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间女子最相思
6863200000006

第6章 锦瑟年华谁与度(1)

簪花钿:饰于发间,直抵人心

日薄西山的时候,绣楼的朱漆檐角上,落了一层薄薄的淡金色。

那女子轻轻推开纱窗,凭栏端立,眉眼之间,蕴着宁静与安雅。

空气里有些微的凉意,风吹起她的长发,她略略转首,簪于鬓角的那枚点翠发钗,便在这有些昏暗的光线里,幽幽地,划过一道深碧的流光,宛若一根温柔的手指,绕过女子浓黑的发髻,将那满头的青丝,挽作天边的一朵流云。

古时的女子,发上饰物向来繁缛丰富得紧,大可以写一部厚厚的书。而这其中最常见者,当属簪与钗了。无论身份贵贱,上至公主下至村姑,人人都得一两枝簪钗,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代女子的生活必需品。而相较于簪、钗的普遍性,华丽且精致的钿,应是富贵温柔乡中的女儿,方得饰于发间的一种饰物了。

这一章,我们便来说说这三种发饰。

簪,形制为单股,由上至下长长的一根,簪首可雕花、镶玉等做各种工艺,簪尾则较为尖锐,易于插在发间,绾发成髻,或仅仅只做饰物用;钗,亦是钗首做各种华美的工艺装饰,钗尾插发的一端,则分为两股,呈倒“U”字型,较簪显得更加华丽些;至于钿,无论是宝钿抑或花钿,俱是做工精美、华丽万方,饰于发间时,那一番富丽与华美,无须言语,便已直抵人心了。

玉搔头

在汉代以前,簪并不叫做簪,而是名“笄”。

传说,笄是女娲时期便已有的事物,人们将荆或竹削成长条,用来绾发,这便是笄的由来。而古时的女儿家,亦有“及笄”一说,指的是十五岁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女儿初初长成,可绾发插簪,论及婚嫁。

盈盈十五的柔嫩少女,宛若春莺乳燕,呢喃于时光的柳荫荷香间。那插于发上的笄饰,不仅仅只是绾发的饰物,亦是人生中最重要阶段的一种印证,是自少女而成女子的证明。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

人生最娇媚的年华,应是正逢笄年吧。及笄之前,尘世是一片懵懂与未知,而及笄后,便是粉白黛绿的绮年韶华,美丽华艳,是人间最美的一道风景。

最初的笄,形制简单,以实用为主,材质亦多为木制、铜制等。到了春秋时期,笄饰已经变得颇为华丽了,有了新的发饰“玉笄“,其插发的形式亦有了不同,贵族女子将笄横插于发上,叫做“衡笄”,且还有了另一种笄饰—“珈”。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珈通常唯有贵族女子且身份高贵者,方能佩戴,它是一种垂落于笄下的精巧玉饰,佩戴时以双数出现,极尽繁复端庄。最常见的戴法为六个,因此,才有了诗中“副笄六珈”的说法。

正珈笄未老,兰玉盈前,春欲转、喜对芳辰开宴。

珈,美艳晶莹,似带着时光的流韵,辗转飘落于我们眼前,让我们仿佛看到那斜插玉珈的美丽女子,手挽金樽、轻送绿醑,饮尽人间旖旎春色。

汉代以后,笄便改称为簪,那插于女子发间的簪饰,亦于这光阴流转间,变换了它的容颜。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汉武帝。便是因了他,因了一段帝王家里的过往,让簪含了一种别样的味道,而簪的另一个别名,亦由此而生。

原来,汉武帝不仅文治武功、名传千秋,私下里的他也风流多情得很。他曾于宫中取下美人头上玉簪用以搔头。此无心之举,不知为何,竟一下子成了时尚。宫中人无不以玉搔头为潮流,竟致使玉价大涨。玉簪更成了彼时最流行的饰物,几乎人手一枚。而玉搔头这个名字,便此成为了簪的代名词,时常出现于诗词之间,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绝世的美人早已消隐,唯有曾插于发上的玉搔头,依旧零落于尘土之间,凋零于岁月的河岸,令人无限怅惘。而玉搔头作为簪的别名,直至清代亦常见,诗中亦有“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之句。

簪的材料及形制繁复多变,自汉代以后逐渐为盛,珍贵的簪饰不只有玉簪,更有了金银簪、翡翠簪、玳瑁簪、象牙簪、翠羽簪、琉璃簪等等,直叫人看花了眼。而各种花样造型的簪饰,亦令彼时闺阁女儿们的发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华丽点缀。或是玉簪的简约端雅,富贵不及于表;或是翡翠簪的清丽秀美,高华不及于形;而平民女子的玳瑁簪、金银簪等,虽不能富贵夺人,却因了各样精巧的雕镂工艺,亦别有一番风情。

