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孩子一生的10大教育方法
6879700000022

第22章 赏识教育(4)

爱祖国是一种最高尚的情操,最崇高的美德。父母要引导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爱人民、爱祖国。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23年,父亲杨武之考取官费留学生留学美国,去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留下妻子罗孟华和杨振宁相依度日。罗孟华是一位传统、明智且坚强的女性,她把儿子和丈夫视作她全部的希望,始终将他们的前程放在首位。

从杨振宁呀呀学语开始,母亲就教他学习各种小知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母亲教得很认真,聪明的儿子学得很专心,仅仅在一年的时间里,杨振宁便认识了3000多个字。在杨振宁5岁时,母亲特意请来一位家庭教师,专门教杨振宁和他的堂兄堂弟们读书,读的头一本书叫《龙文鞭影》。此书从明朝即开始编辑,后经陆续增订续编,并以“龙文鞭影”这一典故命名,“龙文”即良驹,“鞭影”意指不需驱策,奋蹄疾驰。书中不少历史典故和自然知识,均为四音韵文,读来琅琅上口。半个多世纪后,杨振宁对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还记得很清楚。他说,由于教书先生只教读书不作讲解,当时虽凭记忆力强,背得滚瓜烂熟,但并不懂得书中含义。

1928年,杨武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6岁的小振宁和母亲一同到上海迎接他。父亲见到久别重逢的贤妻爱子,自然十分高兴,他向儿子询问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情况。父亲问:“你念过书没有?”杨振宁爽快地道:“念过了。”父亲又问:“念过什么书?”杨振宁说:“《龙文鞭影》。”父亲当即叫儿子背来听听,杨振宁流利地背出来了。不料,父亲又“抽样”地提问书上的一些段落和句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杨振宁却不能解释。他以为父亲会责备他一番。可是,父亲却通情达理地对母亲说:“老师没有讲解,小孩子没有生活经验,讲了也难理解,不会解释是正常的。”说完,还送了杨振宁一支钢笔。钢笔在当时是十分稀罕的东西,杨振宁从未见过,能得到这样珍贵的礼物自然十分高兴。不过,聪明的杨振宁明白父亲送钢笔的用意是要他好好读书。正是这次父亲的提问,使他第一次懂得了读书要求甚解的重要性。

杨武之回国后首先被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在这期间,他有机会亲自教儿子许许多多新的知识。他用大球和小球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术知识。广博的知识开阔了杨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强了他的求知欲。在厦门,杨振宁进了比较现代的小学读书。由于学前的文字基础较扎实和父亲的影响,他国文和数学都学得相当好,但遗憾的是动手能力却较差,手工课并不好。有一次手工课,杨振宁用泥做了一只鸡,高兴地拿回家给父母看。父母看到儿子做的鸡倒像一节藕,并未取笑或批评他,而是很幽默地说:“做得很好,是一节藕吧?”这使杨振宁既不难堪,又懂得了自己应在这方面下苦功。

杨武之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便到清华大学任教,历时8年。清华园的8年,在杨振宁记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8年。在这里,他除了能和校园围墙外动荡纷乱的世界保持距离,还可以与小伙伴们在校园里到处游玩。父亲给了杨振宁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他各方面的兴趣。杨武之经常牵着儿子从自家门口东行,穿过幽静的树林,走过农田与荷塘,去古月堂或科学馆。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杨武之举家迁至昆明西南联大。那时,杨振宁已念高中。有一天杨振宁挺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杨武之慈祥地看着儿子,热情地鼓励他:“好好学吧!”

杨振宁16岁时,就准备提前报考大学了。这时,杨武之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了解近代数学的精髓,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化学上,但在准备入学考试时,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物理专业,从此矢志不渝地攻读物理科学。这一切,杨武之夫妇丝毫未加干涉,只是静观其变。关于这一变化,西南联大的人们还戏言:“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承父业攻读数学呢?哦,大概因为数学没有诺贝尔奖吧!”当杨振宁在1957年8月9日领取诺贝尔物理奖的时候,有谁还会怀疑他当年的决定呢?

