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糊涂哲学
6816400000027

第27章 明知故昧,大辩若讷(1)

古语有云:“病从口中入,祸从口中出。”有时候,人在公众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老子曰:“大辩不言”也就是这个道理。

1.明知故昧,将计就计

在某些情况、有些场合下,为了保证计谋的绝密,或者为了把事情办成功,明明知道事情的底蕴却故意装做不知道,分明是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却装做看不见、看不懂,这种糊涂就是明知放昧。明明知道、明明看见了却装做不知道没看见,这当然是客观情势使然,或者,作为一种计谋,例如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使目的达到,你都必须这样做。就是一般的场合,例如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保住他人的秘密或隐私,为了维护他人的清白,人们也不得不装糊涂,三缄其口。人人都有身处险境、尴尬难堪的时候,明知故昧常常是明哲保身或达到目的的重要手段。

东晋王羲之十岁的时候,聪明伶俐,清秀可爱。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经常带他在身边,有时安置在帐中同寝。

一天,大将军早起,而王羲之仍贪睡未起。不一会儿,王敦属下钱凤进来,摒退左右,密议叛国起兵的大事,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睡觉。

其实这时王羲之并没睡着,在床上听了个不亦乐乎。他知道自己既然已听到逆谋,断无幸免存活的可能,于是吐出口水,把被褥、床头和自己的面颊、嘴角全都涂染,继续假装熟睡。

王敦与钱凤正谈得起劲,忽然想起帐中还有王羲之,不由得大惊道:“糟了!如今不得不除掉这小娃儿了。”

他前去打开帐子一看,只见到唾液处处,玷污了一大片,王羲之仍然好梦正酣呢!

王羲之因此保全了一条小命,日后成为中国的一代书圣。

我们不难设想,为了保住计谋的绝密,为了事业的成功,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为了起义的将士,或者其中任何一个理由,王敦绝不会放过任何不该知道这个密谋的人,只要王羲之还醒着,或者只要有任何迹象显示王羲之还醒着,王敦即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他。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都(在河南安阳)太守。到任后,他见闾里萧条,人民稀少,便召当地父老到来,询问民间有什么疾苦,弄到这般!父老都说是由河伯娶妇造成的。

原来,漳水自漳岭而来,由沙城而东,经过邺都,是为漳河,河伯就是漳河之神。传闻这个神爱好美女,每年要奉献一个夫人给他,可保雨水调匀,年丰岁稔,不然,河神一怒,必致河水泛滥,漂溺人家。传说归传说,真正从中捣鬼的是神巫及一班土豪衙役,乘机搜括民间财物,除少许作为河伯娶妇费用外,其他都落人私囊了。老百姓迫于淫威,敢怒而不敢言。每当初春下种的时候,那班主事神巫及乡绅人等,便到处寻访女子。见有几分姿色的,便说此女可以做河伯夫人了。有父母不愿意的,便多出些钱,叫他们另找别人,没有钱的只有把女孩送上,这样,神巫便领这女孩到河边的行宫住下,沐浴更衣,然后择一吉日,把女孩打扮一番,放在草垫上,浮在河里,不久便沉下去做河伯夫人了。这样一来,凡有女孩的人家都纷纷迁徙逃避,所以城里的人日见稀少。

西门豹闻听大怒,又了解了这里常有水灾旱灾,决心为民除害,造福于民。西门豹对父老说再到河伯娶妇的时候,请告诉他一声,他将前去观礼。

那一天到了,西门豹饬令全城官绅民等参加,加上看热闹的百姓,河边聚满了人,盛况空前。

一位“媒人”乡绅,把主事的大巫拥过来了。原来是一位老女,傲态十足,20多位女弟子紧紧跟随,侍候左右。

西门豹开口问:“请把那位河伯夫人带来让本官看看好不好?”

