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菜
■ 顾敬堂
王富贵是个私企小老板,他在全市召集了二十多个大小老板,成立了一个企业家协会,自己担任协会会长。
既然叫协会,总得一起干点啥。王富贵和大家一商量,决定搞慈善,给贫困户送点米面粮油,面子上也好看。
捐助活动效果不错,老板们扛着大米白面走进各种破房子,和贫困户拍照,走的时候再扔个三五百元的钞票,贫困户感激涕零地送出老远,老板们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时间一长,贫困户有点不够用了,王富贵让人四处寻找新的捐助对象。
这天,王富贵听说有个叫蒿子沟的小村子,山穷水瘦地皮薄,以前有实在活不下去的人跑到大城市要饭,慢慢形成了传统,成了远近闻名的要饭村。
王富贵大喜,有种碰到大客户的感觉。他立刻联系了几个老板,直奔蒿子沟。
两个小时之后,几台车进了村子。老板们四处张望,见这个村子和别的村没啥两样:围墙瓦房水泥路,还安装了路灯,看不出传说中的破败模样。大伙儿不免有些失望。
王富贵看到几个小孩儿在路边玩耍,便落下车窗,大声喊道:“嘿,小孩儿,你们这有贫困户吗?”
几个小孩儿对视了几眼,都不说话。王富贵抓出一把奶糖撒出去:“谁知道?”
一个长着虎牙的男孩翻了个白眼,气冲冲地说:“你们去大榆树底下张爷爷家看看吧!”
说完,小虎牙带头走了,谁也没理地上的糖。
“这啥破孩子?一点教养都没有!”王富贵脸上火辣辣的。
正在这时,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走了过来,笑呵呵地问:“几位是来献爱心的吧?”
王富贵脸色还没缓过来,生硬地说道:“也不一定,看看情况再说。”
年轻人点点头:“政府这几年扶贫力度很大,吃不上饭的村民是没有了,只有老张家是因病致贫,生活确实困难。你们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带大家去看看。”
来都来了,总不能白跑一趟。王富贵下了车,老板们纷纷扛上大米白面,跟着年轻人向大榆树下的人家走去。
一进院儿,就见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正在给苏子脱粒,年轻人喊道:“张叔,身体好些了吗?”
张老汉无奈地叹了口气:“葛主任,咋又把人领我家来了?”王富贵这才明白过来,敢情这年轻人是村主任啊。
葛主任赔着笑脸道:“张叔,咱不能冷了人家的心不是?”
张老汉摆摆手说:“你们送温暖献爱心我接受,可是不能照相!”
王富贵憋了一肚子火,这叫啥事儿?头一回送东西还要看别人脸色!他压着火跟张老汉进了屋,四处一打量,屋里虽然没啥像样的摆设,但收拾得很干净,墙上还贴满了奖状。
王富贵看了看奖状上的名字,引出了话题:“这是你儿子?”
张老汉顿时来了精神,两眼放光地说道:“是呀,去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六百多分呢!”
“有出息!”老板们纷纷夸道。
张老汉的老伴前两年得病花了不少钱,最后却落得人财两空,张老汉自己又得了关节炎,出不得大力气,还要供孩子上大学,日子过得确实艰难。但张老汉很乐观:“地租出去了,吃饭不成问题。我儿子在银行办了助学贷款,等参加工作后慢慢还,没有过不去的坎。”
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老板们也没啥逗留的兴趣,放下大米白面,寒暄了几句就撤退了。
葛主任热情地把他们送出门,王富贵看看四处风景不错,顺嘴说道:“这要是办个农家乐挺好。”
葛主任笑了:“还真有,我牵头弄的,是村民联营的形式。这个时候,开江鱼、下蛋鸡都有。”
老板们立刻来了兴趣:“哈哈,四大香占了俩,去尝尝!”
老板们跟葛主任边走边聊,得知他原来是大学生村官,毕业的学校牌子也很硬,这才略微收起了轻视之心。
农家乐搞得挺红火,葛主任安排一个大嫂接待老板们点菜,自己忙别的去了。
鸡、鱼、蛤蟆、狗,外加烧猪手……老板们刚点了八个菜,大嫂劝道:“够了够了,我们这菜码大,葛主任交代,再送你们一个蛄豆腐,肯定吃不完呢。”老板们顿时高兴起来,之前的不快也淡了许多。
不大会儿工夫,一个小孩端着菜上来了,正是老板们刚进村遇到的那个小倔孩儿。
王富贵瞪着眼说道:“这不是小虎牙吗?咋还用童工呢?”
