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著名的神医华佗,少年时代曾跟一位姓蔡的大夫学医。他聪明勤奋,深得师傅赏识。有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草药,也懂了一些药性,以后就跟师兄去学抓药吧!”
华佗到了药铺,不料师兄们欺他年幼老实,就是不许他摸秤。他每天只能为师兄包药捆绳,干些零碎杂活。但又不好马上向师傅告状,怕影响兄弟间的关系。
华佗是个有心的孩子。每当师兄把药称好,让他包装,他就看看药单,再把药包用手掂一掂,记下它的重量。等闲下来时,再把药包打开,用手掂一掂每一味药的重量。这样,日子久了,他手上的功夫越来越熟练了。
华佗出师以后,自己去各处行医,仍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他的母亲就是患了不治之症而死的。因此,他深知医道永无止境,非得时时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行。
有一年,一位乡下农民害了病,请华佗治疗。那位病人皮肤黄了,眼珠也黄了,华佗诊了脉,看了舌苔,对病者的家人说:“依我的经验,这病没法子治了,早日准备后事吧!”说完,长叹一声,背起药箱离去了。
过了一年多,华佗又过此村,仍惦记着那户人家,便前往探视。他想询问一下病人死去的情形,对家人是否有所传染。不料,进了门大吃一惊,原来那位病人活得好好的,身体已完全康复。
华佗急忙问他请过哪位名医,又是如何治疗的?病人回 答说,未曾有人来医。华佗深感奇怪,又急问他都吃过什么药物?
病人长叹一声说:“唉,不瞒先生,当时本地正闹饥荒,家里连饭都吃不上,哪有钱去买药呢?家里的人都到很远的地方挖野菜去了,我一个人走不得长路,就在附近寻找野菜。结果常见的野菜挖光了,我就在一片片坟地当中啃吃刚刚拱土的蒿苗……”
“吃了蒿苗觉得怎样?”
“味道不大好。不过吃得日久,身上的黄褪了,能走路了,我就边走边吃,追赶家人去了。”
华佗听后,让他带自己去看个究竟。华佗就按他的指点,拔了许多青蒿。然后带上青蒿,立刻动身到外地寻找类似的病人去了。他跋山涉水,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害黄病的患者,便亲自熬药端汤,观察疗效。然而过了几天,病状并未减轻。华佗深感诧异,于是第三次故地重游,决心弄个明白。
原来,那位农民啃青蒿是在正月,蒿苗刚刚冒尖。而华佗采蒿已在二月,蒿苗都已长高了。
第二年正月,华佗及时采集了蒿苗,赶往病人住处。幸好人还没死,可以检验药效了。
服了药,那病人果然好转。华佗松了一口气,说:“由于我调查不细,险些拿人命开玩笑啊!”
后来,他又经过多次实验与比较,才把自己的发现总结出来,并给新药命名为茵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