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父亲的斑马线
67243100000004

第4章 问路

刘会然

老伴又一次对老林说道,老头子,还是多带点钱去稳妥……话还没完,老林啐了老伴一句,你有完没完?都唠叨一个上午了,再说,路不是长在嘴上的吗?

老林的儿子在市区开了一家餐饮店,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了。老林想腊月给儿子捎一些土特产过去。老林不识字,只好带上写了儿子地址的纸条上路。

老林身上穿着褪了色的青布棉袍棉裤,脚上穿着儿子上次留在家里的一双皲裂的皮鞋。皮鞋样式虽然很新颖,但儿子遗弃它的时候已是鳄鱼嘴裂。老伴把两蛇皮袋土特产捆好后。老林一前一后扛在右肩就上路了。

下车一出站,老林感觉到自己是落在汪洋大海里的一只土狗,面对高耸的楼房、迅疾的车流,老林满目茫然。

路是长在嘴上的!我还怕找不到儿子?

听儿子说,他的店在城西。老林在原地比划了一下:左西右东,上北下南。可城市的太阳被高楼挡着了,原始的方法不管用。该向哪边?老林想,儿子的店肯定是开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老林决定往最宽敞的路走。

走了半晌,都是写字楼,老林拐进了一条人多的道路。人老了,扛两个蛇皮袋就气喘吁吁,想当年,老林在生产队的时候,肩挑三百斤稻谷还是健步如飞。

老林把蛇皮袋放在一棵大树底下,他准备歇会儿再问路。老林上下打量这个城市。高楼比村后的小山还高,每个店面都是落地玻璃装饰,在灯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街道整洁干净,来往的人群也打扮得时髦靓丽。老林想,儿子儿媳还有孙女肯定也是穿得这样漂漂亮亮的。

该问路了,老林掏出纸条。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走了过来,耳朵里塞着MP3,老林还没有开口,女孩已经疾步而过。

一个手提公文包的男子路过,老林马上凑了过去。男子大骇,往后退,并嘲讽道,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这时的老林还真有点像乞丐,两个蛇皮袋,一双烂皮鞋,特别是扛蛇皮袋时流下的汗水正散发出臭味。

老林想,年轻人不行,找个中年人试试。一个中年妇女牵着一个女孩过来了。老林汲取了前次的教训,只是远远地挥了挥手,问,女同志,这纸条上的路怎么走?妇女没有停下来。小女孩停滞了一下,说妈妈,这位老大爷叫我们噢。母亲剜了女儿一眼,说上学马上要迟到了。

老林默默地看着娘女俩离去。

还是吸口烟再问吧,掏出别在腰带上的铜头烟管、装满烟丝、淬上火,老林坐在蛇皮袋边吸了起来。

吸完,老林重新站起。

老林想,找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问吧。一位老同志正好路过,老林移步向前,拍了拍肩膀,说,同志,这纸上的路怎么走?老同志被老林的亲热的举动吓了一跳,他盯了老林半晌,问,乡下来的吧?老林嘿嘿回答,是的。老同志继续责问道,城里能这样打招呼吗;再说,你看看你这手,拍在我肩头,看到那些污迹了吧,是要到干洗店才能洗干净的;还有你问路对吧,问路不能先礼貌地说,对不起,打扰一下;还有,你刚才说我什么?同志!你知道现在同志是对哪种人的称呼?……老人越说越气。显然是位刚退休不久的领导干部。

路没有问到,老林反而被老年人教育了一顿。

老林回到了大树底下。

这时,天色已晚,老林决定往四处再走走看。他希望儿子能在街上看到他。四处折腾了几圈,老林还是回到了这棵大树底下。

有一个骑摩托车的过来揽生意。老林想问一下他纸条上的地址。骑车的人接过地址说,这地方有点远,20元包把你送到。老林这才后悔没有听老伴的话多带几个钱。现在自己身上是一个多余的硬币都找不出来。

好几个揽生意的人过来问老林,一听没钱,他们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华灯初绽,望着来往的人流车流,老林已是饥肠辘辘。买点东西吃吗?可口袋里没有钱。可以吃蛇皮袋里的土特产啊?可老林想这些都是儿子一家的最爱。

老林站起又坐下,坐下又站起。对面有家餐饮店饭菜的香味掠过街道飘了过来。

夜生活如火如荼在老林身边上演着,老林孤零零地坐在大树底下。

对面那家餐饮店里,一个小女孩问妈妈,那个老人从下午到现在都没有吃饭,我能装点剩饭给他吃吗?父母呵斥道,这样的人满街都是,你装得来吗?还不赶快去完成你的家庭作业。小女孩把刚伸出来的头缩回到玻璃门中。

午夜了,老林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他只是拼命吸着烟管。饥饿的肚皮早已唱完几套山歌,可老林的手还是紧紧地捏住袋口。

腊月的夜晚寒气逼人,凌晨时分,阴霾的天空飘雪了,雪花在路灯的辉映下,晶莹剔透。

第二天早晨,在茫茫的大雪中,人们发现了树下的老人,他左手紧握纸条,右手紧捏蛇皮袋。

有人报警了,呜呜的警车划破雪晨的宁静。

警察把老人干硬的两只手掌扳开。在左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写了地址的纸条。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纸条上写着的地址正是街对面那家唯一的餐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