懒结茱萸带,愁安玳瑁簪。侍臣消瘦尽,日暮碧江潭。

可惜的是,诗中那委婉秀雅的玳瑁簪,其实物却极罕见,几近于失传。倒是金簪、银簪之属,时常可于文献或古代遗物之中得见,而其中最见雕镂工艺细腻精巧的“拨形簪”,更是精美之极。

拨形簪是以弹奏乐器所用的工具“拨”为原形制作的。唐朝的拨形金簪,顶部为扇形,薄如蝉翼的金箔,被工匠细细镂空雕刻,或是花朵绽放,或是凤鸟飞翔,舒展成一片自在天地。如此细小的一片薄金,雕成如此繁复的花纹,彼时匠人们的高超技艺,恐怕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企及了。

明清时期的簪,花样形质比唐宋更为富丽华美,工艺亦复杂得多,而簪的插戴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便如时常于明清小说里见到的“掩鬓簪”。

掩鬓簪,顾名思义,意为掩住鬓角之意,也有将鬓角压服的作用。它的插戴方式是自下而上,倒插于耳边鬓上,故称为掩鬓簪。无须满头珠翠,只两鬓双插簪,便已显俏丽多姿了。

此外,明代亦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虫草花簪,亦颇为精巧可爱。花草簪是以铜丝塑成枝叶花茎,再以宝石饰作花心,花心下方穿上以极细的铜丝绕成的弹簧,簪于发间时,花摇叶动,煞是好看。虫形簪多为蝴蝶或蜻蜓,将触角做成弹簧,触角的顶端则镶上细小的宝石,戴于发上时,别有一番灵动秀气。

钗头凤

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红烛泪冷,玉钗敲断,而等待中的那个人,却始终没有消息。想必,那敲断玉钗的女子,也只能支颐闲坐,看满架的荼蘼香气散尽,重门深锁的庭院里,踏过岁月静静的脚步。此时,那女子发上的玉钗,便是漫漫岁月里一个等待的手势,而那跌落尘埃的碎玉,便是等待后凋零的心。

钗,是古时女儿家发上的花样年华,华美且多情,载着香闺里的淡淡春愁,明艳于发上鬓边,将那云鬓与花颜,映衬得格外娇艳。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钗的形制在秦汉时便已颇多。如诗中所说的金爵钗,便是在钗首雕上雀形,雀字在彼时通爵字,便称金爵钗。另有合欢钗,则是将钗首做成合欢花的形状。还有凤头钗等等。

秦汉之时,以玉为贵,因此,玉钗又有一别名“玉燕钗”,是因为钗的形制便是尾部分为两股,形如燕尾,故以玉燕名之。如此佳名,读来令人如亲见,仿佛那燕尾潜入乌云,唯将精雕细琢的凤头花影露出鬓边,让人极欲一观那青丝的美妙。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美丽的发钗,果然是令女子面目生光,足可炫耀的。因此,由秦汉至明清,闺中女儿们对于发钗的造型、花样、材质,可谓孜孜以求,从不厌倦,也由此衍生出了花样繁多的发钗,亦变化出许多插戴的方式。

魏晋时期的贵族女子,头上插戴的发钗便已极多,这些发钗多以对称的形式插于两鬓边,横斜交错,钗上有雕刻的花纹,亦有镂空的形状,也有于钗首作出各种花朵样式,尽态极妍、华丽万千,无论赴宴踏青还是见客会友,都衬出了女子的青丝如墨,有一种张扬的美丽,与那个衣冠风流的年代极为相宜。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

头上插了十二行金钗,却不知这诗里的女子是怎样一番的华丽装束了。

魏晋以后,满头插钗的戴法并未就此消失,只是不再似彼时那般风靡而已,而闺中女儿们的发上饰物,也经历了一个从繁到简,再由简至繁的过程,一如我们今天时尚的流行。

横钗法便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插戴方式,它是将发钗横于发髻,转首时,便可见钗头花朵鸟兽与钗尾的纤细尖角来回交错,有一种特别的端庄之气;还有一种斜钗法,在发间露出微斜的钗子,妩媚风流,别具风情;另外还有倒插钗的方式,钗子由下至上地插于鬓边,以压住鬓发,风致嫣然;还有将钗子插戴于发前的正中位置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除却插戴方式的不同,发钗的样式也有了不小的改变,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发钗,其中最美丽的,便是“花树”。花繁如树,只看这名字,便已让人觉出这发钗的华美来。

花树流行于唐,是有品级的命妇贵女们方能插戴的发饰,一式两枝,花形相同方向却是相反,通常是以数枚对称的方式插戴,正应了彼时崇尚华美的风气,满头钗簪的模样,倒颇有了几分魏晋风骨。

