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10年,在纷繁复杂、多元开放的社会变革浪潮中,个性化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色彩的世界性关键词。实现人的充分而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时代主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校来说,它还是摆在面前亟待破解的一项重大教育命题和学校课题,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主动变革传统的学校发展模式和育人模式,本研究即是源发于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行动。这一章节主要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作了阐述。
一、研究背景
高中教育的个性化诉求动力不仅发端于学校教育内部,它更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等各种深层次、广域性因素叠加作用推动的,根本因素在于人的充分而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教育命题和学校课题。
(一)社会背景:人的充分而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主题
近一二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民主化、个性化和人本化特征,逐渐迈入了“后现代化”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彰显,人的发展时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释放,个体拥有了更多的价值感、尊严感,拥有了更为强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更为多样的发展可能性。论坛、博客、微博、大量的平民选秀节目使芸芸众生都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这是现代文明发展背景下人的自由解放进程的必然趋势。
与此相应,相当数量的执政党和政府都把尊重人、发展人、成就人放在执政首位,这既是当政者的基本使命,更是他们的执政基石。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而言,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最大进步之处在于对人的重视。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上,胡****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不仅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也是党的指导思想对人的发展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认识和重视,它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可见,在当今中国,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获得了坚定有力的外部支持。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但是人均经济量、经济发展质量等指标依然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目前我们的自主创新成果较少,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创新型社会建设需要国民整体创新水平的提高,需要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因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普通高中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对创新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强调知识传授、统一步调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普通高中教育“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仍然严重,本应承担的其他职能已经被弱化,难以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高中教育迫切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建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教育背景:人的充分而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命题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而不同”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时代特征,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呈现出或正在努力追求这样一种体现先进文明的发展态势,教育领域也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管理体制、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初步取得一些可喜成效。就高中教育而言,课题组认为,个性化校园建设与学生和谐发展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和挑战,更是其在新时期的两大趋势和基本任务。就单个学校而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现显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与卓越。
高中教育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高中阶段又是学生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快速形成乃至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完善的时期,是一次不可或缺的人生奠基。因而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他们对个性化、差异化、丰富多样、可选择性强的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高中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百教共法,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缺乏个性与活力,学生发展的空间狭窄、资源稀少、路径单一、模式雷同,加上高考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不同程度存在粗暴、生硬、机械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成长与全面素质、和谐发展等理想状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学生个人提出的迫切要求。
2006年秋,浙江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核心追求就是促进每位学生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新课程实验方案突出了课程模块化、学习个性化、教学走班制、管理学分制、评价重过程等特点,与其配套的高考方案也强调了综合评价和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可以说,高中新课程对高中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定义和规划,有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所以,在高中新课程框架内,须尽最大努力吃透并落实新课程的精神理念和操作要求,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及早统筹规划、整合、开拓各种必要的资源,确保新课程下学生的各种选择自由,结合自己学校实际建设新课程质量体系,制订严谨科学的标准规范,同时深化学校特色创建,努力创设师生个性化成长成材的平台、载体、空间。只有这样,高中新课程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高水平的差异发展才能实现。
从逻辑关系看,个性化校园建设是促成学生和谐发展的前提与途径,个性化校园建设好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就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学生和谐发展对个性化校园建设起到了目标导向作用,引领其行进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同时,学生和谐发展也有助于高水平个性化校园建设,它们之间最后是一种互促互进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学校背景:人的充分而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学校课题
浙江省镇海中学创建于1911年,前身为镇海县中学堂,后称镇海县立初级中学。1956年与私立辛成中学合并,建成完全中学,名为浙江省镇海中学。
1960年,学校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单位”的称号。
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名。1978年成为浙江省十三所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十八所重点中学。20世纪90年代,镇海中学陆续成为浙江省第一所通过评估的合格重点中学(1991年),第一所实施高中会考全科免试学校(1994年)和第一所通过评估的一级重点中学(1995年),如此显赫的在省基础教育界具有标志性地位的重大荣誉为一所县城中学独自享有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当然,如果从浙江省基础教育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镇海中学取得如此成就也有其合理之处。它的办学传统悠久,生源范围、生源质量、教师整体素质在当时都处于全省较高的水平上,而且三项重大荣誉的授予时间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是一个全省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年代,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发展得尤其不充分,而各方面基础较好且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镇海中学却抓住了这个“程度差”、“时间差”,历史性地创造了这样的辉煌。
20世纪末21世纪初,镇海中学所处的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大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颇有实力的重点中学和特色学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而镇海中学在级段班级数增扩两班生源地范围却从近60万人口的北仑、镇海两区缩小到仅有21万人口的镇海区,学校偏居海滨小镇,远离中心城区,地域位置的劣势日益突出,发展空间被挤压,加上历史原因导致的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整体实力相对下降,等等,种种不利因素困扰着这个昔日的巨人。于是有人预言,镇海中学将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衰落。在这样的现实困境和严峻挑战面前,镇海中学的新任领导班子急需开拓新思路,谋划新路径,成就新业绩,通过构建个性化校园续写学校办学新辉煌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