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会增加升职成功率
不要总觉得升职离自己还很远,其实职场升迁的几率很大,关键要看你是否能很好抓住机遇。身在职场,除了薪水以外,不就是为了升职么?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成功地升职,这是每一个职场达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职场不易升迁的几类人,看看你是否能够对号入座,如果能,那么你就要改变了。
(1)伴郎型。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潜力和才能,他不是做不好工作,而在于其处世态度始终像伴郎一样,不想喧宾夺主,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意识,因此就阻碍了升迁晋级。
(2)清高型。他们相当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信过了头。业务能力很强,也知道勤奋工作,最大的缺点是看不起同事,平时,总是以敌视的态度与人相处,几乎与每个人都意见不合,产生冲突。行为过于自我,并且常常干涉别人,大家对这种人只会“敬而远之”,你的办法再妙、业绩再棒,人们也不会多看一眼。
(3)幕后型。虽然这种人工作任劳任怨,责任心很强也相当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可是这种认真却很少被人知道,尤其是他的上司。
他的成绩总是被别人拿去报功,他也不是不想得到荣誉、地位和加薪,但他不知道如何让人注意自己。那些惯于坐享其成的人总是撷取他的才智,而他只是哀叹世无伯乐。
(4)绵羊型。有技术有才华,也有勤奋精神,可是由于工作性质或人事结构,所学的知识与工作完全不对口。别人加薪晋级,他只加工作量,尽管对这种境遇,他非常不满,但他却不能大胆陈述现状、努力捍卫自己的权利,他总是希望通过柔和的方式拐弯抹角地讲一讲,结果根本就被上司忽视了,这都是因为他像一只绵羊一样温顺。
(5)黄牛型。这种人像老黄牛一样敦厚,对任何人的任何要求,都笑脸相迎。别人请他帮忙,他总是不讲代价的应允,然后自己再另外加班。他为别人的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别人并不太领情,上司也不太赏识。
(6)抱怨型。一边做事,一边发牢骚;一边完成任务,一边愁眉苦脸。结果苦也吃了,任务也完成了,却得不到一点应有的报偿,同事们觉得他活得太累、难相处,上司却认为他总是发牢骚以至于干扰了工作,是个刺儿头。结果晋级、加薪的机会都被别人得去了,他还在天真地发牢骚。
不能认识自我、表现和捍卫自我的人,很容易成为以上六种人的一种,正是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能自我肯定,才屡屡被忽略或排挤,职场升迁从来不会偏向某个人,上帝也不会真的格外眷顾那些所谓的幸运儿,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只是有人抓住了,因此成功了,有人却让机会从眼前白白流走,你必须懂得要让你的老板看见你在公司的努力和成绩。
宋太宗时,朝廷内部发生了“潘杨之案”。潘仁美和杨延昭,一个系开国功臣,堂堂国舅;一个系镇边大帅,世代忠良。这个案子在当时是一个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敢去接,搞不好丢了性命,甚至株连九族。
当时的晋阳县令寇准发现这是个升迁的好机会,因为如果这个案子办得好,从此官运亨通,还有望升为南太御史甚至宰相。于是寇准果断地接下了这个案子,并实事求是地公正决断,深得皇上的信任与赏识,终于借此一步一步地升为一国的宰相。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虽然已经被人说烂,但道理不假。如果你为获得机遇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得到机遇的垂青。否则,只有任由机会白白溜走。机遇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每个人都有追求它的权利,只不过是,有的人把握住了,有的人没有把握住。而一个人有没有把握住机遇,关键在于他是否为此做了充足的准备。
一个年轻的猎人带着充足的弹药和擦得提亮的猎枪去寻找猎物。虽然老猎手们都劝他在出门之前把弹药装在枪筒里,但他还是带着空枪走了。“废话!”他嚷道,“我到达那里需要一个钟头,哪怕我要装100回子弹,也有的是时间。”命运女神仿佛是在故意嘲笑他,等他还没走过开垦地,就发现一大群野鸭密密地浮在水面上。以往在这种情景下,他一枪就能打中六七只,够他吃上一个礼拜的。可是,就在他匆忙装子弹时,惊动了野鸭,它们一齐飞了起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徒劳地穿过曲折狭窄的小径,在树林里奔跑搜索,结果连一只麻雀也没有找到。一个不幸连着另一桩不幸:霹雳一声,大雨倾盆。猎人被淋得像只落汤鸡,最后只得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去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正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才导致自己坐失良机。机遇也可以说是个馅饼,但它并非只是为砸你的脑袋而制的,你只有具备接住它的准备,它才可能是属于你的。许多人只看到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却不去思考他们在成功之前都做了什么,这是自己不成功的原因。
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晋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被动等待晋升机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时刻准备着,主动寻找升迁的机会,才是获得晋升机会的明智之举。
关注细节决定升职的成败
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芸芸众生中,有大能力能做大事的人实在太少,多数人只能做一些平凡、具体、琐碎的事,这个感觉是现实的、对的,但同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能体现出真正价值的事正是日常所做的,被称做平淡、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下面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三个年轻人去一家公司应聘主管,他们当中一人是某知名管理学院毕业的,一人毕业于某商学院,而第三名则是一家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很多人看来,这场应聘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名牌管理学院的毕业生被录用。然而事情却恰恰相反,应聘者经过一番测试后,留下的却是那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整个应聘过程中,他们在专业知识与经验上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随后招聘公司总经理亲自面试,他提出了这样一道问题,题目为假定公司派你到某工厂采购4999个信封,你需要从公司带去多少钱?五分钟后,应试者都交了答卷。第一位应聘者的答案是430元。总经理问“你是怎么计算呢?”他回答说:“我按5000个信封采购,可能是要400元;加上各种杂费30元”答者对应如流,但总经理却不置可否。
