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童谣与儿童发展
6862000000010

第10章 童谣的内容分类(2)

以上三则是数字歌,在童谣中较为常见……第一则主要目的是训练儿童认识数字(中文数字),但是数数歌不是单纯地教会儿童认识数字,它总是和有趣的、常见的、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把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形象,引起儿童的兴趣……

第二则序数歌,认识一到十的序列……童谣叙述了一个简单的事件,因为十个数字的运用,显得夸张而有趣……另外这首童谣是仿拟一首古诗的,如果刚好学过,能让人联想到:“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第三则是乘法运算歌,主要是培养运算能力……通过乘法口诀与具体的事情的结合,通过数字的语音和叙述事件的尾音的巧妙押韵,具体生动,且朗朗上口……还有其他地区常见的以比赛形式出现的《数青蛙》等也属此类……

5.其他

有许多知趣类童谣,虽然不是像上述几种特殊形式的童谣那样具有明显的形式特征,但无论介绍什么内容,都形象具体,浅显有趣……

首先,童谣介绍的知识,往往通过具体的描绘,十分形象生动,绝不枯燥抽象……

比如,有的只抓住某一事物的最显著的特征,作最简单,也是最生动的描绘……

第一则:

小小蚯蚓,

像条钢针,

日里在土中耕耘,

星夜在洞府弹琴……

——德清《小小蚯蚓》

童谣寥寥几笔介绍了小动物——蚯蚓,但外形与习性跃然纸上……

第二则:

吃块鲞,

读书读得响;

吃块肉,

读书读得熟……

——云和《小儿上学》

这首童谣描绘了云和一带过去的民间习俗——小儿上学必吃鲞和肉的特征……童谣通过谐音,把吃东西和读好书联系起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第三则:

做天难做四月天,

豆要温和麦要寒……

种田哥哥要落雨,

看蚕妹子要晴天……

——杭州江干区《做天难做四月天》

四月是农忙季节,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气象特点……童谣用同情的口吻,拟人的笔法,对比的手法,寥寥四句,道出了“豆和麦”、“种田和看蚕”对天气要求不可调和的矛盾,于十分无奈中透露出活泼俏皮……

再如,除了抓住事物某一特征作白描式的介绍外,童谣还对介绍的事物作全面具体的介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燥地毛蟹实在凶,

稻头一黄它上岸,

两只蟹钳毛茸茸,

秋霜一起它进洞,

眼睛长在头顶心,

肚皮吃得胖墩墩,

横行霸道在路中,

还要生出小毛虫……

——奉化《燥地毛蟹》

《燥地毛蟹》这首童谣对毛蟹的介绍相对比较全面……除了描写毛蟹的形象外,还对毛蟹的繁殖时间、生活习性等作了具体的描绘……童谣紧紧抓住“凶”的特征,对毛蟹作了细致的描绘,毛茸茸的蟹钳、长在头顶心的眼睛、吃得胖墩墩的肚皮,还有“横行霸道”的习性,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其次,童谣在介绍知识时,常常采用几种物品集中描绘的方法,在对比中获取该物品的最深刻的印象……

一种是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在对比中获取各种事物不同的特点……

第一则:

小小蚊虫,

前世做过郎中,

今世专门拿针筒……

小小毛辣虫,

前世做过朝奉,

今世皮袄穿过冬……

小小萤火虫,

前世做过国公,

今世屁股挂灯笼……

——诸暨《虫谣》

第二则:

草子开花满天星,

罗汉豆开花黑良心,

柴把花【5】开花满山红,

蚕豆【6】开花像眼睛,

油菜花开黄如金,

萝卜开花白如银,

绣球开花圆滚滚,

油麻开花像银铃,

黄栀开花蓬打蓬,

马腊梢开花弄打弄,

柴荆开花甩甩动,

桐子开花像金钟,

百合开花像号筒,

桕子开花像毛虫,

大栗开花像蜈蚣,

松树开花蓬天塕【7】……

——嵊县《开花歌》

第一则童谣中,“蚊虫”、“毛辣虫”、“萤火虫”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虫子,把三者集中在一起描绘,让儿童在对比中获得深刻有趣的印象……童谣一共九句,每虫只用三句,不仅写出了各自最鲜明的特征,还通过大胆的想象,猜测这些特征的由来,传奇的前世今生的小故事,引起无限的遐想……

第二则童谣紧紧抓住“草子”、“油菜”、“萝卜”、“蚕豆”等花开颜色不同,以及“绣球”、“桐子”、“百合”、“桕子”等花开的各式样貌,集中描摹,浓墨重彩,绚丽灿烂,个性鲜明……整首童谣句式规整,节奏整齐,朗朗上口,特别是其中黑颜色与黑良心的通感描写,使整首童谣在规整的描摹中,旁逸出诙谐的幽默,充满谐趣……

另一种是把音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在对比中获取各种事物最深刻的印象……

烧勿煞炉,是风炉,

打勿煞螺,是陀螺;

浸勿煞螺,是蛳螺,

吊勿煞箩,是饭箩……

——宁波江东区《不死的炉》

“风炉”和“饭箩”是炊具,“陀螺”是玩具,“蛳螺”是小动物,它们之所以放在一起,是因为“炉”、“螺”、“箩”在宁波方言中念法是一样的……同样是“luo”,但特性各不相同,十分神奇……又如:

田螺也是螺,

淘箩也是箩,

淘箩为什介好填田螺?