母亲常常嘱咐杨振宁千万不要以升官发财为人生的目的。为使儿子奋发向上,她曾推荐杨振宁阅读父亲藏书中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传》,使杨振宁读后决心以富兰克林为榜样,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杨振宁后来谈到他母亲时非常感慨地说:“到现在我自己年纪大时,从我和子女的接触中,才深深体会到母亲对我的成长所给予的熏陶和影响。”

杨武之夫妇不仅教授儿子文化知识,而且还注重对他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成就了杨振宁一生的爱国情结,培养了一位爱国赤子。

在杨振宁长大成人,学有所成,甚至成为世界名人之后,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仍不减当年。1957年8月,在杨振宁即将获得诺贝尔奖之际,在******总理的关怀下,杨振宁第一次在日内瓦与久别的父亲见面。父亲以“有生应感国恩宏”的题词教诲儿子要不忘祖国人民的养育之恩。

科学点击

热爱祖国,热爱家园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情操和美德,更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时刻要进行对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的培养。

建议

(1)父母要有选择地让孩子看一些图书、画片、电视、电影

可以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山川、物产、名胜、古迹、发明创造、建设成就和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当今的英雄模范等,给孩子以系统、形象的教育。

(2)父母要引导孩子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自己的父母。

一个连自己父母和自己家庭都不爱的人,是很难想象他会爱祖国、爱人民的。

(3)父母要教育孩子热爱家乡。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爱祖国总是与爱家乡分不开的。因此,父母要通过讲述家乡的地美、人美,讲述家乡的名胜古迹、英雄人物和丰富物产,并通过与孩子一起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4)父母要教育孩子热爱自己的学校

学校生活,特别是家乡的学校生活,对一个人来说,往往是一生难忘的。因此,父母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爱学校的情感。

(5)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父母可通过讲述或在可能的条件下,带孩子参观名胜古迹,让孩子知道长城、大运河、兵马俑等名胜古迹及历史文物,激发孩子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6)父母要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

父母可通过影视节目、历史故事,使孩子既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也了解祖国过去的屈辱;只有了解国情,才能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7)父母要教育孩子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

父母应教育孩子勇敢地维护“祖国母亲”的荣誉与尊严。当有人侮辱和攻击国旗、国徽、国歌等祖国母亲象征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8)父母要深化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除了正常进行升降国旗的仪式外,还要结合重大节日,如:国庆节、建军节等,开展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这些活动,父母不仅要热心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且要真诚地关心和询问孩子在这些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帮助孩子把在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对祖国的感情稳定、巩固、深化。

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美德

名人名言

名声越大,越容易遭到非议。

——托·富勒

鼓舞人前进的是希望,而不是失望。

——巴金

大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

逆境有一种科学价值。一个好的学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

——爱默生

屋基的阔度,决定尖顶的高度。

——爱默生

胜利的果子,悬挂在随时升高的空中;奇迹的花朵,闪耀在随时延伸的路上。

——艾青

行行重行行,人生一渡船,始终不懈怠,总可达江边。

——蒋光慈

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么迷人!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

——朗费罗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当前,特别是在城市的不少中小学校兴起了高消费不良风气,许多中小学生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爱劳动、懒惰自私、花钱大手大脚。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名星看齐。有的甚至走到刑事犯罪边缘。其原因就是少数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在不正当的社会交往中,不注意场合和环境,使孩子逐步受到熏染;有的家长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习惯用金钱来奖励;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用物质和金钱来满足等等。都对孩子的身心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由于追求的偏差,孩子更不能学出好的成绩,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人生也必须具备谋生、抵御生活磨难和趣化生活三种能力。可见无论从提高学习成绩,还是面对未来人生,都必须加强对孩子节俭的生活习惯培养。节俭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稳定的、永恒的。在节俭习惯的影响上也不例外。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了。消费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奢侈的开始,价值观的扭曲,形成一味追求金钱、享乐、挥霍无度的腐败风气。家长整天挖空心思地穿金戴银,缠裹名牌,以显示自己的富有,那么孩子必然会熏染上虚荣风气,将注意力偏离以学为主的主业而走向享乐、奢侈的歧途。

科学点击

“有钱难买幼时贫”,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

建议

(1)吃得要实在

所谓吃得实在,就是以家庭聚餐为主要形式,以粗茶淡饭为菜单,注意调配各种营养成分。

(2)穿着要朴素

穿着朴素而是大众化,既使相当富有,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该这样去做。

(3)教育孩子珍惜学习用品

珍惜学习用品,就是不要让孩子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张纸,不要老是弄断铅笔芯。

(4)让勤俭节约的意识植根于孩子心中

教育孩子要喜欢老师

名人名言

只要真正认真去做,一个人的努力和才能,是会得到社会承认的。

——赵小兰

读书是一种享受,创作尽管有它的一切烦恼,仍然是一种莫大享受。

——斯特林堡

知识不是某种完备无缺,纯净无暇、僵化不变的东西。它永完在创新,永远在前进。

——普良尼施尼柯夫

人们为了获得幸福而不懈努力的时候,是最幸福的时光。这种努力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铃木健二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尔基

