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48

第48章 附录(3)

二、凝练一种精气神

和人一样,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态度决定一切。作为自然禀赋弱势的区属中学,我认为学校组织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行为态度、团队意识就是一种战斗力、一种核心发展力、一种比较优势。所以在镇中8年,我做得更多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抓得更硬的是“精神文明”,关注更多的是师德师风和校风学风。我在各种场合向教师“灌输”忧患意识、使命感、责任感、教育的理想主义和教育仁爱,要求教师保持积极进取的姿态、团结协作的精神、稳健踏实的作风、奋发有为的干劲,树立“充实+快乐+意义”的镇中教师幸福观,要求教师始终做到“讲正气、讲爱心、讲奉献”、“学生在、教师在”、“绝不搞有偿家教和第二职业”,也要求学生胸怀天下、勤奋沉静、追求卓越。2003年,我发起了为时近一年的“镇中精神大讨论”活动,受到了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精神得到初步凝练,成为全体镇中人新的价值取向、内隐规矩和集体无意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强劲动力。

三、雕琢一种景观

作为学生在三年高中生活和教师工作期间必须长时间置身的一个物质背景,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品质教育的有机组成和直接体现。学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扩建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时间跨度千余年,内容较为丰富齐全的校内德育基地。如何“保值增值”这笔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使之发挥更大效用是我在品质教育之路上最早迈出的步伐,我深信师生在与物质环境持续的紧密联系中将获得对物质环境本身及其蕴涵的更为丰富的背景信息的感知。

因而几年来,一方面,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指定专人对原有基地、景观定期进行精心的检查、维护、修缮,使它们始终以鲜亮的姿态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另一方面,我们合理地调整了绿化布局,锦上添花般地新建了10余个新景点,布置了若干精致的文化小品,注入了新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如重立蛟川书院古牌楼是对学校文化之根的追寻,由校友捐建的尊师亭则是镇中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物质符号,“光霁亭”中的“光霁”两字即光风霁月,寓意镇中人政治清明、人品高洁、前景广阔灿烂,等等,可谓寓意深刻。目前,校园内有海防遗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校园人文历史景观近30处,其中3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底蕴丰厚、融古朴与现代为一体的校园景观环境。

环境育人的真正效应在于通过物质景观的解读活动获得一种内隐体验,故而我们特别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深度开掘校内基地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意义,整合校外海防、商帮、院士等文化资源,以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和人文历史教育,促进学生对历史遗迹的文化解读、精神感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情怀,使学生与人文历史景观达成深层的和谐。《硕德清芬》、《十年雨露》、《校园问典》、《梓荫墨宝》等近年来开发的多种校本读物也成了学校品质景观的一种文本表达。

四、营造一种文化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何将优秀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学校文化力、发展力,如何将学校的办学层次从工程办学、制度办学上升到文化办学一直是我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03年开始,我提出了“立足现代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熔铸人文精神、培育世界公民”的办学理念,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并实施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学校文化特质的个性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全面考虑了学校优良的文化根基、教育本质规律、时代发展要求等因素,将“人文、和谐、自主”三项文化特质注入包容了镇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学习共同体中,以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创造合规律、合审美的学校生活,创造一种主体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的学校生活为三条实践主线,创造性地运用了“模块化”策略,以模块为研究和行动单位,创建了模块层级和模块链,在多层级、多序列、多向度的模块生态交互和有机整合中初步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实体,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意义的校园生活背景,大大提升了学校生活品质和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五、执行一种管理

校长以管理为本,我认为好的校长要能“入乎内而出于外”,也就是说,当他站在学校组织的内核完成制度框架和管理流程的建造后,他是可以淡化其个人影响的,而以比较放松的姿态站在外沿观照学校的运行。这几年我着力做了四件事:

第一是建设“法治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建立了完善的教代会、工会及学生会制度,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新机制、新制度,形成了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机制改革条例等为一体的镇中管理新体系,并汇成近350页的《镇中管理新编》,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井井有条,各岗位、各人员都有较高的标准规范。

第二是畅通民主渠道。让师生员工不仅仅是学校重大事项、规章制度等的被动审议者、表决者和执行者,更是各项事务、方案、制度的主动发起者、建议者和制订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评议者、监督者,真正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除制度保障外,学校还采用网络论坛、电子邮箱、民主恳谈会、项目责任制、学生评议会、校务公开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和畅通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的渠道,使学校生活的丰富性、民主性、多样性得到与时俱进的加强。

第三是强化有效执行。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我认为是指学校组织整体和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将学校办学宗旨、理想、理念、规划等长期战略性问题和模式、方法、策略、教学技艺、制度机制等具体战术性问题一步步落到实处的心向和能力。为此,我们通过决策的科学化、方案的具体化、作业的标准化、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信息交流的即时化、调控督查的全程化、奖惩的制度化来提升教职员工的执行力水平,使他们能按质按量按时按规格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第四是创新“弹性”管理。我在学校设计了许多以“弹性”为修饰词的制度或机制,如“弹性坐班制”、“弹性作业”、“弹性课堂”、“弹性学分”、“弹性房租”……因为“弹性”,高一的学生可以到高三听课,因为“弹性”,如果一个学生某门学科成绩连续两次保持班里前五名,他就可以不听课学习其他内容或到图书馆阅读,因为“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都分选做和必做两部分……“弹性”的本质是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某人某时某事某地的特殊性,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也契合了学校“严谨不失活泼、放而不乱、抓而不死、管而不僵、新而不浮”的管理风格,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弹性”管理也更有助于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