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相连的缘分
12月的西藏林芝,阳光寂静,楼下不时传来藏族父亲与小儿子打闹的声音,除此以外四下里悄然无声。我合上电脑,感受着这份在内地城市体验不到的宁静与安心。
10年前,我被一条徒步路线迷得神魂颠倒。那些天我仿如中邪,四处搜寻关于它的资料。我细细揣摩地图上宛若毛细血管的线条:这个点可以停靠,那个区域泥石流和塌方较多,要特别小心;地图上没有等高线,看不出海拔变化,但不管是资料记载还是小说描述,翻过多雄拉山便是一路下降。
后来终于在2008年6月如愿以偿,用双脚丈量了一趟当时全国唯一没有通公路的县——林芝墨脱。那年我28岁,像许多同龄人一样,正处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对现世满怀失望,对未来也束手无策。我第一次进入西藏,从派镇进入墨脱县城一路畅通无阻,但从海拔40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出来时遭遇强降雨雪天气。过程虽然痛苦不堪,但反而成就了我的一段非凡徒步之旅。我将这趟徒步写成了一本书。
从西藏归来,从此对边疆念念不忘。回到广州后,我开始争取援边和援川的机会。无论是西藏、新疆,还是四川甘孜,都是我向往的地方,我梦想着重返边境和藏地。结果神使鬼差,8年之后我最终还是回到了林芝,这个让我脱胎换骨的地方。从2016年7月开始,我将在这里开启3年的援藏生涯。一切都刚刚好,这犹如一场苦心经营的意外之喜。
时过境迁,林芝再也不是巴掌大的八一小镇,当年的“高原孤岛”墨脱也通了公路,人们更易到达莲花秘境。许多事情都在悄悄发生变化,而我也不再是过客,这一次我成了驻守者。
8年前行走墨脱之后,我经历了许多事情,时光流转,现在又回到了这块土地,有了全新的开始。我便常常告诫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要墨守成规,被庸常束缚,我希望在西藏的每一步都是新鲜的,也是特别的。所以在工作之余,我拜师学琴,周末则进村入寨绘画写生,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意义非凡。但让我无法忍受的是,在林芝3个月,居然找不到一个好好看书的地方。市区跟书有关的场所只有两个,一个是新华书店,另一个就是图书馆。新华书店就拉倒吧,全是中小学教辅书。图书馆也好不到哪去,选书的人显然对书缺乏兴趣。
于是动了念头,干脆把自己住的公寓改造成一个书吧。说干就干,花花草草很快就塞满了房间。每次出门见到造型独特的残枝断树,便不辞辛劳地扛回来钉在墙上。去波密岗乡云杉林捡回像热水杯一般大小的巨型松子,从比日神山上扛下两个牦牛头骨和一节木头猪槽,途经鲁朗运回一栋废弃的牧场门柱,在冰湖拖出一副牦牛脊椎骨架。
绑了麻绳,把新的油画挂上。冰镐和牛头骨固定在墙上,挂上彩灯。枯木种在花盆里,缠绕上绿松萝。在网上买了书架、咖啡机、投影和音响,把客厅布置成小型电影院。幸好能网上购物,否则想在林芝置办这些物件几乎不可能。只不过每回等待快递总要十来天时间,犹如等一封情书寄来,姗姗来迟,心痒难耐。
房间按照我的想法,做了翻天覆地的改造。但好书难找,我灵机一动,发动网友把闲置书寄给我,但有一个条件:必须是他们喜欢的书。这就好比出门吃饭,老由自己点菜,就很难发现新味道。书也一样,朋友们寄过来的不只是书,同时也是他们的阅读口味。透过这一本本书,我仿佛看到他们千差万别的人生阅历。
这是一种分享。
我还想到另一种分享。我在网络和杂志上发布公告,不管是谁,只要路过林芝,都可以来书吧小坐,或者住下来。前提是爱干净,因为这里毕竟是我的家。有空的时候我会亲手泡制咖啡,但更多的事情需要对方自助。
这里有书,有咖啡,有音乐,有茶,有酒,有电影,所有东西都免费。但也拒绝不劳而获,我希望对方总得付出点什么,来交换小屋的东西。交换内容没有限制,比如悉心守护的故事、伴随旅途的那本书、有趣的小物件,或者只是一首歌、帮助打扫卫生……只要是你珍视的,那也一定是我稀罕的。
这里所有东西都可以交换,唯独不要钱,我期盼它的模样是最自由的分享空间。