人人都有共同的缺点和不幸;而美德则各各不同,

——歌德

一本正经地对待消遣和刻板地追求学问,结果就会成为一个学究。

——歌德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明)《增广贤文》

孩子去学校,是为了学习知识。学生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通过老师传授的,对学生来说,老师就是知识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王军有点偏科,别的科目都还好,就是数学特别差,原因竟然是不喜欢数学老师。

他的数学老师,是一个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人,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说话做事中规中矩的,一看就非常刻板、非常严肃。

王军就是不喜欢这种严肃劲儿,一上数学课就特别难受,每当看见那些数学符号和数字,就像看到数学老师一样,用他的话说,那叫一脑门子官司。

这样一来,他的数学成绩当然上不去。家长会后,老师单独把他的父母留下来,希望父母帮助找到他的学习障碍,一起想办法克服。

父母回去就问王军,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逼得急了,王军就说了实话,说他讨厌数学老师。父亲立刻大发雷霆说:我今天见了你们数学老师了,人家非常讲道理,对学生很认真,这么负责的老师已经不多了,你凭什么讨厌人家?王军急了,说:就是他太讲道理了,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我觉得他一辈子都活得失败了,我才不要做那种人,也不想跟他学东西。

父亲一听这话,简直气坏了,立刻大打出手,打得王军非常伤心。可是,问题最终还是没有解决。考大学的时候,就是因为数学拖了后腿,让他以5分之差,没能进入大学的校门。高中毕业后,他去了一家汽车修理部,帮别人洗车。

暑假里,考上清华大学的好朋友回来看他,在饭桌上,他对朋友说出了心里话:念书的时候不喜欢数学老师,可现在走上社会了,什么人都要面对,不管你喜不喜欢。我当初真是太傻了,真想回去找那个数学老师,给人家鞠个躬,道个歉。如果还能重新再学一次,我一定不会那么做了。

科学点击

喜欢学习和喜欢老师,就像一个铜板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喜欢学习的孩子,因为从老师那里得到了那么多知识,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老师;同样,喜欢老师的孩子,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一定会努力学习。然而,老师的脾气秉性各有不同,要想喜欢上每个老师,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种习惯非常有益,需要刻意地培养。

建议

1.让孩子当老师

每个周末,家长可以让孩子给自己讲一堂课,切身体会一下做老师的辛苦。对老师多一份体谅。

2.老师为什么批评你

当孩子因为不专心听讲,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家长可以立刻开设家庭课堂。孩子在上面讲,父母在底下交头接耳、传纸条、做小动作,孩子立刻就能明白,对老师不尊重,会让老师心里多么难受。一次亲身体会,胜过无数次的责骂、体罚。

3.研究老师

对于孩子不喜欢的老师,父母可以和孩子坐到一起,共同研究这个老师的优点和缺点。

4.帮助老师

当孩子对某个老师的突出缺点耿耿于怀,父母就可以引导他——老师教你知识,是在帮助你,你看到老师不足的地方,是不是也该帮助他?随后,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寻找帮助老师的具体办法。

5.找到喜欢老师的理由

当孩子对老师个人的好恶影响到了他的学习,这就成了孩子身上必须克服的一个缺点。让孩子养成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好习惯,自然有助于消除成见。

6.解开心里的疙瘩

孩子有的时候会认为老师专门和自己过不去,这时,家长需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必要时可以和老师共同协商,找出合适的办法来解开孩子心里的疙瘩。

鼓励孩子积极回答问题

名人名言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不会再去思考。

——歌德

人不光是靠他自己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一切来造就自己。

——文亦

在人世上,我再没有见过比您更完美的人……在生活道路上与您邂逅相逢,这是我毕生最大的幸事。我的忠忱和感念之情无穷无尽,只能随我的死亡一道消逝。

——屠格涅夫

你是我生命的北极星,有了你,我再也不会在茫茫大海上迷失航向。

——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