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悠悠回乡情
6888400000042

第42章 古老佳馔哈里瓦

小姑住在宁夏六盘山下,她在一所山村回民小学里当教师。放了寒假,父母派我去看望她。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颠簸了大半天,天黑时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小姑见到我这个远方来的稀客,不用说有多高兴了。“二旦(我的小名),我以为你把小姑忘了,不认亲了!”我笑着说:“哪里话?姑姑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嘛!”不知怎的,小姑那美丽的大眼睛里,滴下几点热泪来。这正是:一日离家一日深,好似孤雁入山林,虽然此处风光好,难免思家一片心。

小姑是个热情的人,她连忙拿出自称是山里人自制的糕点“哈里瓦”来招待我。

我一听“自制”二字,乐了,因为我是搞食品研究的,对新食品和民间风味食品特别感兴趣。我仔细地欣赏着这糕点,只见它呈扇面形状,弧形边3厘米、底边2厘米、厚度1厘米,褐黄色。吃起来酥香甜脆,爽口诱人。经过长途跋涉,我早已肌肠辘辘了。

我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吃着哈里瓦。小姑张罗着给我煮饭,我说不忙,纠缠着叫她先说哈里瓦的来龙去脉。

小姑领我到里间屋里去看制作哈里瓦的木头模型,只见一块长方形的果木上,刻着很多坑坑,有的像树叶,有的像梅花,有的像扇子,坑底也刻着很多小花纹。小姑说那些坑坑是制糕点的模型,坑底的花纹是印制糕点表皮的花样。接着小姑向我讲述了制作“哈里瓦”的过程:先将1000克的优质面粉用200克胡麻油文火炒热,加入红糖250克、蜂蜜350克、精盐2克,用香铲搅拌均匀,制成甜面料备用。有条件的可在甜面料中放适量的核桃仁、花生仁、芝麻、果脯、青红丝之类。制作时把甜面料放入模型里挤压,翻过来在面案上用力一磕,哈里瓦便作成了。

小姑还告诉我,“哈里瓦”是阿拉伯地区的一种甜面食品,有的叫“哈里丸”,有的叫“哈鲁丸”,原意为“糖果、甜味糕点”。相传元代一位名叫尹思麻的朝圣者(哈吉)从麦加带回来,传到宁夏西海固回民地区的。小姑说她在民族学院读书的时候,从本院编辑的《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上看到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上介绍了十二种“回回食品”,其中“哈耳尾”就是最早的“哈里瓦”。文日:“干面炒熟箩过,再炒,下蜜,少加水搅成,按片刀裁。”那时还未发明糖,多以蜂蜜拌之。

小姑还说她在山区学生家里作客时,见到一种用爆米花(大米)、油炸小面豆、红糖加蜂蜜进行黏合,放人模型中压成块,晾干取出的食品。我天真地问:“回民为啥喜欢甜食?”她说,这个风俗来源于阿拉伯地区,阿拉伯有一种民间风俗习惯:小孩子刚一生下来,用蔗糖或蜂蜜抹入婴儿口中,然后才由产妇喂奶,称之为“开乳”。意为来到这个“顿亚”(世界)上是幸福甜蜜的。阿拉伯人在中国传教和经商贸易,把喜爱甜食的习俗传到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如今在沙特阿拉伯、苏丹、埃及和伊朗等地街头,都可见到“哈里瓦”之类的糕点。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喜欢糖茶,喜吃糖饼、糖糕、粽糕、糖麻丫、糖油香、糖馓子,都与阿拉伯人喜甜食的风俗有关。

小姑还告诉我,去年春天,她到西吉去参观红军长征纪念碑时,单家集的回族穆斯林用哈里瓦招待了她。那里的回民满怀深情地告诉她:1935年10月9日,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长征来到了六盘山下的单家集,回族穆斯林请德高望重的老阿訇在清真寺门前摆“中合”,欢迎红军将士。当老阿訇从盘中拿起“哈里瓦”递给毛主席的时候,人们欢声雷动,“红军万岁”、“回族人民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哈里瓦”是军民团结的象征,哈里瓦是回汉友谊的结晶。小姑是教音乐的,能歌善舞,她还带回了一首六盘山花儿,用她那清甜的嗓子唱道:“六盘山上飘祥云,山窝窝里下来了‘神兵’,清真寺前摆‘中合’,哈里瓦献给了恩人。”

在小姑家里虽然仅仅呆了3天,收获非同小可。深感在广阔的山乡里有多少值得挖掘的宝贵财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