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我国一个分布最广,历史也相当悠久的少数民族。宁夏回族婚姻中的饮食习惯,凝聚着回族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是回族饮食风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提亲与定婚
在宁夏一些回族聚居区,倘若有一对青年男女相互钟情,按照回族传统习俗,男方家须请一位品德高尚的媒人前去女方家“提话”。女方家里认定后,由男方家里下聘礼和认亲,称作“开口礼”或“道喜”。男方的父亲或母亲要携带两盒红糖(必须是圆形的,每两块为一盒,象征团圆美满)、一包香茶、一包点心到媒人家,请媒人一同前往女方家里说亲。
经女方家的各位直系长辈、亲友讨论协商同意后,即回话给媒人或男方家。双方再共同择定一个吉祥的日子(一般为主麻日即星期五),在女方家里举行定亲仪式,喜喝“定亲茶”,当地回族民间也称之为“提盒子”、“纳聘茶”、“送定茶”。
定婚这天,男方家里要非常大方地备办一件羊腿肉、10斤牛肉、一对鲜鱼、一定数量的衣物和化妆品,裹20个或40个糖茶包(主要有红枣、柿饼、枸杞、桂圆、果干、芝麻、核桃、冰糖、红糖、白糖、奶糖、茶叶等)和一甑江米糕及用红纸书写的两张阿文名柬(定婚书)。这些东西全部用红箱装盛,用车拉或人抬,由清真寺教长亲自带领包括新人在内的男方父亲、姑舅或姑妈以及媒人等五六人,欢欢喜喜送到女方家里。
男方将礼物送到女方家门时,女方的长辈、近亲和阿訇都要出门远迎高接,双方互道“色俩目”(问好)。入坐后女方拿出糖茶果品招待。定婚仪式开始,先由双方阿訇代表诵读一段《古兰经》有关章节,表示美好的祝福。然后阿訇将男女双方的经名填写在经名柬上,媒人、阿訇及双方父母均在经名柬上签名,作为定婚的凭证。两份名柬双方父母各收藏一份。双方再次互道“色俩目”,仪式便告结束。女方家遂将茶饭摆好,诚待各位尊贵的客人。
男方带来的这些五花的礼品,表示着非常深刻的意义:送羊肉、牛肉、鱼、江米糕、衣物,是向女方暗示自己家里的生活比较富裕,望女方不必担心日后的生活问题。
女方只收下羊肉、牛肉、鱼、衣物及茶包,而江米糕并不全收,只将糕的四周切下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留下糕的椭圆形中心部分,连同女方回送的礼物(一般均为白色圆撮口小帽、一把汤瓶、两条白羊肚毛巾及姑娘亲手给小伙子缝制的鞋垫、布鞋和衣服等)一同返送给男方家里,表示对男方家里所有亲友们襄助促成这门美满婚姻的真挚感谢,并希望未来的女婿更加品学兼优,成为一个勤劳智慧虔诚的******。
女方收下茶包,表明女方受聘此门亲事,是经过多次调查了解,细心琢磨而定的,决不翻悔。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引“茶疏”时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故古人行婚,必以茶为礼。“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茶,见其从一之义。”民间也有俗语说:“一女不吃两家茶。”茶包中的糖,表示双方心甘情愿,和睦相处,甜蜜结合;红枣,表示双方生有一对俊美的儿女,感谢真主的恩典;芝麻,预示夫妻日后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香甜美满;枸杞,表示延年益寿,永为手足。此时女方要将男方送来的茶包分送给自己的亲友,共享喜事乐趣。
临近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开剪礼”,女方要向男方家回礼,这叫“过大礼”。
男方的礼物一般有三类:一是肉食,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富裕人家甚至要送一只膘肥体壮的大绵羯羊。二是果品,有花生、瓜子、桂圆、核桃、红枣及红糖、毛尖茶、蜜食各七封,十七封或二十七封。因为“七”在回族风俗中是个吉祥的数字。三是装饰品,如手镯、耳环、衣料等。肉食和果品送给女方家里待客之用,同时代表双方攀亲结贵的良好心愿,装饰品是送给新娘起程时梳妆打扮的。如今回族群众把这种习俗唤作“催妆礼”,即由男方家的姑妈或姐姐携带着前去女方家里征求意见,渴望两家相互体谅和协助,顺利办好这门亲事。
婚礼与食谱
