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17

第17章 文化个性化:形神兼备,动感高雅(2)

(二)不同凡响的“镇中论坛”运作机制

21世纪的中学生,在过度的升学竞争渲染之下,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厌学情绪普遍产生;在狭隘的成才观的支配下,家长对子女的唯一要求是学习成绩,造成当代中学生普遍缺少生活的历练,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欠缺良好的交际能力;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男女中学生的情感问题也让我们的教育者颇感棘手。然而,在狭隘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和市场经济趋向的双重影响下,无法期望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短期内通过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来解决。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当代学生对网络互动交流有普遍认同这个特点,基于镇海中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基于对在镇海中学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熏陶下的镇中学子素质的自信,2001年1月,在学生和校友共同参与下,以排解学生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挖掘学生个性特长为宗旨,充满浓郁人情味的镇中网络论坛开张了。

镇中论坛的成长史,其实也是一个文化、感情的积累史。镇中论坛经过十年的自我完善,已发展成包括“教学园地”、“心理社区”、“原创空间”、“校友寄语”、“海外学子”、“梓荫书友”在内的21个栏目,27万多的帖子,被一些中学生刊物的编辑们形容为“一本大型电子杂志”。

1.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开设相应栏目

针对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在镇中论坛设立了以“吐露你心灵呼声、解脱你成长烦恼”为宗旨的栏目——《学生心语》。让学生在这个栏目里以一种轻松的心情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谈谈对某些话题的看法,最终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网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同时,我们开设了由专职心理老师具体负责的《心理社区》栏目。通过这个栏目讲解心理知识、剖析经典的心理案例、传授自我心理释放的良方,从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疏导技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通过网络论坛进行心理咨询,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心理老师则通过网络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心理的更多情况,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此外,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发表在各级各类中学生刊物甚至发表在校内学生刊物上的文章很有文学功底,很多学生写的周记、随笔等也颇具文采,立意也很新颖。在与学生深入接触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每一个同学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而网络则可以让全世界都了解到他的文笔,而且显得更简单易行。这对他们无异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此外,对跟帖质量的要求也可以帮助同学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为此,我们在镇中论坛上创设了《原创空间》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原创文章在这个栏目里展示。一时间,写原创文章,读原创文章成了镇中论坛的一大热点,原创空间成了学生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欣赏他人的一个平台。

以开办原创空间取得成功为契机,我们根据学生个性特点陆续在镇中论坛创办了诸如《校友寄语》、《梓荫书友》、《动漫时空》、《音乐天地》等以挖掘学生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特色栏目。这些特色栏目的成功创办,使我们的校园网络论坛从初期以排解学生心理困惑为宗旨的心理家园,发展成为一个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寻找自信源泉、实现心理突破的舞台,成为校友与母校、老师、学弟学妹交流感情的纽带。

2.学生、校友参与论坛的管理

“我申请担任××栏目的版主,我推荐××担任××栏目的版主……”

每年9月,论坛管理员发布招聘新版主启事后,学生都会这样积极地响应。

“我认为××栏目应该怎样建设,我认为××版主有滥用职权之嫌……”

这是经常在我们的网络论坛中出现的针对栏目建设和论坛管理的建议信息。

让学生担任网络论坛的栏目版主,让学生参与网络论坛的日常管理,为发挥校友的榜样作用,聘请校友担任论坛的管理员,是我们在对网络论坛实施监管时,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而采取的一个管理手段。学生版主除了对自己负责的栏目进行日常管理外,还给论坛管理员反馈更多关于学生真实内心的信息,从而促使网络论坛不断自我完善。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论坛的管理,有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接受他人意见和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心理满足。镇中论坛让学生参与校园网络管理,同样也给了想当版主的同学一些动力,他们会更关心论坛,帮助版主维护论坛秩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论坛管理者。他们逐渐成了我们镇中论坛的生力军。

3.正确看待学生在论坛上的适度宣泄

校园网络论坛的开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激发灵感的舞台;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内心动态,促进师生交流的新渠道;也给校友们提供了另一种“回到母校“的方式。

由于学生正处于心理的成熟期,表达问题的方法往往会简单而直接。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一些片面的甚至偏激的意见,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那么,如何看待这种“自亮家丑”式的敏感问题呢?我们的心得是:“宽容——源于对镇中学子自信的宽容”。

许多重点中学都在校园网中开设过网络论坛,然而,由于监管尺度把握不当,同时怕学生讨论出格、怕影响学生学习、怕家丑外扬,最终被迫把校园网络论坛一关了之。而我校决策层在认识到风险的同时,更看到了网络论坛在拓展校园文化、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等方面的潜在作用,指示有关部门,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同时,要把它建设成一个师生的生活空间、精神家园和个性舞台。并在人力物力配置上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

我们认为,从心理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压力需要有地方宣泄。受学生普遍欢迎的网络由于其开放性和虚拟性,自然成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的最佳场所。

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学生行为准则的前提下,应该允许网络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声音在网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通过开放的网络表现出来而已。而来自网络的不同声音,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进而可以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此外,允许学生在网络中的适度宣泄,如果监管和引导得当,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此,我们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时注意表达问题的方式和技巧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教师关注校园网并通过校园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通过校园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工作。通过校园网,不但使老师获取了师生面对面交流所不能获得的真实信息,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同时,也激励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更加理性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最终促使学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逐步完善、走向成熟。