小虎牙鼓着脸,不乐意地说:“我周末放假来帮忙不行呀?”
“行行行,你小你有理!”王富贵不和孩子较劲,“上菜小心点,别烫着。”
很快,八个菜上齐了,色香味都不错,老板们甩开腮帮子边吃边聊,大声议论这个地方的人不知好歹,白送东西连个好脸色都看不到,以后再也不来了。
这时候,小虎牙“咣”的一脚把门踢开,端着一碗蛄豆腐进来了,大声说道:“我们村主任赏菜,你们慢慢吃!”
东北早年间,办喜事的时候确实有“赏菜”这一说——炒完菜之后,东家给厨师包上红包,厨师再额外做一道甜食端到东家桌上,主事儿的人大声喊:“大师傅赏菜喽!”其实就是互相给面子,表示感谢。
如今这句话从小虎牙嘴里说出来,老板们听着格外刺耳。王富贵一拍桌子:“小屁孩儿,你知道啥叫‘赏’吗?主子给奴才、上级对下级才能用‘赏’字!你们一个破村,有啥资格对我们说‘赏’?”
听到争吵声,葛主任跑了过来。得知了事情原委,他先和老板们道了歉,然后摸着小虎牙的脑袋说:“下次给人家东西,要说赠送,不能说赏,记住了吗?”
小虎牙梗着脖子道:“我当然知道!可您不是说过吗,过去我们是远近闻名的要饭村,姑娘嫁不出去,外村姑娘也不愿来,就是因为我们骨头软没志气,我们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葛主任点点头:“是呀,这几年全村老少都很要强,凭自己的勤劳过上了好日子。可是有志气不等于没礼貌呀!”
小虎牙指着老板们说道:“是他们先没礼貌的,刚来的时候就把我们当成要饭的,把糖扔到地上让我们吃!”
王富贵脸一热,尴尬地笑道:“哎哟,这么一说确实是我的不对,我向你道歉,下次注意。”小虎牙脸上顿时有了笑模样,低头鞠了一躬,转身跑了。
葛主任倒上一杯酒举过头顶:“各位老板自己发财不忘帮助别人,就冲这,我敬各位一杯。”这话大家都爱听,老板们纷纷举杯回应。
王富贵放下酒杯,不解地问道:“你们村以前那么穷,为啥现在突然变了,别人给东西都不爱要?”
葛主任笑了:“我是靠父母出去行乞完成学业的,你能想象我是什么心情吗?毕业后,我主动回到这里,就是要改变这种风气。之前也有爱心人士来捐赠物资,我就到贫困户家里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劝他们:知道你要面子,但为了爱心人士的面子,你就接受吧。天长日久,贫困户产生了错觉——爱心人士上谁家,谁家丢人。等大伙儿都断了等待施舍的心,干劲儿自然就上来了。所以刚才张叔才不愿意领大家的情,怕被乡亲们指指点点呢。各位老板,我代村里向你们赔个不是!”
王富贵倒上酒回敬,感慨道:“不瞒你说,以前我们下来献爱心,确实有赏赐的心态。今天,你给我们上了一课,要扶贫,先要把人心扶起来。葛主任,我领你的‘赏’!”
