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奋发图强
7099500000040

第40章 玄奘历尽艰险取佛经

玄奘,俗名陈祎,洛州缑县(今河南偃师县)人,唐朝著名高僧,中外文化交流的卓越使者。

玄奘幼年时期,家境十分贫寒,11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但他勤奋好学,经常到各地听高僧讲学。

玄奘32岁的时候到长安,拜名僧为师,深入钻研佛教各派经典。一天,天竺国一位高僧来到长安讲经,介绍天竺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很有学问,对佛教各派学说都有精深研究。玄奘决心去天竺向戒贤法师学习。

玄奘34岁的时候,只身一人离开长安,去天竺,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到天竺的路途又非常遥远,艰难险阻数不胜数。但玄奘抱定了舍身求学求法的决心,没有为艰难困苦吓倒,只身一人踏上西进天竺的征途。

一天,玄奘走进了大沙漠,这里不仅人烟绝迹,就连鸟兽的影子都看不见,只有他一个人在艰苦跋涉。走了一天,他感到十分疲劳,就下马歇息,取下挂在马鞍上的皮囊想喝口水。不料,一时不小心,皮囊掉到了地上,仅有的一皮囊水全洒在了沙漠里,他十分懊悔。于是,决定回去取水,拨转马头,向东走了十几里路。这时,他想起:出发前立下誓言,不到天竺绝不向东后退一步,现在怎能因水而东退呢!他又立即调转马头,继续向西北行进。虽然他渴得要命,可还是连续走了四夜五天,滴水未喝,嘴都干裂了,头也常常发昏。就是在这样难以忍受的困苦中,走出了沙漠。像这样的困苦,在他西进的路途中是数不清的。

玄奘历尽了千辛万苦,冒着数次生命的危险,用了四年时间,行程五万里,沿途拜访了十六个国家的名僧求法,终于到了北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玄奘拜印度著名的佛学大师戒贤法师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虽然年事已高,多年不讲经了,可是却特地为玄奘开讲,一连讲了十五个月,经过刻苦努力,玄奘很快掌握了天竺佛学的要义。那烂陀寺有僧众一万多人,其中通晓经论二十部的只有一千多人,通晓三十部经论的只有五百人,通晓五十部的连玄奘在内只有十人。全部通晓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玄奘起早贪黑,刻苦钻研了五年,终于通晓了全部经论,成了很有学问的佛学大师。

玄奘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又到印度的其他一些国家继续学习,学识更加渊博。经过六年的学习后,玄奘又回到了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叫玄奘主持讲席,给全寺僧众讲经。一次,有个婆罗门教徒,写了四十条经文,挂在那烂陀寺门口,高傲地宣称:“如果有人能破我一条,我甘愿把头砍下来认输。”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敢和他辩论。这时,戒日王请求玄奘出来驳斥那个异教徒。玄奘叫人把寺院门口所挂的四十条经文取下来,请戒贤法师等做见证人,把那个婆罗门教徒驳得哑口无言,只好低头认输,请求履行前言。玄奘笑着说:“佛门弟子是不杀人的,你就留在我身边做杂务吧。”这个婆罗门教徒高兴地顺从了玄奘。

公元642年,印度的羯若鞠国首都女城,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佛学学术辩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熟悉佛教教义的三千多僧人,那烂陀寺的一千多僧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人士。这是印度文化史上一次有名的盛会。大家一致推举玄奘为论主(主讲人),玄奘在大会上宣讲了他的佛学论文,并由人抄写一本,悬挂在全场门口,供大家讨论。会议开了十八天,无一人提出疑问。对玄奘都很佩服,公认他是第一流的佛学学者、大师。散会那天,按照印度的传统,请玄奘骑上装设华幢的大象游行一周,表示对他的尊敬。从此,唐僧玄奘的名声传遍了印度。

公元645年,50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朝廷和人民都很敬重他。千百年来,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舍身求法的献身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