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西方建筑史
67244500000003

第3章 中世纪建筑

从建筑史上划分,“中世纪”是指公元4世纪至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历史上往往将这一段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这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着统治地位,建筑不能为狭窄的自然经济容纳,深深影响了建筑的发展。10世纪之前,欧洲文化很不发达。欧洲封建制度主要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基督教。基督教早在公元4世纪古罗马帝国晚期,就已经盛行。它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西欧是天主教,东欧是正教。教会不仅统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控制着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成了最局的权威。

封建分裂状态和教会的统治,对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发展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宗教建筑是这时期唯一的纪念性建筑,成了建筑成就的最高代表。封建分裂时期的欧洲形成了丰富多彩、特色强烈的地方建筑风格。尤其是民间居住建筑,极其活泼自由地适应了千变万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第1节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公元5世纪至6世纪的拜占庭是一个强盛的大帝国,它的版图包括巴尔干、小亚西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北非和意大利,还有一些地中海的岛屿。这一时期拜占庭建筑也最为繁荣,帝国各地造了一些庞大的纪念性建筑。

拜占庭的文化适应着皇室、贵族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的要求,世俗性很强,大量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被保存和继承下来,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它也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和阿尔美尼亚等地的文化成就,他的建筑在罗马遗产和东方丰厚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一小节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堂建筑

一、基督教的诞生

“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原意为“救世主”。这是一种信仰上帝和救世主的宗教。公元1世纪兴起于罗马帝国东部。公元前63年,犹太人为罗马征服,犹太人起义遭镇压,乃流散于小亚细亚、埃及、希腊等地。他们渴望有人拯救他们,便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通过传道者的宣传,这种信仰便在巴勒斯坦等地传播开来。早期基督教是奴隶、被释放奴隶、穷人和其他无权者的宗教。其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救世主不久还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穷人易升天国,富人进天国则很难;信教者应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这些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因此许多奴隶、贫民都信仰它,很快遍布罗马全境,逐渐成为统一的基督教会。起初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由于害怕他的思想会动摇帝国的统治和破坏传统的信仰,于是当地的统治者和祭司们就在公元30年将他逮捕并处死于耶路撒冷城外的骷髅地。耶稣死后,他的信徒开始广泛传播他的思想,从耶路撒冷、小亚细亚、希腊直到罗马,越来越多无家可归、为生活所抛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民众投入了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永生天国的基督教的怀抱。罗马帝国的皇帝对基督徒有限的几次迫害反而使殉道者成为受基督徒崇敬的圣人,并促使更多的人改变自己原有的宗教信仰。

随着不断出现知识阶层和富裕人士被吸收入教,基督教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日益增大,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允许基督教徒公开信教。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又发布法律使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同时禁止除基督教外的所有异教活动,绝大多数的罗马神庙都在随后的几年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这是西方文明发展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转折,1000年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思想的西方社会由于主要是物质上的极端不平等而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转而以东方犹太人的上帝为中心。从此,这个惟一的全能的上帝主宰了西方社会人类生活的一切,基督教信仰取代了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基督教艺术成为惟一的艺术,基督教建筑也成为世界几乎惟一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

二、教堂建筑

基督教的教堂是依照巴西利卡的样子来建造的,或者说,巴西利卡是欧洲中世纪教堂的原型。巴西利卡的特征,平面是长方形,通过纵向的几排柱子把室内分为几条长狭的空间,中间一条较宽且高,两侧的较窄且低。这种形式结构简单,屋盖轻,支柱较细,多用木屋架构成,体量也不很大,在当时的教堂建筑中深受僧侣们喜爱,因此在古罗马帝国分为东西罗马以后,都将此奉为教堂的流行形式。作为一种宗教崇拜形式的教堂,一旦形成一种形制,它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普遍仿效的对象。

在欧洲的一些教堂建筑中推行并发展的是另一种形制,被人称之为罗马式建筑。

在公元5世纪至10世纪间,建筑活动并不发达,宗教建筑是从修道院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了古罗马末期的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形制——拉丁十字式巴西利卡。罗马式建筑以水平线和圆为主,宽阔平稳,墙壁占面积大,其装饰雕刻和绘画,更倾向于程式化和几何图案。罗马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爱尔兰和苏格兰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部;中欧的东部,包括斯拉夫西部,即从波兰起穿过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到斯洛伐克;匈牙利的西部和斯洛文尼亚,及南欧的意大利半岛等地区。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与比萨主教堂。

