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奥威尔书评全集(下)
66706900000012

第12章 评萨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49]

关于萨缪尔·巴特勒出版于1870年前后的《埃瑞璜》,任何人首先会注意到的是,它的书名很傻气。如果你把它写下来:Erewhon,E.R.E.W.H.O.N.,它只不过是把“nowhere”(乌有之乡)这个单词打乱了重新排列而已。这个书名很糟糕,因为你乍一眼不知道它应该怎么读。一个更老练的作家知道人们不喜欢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名不知道怎么念的书,是绝对不会选这个书名的。这并非是无足轻重的事情,稍后我会解释。但是,这个书名让你对它的内容有所了解。它的意思是“乌有之乡”,内容是关于一个并不存在的乌托邦。萨缪尔·巴特勒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英国,但年轻时在新西兰住过几年,他把故事的背景设在了新西兰,当时那里的大部分土地还没有被开发。在故事里,男主角走过了千山万水,无意间来到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国度,那里的人和我们很相似。他们好客地接待了他——他惊讶地发现他们似乎很看得起他,因为他长着金发和健康的肤色——很快他就学会了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几年。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他们的信仰和习俗——无消说,许多与巴特勒时代的英国的信仰和习俗很相似。

所有的乌托邦作品都是在进行讽刺或表达某个寓意。显然,如果你虚构出一个想象中的国家的制度,你的目的是影射某个现实中存在的国家,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国家。埃瑞璜国也不例外。当然,虽然它无法与像《格列佛游记》这样的作品相提并论,但它仍是最具原创性和最深刻的英语乌托邦作品之一。它嘲讽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但那是好性子的嘲讽,而且巴特勒的建设性大于破坏性。他最猛烈抨击的对象是伪善这个我们的民族劣根性,而在当时这一点尤为突出。譬如说,他嘲讽了传统的宗教。在埃瑞璜国有奇特的机构,名为音乐银行。它们很像普普通通的银行,有一排排的柜台,出纳员们端坐在黄铜围栏后面。但那里的气氛很庄严,而且一直播放着音乐。人们不时会去音乐银行里填表取钱,但它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钱,而是出了银行就毫无价值的钱。每个人都声称比起普通的钱,自己更看重这种特殊的钱,但没有人会去用它。事实上,要是你说要拿这种钱买东西的话,商店老板会非常生气。当然,你明白这象征着什么。音乐银行就是教堂,而那些毫无价值的钱代表了信仰,很多人只是在星期天去做表面功夫,但他们并不容许信仰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非常浅显的讽刺,许多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都写得出来。但埃瑞璜国的人民最古怪的一点是他们对待疾病的态度。我讲过这本书的主人公刚来到埃瑞璜国时,他发现那里的人很钦羡他,因为他有一副好体魄和健康的肤色。不久之后他偶感风寒,但和他所想象的不一样,没有人表示慰问或同情,他发现每个人都非常震惊,而且似乎认为如果他真的感冒了,他应该默不作声。他发现埃瑞璜国的人都特别英俊美貌,而且看上去很健康。基本上没有人生病,至少没有人会承认病了。另一方面,他惊诧地发现那里的人会毫无廉耻地承认我们认为于德有亏的事情。

譬如讲,有人会说:“昨天我从商店柜台上偷了一双袜子。”语气之轻松就好像我们在说“我昨天头疼”一样。一个鼻子通红的人会努力向每个人解释那是因为他喝酒了,而心地不好的人会在他的背后说那或许是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反映在埃瑞璜国的法律条文中。任何被发现患病的人都会遭到指控,甚至可能会被判处长期监禁,而另一方面,寻常意义上的犯罪当然被视为不好的事情,但并不被认为是丑事。结果,每一个生病的症状都会被费尽心机地隐瞒。事实上,在埃瑞璜国,犯罪就是生病,而生病就是犯罪。