田螺为什介勿好填淘箩?

虾皮也是皮,

麻皮也是皮,

麻皮为什介好食虾皮?

虾皮为什介勿好食麻皮?

——新昌《螺箩歌》

这首童谣,通过连续的疑问,搞清“田螺”、“淘箩”虽然都是“luo”,但用途完全不同;同样,“麻皮”、“虾皮”,虽然都是皮,但“麻皮”是人,“虾皮”是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介绍知趣类童谣的时候,仿佛把童谣的认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其实知趣类童谣虽然有认知的功能,但“趣”字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童谣的首要目的不是认知,而是娱乐,儿童在有滋有味地念唱童谣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得到了知识的滋养……

二、理趣类

儿童正处于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年龄阶段,童谣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样式,不可避免地会承担教化的功能……童谣除了向儿童传达日常行为习惯外,还会向儿童传递社会道德的规范……简单地说,有一部分童谣是倾向于说理的……

但童谣的说理不是训斥式、说教式的,而是以审美为中介,把道理与趣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童谣强调趣为先,理在后,或者说童谣注重的就是趣味,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童谣本身的表现形式有趣了,儿童才会接受,儿童接受了童谣,蕴含在其中的道理也才能为其所接受……

童谣中有比较直接的训诫,往往直陈其事,指称明确,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儿童,叫人反省,从而纠正自己的行为……比如:

囡啊囡,

叫你剪剪葱,

你去后门望太公;

叫你剪剪韭,

你去前门望娘舅;

叫你买酒你买醋,

颠颠倒倒怎么过?

——温岭《囡啊囡》

这则童谣有比较直接的训诫,而且直指其事,相对比较犀利……然而童谣抓住典型的事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囡“颠颠倒倒”过日子的荒唐感,最后以反问结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直入儿童心扉……又如:

念念小人经,

喊要应,

骂要听,

爹娘要孝顺,

读书要上心,

河里少沉沉【8】……

——安吉《念念小人经》

这首童谣训诫目的显而易见,训诫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听话、孝顺、好好读书、谨防意外……但因为以念经的形式出现,面目便不再可憎,反而让儿童感受到一种善意的提醒,因为念经是民间常见的保佑家人健康的一种虔诚的仪式……加之整首童谣语言简洁流畅,节奏自然明快,念起来朗朗上口,让人不知不觉接受童谣讲授的道理……再如: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爷抱,

阿爷腰骨拗勿倒……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奶抱,

阿奶念佛把香烧……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爸抱,

阿爸出门赚元宝……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妈抱,

阿妈烧饭烧茶汤……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哥抱,

阿哥读书做文章……

囡囡宝,

你要啥人抱?

我要阿姐抱,

阿姐绣花做袄袄……

囡囡宝,无人抱,

只好罗窝困晏觉……

——奉化《囡囡宝,无人抱》

童谣通过虚拟的问答游戏,介绍家庭成员正在各忙各的,又通过不断的反复,强化家庭成员各司其职的道理,不断给予囡也应该独立自主的心理暗示,最后囡乖乖“困晏觉”的结果就水到渠成……这则童谣的训诫相对比较委婉……

其实,更多的童谣并不直接告诉儿童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是受欢迎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它往往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描绘一个有特色的人物,把要表明的道理寓于形象生动有趣的描写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当然,儿童特别是低幼儿童,对童谣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具体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但相信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来说明:

第一种情况是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通过故事来吸引儿童,从而达到传授道理的目的……如:

一户人家本姓钱,

俭吃省用度利息,

合家老少来过节……

突然间,一个毛苍蝇把半颗饭米粒驮上天……

大儿子,追个毛苍蝇追得打半天,

大媳妇,屋前屋后原寻遍,

小儿子,哭作乌啦叫皇天,

小女儿,翻箱倒柜闹翻天,

阿爹阿妈,到城隍庙去求签,

问了一支白油签,

罚你三千灯油钱,

合家老少哭了三周年……

——余杭《追苍蝇》

所谓过犹不及,节俭本是好事,但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小题大做,把全家搞得沸反盈天,显然是得不偿失了……童谣极尽夸张之能事,叙述了一家人为了“半颗饭米粒”而兴师动众的故事,最后被罚“三千灯油钱”……然而故事中的一家还是没有接受教训,为了这三千灯油钱,居然“合家老少哭了三周年”,让人十分无语……又如:

萤火虫,夜夜红,

公挑担,卖胡葱,

婆婆劈篾湖灯笼,

儿子搭脉做郎中,

媳妇织布忙裁缝,

屋里米桶吃勿空……

——萧山《屋里米桶吃勿空》

这则童谣讲述了一个勤劳家庭的故事,童谣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家庭成员各司其职,辛勤劳作,全家衣食无忧……这些家庭成员化身为榜样,展现在儿童面前,让儿童受益无穷……

第二种情况是描绘一个有特色的形象,让儿童自己与鲜活生动的形象对话,在对话中体味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如:

早晨做窝露水打,

且等晏昼暖和和……

晏昼暖和日头猛,

且等夜快夜风凉……

夜风凉,蚊虫多,

待等明年再做窝……

——上虞《白头翁做窝》

童谣里的白头翁怕吃苦,做事一点也不积极,拖三拖四,最后连个窝都没做成……童谣虽然没有作明确的价值判断,来批判白头翁的行为,但试想连个窝都没有的白头翁难道不怕“露水”、不怕“日头”、不怕“蚊虫”?又如:

懒阿叔,懒踏车;

懒婶妈,懒削花……

夫妻两个种西瓜,

夏至勿开花,

小暑勿见瓜,

大的生来像枇杷,

小的生来像芝麻,

一个铜钿抓两把……

——平湖《懒阿叔种西瓜》

这首童谣描绘了一对极其懒惰的种西瓜的小夫妻……故事紧紧抓住两人“懒”的特征,“懒踏车”、“懒削花”,最后种出的西瓜,小得像芝麻,最大的也只像枇杷,收入相当的可怜……童谣以极其夸张的手法让儿童在嬉笑中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第三种情况是描述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通过对比,让儿童来充当裁判,辨别孰对孰错……如:

摇摇摇,

摇到陈家埭,

黠叱【9】:

剁面剁做绢,

切面切做线,

煮勒镬里团团转,

隔壁大妈尝尝看,

一尝尝仔三碗半……

明朝叫伐【10】大娘剁剁看,

剁做牛舌头,

切做锈钉头,

倒勒后门头

三只黄狗吃到五更头……

——海盐《摇摇摇》

童谣描绘两个剁面的大娘:陈家埭的那位,剁面似绢,切面似线,赏心悦目,结果是别人“一尝尝仔三碗半”;后面这位大娘,剁面像牛舌头,切面切成锈钉头,看了让人倒胃口,给了三只黄狗吃,还要“吃到五更头”……作者运用对比,给了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但是没有直接站出来评价,需要儿童自己体会领悟,作出孰好孰坏的判断……

三、情趣类

这类童谣以情感表达为目的,肆意放飞自己的想象,儿童往往会在假想的情景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满足……情趣类童谣主要是一种幻想性的游戏,它是一种精神扮演,面对这个不熟悉的世界,儿童有着与成人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于是他选择通过想象的方式来演绎他所认识的这个世界……

根据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的分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主观感情和客观认识合而为一,而且总是不自觉地以主体本身的思维图式去解释客体,随着年龄慢慢长大,主客体开始分离,儿童渐渐能分清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慢慢地明白客体在自己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能站在客体的角度反过来观照主体的行为和情感……

低幼儿童开始玩一种新奇的游戏——拟物游戏,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某一种动物或植物,站在某物的角度,设身处地演绎“物”的世界,反过来观照“人”的世界……

他们对于臆造世界的态度是“佯信”,往往把物我的分别暂时忘去,投入地扮演着,同时又清醒地观照着【11】,在客体的言行中感受着自己作为主体的威严,在假设的悲伤里,感受着真实的愉悦……比如:

第一则:

我做田螺真伤心,

吃了我格肉,

还了我的壳,

倒在河塘边,

丢在屋角落……

鸡啄啄,

鸭嘬嘬,

地藏王菩萨看见眼泪荷把落【12】……

——慈溪《我做田螺真伤心》

第二则:

河鲫鱼做人真伤心,

铮亮剪刀破我身,

血红镬,煮我熟,

一筷一筷朝我吃,

黎出骨头拨猫吃,

猫拖小老鼠,

姆妈值钿【13】小儿子……

——鄞县《河鲫鱼做人真伤心》

第三则:

天早早,

地早早,

牧牛小侬是勿好……

大个小个捞我去,

红锅烫我熟,

金针银针挑我肉……

——浦江《螺蛳歌》

以上三则童谣的主人公是“我”,分别代表“田螺”、“河鲫鱼”、“螺蛳”……童谣中的“我”具有人的情感,能像人一样述说自己的痛苦……有人把这看成是“拟人”的手段,来表现“物”对“人”的控诉……其实不然,与其说它是“拟人”,还不如说是“拟物”,是儿童把自己扮成了“田螺”、“河鲫鱼”、“螺蛳”,让自己具有了“物”的思想和行为……在“拟物”游戏中,设身处地地体验物的经历,然后能通过客体——“物”,再次确认与主体——“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它仅仅是儿童想象中的“拟物”游戏……当然,不可否认地,在儿童清楚地意识到主客体的区别后,也有可能表现出最朴质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当儿童清楚地意识到主客体的区别后,无论是面对客体世界还是主体自我的世界,都要恣肆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开始玩别样的游戏……