霏微雨罢残阳院。洗出都城新锦段。美人纤手摘芳枝,插在钗头和凤颤。

说到凤钗,恐怕多数人会以为那是只有皇后才能插戴的饰物,而其实,在宋朝时,凤钗是上至贵族、下至黎庶都可以插戴的发钗,可见其时之开明大气。彼时女子酷爱凤钗,将之称为“钗头凤”、“钗上凤”或“凤头钗”。这样的名字,倒叫人想起那首悲凄的《钗头凤》来,想到那一对悲情的恋人。但事实上,彼时的女子自由度颇高,生活亦有快乐美妙的一面,这从她们可插凤钗、可戴龙饰之上,可见一斑。她们所享受的自由自在,比之后世礼教严苛的一些时代可要多得多了。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钗,不仅可做发间饰物,有时,亦是女儿家赠予情郎的礼物,以示一片真心。诗中所说的,便是与情人离别的场景。钗分两股,将其中一股擘下赠予良人,另一股自己保留,以待来年相见时,再将钗合成完整的一枚。如此香艳却又婉转的表达,暗含着期盼,如同花瓣上晶莹的露珠,真真是叫人从心底里柔软了起来。

花钿簇

华宴之上,那女子于烛下盈盈垂首,发上花钿便如一片细碎的月光,洒落于乌云般的青丝之间,婉约之外,自有一股端丽。

若说簪与钗是实用的事物,起着绾发结发的作用,则钿,便是纯粹因美丽而生的事物了。因它形如花朵,以珠翠、宝石、金银为材质制成,便被称作了花钿。小巧娇丽的一朵,散落于鬓边髻上,是细微之处的美丽,此种心思,也只有玲珑肚肠的女儿家,方能想得到。

织素休寻往恨,攀条幸有前缘。隔河彼此事经年,且说蓬莱清浅。

障面重新团扇,倾鬟再整花钿。歌云舞雪画堂前,长共阿郎相见。

花钿之美,在于细腻,是女儿家修饰青丝的细节,最是能体现女儿的情致与雅调。点缀得要恰到好处,方能显出恰当的美丽来,这其间妆扮的学问甚深。而美丽得体,亦并非是一味的华丽便可达成的。

花钿饰发,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花钿的本身便带着短短的钗尾,位于背面,可以直接插戴于发上;另一种,则是在花钿中间花心的部位,凿一小孔,以发簪或发钗从其中穿过,将之固定于发上,与簪钗一同装点女子的满头青丝。而无论哪种插戴方式,都无损于花钿赋予女子的美丽。

唐代时还曾流行过一种贴面的花钿,也可用来贴于发钗或簪上。彼时的贵族女子,头上装饰的花钿多极繁极,陕西唐代贺若氏墓中出土的一套贵族女子头饰,光细小的花钿便有数十枚,真真是花钿满头,繁华到了极致,更遑论其他的钗与簪了,若是没有人帮忙,只怕插戴上一两个小时也未必能妆成。

唐代的花钿种类极多,除花钿外,还有翠钿、螺钿、琉璃宝钿等等,其铸模、压模、镂空、雕刻工艺的超绝,种种细微处的精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谁将翡翠,闲屑黄金摅巧思。缀就花钿,飞上秋云入鬓蝉。

一枝斜倚,披拂香风多少意。午镜重匀,娇额妆成宫样新。

明清时的花钿依旧盛行,也依旧是女子发上最精美细致的饰物,只是形式却有了不同。唐代的花钿形状较小,往往需插戴数枚,方能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而到了清代,花钿依旧,只是样式较唐代大了许多,成为了可以独立插戴的发饰,不必再如唐代那样插戴多枚了。

彼时的女子,大多将花钿饰于发髻的顶端、周围或两鬓,最常见的插戴方式便是将花钿与簪、钗搭配,金钗之下饰以花钿,或梅花簪之上点缀花钿,将整个发饰的美丽凝于一处。此种不以平衡对称为标准的插戴方式,令女子生出一种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婉媚。尤其是汉族女子,如此插戴之后,配上宽大无腰身的衣裙,便会于大气清肃里,透出隐约的风情。

花钿如花,想来,是女子发上簪花的一种别样表达吧。那绮年玉貌的女子,在镜前端正坐好,一点一点,细细地将花钿点缀于发间。鬓边的花钿,应是稍大的金钿,以珠翠镶嵌,两两成双,以细簪固定,转首低头,彩晕翩翩;正中的发髻上,便间错着细小的花钿,金丝为瓣,宝石为心,如一条美丽的花的河流,沿青丝缓缓流淌。

虽然,比起钗与簪,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它的美丽纤巧,却恰好弥补了女子发上饰物的空白。花钿不似其他发饰,它不大,亦称不上华丽,却因了于发上每个细小处的眷顾,令女子的青丝自此有了一种细腻的美丽。想来,这些发上的细小微物,便如同时间长河里细细的金砂,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亦不曾泯灭了它的光芒,以及它所蕴含的女儿情致与绮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