“谢葛主任赏!”老板们凑趣地喊着,一齐干掉了杯中的酒。
(发稿编辑:赵嫒佳)
偷地瓜
□ 崔建华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黄老仙快50岁了,还是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队长给他分派了看坡的任务,就是看护地里的庄稼别被人偷了。
这几晚,黄老仙发现有个瘦小的人影,老在坡上那块地瓜地边转悠,一看到黄老仙马上就跑。地里的地瓜长得差不多了,挖出来正合口,估计那人是想偷地瓜。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黄老仙跟那个黑影斗智斗勇了五天五夜,也没看清那人的长相。
这天傍晚他终于熬不住,躺在看坡棚里打起了鼾。趁这当儿,那个黑影顺利偷走了两墩地瓜。
一墩地瓜一般三五个不等,两墩少说也有六七个,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也算不少了。挖走地瓜的地方白天会很扎眼,很容易被人发现,黄老仙看坡这几年,还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第二天一早,他一觉醒来,发现地瓜丢了,就沿着脚印追了去。
刚下过雨,地上的脚印很清晰,黄老仙很快就追到了目的地,是村头的牛家。这牛家一个寡妇养着两个孩子,看样子,刚才去偷地瓜的是牛寡妇家的老大,因为她家的老二是个五岁的孩子,偷地瓜这事根本做不来。
黄老仙扒着牛寡妇家的门缝往里瞅了瞅,门缝太窄,几乎看不到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黄老仙心里慌慌的,感觉自己不像追赃人,倒成了偷东西的,生怕被人看到,慌里慌张走掉了。
黄老仙心里有数,地瓜肯定被他们藏起来或是吃掉了,没凭没据,如果现在自己进去找牛寡妇算账,孤男寡女的,说也说不清。他得另想办法。
回到坡上后,天色还早,黄老仙瞅着被挖走地瓜留下的鲜土,突然有了主意。他挨着丢地瓜的地方,又挖起了一墩地瓜。这墩地瓜真争气,下面长了四个拳头大的地瓜,黄老仙拿着就去了牛寡妇家。
牛寡妇早起床了,见黄老仙上门,显得有点慌张。黄老仙这下心里更有数了,他拿出那四个地瓜,往桌子上一放,开口说道:“这日子,难啊,谁家也不好过,但凡有点办法,谁愿意没日没夜睡在地头看坡呢?给蚊子咬不说,一旦丢了庄稼,得翻好几倍赔啊。你家还有两个孩子,更不容易。这几个地瓜送你家了,算是感谢你家这几年对我看坡的关照。”
牛寡妇脸红得跟块大红布似的,还没等她开口说什么,黄老仙倒背着双手,转身出门走了。
“我以德报怨,看你还好意思来偷?”黄老仙边往回走,边得意地哼起了小曲儿。回去后,他放心大胆地睡了一上午的安稳觉。
晌午时分,黄老仙爬起来,到地头一看,惊得眼珠子差点掉出来,地瓜又丢了两墩!
“我的娘,地瓜都送你家里去了,还来偷?而且是大白天来偷,这也太给脸不要脸了。”黄老仙是真生了牛寡妇的气,“你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我看你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退一步,你怎么还步步紧逼呢?”
这时,队长来了,一眼就看见丢了地瓜,把黄老仙一顿臭骂,让他限期破案,要不然这损失就从他工分里扣,年底想拿粮食回家,门也没有。
黄老仙一边自认倒霉,一边就恨上了牛寡妇,哪里还敢反驳队长半句?一连两天,黄老仙蹲在地头一个劲地叹气,一点办法也没有。
第三天一大早,队长找上门来,一句话把黄老仙炸了个跟头:“你小子,竟出花花肠子,是不是看上人家牛寡妇了,监守自盗,把地瓜送她家去了?”
黄老仙原本以为,自己送了地瓜,就能挡住牛寡妇家伸出的“三只手”,没想到事与愿违不说,看来她还把这事告诉了队长。
果然,队长接着说:“人家牛寡妇都跟我家你嫂子说了,说你前几天给她家送地瓜了,让你嫂子问问你是不是看上她了,你要是不嫌弃她那俩孩子,她那边没啥意见。这不,你嫂子让我来听听你的意见,人家还等着回话呢。人家一个妇道人家,这么主动,可不多见,你小子可是走了桃花运喽。”
黄老仙目瞪口呆,真是阴差阳错,怪不得她牛寡妇有恃无恐,那天上午又杀了个回马枪,来偷了第二次,原来是故意逗自己啊。
这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打着灯笼也难找,那几个破地瓜算什么?黄老仙有点不好意思起来:“我孤家寡人一个,哪敢有啥意见,就怕人家瞧不上咱。”
“行了,这事你别管了,包在我和你嫂子身上了。”队长说着话,乐呵呵地走了,刚转过身,又回头用手指指还傻站着的黄老仙说,“你啊,胆子就是忒小,要换成我,早把这一地的地瓜全给她家送去了。哈哈哈!”