比萨斜塔与比萨主教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纪念公元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式的形制,八边形的穹顶覆盖着整个十字区,有五个正厅,三座后殿。钟塔建于1174年。钟塔位于主教堂圣坛的东南面,呈圆形,高55米,共8层。中间6层为空券廊,底层只在墙上作连续券浮雕,顶上一层收缩,向内缩进。富有意味的是,在建塔时,由于地基不均而沉降,塔身向南倾斜,使其成为著名的斜塔。德国建筑史家汉斯·埃里希·库巴赫说,比萨大教堂应列为欧洲最伟大非凡的建筑之一,它那五彩斑斓的大理石所折射的辉煌,大教堂,钟楼,浸礼堂、坎波萨诺教堂以及大片的草地,都给如织的游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比萨在建筑艺术的领导地位后来让位给了佛罗伦萨。

第二小节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虽然被视作罗马帝国在地中海东岸的继续,其实它更像是亚历山大皇帝建立的希腊帝国的再现。它在成为罗马帝国一部分的时候吸收了罗马文化的一些内容,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到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它即以被称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是一种富丽堂皇并充满生气的“文化”表现,是有着深厚根底的文化的“解放”。

拜占庭建筑就是拜占庭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且集中体现在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始建于公元330年,因罗马皇帝F.V.君士坦丁(约公元280~337)而得名。遗址在今土耳其伊士坦布尔市内。这个城市三面环水,控制着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咽喉要道,同时又位居欧、亚两大洲之间,形势十分险要,到公元6世纪时发展成欧洲最大城市,人口达40~50万。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君士坦丁的宫殿,另外只剩少数教堂。在当时被称为坚固无比的君士坦丁堡城墙亦只有部分残存。君士坦丁堡最重要的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非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纪为他的首都而建的东正教的中心教堂。532年,一场由暴乱引发的大火将君士坦丁堡的中心城区化为灰烬,最初由君士坦丁建造的巴西利卡式圣索非亚大教堂被火焚毁。暴乱平息后,查士丁尼立即下令重建大教堂。工程由来自小亚细亚的杰出数学家安特米乌斯和建筑师伊西多尔负责。537年,大教堂建造完成。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端坐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口,成为当时东罗马帝国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和万众景仰的基督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7米,主要部分是一个硕大无朋的半圆穹顶,顶高15米,教堂正中的直径为32.6米,共有40个肋,通过帆拱架在四个7.6米宽的墩子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在东西两面由半个弯顶扣在大券上抵挡,它们的侧推力又各由斜角上两个更小的半穹顶和东、西两端的各两个墩子抵挡。这两个小半穹顶的力又传到两侧更矮的拱顶上去。

这座伟大的穹顶是用砖砌成的,而不是像万神庙一样用混凝土。这是因为配制罗马混凝土的特别的火山灰在小亚细亚难以得到,用当地材料配制成的混凝土质量很差,只能用以构筑简单的小穹顶。相反,小亚细亚和中东地区自古就有用砖砌拱的传统——拱券技术正是由这一地区传到意大利的,因而,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廉价的砖就已成为帝国东部地区混凝土材料的代用品。与混凝土浇筑的万神庙穹顶相比,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砖砌穹顶要薄得多,但仍有很大的重量,在穹顶底部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万神庙是用厚重的实墙来抵消这个力并同时承受穹顶重量的,结果内部空间十分闭塞。而圣索菲亚教堂的穹顶下空间与南北两侧是明确隔开的,然与东西两侧又统一。这是为了宗教仪式的需要,增大纵深的空间,其平面深约68.6米,宽32.6米,而穹顶的中心高55米,比古罗马的万神殿还要高和宽敞。至于南北两侧的空间,透过柱廊与中央部分相通,它的内部又以柱廊作划分。

这样,层次多了,引起对空间的无限幻觉。在东西方向上,中央穹顶的侧推力由层层跌落的半穹顶逐级化解;在南北方向上,则由四堵长18.3米、宽7.6米的墙牢牢地抵住帆拱和柱墩以使穹顶稳固。