婚礼这天,男方家里焕然一新。堂屋中挂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一段《古兰经》文,一炉燃着的檀香,轻烟缭绕,窗明几净。新郎在陪郎的引领下起程迎亲。早先因交通不便,多用轿抬,如今多用小轿车。来到女方家后,陪郎先下轿向新娘的父母及内亲互道“色俩目”,祝贺喜庆临门。女方即派一聪明老实的男子请新郎入屋喝茶。新郎在女方家进茶时坐上席,新娘家随即上三道果品、三道糖茶款待新郎及作陪的客人。喝过茶,主人要上一碗牛肉冷片,意思是新娘还在梳妆打扮,要冷静地等候。经陪郎应酬后,又上一碗凉鸡,取鸡飞之意,等于告诉新郎,新娘已梳妆完毕,即刻上路。陪郎再次应酬,关照大家品茶吃席,大约即将起程时,新娘家要上最后一道菜,即一条清水炖鱼。鱼一上桌,即表示娘家已正式同意可以娶走新娘了。于是,新郎用筷子按住鱼头,在陪郎的协助下,在鱼的两侧各夹一块鱼肉细心品尝。吃罢席后,陪郎领新郎向新娘父母互道“色俩目”,行过大礼,新郎方可单独进入闺房搀起新娘入坐红轿。
如今,已不再有陪郎,新郎也不必前往女家迎亲,只需请一位漂亮贤慧的中青年妇女前去接亲;女家送亲时,还要委派一位“女监护”,以照顾新娘顺利过完新婚第一夜。
新娘到新郎家后,要先食一碗八宝甜饭,寓意人生甜美无比,夫妻双方相亲相爱。吃完甜饭,新郎背新娘进新房,并肩跪坐在炕边,阿訇端坐上方对面,虔诚地诵读一段《古兰经》有关章节,即“证婚词”,而后开始“撒喜枣”或“撒喜果”。民间有俗语说:“撒核桃,撒枣子,哥哥娶了个好嫂子。”“双双核桃双双枣,生男聪明生女巧。”这种礼俗,来源于古代福建回族婚礼习俗“撒金豆”。那些从阿拉伯和波斯到中国经商的富商娶当地女子为妻时,为显示富裕与诚心,将金子制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请德高望重的老阿訇抛撒,意为喜庆日子散天课(施舍)与百姓。
其实,“撒喜果”的风俗在我国早已有之。《左传》中就有“女贽不过捧栗枣修,以告虔也”。唐《戊辰杂钞》中也有“撒帐始于汉武帝”,“枣取早敬,栗取恂栗”。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更有“新媳妇进门,盛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撒,/],JL争拾之”。可见,古人早就用于果食品作为喜庆的象征了。
回族群众认为核桃质坚而味美,象征子女坚强有力,健康长寿;红枣红润美观,且取“早子”之谐音,象征喜庆,早生贵子;花生籽多耐食,象征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桂圆圆润养胃,象征幸福美满。
典礼后,经过一些风趣别致的民俗活动,就是婚宴了。宁夏回族的婚宴一般均以“十大碗”和“九碗三行”为宴席菜。
“十大碗”主要用料是羊肉、牛肉、鸡、黄河鲤鱼、糯米、枸杞、发菜、鸡蛋。烹制出烩夹板丸子、糖醋鲤鱼、清蒸牛肉、红烧鱼块、枸杞莲子汤、脱骨鸡、虎皮羊肉、手抓羊肉、八宝甜饭、爆炒肚丝等。
“九碗三行”指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摆成每行三只的正方形。在宁夏西吉县一些回族聚居区,还有用四盘、九魁、十金、十三花等以鸡、牛肉、羊肉为主的菜肴,同时还在宴前上9—13个小碟凉菜,以活跃气氛。
也有的地方用八盘设宴,全席以牛羊肉为主料,炸、炒、煎、烧、烩并举,酸、辣、咸、甜味俱全。富裕人家还用清真全羊席来款待宾客,一般为双数盘碟。
随上的干果主要有葡萄干、苹果、核桃、大枣、花生和糖果等。宴毕,主人将没用完的干果让老人带上,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
翌日,天亮,女方即派新娘之弟来送“开车”。礼品一般分为四干盒或食盒一架至两架,食盒分两层,内有食盘,每层四个或八个。盒内的食品主要有油香、馓子、子孙饽饽、长寿面、梅花喜字烙饼及红枣、桂圆、核桃、茶叶和适量牛肉、羊肉等。
三天后,新娘回门时,男方家要准备一份“回门礼”,照例使用食盒两架,须十六盘或二十四盘,内有鲜鱼、活鸡、糖果、柿饼、桂圆、红枣、核桃、生栗、红黄油糕、月饼、花卷、花糕、龙凤饼、油香、馓子、子孙饽饽、长寿面、梅花喜字烙饼、茶叶、糖、牛肉、羊肉等。必须双数,活鸡盘内只放鸡翅数只,将一只活鸡拴之食盒外。《太平御览》引用《庄子》之语:古时“有挂鸡于户者”,因鸡可使“百鬼畏之”。有时人们也把“鸡”作“吉”来释义。
新娘回门归来后,婆家要请来“巧姐”,由新郎陪同,在媒人的带领下,向辛勤操劳的厨师表示最真诚的谢意。“巧姐”代表婆家、娘家及新婚夫妇送给厨师一些喜果、毛巾、布料、牛羊肉、鸡鸭鱼等,并唱一段热情洋溢、通俗有趣的婚礼民歌小调以庆喜日之美。至此,婚礼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