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人出门在外,冬寒暑溽,鞍马劳顿,更有毒虫猛兽时有出没。而遇上兵乱马荒、盗匪横生的乱世,更是凶险倍增。所以,有不少人成为他乡的游魂野鬼,家中人茫然不知,未明生死,更无从谈起奠钱及血食了(谓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
《全唐诗》中记载,唐末钱镠称吴越王时,有人于一个月色澹然的夜晚,行船于富春江上,隐约见有一个灰蒙蒙的人影立在江畔的沙滩上,朗声吟诗道:
富春沙际鬼
陊江三十年,潮打形骸朽。家人都不知,何处奠杯酒。
这人听了,知道吟诗者并非生人,味其诗意,他都死了三十多年了,形骸已朽,化为一具白骨,而家中的人却并未得到音讯,尚未确定他的生死,所以他这许多年来,连一杯祭奠的酒也没有尝到。舟上的这位大概同样也是游走四方,常在异乡的旅人,他不禁大有兔死狐悲之感,不禁问道:“君是谁?可示姓名否?”然而,这个“富春沙际鬼”却接着以诗作答道:
又吟
富春沙际鬼
莫问我姓名,向君言亦空。潮生沙骨冷,魂魄悲秋风。
从诗中看,这个鬼还非常地高傲,他说,别问我的姓名了,说给你听也没有什么用,言下之意是并不在意别人给他的祭祀,一副不吃嗟来之食、拒人千里之外的孤高气度。所以,他只能嗟叹:冷冷的潮水浸透了伶仃枯坏的白骨,瑟瑟的秋风吹动飘荡不定的魂魄。
当舟上的客人上岸作揖,准备再和他说几句话时,这个“富春沙际鬼”却倏而不见了。这“鬼脾气”真是够古怪倔强的,我猜这人十有八九生前也是位文士。
同在《全唐诗》中,还记载了一个“河湄鬼”的故事。说是开元六年时,有人泊舟于河边,见到岸边有一具枯骨,心下可怜,就投食祭奠,只听得空中有人道谢,并吟诗道:“我本邯郸士,只役死河湄。不得家人哭,劳君行路悲。”这个鬼家在邯郸,服兵役时死在这里,家人也是未知其生死,成为无人祭奠的孤鬼。不过这个鬼要随和得多,有人投食给他,他就欢喜道谢。
与以上故事相类似的,还有人在巴峡这个地方,听得有声音凄厉的咏诗声,诗为:“秋径填黄叶,寒摧露草根。猿声一叫断,客泪数重痕。”而且这声音通宵不绝,一夜重复几十遍。天明后,人们到吟诗声发出的地方探视,只见空山寂寂,溪谷幽绝,既无人影,也无舟船,只有白骨一具,不知已死去多少年了。
断肠泉下,幽忧难陈;凄凄白杨,日暮愁人。《全唐诗》中所录的诸多诗鬼,不能一一具录,本篇结束之际,在此酹酒一杯,祭奠诸位游魂:
香魂虽散,形骸早坏,有诗传世,便可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