这座教堂的第三大特点是,内部装饰灿烂夺目:墩子和墙上全用彩色大理石贴面,有白、绿、黑、红等颜色,组成各种图案,但其中不少装饰画特别是人像画都被后来的伊斯兰土耳其人涂抹掉了。柱子大多是暗绿色,少数是深红色;柱头一律用白色大理石,镶以金箔,深雕的莨苕叶上是精致的卷涡。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接线处,都以包金的铜箍镶饰;穹顶和拱顶全用玻璃马赛克作装饰,以金色作底子,也有少量蓝色作底子的。地面上也用马赛克镶嵌成图案,因而上下左右显得金碧辉煌,色彩琳琅满目。

15世纪时土耳其入侵占君士坦丁堡,把这座圣索菲亚教堂改成清真寺。他们把内部的基督教装饰改画成伊斯兰教的图案装饰,还在教堂的外面四个角上建起了高高的尖塔。现在看来,这四根尖尖的高塔,像柱子一般簇立在大教堂的四方,像是旗杆,又像是神圣的卫士,增添了整个建筑的秀丽之气。

第2节 哥特建筑

哥特式建筑创作是一种宇宙观的反映。在人们看来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但是在建筑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房龙说,哥特式的建筑形式是寻求更多的光线和更大的空间的必然结果。这个我们称之为哥特式的艺术,在其流行的整个时期,始终是一篇美丽动听的童话。确实,一说起哥特式的建筑,建筑家们就会说到尖拱,装饰性窗格,相互交叉的拱肋支撑的拱顶和飞扶壁等。法国建筑史家路易斯·格罗德茨基说,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包括束柱、尖塔、山花、多叶式的玫瑰窗和分隔成尖叶状的门窗。这些形式组合的变化标志着哥特建筑的民族或地区属性,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正是这些特征使它成为在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古典艺术之外的又一个建筑传统。

哥特式一词,和“野蛮”的形式相联系,可以说是一种蔑称,这是16世纪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一词是“日耳曼”或条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确切地说,哥特式起源于哥特族,哥特族是波罗的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的“蛮族”中的主要力量。蛮族在文艺各方面对欧洲带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在建筑方面。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欧洲的主要艺术贡献,主要代表作是一些大教堂,它们大半是哥特式的。黑格尔把中世纪艺术归为浪漫型艺术,也主要从哥特式建筑着眼的。

第一小节 法国哥特式教堂

热尔曼·巴赞指出,像古代寺庙一样,教堂是城市的纪念碑,在文明所创造的全部伟大纪念碑形式中,教堂最好的表现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在我们看来,教堂是城市的礼仪中心。在中世纪,教堂作为一种礼仪中心起到了一种凝聚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哥特式教堂在一个城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宗教礼仪作用。而对于市民或者教徒来说,一个城市拥有一个宏伟的教堂,是值得骄傲的事。

一、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塞纳河上的西岱岛是巴黎的发源地,1163年在这里开工建设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可能是最有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同时它也是过渡时期最后一座重要建筑。早在罗马时期,这个地方就曾经建有神庙,后来在6世纪时被拆毁并修建了巴西利卡式教堂。由于年久失修,1163年,在巴黎主教苏利的倡议下,教皇亚历山大三世(1159~1181年在位)亲自为新教堂奠基。

它的立面非常简洁有序,左右严整对称,中央两条连续假券以及28位古代以色列和犹大国王的雕像带将被69米高的双塔垂直分成的三段有机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直径约10米。大门上雕刻非常精美,继承了罗马风时代的特点。在正中的大门上,尖券形门楣上表现的是“最后的审判”,耶稣脚下左边是得救升天的善人,右边是被锁链牵住走向地狱的恶人,他们一直走向逐级凹进的门框的;最后一级,从那里一头栽进厉鬼操纵的油锅里,不得超脱。门中柱上也是耶稣的形象,他上方的门梁上表现的是耶稣复活。在门框上逐级排列着使徒、圣人和天使的形象,拱绕着耶稣。左右两个门的雕刻也具有类似的特点。此外,在建筑的外表面上还有许多奇特而精致的恶魔怪像和卷叶雕饰,使庞大的建筑平添了几分轻快和神奇。横厅与中厅相交部上空的细尖塔,系19世纪教堂修复时期加建的,高达90余米。横厅山墙上的大玫瑰窗直径达13米,构图极为考究,彩绘玻璃镶嵌亦极为精美。

