间,接近人体的自然温度。

对于喝水的时间,蒋介石也很讲究,并不是渴了才喝,而是每隔 分钟左右就喝一次。时间长了身边的侍卫也知道他这个特殊习惯,每隔20分钟就会为蒋介石换一杯水。

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水疗法”——蒋介石把这种水称为“开白水”,这种习惯的养成主要受两个人的影响。

其一是蒋的恩师张进江。有一回,张进江生病,蒋介石去医院探望。当他询问病情时,张指了指桌子上的白开水说,与其吃苦药不如多喝白开水,一天三次,通过喝白开水就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后晚年的蒋介石与宋美龄来。经过一个阶段的水疗,张进江的多年宿疾居然大为好转。这令蒋介石大觉惊异。

另外一个就是蒋的夫人宋美龄。宋美龄很早就被送往美国读书,健康习惯深受西医的影响。她曾对蒋介石说:“在营养学研究方面,美国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流水平。因为他们的经济发达,只有经济发达的国家才能把人们的健康当回事。白开水的好处就是,它的纯正,在于没有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没有杂质的东西,对人体就是有益的。”而美国营养学家还教授给宋美龄一套养颜秘方——多喝白开水保持容颜身材,直至去世前,她都始终坚持践行。这对蒋介石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2003年,台北阳明山的草山行馆推出了一套养生餐,据说这是蒋家食谱被首度曝光。这个套餐由干拌面、辣椒、鸡汤和黄金奇异果组成,都是蒋介石生前喜爱之物。其中,最著名的餐点之一就是鸡汤。

对此,蒋介石的随身服务官翁元说: “‘老先生’(指蒋介石)非常喜欢喝鸡汤,厨师每天都要专门熬制。”说起来,历来中国美食都缺不了鸡。中国烹饪界有句俗语叫做“唱戏靠腔,厨师靠汤”。这里的汤主要是指高汤,而高汤基本上就是鸡汤的同义语。从药膳的角度来说,鸡汤性微温,具有补虚温中的作用。

这一点无论中西都是一样的,你看,广东有句老话叫做“无鸡不成席”。而《法国烹饪》的主编威沙尼则说:“鸡对于厨师来说,就像油画家的画布。”蒋的侍卫官翁元还讲过一个故事:蒋介石吃早餐的惯例是先吃一片木瓜,然后再吃早点。在他吃木瓜的时候,侍卫就必须把一碗温度适中的鸡汤放到餐桌上。有一次,厨师没有掌握好鸡汤的温度,滚热的鸡汤把蒋介石烫了一下,气得蒋介石把鸡汤吐了满桌,并怒斥侍卫:“你们这些混账想害死我啊!”出了这种状况,蒋府负责蒋介石起居饮食的专门机构——内务科登时紧张异常,上上下下被好好整顿了一番。

话说起来,青年时代的蒋介石也是挨过饿的。

当年,他在日本当炮兵的时候,伙食经常是日本兵不吃的旧粮陈米,条件不可谓不艰苦。而在当时的日本军队里,每个士兵每餐规定只能吃一碗米饭,而佐餐的仅仅是几片咸鱼和咸菜,只有特殊节庆和周末,士兵才能吃到新鲜蔬菜和肉。日本当地农民杀猪的时候,内脏往往不要,随后被很便宜地卖给兵营。对于蒋介石这样的留日士官来说,能吃到猪下水不啻是丰盛的大餐。

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对于家乡菜也非常喜爱。江浙一带的物产特点是水产丰富,除了海鲜外,蒋介石最爱吃奉蚶,还有蛎黄。实际上,从菜系的角度讲,浙江宁波一带的菜,是可以独立于浙江杭帮菜而自成体系的。

在南京主政时期,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会定期把奉化特产如奉蚶、文蛤以及其亲自烹制的的鸡汁芋头、雪里蕻肉丝、大汤黄鱼送去总统府。

其中,对鸡汁芋头的喜好伴随了蒋介石的一生。这道菜的做法是将奉化地方的芋头烤制后,再用鸡汁熬制,入口非常软糯。

实际上,蒋介石的这种饮食爱好与其牙齿不好大有关系。据说,蒋介石小时候贪吃冰块,很早就弄坏了牙齿。在蒋介石中晚年时期,为了保证其营养摄入,身边的侍卫们就想尽办法,经常花样翻新地做一些适合他口味的“创新菜”。而芋头因为软烂易嚼,营养丰富,同时含氟,对牙齿有好处,成为蒋府菜谱创新的主要食材。

