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魂篇
前面说过,按旧时的说法,人死后的魂魄是要被阴曹地府收去的,由阎罗王发落后,或沦入地狱受苦,或转生于世间托生。“考评”等级好的,生于富贵人家享福;等级差的,生于贫贱之家受苦,甚至化为驴、牛、狗、猪之类,以偿前生罪孽。
而有一些郁郁而终、怨气满胸的鬼魂,却不去地府报到,成为一些游荡在人间的孤魂野鬼。或许是阎罗王也理解这些人的苦衷,格外网开一面,睁只眼闭只眼,并不派牛头马面们将他们都强制“收容”起来,而是由他们到处飘荡,偶尔显显灵,向世人诉一诉心中的愤懑之气。
《太平广记》中曾记载,唐代有个叫李湘的官员,在端溪县衙厅中见到死于此处的泽潞节度使卢从史的鬼魂,李湘问他:“您死去好久了,为什么不重新托生在人世,而宁愿在幽冥中忍受寂寞?”
这姓卢的鬼魂答道:“人世劳苦,万愁缠心,尽如灯蛾,争扑名利。愁胜而发白,神败而体羸。方寸之间,波澜万丈,相妒相贼,猛如豪兽。吾已免离,下视汤火,岂复低身而卧其间乎?”
《庄子》中曾说过,骷髅拥有“南面王而不易”的至乐,比在世上受烦恼煎熬的活人强多了。这和以上那番论调大有相通之处,有道是“世间万苦人最苦”,活在世上,要为名利奔走,职场如战场,商场如战场,辞职离山木,又进富士康。所以不少鬼魂们可能真觉得“做鬼也幸福”。
相传长安秋夜,有鬼高声吟诗,又有一鬼相和。一鬼吟道:“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室有月。”另一鬼应声和道:“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从“九衢生人何劳劳”之句来看,鬼类似乎在嘲讽阳间人们的辛劳忙碌哪。
不过,对于做鬼好还是做人好,“鬼族”们也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看法,《全唐诗》中的虎丘山石壁鬼,曾题诗于石上,哭道:“白日徒昭昭,不照长夜台,虽知生者乐,魂魄安能回。”又说:“寄语世上人,莫厌临芳樽,庄生问枯骨,三乐成虚言。”意思说还是做人好,完全颠覆了上面的说法。
幽风冷月的鬼境,毕竟阴森枯寂。客死异乡的书生游子、无端被害的弱质女子、战死河湄的无名兵士,他们孤魂难依,缕缕不散,凝集在《全唐诗》中,成为亘古难消的血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