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无敌青春期: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青春期礼物
6868500000011

第11章 左手青春,右手迷茫:困惑的心理转型期(4)

独立不是目中无人的自高自大。试着去回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把父母的悉心劝告当成老掉牙的“旧黄历”而不屑一顾;把老师的谆谆教导当成“过眼烟云”而不加留意;把朋友们的善意帮助当成是一种恶意的嘲讽和鄙视;把自己的心事用一本带锁的日记本密封起来;把自己的房门加一把锁而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种看起来很“酷”的行为就被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当成了一种“独立”。其实,当你们在所谓的“独立空间”中荒废时光时,当你们因不听父母师长的劝告而犯下错误时,当你们宁愿承受心事的重重纠结而不愿意倾诉给朋友和家长时,这正说明你们还没有长大,还没有成熟,还没有真正“独立”。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呢?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是每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必须要严肃思考的问题。在中国,意志力薄弱、精神脆弱、适应能力差、生存能力差已经成了成长中的青少年们共同的弱点,而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独立精神的欠缺。尤其表现在学习方面,在国际大规模的学生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生往往能提出深刻而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却不知道该问什么。这正是学习上独立精神的欠缺。

培养青春期孩子真正的独立能力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首先,自觉地创造锻炼的机会。如果你现在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除了要感谢他们的良苦用心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和“独立”的重要性。

其次,从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不仅养成生活中的“独立”能力,更要培养“独立”的学习精神。同时,要注意方法、循序渐进。要知道,拥有必要的独立意识,并不是说要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追求偏激的目标。你不能把任性和固执当成是一种“独立”,对父母长辈的关心和指导不仅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要耐心听取,把他们的经验和阅历当成自己成长的“养分”。

最后,学会“独立”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遇到力不从心的事情要学会寻找帮助,不能盲目逞能。

青春期的孩子们,请一定相信自己,只要真的去努力了,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信、自强的人。

任性与个性不一样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几乎每一个成长在“个性化”时代的孩子都会崇尚“个性”,尤其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都以拥有鲜明的“个性”而自豪。的确,没有个性的人生也是乏味而苍白的,没有个性的人往往缺少创造力而难成大事。

“任性”与“个性”只有一字之差,两者的意义却绝然不同。任性是一种不健康、不成熟的情绪,直接威胁着青少年成长和进步。然而,对于思想和心智都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任性”却常常被标榜为“个性”。

如何才能在“个性”和“任性”之间划出一条清晰而准确的界限呢?怎样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个性”,并且“戒掉”影响个人进步发展的“任性”呢?

任性往往发生在一个人孩子时期,而且往往与家长的过分溺爱有关。任性是对自己的个人需求和愿望丝毫不加以克制,放纵不约束自己,听凭秉性行事,而且抗拒、不服从外来的管教。当任性成为一种“习惯”后,性格上就会发生变化,很容易变得自以为是、性格孤僻、目中无人,成为一个在家庭、学校,以至社会中都不受欢迎的人。要知道,任性是一种不成熟的“伎俩”,一种“小孩子脾气”。当我们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任性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把事情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糟。

个性是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与看法,成长环境、社会阅历和学识的积累都对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个性具有独特性,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诚实、善良、勇敢、果断、守信、坚定等都可以看做积极的个性。我们常说的“有个性”,是要有自己的主见,遇到问题时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合理行为,不随波逐流,不违心屈从。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大多有着积极健康的个性。

个性与任性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一个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的是合理的、正确的想法和行为,而任性则恰恰相反。成长中的青少年们缺少全面而理性地看问题的能力,常常会把一些不好的“任性”习惯当成“个性”来标榜。这时,多多听取师长们的意见和劝导是很有必要的。

要知道,真正长大的表现,是能够克制自己的任性情绪,忌讳自己的任性脾气。任性只能说明自己还不够成熟,还需要不断打磨自己。我们甚至可以说,先天造就了任性,后天的修养形成了个性。个性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鲜明的个性,健康积极的个性会增加你的成功率,会使你的人生更加精彩。要知道,顺利地做成每一件事都是不容易的,千万不能任性地耍脾气,要知时识务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扬自己的长处,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们,不要错把任性当个性,要学着成熟,这样才能活出精彩的自己。