儿童开始玩一种主体与客体世界对立的游戏,在这种游戏里,发生的是我——主体与外物——客体之间的冲突,它不是真实的对决,而仅发生在虚拟的世界里,它是一种想象的矛盾冲突,是主体“我”与自己的假想的敌人——“假想物”之间的矛盾,然后在想象里完成对立冲突,目的是释放自己郁积的感情,获得放松的快乐……

这种想象可以发生在与确定的敌人的交往中,比如乌鸦,民间传说中是不祥的动物,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假想的敌人……如: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上有倒扎刺,

下有杉树刺,

把你老鸦掰成末恁细!

——青田《咒老鸦》

老鸦白头颈,

叫叫勿要紧……

老鸦白头毛,

叫叫捭【14】勿牢!

——青田《咒老鸦》

老鸦老鸦,

眼里捉粒沙……

打刀肉给你挂树丫,

买斤蹄筋给你做尾巴,

背张矮凳给你坐一坐,

背张山椅给你靠一靠,

背张大椅给你翻一翻……

——青田《捉眼沙谣》

民间传说,乌鸦叫,晦气到……以上三则写的都是我与乌鸦的矛盾冲突……第一则童谣里,主体面对挑战,十分强悍,直接应战,灭了老鸦,展示的是一种痛快淋漓的豪气……第二则面对老鸦的挑战,采用的是相对温和的方法,基本是无视的态度,尚且能自我安慰……第三则面对老鸦的挑战,采取了贿赂的方法,以近乎谄媚的方式来讨好老鸦,显得有点英雄气短……

三则童谣演绎了三种主体与客体间矛盾冲突的解决办法,能打就打;打不过求自保,能自保就求井水不犯河水;自保不成,也只能委曲求全……在童谣看似圆滑的应对中,展现了小人物智慧的处世哲学……三幕短剧,三种结局,像极开放式的实验剧,凭君意趣,任君取舍……

这类童谣往往为年纪较大的儿童所理解,甚至还经常为成人所吟唱……并且通过成人的反复吟唱,让儿童进一步理解童谣的意义,享受童谣带来的虚幻的戏剧般的乐趣……

请看下面这组想象的童谣游戏……它发生在成人日常的琐屑的事件中,比如自己打了个喷嚏,这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为细小的事情,但是,在无聊的岁月里,在沉闷的工作中,在寂静的忙碌中,突然一声响,打断了原有的氛围与节奏,这时候,念唱一首童谣,不仅能冲淡工作的严肃性和寂寞感,还能给沉重的劳作添上一抹轻松的亮色的,是民间常常采用的嬉戏的方式……如:

第一则:

一嚏传【15】,二嚏骂,

呃啾一个嚏,

传我老倌【16】一百岁,

呃啾二个嚏,

骂我老倌杀头坯,

呃啾三个嚏,

话我做贼格,

放纳娘格【17】贼狗屁!

——慈溪《呃啾一个嚏》【18】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打三个喷嚏的频率确实比较高……打一个是不够的,连续打虽然比较痛快淋漓但比较失态,比较适当的是三个,富有节奏,畅快又不失礼仪……有趣的是童谣的调侃,张开想象的翅膀,依次假想了三种人物:挂念他的,背后数落他的,背后诽谤他的,嬉笑怒骂,痛快淋漓,统统隔空回报,恩怨分明,干脆利落……

第二则:

呃啾一个嚏,

皇帝叫我做女婿……

老大官船来接我,

路远迢迢我勿去……

——慈溪《呃啾一个嚏》【19】

这首童谣的情感表现,达到了自我陶醉的极致,想象给它搭了曼妙的舞台……一个喷嚏,居然联想到了皇帝,皇帝来干什么?居然来叫他做女婿,八面威风的官船还到了眼面前,皇帝女婿做定了啊……去不去呢?不去!为啥不去?“路远迢迢”,哈哈哈!乘乘官船,还嫌路远……什么叫自恋?这首童谣里的主人公就是……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厘头,但实际上,童谣主人公在自己的平凡人生里,用想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夹杂着自我解嘲,张狂傲慢了一回,自己跟自己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聊以慰藉自己平淡的人生……

情趣类童谣,是一种无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但这种自由活动跳脱平凡,追求新奇,跳脱“有限”而求“无限”,用念唱童谣本身所伴随的有节奏的快感,用无限的想象来排解呆板现实所生的苦闷,是一种情感的游戏……

以上我们讨论了语音类游戏和语义类游戏,前面已经说过,这两类游戏的分类是相对的,根据儿童玩弄的侧重点来区分语音游戏还是语义游戏……然而有时候,在同一首童谣里,既出现语音的游戏,又出现语义的游戏……如:

一粒星,拨仑噔;

两粒星,挂油瓶;

油瓶漏,炒绿豆;

绿豆香,掏生姜;

生姜辣,抲箬鳎;

箬鳎乌,抲鹁鸪;

鹁鸪叫,抲鹰鹞;

鹰鹞飞,抲金鸡;

金鸡头上一个髻,

剖开三斗三升血……

血呢?拨婆婆喝了!

