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从表演系毕业后没有从事表演的人,还是怀念和向往舞台的。但是现在的人生不能不说是另一种人生,我想说的就是,这个专业能教会我们的真的不仅仅是演好一个人物而已,那是一套帮助你成功的哲学。
尴尬的演员
贾秉良(《商贾将军》《地下的天空》《澳戈》副导演)
尽管我还未到而立之年,但我可以说,作者是我一生的好友,同时也是我大学的同窗。这样一个朋友出了这样一本关于我们的书,请我写个三言两语,我实在不能推托。
原本不知从何说起,但由于我刚刚突发奇想剃了一个鸡冠似的发型,我想到了一个词“削尖脑袋”。好吧,就从削尖脑袋说起吧。
相信每个当年或正在准备考表演专业的年轻人,在积极备考的时候,面对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这样的字眼,每个人和他们的亲友团,都是拼命削尖脑袋、谨小慎微、忐忑彷徨,甚至有时要互相攀比、盘算、猜忌、还会有些许不择手段。至少在我们当年,这样的一所高等学府一年只招一个表演本科班,而一个表演本科班只有二十来个学生。无论每个人经历了什么,无论是怎么经历的,考取者终归是喜悦的、幸运的。这种喜悦和幸运不亚于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我想这个比喻是恰当的,因为我跟无数的朋友谈起当年考学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真的考取了,我会感谢所有可以感谢的一切,并且我坚信自己一定是这几大院校这一年的本科班中形象垫底的。”但我还是属于强者,一个带有偶然性的顽强的垫底者!
当我抱着这样的一个心态,和一群扎眼的帅哥靓女绑定在一起的时候,我又怀着一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抱负,开始了我的大学学习历程。没错,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心理,我总认为一个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我的心态是复杂的、扭曲的,所以我尤为珍惜!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们开始了“塑造”,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少年,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学习、参考、对比,不管是穿着、形象、身材还是专业素养,都使劲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演员,甚至是一个大明星。如果说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非常敏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话,可想一个学表演的孩子对这些事情该有多么敏感呢?我觉得可以用神经质来形容。我们每个人都尽量地武装到牙齿,而这种“武装”不同于一般的武装,我们那个时候的孩子虽然没有赶上大规模的流行整容,而有人却尽可能地武装到牙齿——“戴牙套”,也有极个别的在已经算漂亮的脸蛋上打了瘦脸针。
当时我的心态很简单,我知道自己这辈子跟“帅”无缘了,所以我很平和地选择学好专业,以实力取胜未来!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学习、排练。这种疯狂是野蛮而又单纯的,以至于我除了学专业、排练之外,根本无暇顾及周遭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恋爱。很快我变成了一个大家眼中的“怪人”。可笑的是,大家的这种认识很大一部分延续至今。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校园,一个学表演的男生,没有谈过女朋友,生活中也不知道怎么谈恋爱,似乎在别人看来这个人对女性也不是很感兴趣,并且这着实是个生活在帅哥靓女圈的80后,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扭曲的大学生涯,至今都难以启齿。
四年当中,我很努力、很执著地搞着表演专业,并且也很当之无愧地当了个表演科代表,我骄傲于当年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投来的赞许的目光。显然我用一段扭曲的生活方式战胜了怀疑的心理,赢得了自信。我像一个红卫兵一样肯定着自己的伟大,我觉得自己太像一个艺术家了,像到简直就是。于是,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和所有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起,向理想的终极目标进发了。我光荣地加入了“北漂”的队伍。递资料、送照片、跑剧组、见导演、留电话、等消息,一次又一次的憧憬,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杳无音信。但是我没有放弃,我一直鼓励着自己,想起我四年的汗水和外界的肯定,我依然执著。时间一天天在流逝,毕业一年后,周遭的同学在一点点地起着变化,显然我这个学校的佼佼者在校门外的竞争中落后了。我想不明白原因,我除了不帅之外究竟差在哪里?