巴特勒这么写是想表达什么呢?大体上,他的意思是——在部分程度上这确实就是他的用意——道德上的邪恶其实就像疾病一样,是由于遗传和早年教育的错误而造成的不幸。虽然你当然得尽可能去改造犯人并保护社会不遭到罪犯的侵害,但你不应该去责备他们,就像你不应该去责备一个残疾人那样。犯罪只不过是像天花或伤寒那样的问题,只有彻底铲除它的根源才能杜绝犯罪,而不是去谴责和迫害个体。这番话到了现在已经不是什么惊人之语,但在巴特勒的时代似乎很骇人听闻。我们现在意识到应该归因于恶劣环境的罪行,在我们的祖父那一辈被归结为人类就是那么坏。譬如说,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酗酒非常严重。大部分原因其实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实在是不堪忍受:他们拥挤地蜗居在恶劣的贫民窟,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得我们现在认为不可能会出现,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娱乐,许多人甚至不识字。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而然地,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有钱的时候就会去买醉。如今在我们看来这一因果关系非常浅显,但直到萨缪尔·巴特勒和其他像他那样的有识之士提出来之前,并不为人所知。但当他将犯罪和疾病相提并论时,他还另有深意,与他本人有着更深切的联系。如果你要完全理解巴特勒这部作品的全部含义,你就必须理解这一点。埃瑞璜国的人不仅会因为生病而遭受迫害,而且还会遭受各种不幸。譬如说,如果张三坑了李四一笔钱,被关进监狱的是被骗的李四,而不是行骗的张三。这似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想法,但它与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理论是紧密相关的,那就是巴特勒另一部名作《众生之路》的基础。巴特勒对进化论很感兴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查尔斯·达尔文进行争辩。他相信进化只是发生在个别人身上,而且他们会为所取得的进步付出代价。他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物种的最佳代表,人或动物,并不是那些正在进化的个体,而是那些已经进化到死胡同的个体。在下周我会对《众生之路》进行探讨。巴特勒最推崇的人不是或许能将人类提升到新高度的罕见的天才,而是那些健康纯朴的平庸之人,那些在目前的条件下没有遭受不幸且能够享受生活的人。无疑,巴特勒对头脑简单、成功健康的普通人的推崇过于夸张了,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根本不是那种人。他是另一种人,那种才华横溢却无法适应社会的人,他能够缔造新的思想,却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成功。他不够世故,而且他知道这一点。在这个谈话节目的开头,我指出《埃瑞璜》这个书名起得不好,一定会影响这本书的销售。直到这本书出版之后,巴特勒才意识到这个问题,而这种小错误在他的一生中屡见不鲜。他没有销售的概念,没有商业意识,终其一生,他并未靠他的作品谋生,有的只是毫无回报的损失。除了《埃瑞璜》之外,没有一部作品的销量超过几百部,而且直到死后才奠定了他的名声。幸运的是,他有一笔微薄的收入能够赖以生存,但即使如此,由于不明智的投资和被一个本不应该信任的朋友欺骗,他蒙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他自己的生活展现了他在《埃瑞璜》和别的作品中所表明的一点:能够为社会贡献智慧的人往往并不幸运或快乐。几年后巴特勒写了《重返埃瑞璜》,对才华与世故之间的区别有更多想要倾诉的内容,而在他的《札记》里,他对这个问题反复进行了探讨。(顺带一提,如果你想读萨缪尔·巴特勒的《札记》,可以试着去找找出版于1920年前后的那个版本,它有几个更新的版本,但许多最好的篇章都没有收入。)但是,在《埃瑞璜》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并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虽然有被强加入书中之嫌。埃瑞璜国的人除了对犯罪和疾病有独特的态度之外,他们还有另一个特征令主人公感到非常惊讶,那就是他们对机器的仇视——或许仇视不是很贴切,应该说猜忌。主人公发现他们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机械效率很低。譬如说,他们没有火车或手表。有一天,他碰巧去博物馆,惊讶地发现那里保存着许多欧洲正在使用的机器——他们保存这些东西只是当它们是稀奇古怪的物品。以前他们一度掌握并使用这些机器,但他们有意抛弃了机器。经过一番询问,他了解到法律禁止使用任何发明于某个规定的日期之后的机器。机器进步被刻意中断了。

这么做的理由有一段长文进行解释,巴特勒在成书前几年在新西兰的一份报纸上发表了它的主要内容。埃瑞璜国的人认为机器是人性的敌人。如果你由得机器发展到超越某个临界点的话,它将能够摧毁文明,并可能彻底灭绝人类。如今这似乎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思想。现在我们都充分地意识到由得机器进步继续下去而不由某个国际权威组织对它加以控制并停下来去思考它将把我们引向何方的话,将会有非常可怕的危险。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弹和战争所造成的可怕的毁灭。但是,在巴特勒写《埃瑞璜》的时候,确实需要高度的想象力才能看到机器既有用处又会带来危险。我们要记住,那时候火车还是新鲜事物,几乎没有人能够想象飞机,而战争的武器几乎仍然和一个世纪前没什么两样。巴特勒并不是太在意未来战争可能会造成的破坏,他担心的是机器将会剥夺人类的创造力,并将他变成没有技能的劳动者,甚至变成寄生虫。他意识到,机器很有可能发展到人类再也不需要使用手脚的地步。一切事情,甚至就连擤鼻涕或梳头发,都可以由某样机器帮我们完成。但说到底,如果一切事情都由机器帮你做了,你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的生活还会有什么目标或意义呢?《埃瑞璜》的这部分内容需要仔细地去阅读,因为巴特勒夸大了情况,让人觉得他只是在开玩笑。但他的玩笑并不能抹杀他所阐明的真相。除非得到精心的控制,否则机器将会成为人类生活的敌人。而且为了控制机器,我们甚至不得不作出埃瑞璜国的人所做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那就是:故意中止机器发明。据我所知,萨缪尔·巴特勒是第一个指出机器进步所蕴含的危险的人,而且他是在危险并不存在的时候指出的,在当时确实需要想象力的启发。他所说的许多内容如今似乎很平淡无奇,但那只是因为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其他的人,一直传到我们。无疑,你听说过那个去看《哈姆雷特》上演然后离开的老太太所说的话:“我才不爱看呢,里面尽是引用别人的话。”萨缪尔·巴特勒和别的思想家的情况也是一样。他们的思想被普遍传播,如此深入全面,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些思想而成名。

《埃瑞璜》算不上是一部伟大作品。除了他在新西兰写的那本后来出版的书信集之外,它是巴特勒的第一本书,是一个没有经验的作家的作品。内容编排很糟糕,而且正如我所指出的,使用改写名字的手法——书里所有的名字都是英国的名字的改写——读起来很费劲。而且,和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巴特勒并没有完全想好自己究竟是在写一部纯粹的讽刺作品还是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并不能让人信服的故事,结局颇为荒谬。大体上,它是一部散文式的作品,要是巴特勒将它写成杂文的话,或许会更加成功。但它仍然是一本很有启迪意义的作品,是这一类英语作品中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书籍之一。萨缪尔·巴特勒生于1835年,卒于1902年,他著书并不算多,时至今日只有大约五本值得认真对待。我推荐《埃瑞璜》这本书——但我不会推荐它的续篇《重访埃瑞璜》——或许我更推荐的是《札记》,内容非常有趣,而且以简短的形式表达了巴特勒的大部分心声。但他的最佳作品,即使他所有其他的作品都被遗忘但他仍会因为这本书被记住的作品,是他的自传性小说《众生之路》,下周我将向你们介绍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