队长边说边笑着下了坡,自言自语道:“这俩人,有点意思,估计是王八瞅绿豆,早对上眼了。”
那年秋天粮食丰收的时候,黄老仙和牛寡妇利利索索办了婚礼。
至于当初坡里丢的地瓜,黄老仙对外说,是他忍不住饿自己吃了。队长笑了笑没说啥,在分粮食时也没扣他工分,反而还奖励他看坡有功,多分了他10斤地瓜。
新婚夜,黄老仙搂着牛寡妇问:“那天傍晚刚下了雨,你打发你家老大去坡上偷地瓜,是不是早就设计好的,让我顺着脚印就能追到你家?”
牛寡妇一把推开黄老仙:“什么时候的事?你可别瞎说,我家两个孩子正正经经,从来不干偷鸡摸狗的事。”
黄老仙较了真:“你再好好想想,就是我给你家送地瓜的前一天晚上。”
牛寡妇认真地说:“那天你去我家也看到了,我家老大当时根本不在家,去二十里外他姥娘家借粮了,第二天下午才回来的。你肯定认错人了。”
“我是顺着泥地上的脚印追到你家的,再说看那几天跟我斗智斗勇的身影,也像你家老大。不会有错。”黄老仙自信在追踪这方面,从没失过手。
牛寡妇听了,“咯咯”地笑了:“那身影是我,脚印也是我留下的,你看我这身子骨跟个孩子有啥两样?我去坡上掐了一篮地瓜叶,回家给孩子做糊糊吃。我在那坡上转了好几晚了,你都不睡觉,跟打了鸡血似的,我当时恨不得上去掐死你。孩子都饿好几天了,实在没办法,老大才去他姥娘家借粮的。好在后来天可怜见,你终于熬不住睡了,我老远就能听到你在棚子里的打鼾声,要不也不敢去。不过,天地良心,我只是掐了点地瓜叶,从来没打那些地瓜的主意,我对天起誓,从来没有。”
这时,在窗外偷听的人,掩着嘴笑了。谁啊?原来是队长两口子,按照当地风俗,他们来一对新人的窗外听夜呢。
队长心里明镜似的,当初他就发现黄老仙和牛寡妇在坡上进进退退拉锯了好几天,一琢磨这俩人有点意思,看女的不敢下手偷,男的守得严,他就趁下雨的当儿,故意偷了两墩地瓜,有意“栽赃”牛寡妇,让黄老仙顺迹追到她家里,这样就有戏了。
可是后来队长发现俩人没朝他想的方向发展,老实巴交的黄老仙还给牛寡妇又送去了一墩地瓜,没办法,队长就加了把柴,又偷了两墩地瓜……
(发稿编辑:王琦)
敲山震虎
□ 翟德军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在东北海山镇一带,就有一位名叫梁真的老人,玩了半辈子的大鼓,农闲时他就给镇里的秧歌队打鼓,是远近有名的鼓把式。
这位梁真老人如此出名,不光是因为鼓敲得好,更因为他做过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四十年前,在海山镇的大山里,有人发现有两只老虎出没,给附近的村民带来了危险。有一次,有个孩子在山里走丢了,村里人非常着急,怕老虎伤害孩子和进山找孩子的人,老镇长找到梁真的家里,商量着想让梁真去山里敲鼓,把山里的老虎吓走,人们好安心进山找孩子。
人命关天,梁真怎能不出手?他让村民抬出他家祖传的大鼓,边走边敲,一路向山里进发。走了很远,看到前面已经没有山路了,梁真让大家把鼓放下来,说:“现在我就要敲山震虎了,你们都屏住呼吸,心里想着我们是来救孩子的,才能经受住我鼓点的震慑。”
等到人们都准备好了,梁真大叫一声:“开鼓!”随着这声呼喊,鼓槌重重落下,声震云天,接下来,鼓声一声比一声高,敲得山林回响,人心激荡。这时,只听不远处传来几声虎啸,梁真使尽全身力气,一面大鼓被他敲得地动山摇。直到虎啸之声渐渐远去,人们进入山林,孩子得救了,山里的老虎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四十年后的一天,梁真老人跟往常一样,正在镇上广场给秧歌队敲鼓,突然走过来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自我介绍姓赵,是拍抖音的网红,到处挖掘民间艺术人才,听知情人讲了梁真老人当年敲山震虎的故事,就慕名而来了。小赵事先已在抖音上和网友们说过了,网友们起哄说让老人重新敲一次,重现当年的威武。于是,他来到了镇上,想找梁真拍一些视频。