老巫不说话,示意弟子把河伯夫人带过来。

西门豹审视一会儿,见河伯夫人鲜衣素服,不见得怎样漂亮,而且愁容满面。便说:“河伯是位显赫的贵神,一定要配绝色的女子,我看这位女子,丑陋得很,不配做河伯夫人。现请大巫先去报告河伯,说本官再给他找一位漂亮夫人,改期奉献给他。”

说完便命左右卫士把大巫丢下河去,观看的人大惊失色,西门豹若无其事,静立等候。

过了一会儿,又说:“这老巫真不会办事,去了这么久不见回来,还是派一位能干的弟子去吧。”卫士便把为首的一位女弟子抛下河去,不久又陆续派了两位弟子去,一个也没有回头。

“哦,对了,”西门豹还在装糊涂,说:“她们都是女流,不会办事的,还是请一位能干的乡绅去吧!”卫士又把乡绅扔在河里,溅起一阵水花后,还是不见露头。

西门豹整衣正冠,向河里深揖叩头,恭敬等候。过了一会儿,他埋怨道:

“这位乡绅简直是窝囊废,平日只知鱼肉乡里,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来,+也是,只好请年轻的下去了。”他便向那班衙役一指。

衙役们吓得面如土色,齐跪下去,叩头求饶,像捣蒜一样。

西门豹说:“那就等一会儿吧。”

等了一会儿,自然是一个也没有回来,西门豹觉得戏该收场了,便感叹一声,说:“河水滔滔,去而不返,河伯在哪里?枉杀民女,你们要负起全部责任!姑且给你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以后再有河伯娶妇的事,就让他作为媒人,前往河伯处报信。”

此后,河伯娶妇的事就没有了。西门豹发动群众,兴建水利,把漳河之水,引入12道小河去,既减轻了河床负担,不至泛滥,又能灌溉高旱的地方,庄稼丰收,老百姓安居乐业。

这西门豹的装糊涂,利用了明知故昧的计谋,把巫婆、恶绅和衙役给狠狠治了一顿,他就是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和侥幸心理,把事情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推向高潮。如果他仅仅利用行政手段,不让老百姓知道事情真相,断断不会这么顺利,也断断不会根除得这么彻底。所以,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行政命令,老百姓这下就不会再相信河伯娶妇的荒唐事了。这是用明知故昧的计谋把本来极为复杂,极难措手的事情办得很得心应手,并且取得了成功的事例。

后周时,冯瓒奉派往梓州做知府,上任不到几天,得到情报,说蜀军校官上官进,啸聚了3000多名亡命之徒,准备于晚上三更时分偷袭府城。

冯瓒做事沉着,成竹在胸,对将士说:“这群乌合之众,武器也不过长矛大棒,我们可以用重物顶住城门,到天亮时他们自然会溃败的。”

城中当时只有300名骑兵,都被派去分守城门,而冯瓒坐镇城楼,亲自督战。他命人打更时故意缩短时间,还在半夜时已打了五更了。

上官进一帮匪徒听到五更鼓声,以为天快亮了,就大惊而逃。这时,冯瓒下令出兵追击,捉到上官进,招降了1000多人。

这种将计就计,明知故昧,当然是小计谋,它正好利用了对方是外来之人,心理慌张惊恐,而又不熟悉本地情况,对方不会想到这是一种计谋,容易信以为真,受骗上当。在唐朝时还有一个同样的故事:

段秀实任泾州刺史;时值年馑,盗贼蜂起,人心惶惶。王童之暗中勾结若干吏卒,预定某日五更黎明起事,反叛朝廷。

当晚,段秀实接到密报,他仍镇定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天黑后,秀实召见打更夫,告诉他们,每到起更时,必须先来见他。

秀实就把每一更的时间延迟,不到四更天已亮了。乱党大出意外,彼此间又无法联系,不敢轻举妄动,叛乱计划无法实行,秀实随即在城里严密搜查,清出了叛乱分子,一网打尽,泾州城的治安很快好转。

将计就计的实质,就在于能够顺应敌意,因势利导,在敌人所设的圈套之外再加上一套,在敌人所挖的陷阱之外再挖上一阱,从而让敌人在实施自己的计划中落入我手中。《纂辑武编》中说,“苟(假如)敌人料我,当顺其所料,伏兵待之,以诈示之,俟彼出师,则发伏收之(指用伏兵收拾它)。”

将计就计没有一个固定的表现形式,只是适应着对方所施的计谋而灵活的变通。在实施的过程中,表面装作中了敌人的计策,实际上是为了隐蔽住自己的企图。当曹操“示形”于西北而攻其东南时,贾诩便迎合着曹操的心理,采取了虚守西北,设伏东南的对策。倘若贾诩没有西北之“虚形”,曹操就会另做打算了。将计就计,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应变决策,前提是看出了敌人的企图。由此可以看出,指挥员在战争中与敌人的斗智斗谋,识计和用计是相辅相成的,正像知己与知彼相辅相成的一样。

