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是宁夏川区回族群众喜食的一种传统风味糖果食品。每逢秋收后,回族群众便晒好大麦,整理好家什,开始碾米、做糖。这种习俗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宁夏是大麦、大糜子的主要产区。大麦粒大籽实,醇香脆嫩;大糜子色泽金黄,味气浓郁。民间有句俗语说:“平罗的糜子贺兰的麦,制做糖果不用夸。”自古至今,做糖师傅大都离不开平罗姚伏堡的大糜子和贺兰洪广营的大麦作主料。因而,姚伏堡的大糜子和洪广营的大麦也随之誉满宁夏山川。
回族群众制做的糖果除了自己食用外,还拿到街市上出售。民国年间,银北地区就有30多家制做麦芽糖的作坊,其中尤以平罗县惠北回族人毛义山、毛义川的糖艺最为有名,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毛家糖坊”。他们制做的麦芽糖,质细明亮,造型生动,色彩鲜艳,酥脆香甜,老幼皆宜,是节日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民间有首儿歌日:“糖果子粘,满嘴涮,一涮涮了个不见面,爷爷吃上粘掉牙,奶奶吃了翻白眼。”据说明代皇帝微服私访察看北京牛街市井商情,不觉来到一家糖铺,却门庭冷落,尽管瞎子李三怎样吹破箫笛招徕孩儿,但买者仍然廖廖无几。皇上看他可怜,走上前品尝喜鱼芝麻糖,味道不错,他问店主:“是何原料?”店主回答:“麦芽糖稀掺了熟芝麻,熟大豆面制作。”皇上品尝一块,酥、香、甜、脆俱佳,“难怪这般好吃”,当下赋诗一首:“形似玉梳白似雪,薄如蝉翼甜似蜜,难得世上一佳品,喜鱼麻糖传美名。”皇帝开了金口,麻糖名声鹊起,至今盛销不衰。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华夏人民就已知晓品尝麦芽糖的乐趣。史书《楚辞》中就有“蜜饵伥惶有,是也。”“怅惶”就是用米、谷制做而成的糖果食品。史学家刘熙也说:“糖之清者日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日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日慵。”医学家张仲景更有“方家用饴,乃云胶饴,是湿糖如厚蜜者。”韩保升日“饴,即软糖也。沁人谓之饧。粳米、秫粟米、蜀秫米、大糜子等并堪熬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有详细记述:“饴饧用麦蘖或谷芽而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多收用之。”可见麦芽糖不失为一种亦果亦药的良好滋补佳品。那时由于北方无蔗糖和甜菜糖,民间泡茶还比较喜欢用麦芽糖,多为三角小块和小饼块,俗称“皮糖”。
麦芽糖耐嚼、耐食、耐寒,酥香甜脆,营养极其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糖类、粗纤维、矿物质、脂肪、烟酸、硫胺素、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赖氨酸、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明代医学大典《本草纲目》中记有“饴糖,甘平,无毒,大温。可补虚乏,止渴止血,补虚冷,益气力,止肠呜咽痛,治唾血,消痰润肺止嗽”。唐朝医学家孙思邈也曾说:“饴糖,健脾胃,补中益气。”民间还常用饴糖和其它中药材治疗老年人烦渴、鱼骨鲠咽、服药过剂、瘭疽毒疮、火烧成疮等病症,疗效显著。红皮萝卜切片拌饴糖制成糖水,可治咽痛、咳嗽,温服可治胃溃疡、十二指溃疡。
制做麦芽糖首先要精选上等的大糜子上磨碾去皮壳,烈日下暴晒两个小时后与净大麦同放一大锅中煮熟,直至水干。然后再加适量水煮30—50分钟,迅速倒人大缸中,将缸底漏眼塞严。缸底下挖一大坑,放一口空而净的缸,两缸底口对齐,盖严缸口。过30分钟左右,若缸内发出“卜咚卜咚”的声响,须急忙抽开缸底漏眼,上缸内不停地会流下乳白色的糊汤人坑内缸。然后取出糊汤倒人熬锅中,加旺火,不停地用搅棍反复搅动。待汤糊稠时,再用木推子推搅,以防粘锅底,直至糊汤变成乳白色的糖稀状。这时,可将豆面炒熟,和红糖或白糖用开水化开,与糖稀和在一起,呈大面团状,放于凉爽干净的竹席上冷却。待糖皮稍硬时,方可食用。
回族群众除了制做麦芽糖,常常还用同样的方法,以黄豆、面粉、蜂蜜、芝麻等作配料,制做豆瓣糖、面糖、皮糖(三角形状)、芝麻酥糖等糖果品种。如今我区亦有食品加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制做出品种多样的麦芽糖果,装箱入盒,远销一些大中城市,备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