第二位应聘者的答案是415元。对此他解释道“假设5000个信封,大概需要400元左右;也要有一些杂费支出,我估计需用15元。”
总经理对此答案也没表态。但当他拿第三个人的答卷,见上面写的答案是419.42元时,不觉有些惊异,立即问:“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答案吗?”“当然可以!”该同学自信地回答道,“按现在市场上信封的通用价是每个8分钱,4999个是399.92元。从公司到某工厂,乘汽车来回票价11元。从公司到汽车站有一里半路,请一辆三轮车搬信封,需用3.5元;因此,最后总费用为419.42元。”总经理不觉露出了会心一笑,收起他们的试卷,说:“好吧,今天到此为止,明天你们等通知。”结果第三位应聘者成功了。
在今天这个社会,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胸怀大志,满腔抱负,但是成功往往都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甚至是从细小至微的地方开始。
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是从做好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开始的。现在许多知名的大公司,都把对小事的态度作为一个考察员工的重要依据。希尔顿饭店的创始人、世界旅馆业之王希尔顿就是一个注重“小事”的人。希尔顿要求他的员工“大家牢记,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饭店本身遭到何等的困难,希尔顿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顾客的阳光。”正是这小小的永远的微笑,让希尔顿饭店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
有卓越天赋的员工,常常在做小事时发挥出耀眼的光华,从而登上了更大的舞台。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算不算小事?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立大志、干大事,精神固然可嘉,但只有从点滴做起,心思细致,注意抓住细节,才能养成做大事所需要的那种严密周到的作风。不具备关注细节的潜质,这不是你的错误;但如果只习惯粗枝大叶而忽视培养关注细节的能力,就绝对是你的大错特错。多少人的成功往往就是因为拥有关注细节的能力,能在细微处,在关键点上,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多数人都是怀揣某某大学的文凭,有的甚至还有相关的任职经历和获奖证书。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六个应聘者,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人作为经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
然而,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上多出了一个人,出现七个应聘者,于是就问道:“谁是那位不在面试之内的人?”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士站起身说:“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大家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大家倒水的那个老勤杂工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又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士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对于任何一个用人单位来说,我本人也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被逗乐了,都认为这个人肯定是因为第一轮就落选了,而出现了精神紊乱。
这个男士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十年的工作经验,曾在十二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马上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工作十年说明经验丰富,可是你却先后跳槽十二家公司,这可不太好啊。”男士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十二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甚至有一个考生不无带有奚落的口吻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士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自己的财富。”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勤杂工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这十年经历的十二家公司,培养、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人。那老人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老人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应聘者一个人笑了。
成功是从细处落笔,这个应聘者能够从倒茶水老头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洞察入微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在注重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中不断地训练和提高。
在竞争激烈的招聘会上,正是这位男士善于关注细节而让自己脱颖而出的,由此可见,关注细节对一个人的成功是何其重要。
细节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因此,看一个员工、一个企业是否能做得更出色也正是从细处着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成功,并非他们的智商高于别人,而是他们往往比他人更善于从细处落笔,把工作做得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