它的平面继承了克吕尼三世修道院教堂围绕半圆形歌坛外布置放射状排列小礼拜室的特点,同时歌坛部分也如拉昂圣母院大教堂那样延伸很长,使横厅几乎位于纵轴线的中央。中厅的两侧设有两条侧廊,平面十分开阔,总宽约47米,长约130米,可容近10000人进行宗教活动。侧廊旁还有很多矩形小间,名为歌祷室,用于献弥撒并为捐款建造者或命名者的灵魂祈祷。

由于中厅的高度相当大,达到33米,因而内侧廊也做成双层,其上原本设有玫瑰窗式楼廊,使中厅内立面也呈现四层构造,但后来玫瑰窗被与上部采光窗打通,使中厅采光效果进一步改善。中厅顶部也是采用六分肋骨拱,但肋下束柱和下层圆柱完全相同,从而形成连续整齐的A—A—A—A—A节奏感,基本摆脱了罗马风的传统。侧廊的顶也是交叉肋骨拱,支柱有规律地在束柱和圆柱间变换。

二、沙特尔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原来是9世纪建的罗马风教堂,在毁于一场大火后,于1194年至1260年重建。从外部看,西侧正立面,比例和谐,但是风格迥异的两个塔楼,明显地不对称,在双塔之上是耸立的锥形塔尖,直刺云霄。从中间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中殿,两边是侧廊。砖石方柱于拱顶相接,高约37米,内有两个大的玫瑰窗及两个尖拱窗的侧高窗,装有160块13世纪的彩色玻璃。威廉·弗莱明说墙壁的空间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语言和所表现的宗教题材与礼拜者进行交际。在阳光和煦的日子里,透射进的阳光将地面和墙壁变成了不断变换着色彩的镶嵌细工。神秘的光柱和天窗也使拱门、护间壁和拱顶似乎具有无限的空间和高度。由于观者的眼睛自然而然为光线所吸引,因此使人觉得内部仿佛完全是由窗构成的。沙特尔大教堂建筑过程就是对哥特式建筑的探索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哥特式建筑体系。

三、兰斯圣母院大教堂

1211年开始建造的兰斯圣母院大教堂也是法国盛期哥特教堂的杰作,它是历代法国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的教堂。立面双塔的高度超过80米。它的包括平面、中厅拱顶和立面等在内的许多方面都继承了沙特尔大教堂的特点,中厅高度则达到39米,总进深达138米。

四、亚眠圣母院大教堂

1220年开工的亚眠圣母院大教堂有“哥特建筑的帕提农”之美称,是哥特建筑极盛时代的经典之作。它的立面构成与巴黎圣母院大体相似,在高大玫瑰窗下是22位国王的雕像带,三座大拱门上雕刻着圣经故事,因而有“亚眠圣经”之称。两座塔楼高65~66米,由于建设时间不同而呈现一定差异,可能是整个建筑中惟一的遗憾。

它的内部也是继承了沙特尔大教堂的特点,其中厅长度达到145米,高度更是高达43米,这真是一个令人炫目的高度。像中世纪其他许多大教堂一样,它的中厅地面上铺设着迷宫般的地板,名为苦路曲径,黑白图案象征善恶交锋,当年信徒们须跪爬其中,在善恶交织的迷雾中寻求通向天堂的道路。它的西立面玫瑰窗和彩绘镶嵌玻璃画也是哥特建筑中少有的佳作。

第二小节 哥特式建筑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一、德国哥特建筑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平面143米X84米,中厅宽12.6米,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人历来崇尚简洁、冷峻、理性,甚至有些生硬。这种风格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们的建筑中去。科隆大教堂的外立面是严肃而冷峻,生硬而挺拔的。内部空间同样是简洁而冷峻的,例如德国纽伦堡的罗伦佐教堂,它的侧廊与主厅高度是一样的,室内的采光由侧廊和祈祷室进入主厅,内部空间增加了层次。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雷根斯堡主教堂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该教堂也是按照法国风格建造的,但它的风格更加强化。典型的纯化手法表现在柱子和柱头上。柱子化解成柱状波形体,没有可确认的核心。柱头简化成窄窄的饰带,它的装饰作用已消失,只起到一个结束柱子的垂直向的延伸作用。更有甚者,柱子从地面一直不间断地直升到拱顶,这种处理手法真可称为大胆创新的手法。