听年轻人说得恳切,梁真的手也有些痒了,敲山震虎那事虽已过去多年,可没想到还有人记得,梁真也想留下一点纪念。
于是,小赵开始研究怎么拍出比较好的效果,梁真则回家准备服装和道具。不一会儿,梁真回来了,身后跟着四名壮汉抬着一面大鼓,梁真说:“这就是当年敲山震虎的大鼓,一直藏在家里,今天拿出来,让你们也开开眼。”
说着,梁真拿出一套红色的服装来,这是当年镇政府奖励给他的。穿好了服装,梁真仿佛又成了当年那个棒小伙,浑身上下透着劲。他又取出一条红丝带,颤抖着双手系在了头上,丝带正中写着“鼓王”二字。接着,梁真招呼着村里人,如同当年一样,抬起那面大鼓进山。
进了山,待大伙放下鼓,小赵架好拍摄机器,梁真大叫一声“开鼓!”随着他的喊声,手里的鼓槌重重落下,如开山之斧,声脆震耳,接下来,鼓点如雨点般一声紧似一声,仿佛每一声都敲在人的心头,在场之人全都心惊肉跳,无比震撼。
突然,只听一声巨响,鼓面破了!没想到跟着自己这么多年的大鼓,竟让自己给敲坏了,梁真顿时愣住了,大伙也都愣愣地看着,一时间不知所措。梁真放下鼓槌,用手摸着那面大鼓,心疼不已。
梁真看着在一边录像的小赵,感叹道:“这段录像一定要给我留一份,今天这次敲山震虎已成绝版,这鼓坏了,我再也不可能敲出如此激昂的鼓声了。”
小赵显然也没料到会有这样的意外,他不住地点头说:“老爷爷,您放心好了,都是因为我,害得您把鼓给弄坏了,我会想办法再给您搞一面新的。”
梁真叹了口气,摆着手说:“不用了,我老了,再没有这个力气敲这鼓了。”
小赵神秘地一笑,说:“老爷爷,您别伤心,今天我还给您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给全村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中年人,来到梁真的面前说:“老人家,您不老,您应该把这敲鼓的技艺传下去,我想跟您学!”
梁真转过头看着眼前的人,疑惑地问:“你是谁?我不认识你。”
中年人顿了顿,竟猛地对着梁真跪了下去。在大伙的惊讶声中,中年人解释说:“大家一定想不到,我就是四十年前被人从山里救出来的那个孩子。我姓张,是我向拍抖音的小赵说了当年敲山震虎的事,也是我把他带来的。现在我已经是一名老板了,我一直想来山里办厂,给村里带来致富的机会,可这个项目会对山里的环境造成污染,我的内心十分矛盾,所以迟迟没有动工。今天听了这鼓声,想起当年梁真老人带着村里人舍命进山救我的情景,我决定不建工厂了,要把这里建成旅游区,以报答大家对我的救命之恩,也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秀美的山水。”
梁真一把扶起张老板说:“好孩子,快起来,你能有这样的觉悟,我很欣慰,以后不要忘了,你们这些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把良心放正了!”
张老板不住地点头说:“所以说,老人家,这鼓您还是要敲下去,要让它成为咱们镇里的一个旅游品牌,让那些来旅游的人,都听一听这震撼心灵、净化心灵的鼓声。”
“说得太好了!”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小赵也趁势对着抖音上的网友说:“非常好,谢谢鼓王的精彩表演,谢谢张老板的诚意之举!老铁们,弹幕刷起来……”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梁真高兴地拉着张老板的手说:“孩子,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你,看来这鼓,我一定要敲下去了,而且要传承下去,明天我就开门收徒!”
(发稿编辑:朱虹)
获奖风波
□ 鲁永平
一幅获奖画作,却引发了轩然大波,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如何?