蒋府厨师所创新的以芋头为主要食材的菜品有很多,除了鸡汁芋头外,还有芋头鸡丁、芋头山菜、芋头白菜、芋头粉丝、芋头猪肉丝、芋头虾仁等。其中,蒋介石吃得最多的是芋头白菜和芋头芹菜,这与蒋介石对肉食非常节制有关系。

话说回来,芋头可算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美食,在一些地区往往被作为主食的替代品。“芋头”一词在《史记》中记载的名字叫做“蹲鸱”,《汉书》中叫做“芋葵”。在唐代,史书中有句话叫做“饥不饥,蜀有蹲鸱”,指的就是当时在四川一带,百姓在粮食歉收的年节可以食用芋头来救饥。

芋头质地细软,入口软烂,便于下咽,具有滑、软、酥、糯的特点,制作菜肴适合煨、烧、烩、烤,也可以炒、拌、蒸,是非常利于人体健康的食物。

前一段时间,我去成都见到的一个朋友,他就是个芋头爱好者,每逢外出,必然要烤些芋头带在身上。在他那里,我也学到了不少芋头的新做法。

126芋头可以配咸吃,也可以配甜吃,而且宜荤宜素,可以说是理想的百搭菜。在清代大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记载有芋头烧白菜的做法。上世纪九十年代,川菜中有一道芋头烧鸡,曾红遍大江南北。

这道菜里既有芋头又有鸡,想来也非常符合蒋介石的口味。

今天,以芋头做主要材料的名菜还有鸡粒芋角、香芋扣肉、太极芋泥等。蒋介石嗜食芋头,除了牙齿外,还有就是胃的原因——芋头对养胃是很有好处的。一种食材,既易于咀嚼,又不费牙,还能健胃,这是非常难得的,而芋头恰恰兼具以上的所有好处。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还善于制作开胃小菜,比如霉豆腐、臭冬瓜、鸡汁豆腐等。每当蒋介石吃到这些地道的家乡风味的时候,就知道是毛夫人送来的。对于蒋的这种喜好,当时曾有人作诗调侃道:“纵有珍肴供满眼,每餐味需却酸咸。”据蒋的副官居一侨回忆,每逢年节,除了毛福梅送来的奉化美食外,蒋纬国的母亲姚怡诚也会送来一些姑苏美味。其中的一道小点心——用江苏吴县小镇湘城特产制作的猪油枣泥麻饼,不仅在当地非常有名气,也是蒋介石所钟爱的馔点之一。

猪油枣泥麻饼,作为一个“资深”猪油菜品爱好者,一听这个名字我就分外激动。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种饼的特点是细软甜脆。姚夫人每次都会定制一百只麻饼送到南京总统府,另外还要制作青菜头、菜花头干,还会把嫩菜花做成细末,然后添加鸡汁烧豆腐,这也是一种独创菜肴了。

而每到秋季菊黄蟹肥的时候,姚夫人还会选择上好的阳澄湖大闸蟹派专人送给蒋介石食用。

蒋介石年轻时的酒量也不错,但壮年之后就很少饮酒了。特别是和宋美龄结婚后,蒋在各方面受夫人的影响很大,饮食上更加趋于科学化、精细化。

蒋介石是个严格的节制主义者,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少食多得。 ”他认为很多疾病都是人吃得太多引起的——这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因为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强调节食的重要性。

宋美龄在饮食上也是一个节制主义者。她还经常提醒蒋介石,宁可少吃,也不要频频赴宴。然而,宋美龄主张饮食西化,而蒋介石却是固守着自己的口味,这种差别从夫妇二人的早餐上就可以看出来。

蒋介石的早餐食谱是固定的,被侍卫官称为“早餐三味”:木瓜、炒蛋、酱瓜。

看似简单,实际上这三种食物的食材来源并不简单,而且是经过多次调整后确定的。以木瓜来说,放眼中国也只有广西、云南的一些地方才有。而在抗战时期,蒋介石身居重庆,但当时物资运送非常困难,要保证其早餐中的木瓜供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