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二卷)
67054600000044

第44章 重臣离去

接着再说赵毋恤,他打败智氏之后,极为高兴,他大摆筵席,居然狂吃胡喝了整整五天五夜。而且他还得意地对身边的人说:

“我真是了不起啊,喝酒五天五夜都没有事!”

有一位侍从回答说:

“主公您要继续努力啊,您只差两天就赶上商纣王的记录了。当年纣王可是连续喝了七天七夜。”

赵毋恤一听,明白这位侍从是在拿纣王和自己作对比,劝他不要如此荒淫。但他没有生气,而是笑了笑说:

“哦,那你说我会不会像纣王那样灭亡啊?”

那侍从回答:

“不会的。”

赵毋恤问道:

“为什么?我只差两天就和纣王一样荒淫了,不会因此灭亡?”

那侍从答:

“桀与纣的灭亡,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明主。但放眼如今的天下,人主都如同夏桀一样的无道,而您像纣王。桀与纣并存于世,怎么能灭亡呢?——不过主公您已经很危险了。”

赵毋恤笑道:

“你说得对,我不能再继续放纵下去了。”

收敛了自己的作为之后,赵毋恤开始大赏功臣,以表彰那些帮助自己打败智氏的人。至于那些当初在晋阳城中三心二意的家臣,赵毋恤只当做没发生过这些不愉快的事,没有追究这些人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很好理解,因为在当时危急的情况之下,连赵毋恤自己都想投降了,所以那些家臣们通敌的行为算是情有可原。

但是,忠诚仍然被赵毋恤视作最高尚的品格。他在封赏功臣时,把那个临危不乱的高共奉为第一,赏赐最高。而扭转乾坤,使赵氏转危为安的大功臣张孟谈却被奉为了第二,位列高共之下。

这件事让张孟谈极为不满,他愤愤不平地对赵毋恤说:

“当初晋阳被围,只有高共寸功未立啊!主公您怎么可以这样做?”

赵毋恤义正词严地回答说:

“晋阳处在危急之时,只有高共不失人臣之礼。而你们呢,哪一个做到和他一样了?所以,高共才是第一大功臣。”

赵毋恤的一番话让张孟谈沉默了。在回去之后,张孟谈沉思了好几天,他不仅去深刻体会了赵毋恤的用意,而且还总结了自己的成败得失和官场上的处世哲学。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张孟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所有功名利禄,辞官回家。

史书上没有记载张孟谈选择辞官的真正原因,但是他断然不会是要向赵毋恤示威邀功,因为这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我个人推测,张孟谈辞官的原因不外乎是两个:

一是他在学习范蠡,急流勇退。他张孟谈在晋阳之战中立功甚伟,难免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如今赵氏最大的敌人已经没有了,接下来赵氏君臣之间的猜疑将是无法避免的。张孟谈知道赵毋恤是一个性格残忍的人,便担心自己日后有生命危险。

二是赵毋恤的这次封赏让他看透了官场上的名与利。他张孟谈无论怎么出力,无论怎么能干,甚至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但到最后获得的回报仍然是不会相匹配的。领导的个人喜好就已经决定了所有人的前途与所得。张孟谈觉得自己再干下去没有什么意义。

于是,张孟谈求见了赵毋恤,向他递交了自己的辞呈,说道:

“先主赵简子曾经训示说:‘五霸之所以能够号令天下,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大臣;第二,大臣的权势不得控制国君。’因此,做臣子的一旦显贵到裂土封侯的地步,就不应再身居相位;做到将军以上职务的武官,则不可再兼任大夫管理政事。现在臣的名声已经很显赫,身份也已经很尊贵,权力在握,大家也很信服。因此,臣希望能够放弃功名权势,去做一位普通的百姓。”

张孟谈很聪明,他用赵毋恤父亲的话来当论据,让赵毋恤难以反驳,增强了自己的说服力。不过,他的辞职大大出乎了赵毋恤的意料,赵毋恤自然不愿这样一位人才离开,便挽留道:

“你这是何必呢?我听说,辅佐人主者应该声名显赫;功劳卓著者应该身份尊贵;掌管国事者应该掌握大权;诚信忠诚者应该要得到众人的信服。先代圣人就是依靠着这样的人才,才得以安定国家的啊!你何必要隐退呢?”

张孟谈回答说:

“您所讲的是成功者的好处,臣所说的则是治国之理。臣根据古往今来的世事得出:君臣之间权势相近,并且还能和睦共处的,还从来没有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您不去考虑这些长远的大问题,重蹈历史的覆辙,臣也是无能为力的啊!”

说完,张孟谈居然流下了眼泪。

但赵毋恤还是不同意张孟谈的辞呈,他让张孟谈先回去,辞职的事情以后再说。

张孟谈回到家中,闲卧了三天,觉得这样拖着不是个办法,便托了一个朋友去对赵毋恤说:

“如果一个臣子不听从主君的命令,那么应该怎么做?”

赵毋恤回答说:

“要处以死刑。”

张孟谈的使者便说:

“左司马(指张孟谈)不愿服从主公挽留他继续任职的命令,请主公杀了他吧。”

赵毋恤想了想,知道张孟谈这是在以死相逼,铁了心要隐退,便无奈地说:

“回去告诉左司马,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吧。”

获得赵毋恤的批准之后,张孟谈交出了自己所有的官职、权力以及封地,空手带着家人回到了家乡。他在隐居在了山中,开辟了土地亲自种植庄稼,过起了普通农夫的生活。

然而,张孟谈并没有就此告别历史的舞台。三年之后一天,赵毋恤亲自来到了张孟谈的茅屋里,请他再一次出来帮助自己。

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赵魏韩三家在瓜分智氏领地的时候出现了分歧,韩家和魏家指责赵毋恤多占领了十座城邑。三家人争闹不下,韩家和魏家就勾结齐楚两国,准备出兵攻打赵氏。赵毋恤身边没有得力的帮手处理这场危机,便只好来找张孟谈了。

张孟谈听了赵毋恤的来意,回答说:

“我可以再帮您一回。但您把我带回去之后,要恢复我的相位,并把任命人事的权力统统交给我,不要干涉我的计划。”

赵毋恤同意了。

张孟谈坐着赵毋恤的马车重新回到了晋阳。他立刻指挥众人整顿军备,收集粮草,做好迎战准备。然后,他说服赵毋恤拔出一批财物,让自己的儿子们带着这些财物出使韩魏二家和齐楚两国游说,促使他们相互猜疑,矛盾激化。最终四国伐赵的计划不了了之了。

而张孟谈做完这些事后,又重新回到了山中隐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