德国的圣马丁教堂内装修结构的变化又向新的高度迈进了一步。德国哥特晚期的建筑师们把一个直径不足3英尺的细细的柱子从地面直升到70英尺高的拱顶,与拱脚分界处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束线处理。这是一个简化的创新,他们最新的大胆创新是发展了形式多样的肋架拱设计,他们在肋架拱的复杂多样性与结构华美性上远远地超过了古典的四分拱顶。这个顶上相交的拱肋形成一个很有规律的网状图案覆盖于整个主厅之上。再也区分不出哪儿是单个开间的界线了。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二、意大利哥特建筑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眩目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的哥特风格总的来说是比较保守的,它的侧廊高度接近于中厅的高度,所以教堂的结构也是广厅式的构图,最大的意大利哥特教堂当属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5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

米兰大教堂是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外装修雕刻精致,构图线虽然都是由垂直的线组成,但由于侧厅与主厅高差不大,又没有明显的钟塔,仍保留了巴西利卡式的建筑特点,所以正立面呈现的是缓坡的山花墙式的构图,没有形成上冲的感觉。

米兰大教堂的艺术价值是极高的,建筑整体造型十分精致,像一个牙雕工艺品,装饰效果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这也说明了人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这被米兰大教堂再一次证明了。

波隆那的圣彼得罗尼奥教堂与米兰大教堂始建于同一时期,它们的雄伟程度也是一样的。但它与米兰大教堂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表面是宽阔的,装饰是朴素的,眼形的圆窗与长长的主厅,很自然地使人想起佛罗伦萨主教堂的室内效果。这是一种淳朴的健康的哥特风格,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与“辉煌式”哥特教堂的装饰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佛罗伦萨主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性建筑,这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萌芽建筑,因此它的风格是进取的、健康的。这个巨大的中厅是意大利建筑艺术的伟大丰碑之一。它虽然采用的是法国的尖券和肋架拱,从风格上看它却代表另一种类型的建筑,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宏大的气势和新兴阶级的创新精神。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局,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三、西班牙哥特建筑

西班牙的哥特建筑主要是代表了北方的哥特风格,西班牙建筑也深受伊斯兰建筑的影响。10世纪后,天主教徒所到之处,扫除伊斯兰文化;但伊斯兰的建筑,由于水平远高于西班牙地区的建筑,而且建造西班牙建筑的许多能工巧匠是伊斯兰人,因此西班牙的建筑仍强烈地保持着伊斯兰的影响。

布尔哥斯主教堂有一个粗壮的中央塔,在布尔哥斯,哥特风一直延续到16世纪,它的特点是表面看似朴素而装饰丰富,它的装饰是厚重而缺少优雅,装饰的几何纹样母题与精美的装饰构件却反映出伊斯兰文化的特征。

主教堂的祈祷室,它的墙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光滑平整的石墙与精美绝伦的石材浮雕与透雕,戏剧性地组合在一起,组合成一曲动人的石头交响曲。平整的墙面越发地衬托出透雕装饰的精美与迷人。这些伟大的工匠们将石材的特性与雕刻师的能力推到了光辉的极致。

八角形星拱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工匠们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通透的石材镂雕技法,伊斯兰装饰的手法,几何纹样的母题,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使我们完全沉浸在石头的轻音乐之中了。

建筑交叉处的柱子与券脚的装饰,这是晚期哥特风格与文艺复兴母题的混合。它的各部位的装饰细节均已出现文艺复兴的特征。装饰手法精细入微,这也反映出该时期的工匠技艺已远远超过哥特初期的水平,这些装饰与建筑已无多大的结构关系,它们已成为纯装饰的母题;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建筑的伟大,它是人类艺术文明的结晶。

四、英国哥特式建筑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世纪至16世纪。英国教堂不像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建于1220年至1265年。这个教堂据说是因为一支箭或者一个梦而建在这个远离村落的平原上。从外面看,这个教堂是一个长而矮的,中央有座高约123米的塔楼的建筑。而内部中厅低矮而深,两侧各有一侧厅,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内部分割成横条状,南面有一个回廊及八角形的教士会堂。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威斯敏斯特教堂位于伦敦会议广场西南侧,10世纪英王埃德加于此建造正式教堂。1050年英王爱德华下令扩建,1065年建成耳堂,1163年建成中殿。现有哥特式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重建的,后又不断扩建。教堂采用了扇形拱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整个建筑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梁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