事情的进展出乎我意料,短短3个月,整面墙的书架便被填满。雪花般的书翻越千山万水,从全国各地飞到林芝。作为回报,它们将被更多人阅读。
小屋终于成型,这一切都源于8年前的生死墨脱路,所以小屋的名字还是叫“遇见墨脱”。
美好的事物正在发生
“遇见墨脱”开放之后,陆陆续续发生着各种有趣的遇见。这里是援藏队友的聚集地,也有许多当地人慕名而来喝喝咖啡聊聊天。有青年画家来创作,也有单骑走天下的摩托骑手推门进来喝茶,林芝乐队定期在这里排练。
在小屋住过的人不计其数,有亲朋好友,也有普通游客;有川藏线的骑行侠,也有我的读者;有背包客,也有外地来的创业者……
他们从小屋走出去,像蒲公英一般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继续野蛮生长。
小屋里时常飘荡着音乐和咖啡的香味,不时又会新添一些朋友邮寄来的书籍。小屋之外,人们对美好的追求也俯拾皆是。
到了3月下旬,新雪渐止,援藏队友华彬和杨家平拿着铲子,不辞辛劳地把楼下的杂草铲除干净,细心播下花的种子。两个半月之后,楼道下开满了八瓣格桑花。这种花的花期长达6个月,从春天贯穿到秋天。
院子里的松树如身披云彩的武士,而紫红、粉白、米黄,各色八瓣格桑花在高原澄澈的阳光底下争奇斗艳,像一张张真挚的笑脸,热情地迎接着下班回来的援藏队友。所有经过的人都忍不住赞叹一句“好美”,然后掏出手机美美地拍上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引来点赞一片。
不单在公寓小区里,11年前的林芝地委书记白玛朗杰和专员赵合一定是浪漫的诗人,他们组织市民在市区种下了大量花树,犹如在这块土地写下了一行行美丽的诗句。每逢春天,整个林芝市区便进入花海的季节,街道上、单位院子和各个小区里杏梅、李花、桃花、樱花花期相连,竞相开放,热闹非凡。
前人种树,后人赏花。尤其是我单位门口那株桃树,枝繁叶茂,亭亭若盖,每年的桃花开得花团锦簇,站在树底下,宛若跌进花的迷宫。恰好背景是一面红墙,拍出来的照片宛若故宫的春天。
再远一些,我曾在易贡茶场造访一户普通人家。我们被一大圈密密匝匝的玫红色花朵吸引,花朵环绕门楣开放。推开红砖墙上对开的木门,我们再一次被惊住。院子里干干净净,各色花卉姹紫嫣红。对于美的追求,是藏民族源自血液里的追求。
除了美丽的花朵,偶尔从窗口传来手风琴的声音,音律悠扬却又细若游丝,演奏者似乎故意压低了音量。后来无意中得知,演奏者是我们的援藏队友。到了林芝后,他把荒废多年的手风琴重新捡了起来。他担心打扰邻居,生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所以每次练习的时候便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
援藏是一项重大使命,也是一次个人选择。毫无疑问,相比内地,西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发展落后,但我从一开始就想好了,一定要度过一段特别的援藏生涯。
创建“遇见墨脱”就是特别的第一步。
有朋友说,“遇见墨脱”既像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里的以物易物,也像沙发客的住所。其实,小屋是什么并不重要,我希望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遇见一些动人的故事,结交一些有趣的人,同时也让这个地方传递出暖心的温度,给勤快的旅行者和四海为家的灵魂提供一个栖息之地,休息好了才好继续赶路。
小屋分享的不仅仅是书籍,也是一段段隐秘而绚丽的时光。
特殊任务
阳光底下难免会有阴影,美好的背后却是惊吓。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在林芝市米林县附近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几乎波及林芝全市,造成1.2万多人受灾,近3000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部分道路、通信线路、防洪堤、灌渠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但幸好只有3人轻伤,没有人员死亡。