婆婆呢?上天去了!

咋上天咯?一根红头绳,一根花扁担,

咿嘞呢嘞摇上去咯;

花扁担呢?打猫打狗打断了;

断扁担呢?烧火了;

火呢?变炭了;

炭呢?化灰了;

灰呢?壅桑树了;

桑树呢?拨蚕花姑娘吃了;

蚕姑娘呢?变茧了;

茧呢?做丝绢了;

丝绢呢?做衣裳了;

衣裳呢?癞头囡穿着去看花灯了;

癞头囡啥些拕点来?

两只花花馒头拕拕来,

公一个,婆一个,

阿公园在床头,

阿婆园在缸头,

拨两只红皮老鼠嚺【20】去嘞……

阿里格嚺出去?

界水洞嚺出去;

啥人看见?

瞎眼看见……

啥人听闻?

聋膨听闻;

啥人追追?

拐脚追追;

啥人哭哭?

乌草鸡哭哭……

——象山《数星星》

“一粒星,拨仑噔”到“剖开三斗三升血”,是顶针联想游戏,两句一韵,随机换韵,除了语音的联系外,上下文没有任何意义;“血呢?拨婆婆喝了”到“拨两只红皮老鼠嚺去嘞”是问答顶针联想,除了语音的乐趣之外,上下文开始有意义的联系;“啥人看见”到“乌草鸡哭哭”是滑稽歌,完全是语义的游戏了……据原文记载,这则童谣是有异文的,也就是说,在童谣念唱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地改变内容,篇幅长短自由,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该童谣重语音也重语义的游戏意味……

第三节 肢体游戏类

肢体游戏类童谣是指儿童在肢体游戏时念诵的童谣……这类童谣所传达的内容已经显得无关紧要,吸引儿童的是童谣的节奏,是童谣的节奏操纵了儿童的身体,转变成一种身体和童谣合二为一的游戏……这类童谣虽侧重于肢体游戏,但失去了童谣的伴唱,身体游戏往往会变得索然寡味,甚至无法进行……

肢体游戏类童谣很多,比较典型的有以下三类……

一、抚慰类

这类童谣往往是长者在孩子迷茫、害怕、生病时一边用手抚慰孩子,一边念唱的童谣……如:

前刮刮,后刮刮,

风来不着吓……

前仰仰,后仰仰,

犟得老虎样……

——淳安《给婴儿换衣洗澡谣》

这是母亲给很小的孩子洗澡时念唱的童谣,一边唱,一边用手抚摸孩子的身体……因为婴儿胆小,怕水,易受惊吓,童谣设置了个游戏的氛围,帮助儿童分散注意力,不仅起到镇静作用,还能让儿童通过互动,享受游戏的快乐……又如:

粥亦消,饭亦消,

阿拉某某吃之生脂表【21】……

粥亦消,饭亦消,

阿拉某某肚皮当马艳勿痛【22】

——慈溪《粥亦消饭亦消》【23】

儿童刚刚吃好饭,就到外面与一帮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东奔西跑,肚子痛了,去跟妈妈哭诉,这时候,妈妈往往把孩子抱在怀里,拉起孩子的上衣,把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轻轻地在孩子的肚脐眼周围,连续不断地进行按摩,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念的就是这首童谣……神奇的是,一会儿,孩子肚子就不痛了,又跟小朋友漫山遍野地跑开了……

妈妈真的会治病么?童谣真的有神奇的医疗功能么?其实,饭后马上运动容易肚子疼,只要休息一下,缓过劲就好了……孩子一定要找到妈妈,不是因为妈妈是医生,而是想跟妈妈撒娇,在妈妈那里得到温柔的安抚,舒缓内心的焦虑和病痛……妈妈配合孩子,假装自己能治病,一遍轻揉,一边把童谣当做咒语,让童谣具备神奇的力量,让孩子在想象中获得战胜病痛的力量……期间,母子心照不宣,在假想的治疗情境中,严肃认真,直至儿童获得满足……这其实就是一种游戏,“伴随着假想的积极的参与感是游戏的特征”【24】……再如:

烟糟得落地,

呼——

呼——

呼——

烟糟得落地,

小咯咯拖之跑勒去【25】

——慈溪《烟糟得落地》【26】

不小心眼睛里掉进了灰尘,睁不开了,往往会用小手揉,揉来揉去,越揉越不舒服,便跑去叫父母想办法,大人们往往采用这样的办法,用嘴轻轻地向眼睛里吹几下,口上念着童谣,然后,奇迹发生,儿童真的能睁开眼了!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游戏情境……父母知道,一般细小的灰尘掉进眼睛,不应该用手揉,眼睛本身有自我防御的功能,灰尘刺激眼睛,眼泪一流,灰尘自然就随着泪水出来了……但父母装模作样地、煞有介事地吹几口气,还告诉灰尘被“小咯咯拖之跑勒去”,其实是大人和孩子玩的一种游戏……