糊涂哲学:

明知应故昧,看透不说透!这种明知故昧的糊涂,无论是在军事、政治、外交,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人采用,而且只要“昧”得深、昧得巧,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此时无声胜有声

糊涂学认为沉默是金。诗云:“此时无声胜有声。”默默无言反而会使对方摸不着边际,高深莫测,使其慑服,老子曰:“大辩不言”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无奈,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内在的抗争,能起到舌头无法起到的作用。

生活中,狭义的沉默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即缄口不语。广义的沉默则是不通过言语,而是综合运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等各种因素,或明或暗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丰富的内涵,作用也十分明显。一是沉默可以用来避免冲突升级。二是沉默可以用来作暗示性表态。这里有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这时一个商人骑着一匹马过来,也将马往同样一棵树上拴。农民见了忙说:“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它会踢死你的马的。”但那商人不听,拴上马后也进了小酒店。

一会儿,他们听到马可怕的嘶叫声,两人急忙跑出来一看,商人的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农民就去见县官,要农民赔马。县官向农民提出了许多问题,可问了半天,农民装作没听见似的,一字不答。

县官转而对商人说:“他是个哑巴,叫我怎么判?”商人惊奇地说:“我刚才见到他的时候,他还说话呢。”县官接着问商人:“他刚才说了什么?”商人把刚才拴马时农民对他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县官听后将惊堂木一拍,说:“这样看来是你无理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

这时农民也开了口,他告诉县官,之所以不回答问话,是想让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经过讲清楚,这样,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谁是谁非吗?

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就好像音乐中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明的糊涂术。因此,在日常交际中,遇到自身难以说清是非的问题时,不妨也像这位农民一样,以无言应喧哗。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会有这样的体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往往是那些落一根针都能听见的寂静无声。这个道理在恐吓中也颇为灵验。在生活中对某些气势汹汹来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动声色,不理不睬,便会产生比以硬对硬更大的震慑力量,也就是说沉默成为最为强硬的武器。

日本航空界的二位绅士曾用此法,击败了美国一家企业一些精明强干的人。

谈判刚刚开始,美国公司的谈判人员介绍本公司的产品。他们利用了图表、图案、报表,并用两个幻灯放映机灯在屏幕上以图文并茂,持之有据,来表示他们的开价合情合理,品质优良。这一推销性的介绍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这过程中,三位日本商人一直安静地坐在谈判桌旁,一言不发。介绍结束了,美国方面的一位主管充满期待和自负地打开了房里的灯,转身望着那二位不为所动的日本人说:“你们认为如何?”有位日本人礼貌地笑笑,回答说:“我们不明白。”

那位主管的脸顿时失去了血色:“你们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不明白什么?”

另一个日本人也礼貌地笑笑,回答道:“这一切。”

那位主管的心脏几乎要停止跳动了,他问:“从什么时候开始?”

那位主管倚墙而立,松开了昂贵的领带,气馁地,呻吟道:“那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

三个日本人一齐回答:“你们可以重放一次吗?”

结果,美国公司士气被挫,要价被压到了最低。

在人们惯用的思维里,好像谈判中只有处于优势,才能压倒对方,控制左右局面,最后取得成功。实际此言差矣。如果遇上了一个强于你的对手,向他适当示弱,或许是制胜的法宝。无知不是福气,但在谈判中,无知有时是个可供选择的手段。三位精明的日本人在不可一世的美国人面前展现了无知,以漠然对待自傲自负,使对方也安静下来,从而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最终获得了成功。这种出奇制胜的原因何在?以静制动,失其锐气,后发制人。

曹操向来都是很欣赏曹植的敏捷才思的,很想把王位传给他。而法定继承人曹丕在诗词方面比曹植相差很多,曹丕的谋士吴质却很会揣摩曹操的心理,他扬长避短,为曹丕设计了恰当的表现内容,并逐步使曹丕代替了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一次,曹操要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为父亲送行。曹植出口成章,颂扬曹操的功德,曹操听了很是高兴。要说曹植这马屁拍得很准,让后面出场的曹丕很不好办,然而吴质却在曹丕耳旁告诉他,待会儿只要痛哭就行了,什么都不用说。

曹丕一点就通,在曹操面前哭得是昏天黑地,对曹操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和众人都被这场面所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