(三)典型案例

从原创版主到高考满分作文

镇海中学2003届校友陈瑾

注:陈瑾,镇海中学2003届文科班学生,在校期间,先后担任镇中网络论坛《文学时空》和《原创空间》栏目版主,并在镇中论坛发表大量原创作文。

2003年高考,以一篇《从泪走到血——孙膑访谈手记》获得语文满分作文,成为当年宁波市文科状元、浙江省文科第六名,并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本文为作者在大学期间撰写的关于在镇中论坛耕耘的一些感受。

当我得知自己的高考作文获满分时,简直不敢相信。《从泪走到血》是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写完的,可以说是灵感爆发,写作的时候感觉很顺畅,那个时候真是深切体会到“思如泉涌”的感觉。之所以可以如此顺利甚至可以说是轻松地在高考中写出高分作文,我想,这跟我喜欢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对写作抱有这么大热情的原因,又跟镇中论坛有关。

第一次接触镇中论坛是高一的寒假,刚念完一个学期高中的我,在论坛上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张扬、炫目、横溢的才华、丰富多样的写作风格……于是,有了写作的激情,最重要的是,开始写一些不那么应试的、比较突显个性的文章。我想,自己的写作风格可能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不久,我接任了原创空间栏目的版主。

原创空间是镇中论坛的精华,而作为这个栏目的版主,自然要对自己高要求。我开始大量地阅读,并且在极高的写作热情下进行大量的写作,而论坛上那些或批评或表扬的回帖也让我有种“开花结果”的幸福感觉。随着镇中论坛日益受到瞩目,论坛上的帖子也常常会被报纸杂志拿去发表。有了镇中论坛,有了原创空间,我发表的文章比初中时多了很多,写作热情再度被激发,并且开始尝试写不同风格的文章。

说实在,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当一篇文章还没有完成时,作者只能一个人默默地与纸笔为伴。如果一篇文章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却得不到关注,作者失落和无奈的心情是别人无法体会的。日子久了,就会对写作产生排斥感。在课堂中,老师一般不太可能仔细去品味每篇作文,学生某个灵巧的构思或者某句绝妙的话语有被忽略的可能。这对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可能会成为一个打击。而在论坛上,在原创空间里,作品会被很多人阅读。那些巧妙的闪光点会被发现,他们会对你奇妙的想法友善地微笑,那种满足感可以成为一种很大的写作动力。

让寂寞的写作不再寂寞,这是原创带给我最大的感动。

我觉得,拿高分作文,不仅要靠技巧,更多的是靠写作热情。对写作没有热情的人,写文章就好像是挖井。在地上画一个圈,然后挖啊挖啊,终于挖出那么一点水来。而对写作有热情的人,写文章就像是在一个大堤上凿一个口子,水一下子就汹涌而出了。对写作有了热情,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了。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原创空间,我曾经写出来的那些文章只能烂在抽屉里,没有人欣赏,如果是那样的话,我还会有那么高的热情去写吗?原创空间让我一直生活在写作热情中,我真的很幸运。

二、丰富学生社团文化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高中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社团多是兴趣性团体,社团成员都是抱着相同或相近的爱好、兴趣,自发地走到一起,形成社团。大部分社团在成立之初都没有自己的口号、徽标、宗旨、刊物、品牌等,更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很多社团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只注重社团成员的兴趣性,缺乏对社团文化的培育与建设,因而也就缺乏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因而,注重社团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向科学、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学校的学生管理、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培育、学校品味提升以及中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丰富多彩的镇中学生社团

百年风雨孕育出了镇海中学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学生社团无疑为镇中的百年气韵更增添了一抹青春色彩。校园文化名牌——梓荫文学总社是在学校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社团早春文学社、读书会、灵通记者团基础上建立健全起来的。当时的早春文学社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大批镇中学子,他们与社团共同经历着风雨洗礼,感受着时代变迁,并共同走向成熟。如今的梓荫文学总社融新闻、文学、读书爱好为一体,继承社刊《梓荫花》“愿《梓荫花》代代相传,越开越艳”的办刊精神,打破文学社以单一文学活动为主的樊篱,关注每个成员人文素养的提升。梓荫文学总社一次次迎来花开的时节:早春文学社曾获“省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称号,社刊《梓荫花》、《梓荫书友》曾被中国作家协会研究部、《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评为“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刊(报)”,读书会被评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梓荫文学总社先后被教育部关工委等单位授予“全国百家优秀文学社”的称号,被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评为“全国中小学十佳文学社”。

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镇海中学学生社团也走过了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繁盛的历程,如今步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近50个,涉及学科类,如九章学社、加速度俱乐部、地震测报站、猎狐俱乐部、航模队等;文学类,如梓荫文学社、读书会、灵通记者团等;实践类,如兑门书社、广播站、义工自主管理委员会等;体艺类,如海天艺术团、视觉艺术工作室、风云体艺俱乐部等;公益类,如“爱的”慈善工作站、绿音环保社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