以“爱与理智”的方式与父母争论

从小就聪明伶俐的小静,很听爸妈的话,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可近来小静变了,凡事总爱与父母顶嘴,自作主张,有时还偏要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初中毕业后,爸妈为她选择了就近的一所重点高中作为报考志愿,而她偏挑选了一所离家较远的中学,她不是喜欢路远,而是有意同爸妈抬杠;小静有鼻炎,父母为她买了滴鼻药水,她却有意把它扔了;父母问她考试成绩,她明明及格了,却偏说不及格;有一天气候突然变冷,小静的母亲特意给她送去衣服,她竟当着同学们的面把衣服扔在寝室的地上;她爸爸平时工作忙,一有机会就想跟她聊聊,她却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令小静的父母十分苦恼、焦急。

高二的小平,成绩不太理想。可父母、老师越开导、批评,他越觉得反感,更加不用功了。一次,被爸爸骂了几句,他冲动之下,离家出走。半个月后,在外流浪的他才返回家。

其实,小静、小平的这些表现与逆反心理有关。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常会“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使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理论文章更引起青少年的极大兴趣……“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成长的不稳定时期,大脑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大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因此,逆反心理在成年前呈上升状态。

另外,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教育阶段,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和较大偏差,因而易与家长、教师、教育者的意向不同。当人们的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逆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季靡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要克服逆反心理,青少年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为学生、子女,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唆、老师的批评都是善意的。老师、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逆反了。

2.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另外,还要主动与他们接触,向他们请教,这样,多了一分沟通,也就多了一分理解。

3.青少年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如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

4.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主动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作动完善或造就自己。

合理地提出自己对事情的不同看法是孩子的一项权利。但是,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与父母相比,在社会和生活经验方面确实欠缺很多,这就需要孩子虚心听取家长一些有道理的见解,尝试着用理解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事情,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也有助于和谐的家庭气氛的维持。因此,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倾听,叛逆也可以得到合理化解。

悄悄话要对父母说

“为什么和女生说话就脸红?”“我收到一张情人卡,该怎么办?”“我的梦里竟然出现了性?”“为什么我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我喜欢和她说话,喜欢听她笑,喜欢盯着她看,我是不是喜欢上她了?”“妈妈一定又偷看了我的日记!”摆脱了对成年人的“依赖期”,走进了青春期,我们的生命之船仿佛驶向了一段没有航标的激流中,你会遇到种种迷茫、困惑、烦恼……各种各样的难题都纠结在远远没有成熟的青涩心灵中。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童成长为一个成熟理性的青年,自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于是,一系列的青春期“疑惑”就摆在了大家的面前。偏偏青春期也是成长中的“叛逆期”,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有着强烈的反叛情绪,敏感而且执著地守护着自己的“隐私”。童年时对父母、老师的信任和理解渐渐变成了敌对和误解,自然不肯与父母、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也是很难的,“年相若,道相似”,你不明白的他也将不明白。所以,有了心事,有了烦恼,有了困惑,即使心中再纠结也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心中的悄悄话,只能一个人写进带锁的日记本里。

于是,我们常常能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那里听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感叹。我们始终相信每一颗出于青春期“焦虑”中的心灵都是渴望倾诉的,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找到一个可以与之沟通交流的对象。

为什么不试试对父母敞开心扉,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呢?要知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解决难题的重要方式,家庭的沟通更是重要而频繁的。将心比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捷径”,你与父母的交流也是这样的。试着将心里的悄悄话说出来,试着去理解父母,试着去体谅父母,试着去了解父母的想法,试着和父母交朋友,试着把父母看成是最亲密、最值得信任、最有能力帮助自己解决困惑的好朋友吧!

如果和父母发生了争执,先要心平气和地回想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有没有不对的地方。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烦躁不能解决问题,发脾气更不是好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相信明智的父母都会接受孩子的意见,而且他们也希望看到一个成熟的、理性的、具备了解决困难的能力的你。

对于那些“开不了口”的,“不方便说的”悄悄话,可以主动寻找交流的机会,换一种巧妙的交流方式。例如,在吃饭的时间找一些话题和爸爸妈妈聊聊,回家后将学校里的新鲜事说说,与爸爸妈妈亲近些的身体语言也是很好的沟通方式,信笺,电话、短信、甚至QQ都是很好的交流工具。

把悄悄话说给爸爸妈妈听,常和自己的父母谈谈心,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和父母交朋友的乐趣。

做一件令父母惊喜的事

青少年朋友,你有没有用心做过一件事,令父母欣慰、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