谢云烟是县美术协会的秘书长。这天,她突然接到儿子班主任胡老师的电话,说最近省里有个少儿美术作品大赛,让她好好指导儿子小冰,争取拿个大奖。
谢云烟明白,说是指导,其实是让自己替小冰画一幅画去参赛。她刚想婉拒,只听胡老师继续说道:“小冰妈妈,我知道你很忙,不过这次比赛局里很重视,为了小冰,我看你还是百忙中抽个空吧。”
事实上,谢云烟不久前刚完成一幅画作,为参加全国青年画家优秀作品展的选拔,最近还是比较清闲的。为了小冰,她只得勉强答应,草草画了一幅画便让儿子拿去交差。不料,胡老师责怪的电话没来,儿子小冰却朝她大发脾气,边哭边嚷道:“妈妈,你为啥不好好画?我讨厌你,我讨厌你!”
谢云烟吓了一大跳,耐着性子好言安抚半天,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原来,谢云烟接受任务后,胡老师本来挺高兴的,主动提出要给小冰一个升旗手的机会。然而,胡老师见到那幅画后,心中恼怒,却又不好对谢云烟发作,便把小冰叫到办公室,婉转地提醒道:“小冰啊,现在这幅画拿到省里是获不了奖的,要是你能说服妈妈再画一幅能获大奖的画,老师就可以让你当升旗手了。”
小冰对当升旗手渴盼已久,听班主任这么说,这才回家跟妈妈闹起来。谢云烟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她心疼地搂着儿子说:“小冰,对不起!是妈妈不好,让你受了委屈。别哭了,妈妈答应你,重新画一幅,一定让胡老师满意。”
小冰这才破涕为笑。谢云烟却笑不出来,只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当晚,待儿子睡下,她便走进画室,摊开画纸,开始提笔凝神作画。
没过多久,画作就完成了。胡老师拿到画后,见这幅题为《织布机前》的国画,人物鲜活,色彩丰富,虚实结合,很是不俗,顿时眉开眼笑,仿佛全省少儿美术作品的大奖已是囊中之物。
过了不久,谢云烟接到省美协秘书长的电话,祝贺她的画作《农博会上的非遗角》入选全国青年画家优秀作品展,证书将不日寄出。这是县里首次有画作挤进全国青年画家优秀作品展,实属不易,令她惊喜不已。几天后,她果然收到了入展证书。
又过了一阵子,胡老师那里也传来喜讯,小冰的那幅《织布机前》在全省少儿美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即将刊登在县报上,请她关注一下。胡老师还叫谢云烟将这一消息在微信上传播一下,当然前提是要把她这个班主任作为指导老师放上去。
接到这个喜讯,谢云烟不喜反忧,但还是不得不违心地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消息。胡老师看到后,十分满意,点了个大大的赞。
谢云烟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脑子里不时浮现出那天小冰为了当升旗手哭闹的情景。突然,她想到了自己的那幅获奖作品,立马起身带着那本入展证书去了报社。
第二天,大家不仅在县报三版上,看到了署名小冰的那幅《织布机前》,而且在头版上,看到了谢云烟的那幅《农博会上的非遗角》,以及入选全国青年画家优秀作品展的相关信息。
当天下午,县电视台闻讯赶来采访谢云烟,并在当晚的新闻中播出。经媒体多方报道,谢云烟一下子成了当地文艺界最红的人物。在本地论坛上,人们纷纷发帖,惊呼县美术界将迎来新时代,领军人物非她莫属。
然而,有一个帖子却与大众的呼声截然相反,发帖人声称谢云烟代人作画,败坏美术界的名声,艺德不行,怎么能成为领军人物?帖子里还附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谢云烟的那幅《农博会上的非遗角》,一张是小冰的那幅《织布机前》。任谁稍稍一对照就能看出,《织布机前》与《农博会上的非遗角》的右上角一模一样,连画中各种细节也分毫不差,显然是同一人所作。
此帖一出,舆论哗然,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怀疑小冰乃某领导之子的,有怀疑小冰是谢云烟儿子的,也有人怀疑这事是被学校老师逼的……一时间众说纷纭。
美协主席气呼呼地打来电话,狠狠批评了谢云烟一顿,骂她不爱惜自己的名声,做事不经大脑,简直是自毁前程,末了,要求她就替儿子作画一事在网上公开向大家道歉,态度诚恳一点,尽量挽回已经造成的恶劣影响。
谢云烟这边刚挂电话,胡老师那边又来电了,气急败坏地催着她在网上申明替儿作画乃自己的主张,跟学校无关。后来,她见谢云烟迟迟不肯按照她的意思去做,恼怒异常,几次三番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借故批评小冰。
可怜小冰突然遭此无妄之灾,顿时变成了惊弓之鸟。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同学们也开始冷落他,甚至欺负他。
这下,小冰脆弱的心灵再也无法承受了,他开始拒绝去学校。谢云烟问他为啥,小冰却不肯回答,只是歪着脑袋一个劲地喊:“我就是不要上学!我就是不要上学!”