地震发生时,我刚好出差,幸运躲过。听说有的人家里柜子被晃倒,天花板的灯砸了下来,墙壁上撕扯出宽大的裂缝。有人第一次经历,吓得仅穿内裤就直接往楼下跑。墨脱的援藏队友雷震描述说,他当时还在睡梦中,人躺在床上突然间被抛了起来,整个房间像要被一股巨力从中间撕裂一般。
此后引发余震300多次,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12月20日1时40分,再次发生5.0级的强烈余震。那一天,我加班到深夜1点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公寓。顾不上洗澡,换了衣服就直接钻进被窝。感觉刚入睡,突然之间,我被惊醒。空间像一个笨拙的舞者扭了一下胯,却不小心拉伤了筋骨。整个房屋剧烈抖动了几秒钟,我听到“嘎嘎嘎”几声脆响。
很奇妙的感觉。
我以为是加班劳累后产生的幻觉,但脑海里突然蹦出两个字:地震!内心短暂而极为强烈的恐惧感像闪电一样在身体里一掠而过。
要不要跑下楼去?-5℃,太冷了。转念一想,算了吧,窝在被窝里不想动了。
楼下有人交谈,已经有人迅速跑下楼避难。
来自东莞的援藏队友温怀清第一个在微信群里发出信息:又地震了?几秒钟后,朋友圈和微博又炸开了锅。
有的人房门被震得“哐哐”响,有的人洗手间的浴霸灯被震得脱落,有人自从一个月前的地震之后就坚持在衣柜上放一瓶矿泉水,矿泉水瓶也掉了下来。
来自山西的西部志愿者呼晓娜写了一首小诗发在微博上:
强烈的震感,
整层楼都醒了。
我决定从此戒了裸睡的习惯。
万一哪天真的死了,
穿着衣服,
应该比裸着好看。
搞得所有人都知道了她喜欢裸睡。
援藏队友在微信群里讨论跑还是不跑。既然选择来援藏,各种状况也都设想过,最后大家都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睡觉!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我放下手机,缩进被窝,很快进入睡眠。早上起来跑个步,压压惊,后来才听说凌晨4点多又发生了一次小余震,但我当时早已睡着,毫无感觉。
地震只是小插曲,除了“遇见墨脱”,我的援藏生活还有更加特别的一步。因为一项特殊的任务,我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翻出西藏地图。地图用白心黑点表明行政县,粗细不同的线条表明省道和国道,双线条是指高速路,实心和空心梅花相间的线条则是铁路。整张地图由绿色到黄色,再到紫色,用颜色渐变表明海拔高度的变化,深绿海拔最低,深黄居中,浅紫近乎灰白色表明海拔最高。
地图上一共有74个白心黑点,我用手指循着粗细各异的线条比画着每一个要造访的行政县区。地图上只有南部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线条,而其余区域却稀稀疏疏。北部和西部只有两三根线条,大片的土地一片空白。尤其是西北部将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几乎全是浅紫色,没有一根线条。
我望着那些空白的区域,既忧心忡忡,又心驰神往。
铁路只有一条,从青海南下,经过拉萨,再一路向西通到270公里外的日喀则。
对于西藏我并不陌生,在这片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每条公路都是独特的存在,既能联结过去,又能贯彻未来。
出发的那天早晨,我背起包,看了一眼“遇见墨脱”略显逼仄的空间。2016年7月还是空荡荡的小屋,如今靠墙而立的实木书架上爬满了书和各种有趣的小物件。
临走的时候,我把钥匙留了下来。有人会定期去帮我浇花,有人会去看书,喝咖啡,听音乐,看电影,有人会去弹琴画画,也会有人只是去简单地谈天说地。
藏东南的天气很冷,但只要把门关上,架上火盆,点燃油松木,炭火一烤,小屋里便是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