以上两种情况,只要下次还有发生,这种游戏会一直持续下去,演变成一种类似于仪式的游戏……

二、嬉戏类

是指在非对抗******过程中念唱的童谣……非对抗******往往在亲昵、逗趣的氛围中展开,不以竞赛为目的,重游戏过程,轻游戏结果……

这类童谣经常在亲子之间逗乐、嬉戏时念唱……

如浙江传统童谣《点点虫》,异文几乎遍布浙江每一个县……它作为一种传统游戏,几乎唱遍浙江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小孩都在这样的游戏伴唱中长大……

第一则:

斗斗虫,虫咬米……

斗斗鸟,鸟有飞……

斗斗鸡,鸡有啼……

斗斗蝴蝶飞过溪……

飞啊飞……

——黄岩《斗斗虫》

第二则:

斗鸡鸡,鸡鸡啼……

斗斗虫,虫虫爬……

斗鸭鸭,鸭鸭嘎……

斗蝴蝶,

蝴蝶赛高飞,

嘟啦嘟啦飞过溪……

——浦江《斗鸡鸡》

母亲一边念唱,一边抓着孩子的两只手,引导孩子用手点来点去,最后两手张开,念唱“飞啊飞”,亲子互动,亲热逗乐……又如:

令令郎郎蛇蜕壳,

三斤胡桃四斤壳……

——萧山《蛇蜕壳》

这则童谣短小明了,节奏鲜明,是母亲和大约几个月大小、还不能说话的孩子间的逗趣童谣……母亲让孩子面朝自己坐在膝盖上,一边脸部表情夸张地念唱,一边在韵脚处——“郎”、“壳”、“桃”、“壳”,加重力道,类似于挠痒痒,逗他发出“咯咯”的声音……再如:

郎郎郎,郎郎郎,

骑马到低塘,

低塘一头碰,

直落到化龙,

化龙低塘,

拆落市高王,

介份宁家已格好【27】,

荞麦馅子果横包,

轧啊一口咬,

馅子石【28】了一裤档!

——慈溪《郎郎郎骑马到低塘》【29】

母亲跷起二郎腿,拉着孩子的两只小手,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脚背上面,然后母亲发力,跷起二郎腿让孩子悬空,一上一下随着童谣的念唱有节奏地翘动,孩子在脚背上上下起伏,便有了自己骑马前行的感觉,仿佛真的驰骋在辽阔的大地!也有将孩子骑到自己的脖子上,一边唱一边跑,都能逗得孩子咯咯笑……

这类童谣当然也经常地发生在儿童之间,如在拍手、玩手指游戏、踢毽子、跳绳等这类非对抗******时念唱……

浙江童谣中最常见的嬉戏类童谣是拍手歌,两个人面对面坐着,随着童谣内容提示和童谣的节奏,自拍或互拍……比如:

一箩麦,两箩麦,

三箩打荞麦,

劈劈啪!劈劈啪!

——杭州江干区《一箩麦》

念“一箩麦”时,一个儿童双手正面合拢,另一个儿童双手正面捂住前一个儿童的双手;然后换位,直念至“三箩打荞麦”;念到“劈劈啪,劈劈啪”,收回双手,各自按节奏拍手,收尾,可以重复游戏……又如:

劈劈啪!劈劈啪!

大家来打麦……

一箩麦,两箩麦,

三箩新大麦……

大麦打得多,

送你一大箩;

大麦打勿掉,

明天起个早……

——诸暨《打麦歌》

这个拍手歌相对比较复杂,两个儿童口中和唱,左右手互相击掌,念唱的节奏越来越快,击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直到击掌跟不上念唱的节奏为止……浙江童谣中还有许多比这更为复杂的拍手歌……

其次是手指游戏,这类游戏在嬉戏、逗乐的过程中只在手指上做文章……如:

王妈妈泡碗茶,

两个客人来吃茶,

三匹白马同吃草,

两只黄儿【30】打一交,

隔壁头小狗汪汪叫……

——安吉《王妈妈泡碗茶》

这是一首培养孩子心灵手巧的歌谣……大拇指代替王妈妈,小拇指代替小狗,其他代替客人、白马、黄儿等……孩子一边唱一边活动手指……再如:

啊哟喂,

蚊子咬我来,

不要叫,

快快爬上来……

——安吉《蚊子咬我来》

这首童谣游戏时,小孩甲伸出左手,手指朝上……小孩乙的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掐住甲的手背,当做蚊子咬……甲的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掐住乙的左手背,乙的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掐住甲的右手背……甲唱:“啊哟喂,蚊子咬我来”,乙唱:“不要叫,快快爬上来”……唱完,甲的左手从下面上来再去掐乙的右手背……如此重复吟唱,不断变换……

以上两则手指游戏并不借助外物,是纯粹的手指游戏,还有些儿童在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是要借助外物的……比如:

掰囝掰囡掰稻芯,

你格姆妈囝嘞囡——囝(或囡你)!