谢云烟气急,扬手打了小冰一个耳光。小冰先是震惊地摸着被打痛的脸,像看陌生人一样盯着母亲,接着几步蹿到阳台上,一只脚迅速攀上了阳台的栏杆。
谢云烟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惊叫着“不要”,箭一般奔到阳台,她颤抖着声音道:“小冰,是妈妈不好,只要你告诉妈妈实情,妈妈就答应你不去学校,好不好?”
“真的?你不骗人?”小冰半信半疑地回过头。
谢云烟紧张地盯着儿子说:“是真的!你看妈妈答应你的事,有哪一件没做到?”
小冰听了,迟疑地将一只脚从阳台栏杆上放了下来。谢云烟立即冲上去,一把将他抱在怀里,好一会儿才惊魂甫定。
待细细询问,她才得知,小冰是因为在学校遭受了不公待遇与欺负,才不愿去学校读书的。谢云烟顿时愤怒至极,她马上打开电脑,急敲键盘,毫不犹豫地将一篇题为《如此沉重的“面子”作业何时休》的帖子发了出去,帖子是这么写的:
首先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
孩子的作业本该由孩子完成,然而现实却是为了让老师满意,不是家长代做,便是请人帮忙,或者干脆网上购买。
家长们虽个个私下埋怨,却谁也不敢明言,生怕得罪老师,让孩子受委屈。
我希望小学生课外作业叫人代做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能引起社会的关注,然而我势单力薄、人微言轻,只得故意选了一幅自己参展作品的部分画面,替儿子参赛,又设法在儿子作品登出那天,同时报道我自己的入展消息,之后再找人将代人作画的帖子发上论坛。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盼望能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揭露这种丑恶现象。
帖子一出,在县城引发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发帖宣布:县里已经成立专门调查小组,立即对该事件进行深入调查,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并在网上公开处理结果。
终于盼来这一天,谢云烟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她如释重负地对小冰说:“儿子,以后你可以开开心心地去上学了,再也不用担心有人随便批评你、欺负你了。”
(发稿编辑:朱虹)
牛皮不能吹
□ 范大宇
桃花县家家户户都会剪纸,而在这众多的剪纸艺人中,要数刘玉梅为“龙头老大”,她不仅剪纸剪得好,还会另一手绝活:剪影。啥叫剪影?就是拿一张黑色的纸,对着人的侧面,几剪刀就能剪出个侧身头像来。
去年,一个流窜全国的盗窃集团跑到桃花县作案,还杀了人。没出半个月,案件就被警方破获了。社会上流传说,是因为有人看见了这个团伙某某人的侧身,于是对警察描述了,而警察根据这个描述,找了个剪影艺人“刷刷刷”几剪刀剪了个人物头像,再拿着这张剪影去寻,嘿,还真对号入座了。
至于是谁有这能耐,仅凭一个描述就能剪出大盗的模样儿,众说不一,但不少人说是刘玉梅,因为她是桃花县“第一剪”呀。有记者去采访刘玉梅。刘玉梅对此只是一笑,不点头也不摇头。没几天,县报、省报、广播电台纷纷报道了刘玉梅一把神剪破大盗的故事。
于是,刘玉梅更加出名了,她的剪纸、剪影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阳春三月,桃花县隆重举办省民间艺术博览会,“著名剪纸大师、中国剪影大王”刘玉梅的展台前挤满了人,因为她每天免费剪影三十名。
这刘玉梅虽说近40岁了,可是模样儿俊俏,十分精神。面对站在面前的观众,她左手持一张黑色的纸,右手握着一把金色的剪刀,只用短短的半分多钟,一个人的侧面头像就跃然而出。人群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人群中有一个老人,一直盯着刘玉梅,边看边轻轻地摇头。当最后一个观众的剪影完成后,老人上前问道:“敢问大师,你这剪影是自学成才,还是拜师而成?”
