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工业:印纺工业龙头
6884600000004

第4章 秦汉时期的纺织技术

中古时期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纺织工艺和印染工艺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并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彩绘和印花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纺织机械也处于世界前列。隋代的织造技术和图案纹样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到唐代,丝织和印染工艺及刺绣都有了质的飞跃。

中古时期,我国的印纺工艺风格已初步形成,在我国手工业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地发展。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纺织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纺织花色品种也已十分丰富多样。

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它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西方的提花机是从我国传去的,使用时间比我国晚4个世纪。

秦汉时期,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谚语说道“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当时的纺织原材料以麻、丝、毛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丝织工艺、麻织工艺和毛织工艺。此外,这一时期的棉花纺织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有了提高。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化验证实,当时已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来煮炼苎麻,进行化学脱胶。这不仅使纤维分离的更精细,可以纺更细的纱,织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缩短了原来微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苎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有一部分是麻织物。其中有灰色细麻布、白色细麻布和粗麻布,质地细密柔软,白色细麻洁白如练,灰色细麻布灰浆涂布均匀,布面经过辗轧,平整而又有光泽。

麻织物的原料经鉴定是大麻和苎麻,细麻布的单纤维比较长,强度和韧性也比较好。最细的一块苎麻布,单幅总经数达1734根至1836根,相当于21升至23升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如此精细的麻织物。

这些麻布的色泽和牢度,均和新细麻布一样。由此可见,当时从育种、栽培、沤麻、渍麻、脱胶、漂白、浆碾、防腐以及纺、织等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由于专业织工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所以丝织物从纺、染、绣工艺至花纹设计,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

汉代是我国丝绸的繁荣期,我国丝绸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提花机的重大改进,丝绸品种、丝绸纹样的丰富多样,织物上出现吉祥寓意的文字,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汉时丝织在缯或帛的总称下,有纨、绮、缣、绨、缦、綮、素、练、绫、绢、縠、缟,以及锦、绣、纱、罗、缎等数十种。这说明当时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境地。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汉代出现了彩锦,这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不仅花纹生动,而且锦上织绣文字。马王堆西汉大墓出土的丝绸珍品,最能证实汉时丝织的繁荣历史。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仅一号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品就多达200余种,而且都色彩绚丽、工艺精湛。

包括棉袍、夹袍、单衣、单裙、袜、手套、组带、绣枕、香囊、枕巾、鞋、针衣、镜衣、夹袄、帛画等衣物饰品、起居用品和丝织品。织绣品种包括有绢类、方空纱、罗类、绮类、经锦、绒圈锦、绦、组带、金银泥印花纱、印花敷彩纱、刺绣等很多种类。

这些文物尤其反映了汉代丝织品在缫丝、织造、印染、刺绣、图案设计方面达到的高度。通过这些典型的国宝级的文物,就可窥见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设计思想。

经鉴定,丝织品的丝的质量很好,丝缕均匀,丝面光洁,单丝的投影宽度和截面积同现代的家蚕丝极为相近,表明养蚕方法和缫、练蚕丝的工艺已相当进步。

“薄如蝉翼”的素纱织物,最能反映缫丝技术的先进水平。如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6米,两袖通长1.91米,领口、袖头都有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纱的细韧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丝,如在缫丝工艺、设备、操作各方面没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秦汉时期,毛纺织业也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各种织毯工艺。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汉墓中,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打结植绒的地毯残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植绒地毯实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

在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贸流通。西北民族已掌握了一种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特别适用蓬松疏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毛织物。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毛毯的编织技术也越来越精细。西北优良的毛织品和织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逐渐在中原流行。此外,汉代还把毛织成或擀成毡褥,铺在地上,这是地毯的开端。汉画像石砖中就反映了当时民间室内普遍使用的地毯。秦汉时期的棉织技术有了发展。棉花种植最早出现于古代印度河流域,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棉花传入我国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棉布在我国古代称“白叠布”或“帛叠布”,原产于我国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边远地区,秦汉时才逐渐内传到中原。

秦汉时期的海南岛,黎族同胞就以生产“广幅布”而闻名,这就是棉布。而这一时期的齐鲁大地,是当时我国产棉的中心,当地的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一枝独秀,“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

秦汉时期,纺织机械主要有手摇纺车、踏板织布机,在织机经过不断改造的基础上,还造出了更为先进的花本式提花机等纺织机械。

手摇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带传动。手摇纺车既可加捻,又能合绞,和纺坠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纱的速度和质量。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踏板织布机,由滕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蹑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操作的机台组成。由于采用了机台和蹑,操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可用脚踏提综,腾出手来更快地投梭引纬和打纬,从而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这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它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是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的要求编织而成的。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道:

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而结成之。

花本结好,上机织造。织工和挽花工互相配合,根据花本的变化,一根纬线一根纬线地向前织,就可织出瑰丽的花纹来。花本也是古代纺织工匠的一项重要贡献。花本式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