——浦江《掰囝掰囡》

这是儿童玩卜测游戏时唱的童谣……稻芯:卜测游戏的材料,通常取三棱草……玩法:两人对撕,如果两片之间连丝是单线,便意味着生儿子,若是成菱形,意味着生女儿,假使连丝折断,两人便同说:死了……

这个游戏表面上看起来有比赛的迹象,其实结果并不看重,生儿生女不关他们的事,乐趣在于卜测未知结果的过程,在于悬念……又如:

大铜钿,

小铜钿,

鸡子荷花反转面……

大铜钿,

小铜钿,

交叉翻转面……

——临海《铜钿》

把一枚铜钿放在地上或者桌上旋转,然后用手掌捺盖,使铜钿平躺,叫人猜哪面朝上,这首童谣跟《掰囝掰囡》异曲同工……

再次,是在玩骑马、踢毽子、跳皮筋、拍皮球等游戏时伴唱的童谣……比如:

我的马儿好,

我的马儿巧;

我的马儿跑得快,

我的马儿不吃草;

我骑马到京城,

皇帝朝我笑;

送我一件丝棉袄……

——桐庐《马儿好》

儿童手拿一根竹棒,右腿搁在棒上,左腿跳动前进,这是骑马的游戏,边跳边唱,十分热闹……又如:

一只燕子直拨直,

毛儿开花二十一,

二五六,二五七,

二八二九三十一,

三五六,三五七,

三八三九四十一,

四五六,四五七,

四八四九五十一……

——象山《跳橡皮筋歌》

很多儿童聚在一起随着童谣的节奏,皮筋可以跳得花样百出,兴高采烈……再如:

小皮球,用脚踢,

马兰花开二十一……

二五一、二五二,

二三二四三十一,

三五一、三五二,

三三三四四十一……

四五一、四五二,

四三四四五十一……

五五一、五五二,

五三五四六十一……

——海盐《数皮球》

在童谣的伴唱下,皮球上下弹跳,才会有滋有味……又如:

一打柴,二老爷,

三皇帝,四吃屁,

五做官,六状元,

七颗星,八聪明,

九子伴,十回全……

——三门《套套人》

套套人这个游戏一般在三个儿童之间展开,三儿童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起念“一打柴”,一个儿童往另外两个儿童的手下钻过,后面两个儿童顺势转身,形成背对背的姿势;然后由这个儿童往后退出两个儿童的手,另外两个儿童顺势转身,回归面对面的姿势,童谣刚好念完……然后再由第二个儿童开始,边念边套,可反复进行……

玩肢体游戏时念唱的嬉戏类童谣本身的内容基本与肢体游戏无关,主要提供肢体游戏的节奏,营造、烘托游戏的气氛……

三、角逐类

角逐类游戏是一种对抗******,它一般是以竞赛为目的,强调游戏的过程,更强调游戏的结果,往往要分出胜负……包括抉择类游戏、追逐类游戏等……相应地,为这些游戏伴唱的童谣也分为:

1.抉择游戏类

这是儿童做抉择游戏时念唱的童谣,往往是正式游戏的准备……最典型的是“踢踢板板”的童谣,几乎唱遍浙江所有的地区……

第一则:

踢踢板板,

板过南山,

南山笔督【31】,

呼管息索,

买鱼买肉,

买三千一百,

瞎眼地鼠钩钩脚……

——慈溪《踢踢板板》【32】

第二则:

点指扳扳,点到南山,

南山北斗,点到渠口……

谁能做官?谁能做贼?

做官勿清,不如烂铁钉!

铁钉好回炉,贼官害人精!

害人精,就是你!

——温州市鹿城区《点指扳扳》

以上两首童谣都是典型的抉择游戏……儿童做游戏前,为了决定谁去做游戏主角,往往采用以上童谣作抉择……十多个儿童一起排成一列横队或围成圆圈,由一人出来口中念着儿歌,用右手手指点着每位想做游戏的儿童,歌词中的每一个字指点一个人或者点每一只脚,依次进行下去,谁轮到最后一个“脚”或“你”字的人,就成为这场游戏的主角了……例如,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他就是老鹰……玩捉迷藏的游戏,他就是捉的人……

而庆元《鼎鼎乓乓》的玩法更是延长了抉择游戏的时间……儿童捉迷藏时唱,参加者伸出一个食指,让点者边唱边点,当点到斩字即行退出,这样逐个类推,留下最后一个为捉者,其他则为躲藏者……

鼎鼎乓乓,新官上殿;

新官来了,旧官便去;

旧官不去,推出去斩……

以上各个游戏,无论中间的细节如何变化,玩法是差不多的……“踢踢板板”的魅力在于游戏结果带有很大的未知性,随着人数的变化,结果往往千变万化……因为未知,则更显公平,这往往是儿童玩这个游戏乐此不疲的原因……当然,这种抉择往往是被动取胜的……