刘玉梅脸红了一下,轻轻地说:“我拜的是齐如海老师。”
“哦,是齐如海?”这齐如海是老一辈的剪影名家。老人一笑,随即说道,“可是你还没有学到家呀。”
刘玉梅有些不快,问:“此话怎讲?”
老人也不说话,转身向那些手执剪影的观众说:“麻烦大家,借用一下你们手上的剪影!”众人不明就里,可老人手快,已经从那些人的手上将剪影一一收回,他将这些剪影混在一起,微笑着对观众说:“请大家从中将自己的剪影挑出来,挑对了的,我奖赏一百元!”
大伙来了兴趣,纷纷上前,可是,这三十张剪影混在一起后,竟然大同小异,根本分不出谁是谁了。
刘玉梅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气得说不出话来。老人像是自言自语说道:“剪影剪影,自然要以影找人,哪有以人找影的道理?”他说罢,转身就走。
好端端的展演,被这老头给搅了局,刘玉梅的心情糟透了。她想起母亲说今晚一起吃饺子,就开车去母亲的住处。
就在刘玉梅上楼梯,快要走到门口的时候,母亲家的门“呼”地开了,从屋里蹿出一个陌生的男人。刘玉梅还没反应过来,男人就从她身旁快速地闪过,“噔噔噔”地跑下楼去。刘玉梅下意识地扭脸看去,只看到那男人在拐角处的一个侧影。
怎么回事?刘玉梅走进屋,高声喊:“妈,你干啥呢?”可是没有回音。刘玉梅急急地奔进卧室,竟看到母亲倒在床边,地毯已被染成一片血红。
刘玉梅赶紧叫了救护车,可母亲还是重伤不治。警察很快也赶到了,勘察后确定这是一起入室抢劫凶杀案。刘玉梅崩溃了,她要求警察马上破案,可警察说,这个老小区没装监控,很难迅速找到杀手。
刘玉梅平静了一下,说:“我看到了那个凶手的侧影,我能剪出来。”
几个警察拿着刘玉梅剪出的侧影看了半天,纷纷摇头说:“难。只凭这个,恐怕难以找出凶手来。”
一个警察忽然问道:“社会上不是说你曾协助我们破获过大案吗?”刘玉梅脸红了红,默默无言。
另一个警察接口说:“不行的话,还是把齐老找来吧!”
半个小时后,一个老人走了进来。刘玉梅愣了,那老人也愣了。原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上午在博览会上给刘玉梅搅局的那位。警察介绍说,他就是鼎鼎大名的齐如海,刘玉梅一听,顿时涨红了脸,无地自容。
齐如海仔细听了刘玉梅对凶手的描述,接着掏出随身带的黑纸和剪刀,“刷刷刷”几剪子下来,一个人的侧影就出来了。刘玉梅一看,惊得下巴差点掉下来。这剪影,活生生就是自己瞥到的那个人的样子。她再看看自己的剪影,与齐老的剪影似乎相差无几,可是,就是在这小小的纸张上,这儿多一丝,那儿少一丝,就有了天壤之别。
警察们将齐如海的剪影复印了若干份,分发下去,没用两天,就将那个凶手擒拿到案。警察审问凶手,为什么要杀害无辜。那人冷笑着说:“无辜?她女儿,那个什么刘玉梅不是把我们老大、老二都送上刑场了吗?我这是报仇!”
原来如此!刘玉梅听到这些后,心中是说不出的滋味儿。为了出名、图虚荣,竟吹牛皮,对社会上风传自己用剪影协助破案的事也默默认可,结果却害了老母亲!
刘玉梅打听到了齐如海的住处,真正拜了老人为师。从此她跟着齐如海,一剪一剪地认真学习。
半年后,齐如海病重。那天,刘玉梅和一些朋友去医院看望齐老,老人笑笑,从床边的小柜子里取出一张一米见方的黑纸,然后让一个朋友将一面镜子举在自己的侧面,就对着镜子剪起纸来。纸剪好了,他也不展开,就收了起来。
一个月后,齐如海告别人世。追悼会上,刘玉梅看到的不是遗照,而是一张巨幅剪影,就是齐老在医院剪成的那张。剪影当然是侧面像,但人们一眼就看出,这剪影不是别人,正是齐如海本人!
(发稿编辑: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