直到有一天,我例行公事般接到朋友转发的剧组信息,带上简历和照片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一个据说是有朋友关系的剧组递资料,似乎我新的希望在那个春天即将迎来明媚的春光。见完剧组后,和我一同去的朋友留在剧组和别人聊天,说副导演是好久不见的哥们儿。其实无非是拉拉关系,套套近乎,求个角色。我一个人离开了,走之前和朋友约好,晚上和一堆“北漂”朋友聚聚,并希望在他的推荐下能得到导演橄榄枝般的青睐。当晚,我们如约而至,当着大家的面,我很想从那个朋友的嘴里得到一个哪怕是有一丝希望的好消息,毕竟此次之行是有朋友关系的。最终我听到的答案是,当导演看见我的简历和照片后,用一种嘲笑的口吻像评价宠物一样对一个未曾谋面的年轻人描述了一番,最后对副导演重重地说了一句,你推荐的这个小孩儿是演员吗?在众人的谈笑风生中,我木然了……
打这儿起,我开始怀疑了,甚至怀疑自己最初的“削尖脑袋”。我是不是一直很荒唐、很幽默地被表演专业搞着?难道癞蛤蟆只是看到了天鹅肉,却从来也不可能吃到?开始不自信了,不自信的原因是我开始没有答案了。改行?我不甘心,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改行?一年没戏拍,三年、五年、十年呢?终于,我开始给自己台阶下了,拍不成戏,我可以先当表演老师,也可以学学配音,跟剧组学做演员、副导演……等待那个有朝一日……
其实当我沿着这个台阶走下来的时候,当我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演员的时候;当我坐在招聘者的位置审视这个职业的时候,我发现之前的时光是那么不平静,内心是那么单纯。有很多时候我都会同情之前的无知和可爱。演员这个职业究竟怎样去从事?究竟这个职业是不是每个人的归宿?我想这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但执著的我,愿意把我的认识表述给每位喜爱这个职业的斗士和看完书后对演员有好奇心的读者们。
首先,“演员”这个职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演员,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角色。表演其实就是还原生活,把生活中的人和事、生活中的思维逻辑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用演员本身作为工具呈现给别人看。这种综合表达便构成了表演。这就需要一个演员自身不但要有一个较好的工具作为条件,还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感情经历。在老百姓心目中评判一个演员好坏与否无非是演得像不像,而我们评判一个演员是否具有艺术家的水平,无非是在此基础上是否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及他的表演是否有长远的研究价值。那么我们常常会说有的人天生有表演的天赋,那无非是说这个人没有经过正规系统训练的情况下用自身的工具合理而巧妙地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自然地呈现出来的东西,而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是某些人具备的特长,但也只是表演里最浅显最基础的表现,如果这种演员不经过更多的学习和磨炼,那么他的表现也就仅此而已。
当然,演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就比如很多刚刚毕业的演员,很想用自己学到的一技之长来诠释一个剧本赋予的角色。在他学到的和自己理解的东西没有差错的基础上,如果这个角色离他的生活很近,他可以勉强用一个最简单和最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那就是所谓的本色出演。如果这个角色离他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他只有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靠近这个角色,以达到勉强及格。否则,我会劝他放弃这个角色吧,更别提在出演之前先跟剧组谈一个满意的条件和待遇了。不过我想,这些也只是我个人的多虑。因为现在中国,整个的影视环境还是相对较浮躁的。什么剧本都敢拍,什么导演都敢导,什么戏都敢给观众看,所以什么演员都好意思出来混。这也就导致演员这个职业像外国的大学宽进严出,只要胆子大的人就可以当演员,门槛甚是低之又低,但是好演员却是寥寥无几。
也正是由于现在的我,更看重一个演员的生活阅历和感情经历,所以我觉得我们学表演的年龄都太小了。换句话说,一个学表演的学生应该是研究生的年龄而不应是本科生的年龄。设想一个十八九岁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所处的环境更多的无非是家和学校,接触到的人更多的无非是家人和同学,如果让这些孩子去绞尽脑汁搜索记忆中的生活阅历和感情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像一个单纯的技巧纯熟的演员站在舞台上的费力拼搏不如一个家庭DV记录的真实生活片段更吸引人一样。所以一个演员在出手之前,一定要看看自己眼界是否开阔,自己的肚子是否饱满,自己的情感是否丰富。不然自己声嘶力竭的表演只会让人觉得苍白无力。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现在表演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倒建议每个表演专业毕业,想当演员的人不妨多接触一下别的行业、接触一下社会,离这一行越远越好、接触得越多越好。因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演员都是一个杂食动物。
我们都是一群喜欢表演的人,而最初喜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一切。这就像爱情一样,经过几年的恋爱,有的人和表演最终走到了一起结婚了,有的人发现不合适离开了。而结了婚的人并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有一生很恩爱很幸运很幸福的,有经历风雨后又见彩虹的,也有经历磨难后发现自己过得很累,他一直深爱着的表演并不是自己理解的那样,而最终选择离婚的。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是一群敢爱的年轻人,我们心底都曾经深深地爱过这个职业。即使离婚了,我们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痛苦。甚至在很多年后,自己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想再卷土重来找回那段感情。
同样,如果我们对这样的爱情如此之珍重,那么我们一定会在一开始高度重视,在过程中努力地珍惜,在逆境时不轻言放弃,在得到时抱着感恩的心态,在必要时要选择勇敢地放弃。但无论是合还是分,我们同样怀揣着深爱。
我是一个乐观而执著的人,我从不相信没有结果的结果。现在的我只会认识到没有经历的经历是不扎实的,只有沉淀的东西才会经久不衰。我祝福所有喜欢表演的人们,能从我们的故事中吸取到快乐的元素,让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痛苦并快乐着。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看待书中那些孩子们天真而执著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仍然战斗在这个行业的人们,在不同的职位上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我想那都是一段苦涩中夹杂着甜蜜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