另外有一种抉择游戏的趣味在于主动地争取,它需要调动儿童所有的神经,颇有些斗智斗勇的味道……比如:

青布包白布,

白布包头梳,

头梳包米,

米包醋,

哪个捉牢哪个做……

——黄岩《青布包白布》

这个游戏是其中一个儿童伸出一只手,虚握拳,另外几个儿童都伸出一个手指,伸进前面儿童虚握的拳心中,虚握拳的儿童开始念唱童谣,念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迅速收紧拳头,来不及撤走,被捏住手指的儿童往往就被选出来,或者受到惩罚,或者被选定做下一个游戏的某一角色……这个游戏完全跟着童谣的节奏展开,而节奏完全控制在念唱的儿童身上,或快或慢,其他的儿童完全无法把握,因此注意力需高度集中,在听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要快速反应,及时逃离……而对于念唱的儿童来说,要随时观察所有儿童的反应,念出出其不意的节奏,才能确保胜利……

2.追逐游戏类

就是在玩追逐游戏时念唱的童谣……伴随着童谣的节奏,儿童欢快地追逐……

典型的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个游戏在浙江普遍地存在……如:

你到哪里去?

我到西乡碧湖去……

啥事干?

砍毛竹……

毛竹砍来啥事干?

打笊篱……

笊篱打起啥事干?

捞饭……

捞饭起啥事干?

喂鸡儿……

鸡儿喂大啥事干?

谢佛……

能给我吃否?

鸡屎鸡尿给你吃……

吃头?

生骨……

吃中身?

生血……

吃尾巴?

你自抓……

——丽水市《老鹰抓小鸡》

这则童谣是儿童在玩“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时候念唱的,扮老鹰的问,扮母鸡的答,念完“你自抓”,就开始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又如:第一则:

第二则:

鹞鹰几把刀?

三十六把刀……

鹞鹰几根毛?

三十六根毛……

夺掉你的刀,

拔掉你的毛……

吃倷【33】的肉,

还倷的毛……

——长兴《鹞鹰捉小鸡》

啊哟喂,

做啥啊?

鹞鹰搭我咬尾巴……

快快前头来……

——长兴《鹞鹰捉小鸡》

这则游戏相对比较复杂,整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分成两个部分,第一则是对阵前“母鸡”带着身后的一群小鸡与“鹞鹰”对话,对话完毕开始游戏;第二则是对阵中“母鸡”与“小鸡”的对话,小鸡在队伍的最后面受到鹞鹰的骚扰,开始向母鸡报警,母鸡一边唱,一边采取动作保护小鸡,抵抗鹞鹰侵袭……

其次是捉迷藏的游戏……如:

打盲,打盲,

打到后洋;

后洋偷牛,

拨到牛头;

牛头偷羊牯,

拨到浬浦;

浬浦偷毡帽,

拨到圩岙;

圩岙偷稻子,

拨牢打个死……

——三门《打盲》

一个儿童用手帕掩住眼,躲的人一边往四处躲藏,一边大声地念唱童谣,有的故意走近抓的人,然后快速闪避;抓的人听声辨位,出其不意地出手袭击躲闪的儿童,抓住就算胜……换成被抓住的儿童,用手帕掩住眼,去抓别的儿童,新一轮游戏又重新开始……

肢体游戏类童谣丰富多彩,类型繁多,本文讲述的只是其中比较经典的一部分……而肢体游戏的三种形态一般来说,各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随便转换……但有些游戏,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转化……比如:

跷子跷,上楼高,

跌几下来撮着一个红纸包,

大大小小分记高……

——龙游《跷子跷》

这是一种独脚跳的游戏,边跳边唱……适合一个人,也适合多人……不看胜负,是嬉戏类游戏,要争胜负,那就是角逐类游戏……

注释:

【1】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135页

【2】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207页

【3】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208页

【4】选自《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湖州市歌谣谚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66页……

【5】柴把花:杜鹃花……

【6】蚕豆:豌豆……

【7】蓬天塕:松花花粉飞散的样子……

【8】少沉沉:意为少到河里去洗澡……

【9】黠叱:音“虾斋”,聪明能干的意思……

【10】伐:原文有“口”旁……

【1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182页……

【12】荷把落:满手把掉下来……

【13】值佃:方言,欢喜……

【14】捭:粘……

【15】传:想念……

【16】传我老倌:想念我的人……

【17】纳娘格:你娘的……

【18】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19】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20】嚺:方言,音ta,意为咬在口中拖走……

【21】脂表:脂肪……

【22】当马艳勿痛:马上一点也不痛……

【23】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2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25】小咯咯拖之跑勒去:小鸡拖走了……

【26】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27】介份宁家已格好:这户人家很好……

【28】石:射的意思……

【29】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30】黄儿:黄狗……

【31】笔督:很陡……

【32】取自:浙江慈溪陈长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qq447169483……

【33】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