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读本·青年卷奋发图强
7099500000056

第56章 力求有为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的政治家。

王安石天资聪颖,喜好读书。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只要是他读过的书,一个字都不会忘记。他写文章也很拿手,下笔如飞,一篇文章很快就能完成。读过他文章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他的文章精彩绝妙。

王安石读书,有拼命的劲头,几乎每天都通宵达旦。天亮了,他小睡一会儿。有时起身晚了,被人误以为他年轻贪睡。对于别人的误解,他不做任何解释。不过,仍旧我行我素,照样复出。后来,他当了县官,尽管公务繁忙,他依然坚持读书、写文章。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得意之作,也是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神童,自以为是,自恃天分高,不再努力学习,后来落得平庸的故事。

这个故事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揭示了后天学习比先天禀赋更加重要的道理,富于教育意义。

王安石曾这样说:“每个人都有眼睛可看,有耳朵能听,有心能够想,这是自然禀赋的能力。但是,眼睛、耳朵、心,都不能白长,看到了什么,眼睛应该比先前更加明亮;听到了什么,耳朵应该比先前更管用;眼见耳听之后,心里想的,应该比先前更加明白。”他以为,眼、耳、心,用得好,后天的学习就会更有成效。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就不可能做到眼明、耳聪、思正。

王安石读书非常广泛,他掌握的知识相当广博。他读过很多书,正经的书,如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没有他不看的;即便是一些杂书,甚至话本小说,他也找来阅读。

王安石不光注重书本知识,更重视生产生活实践,即便是被达官贵人、富豪绅士瞧不起,根本不放在眼里的农夫、女工这些人,他也采取“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由于他广泛接触社会,有意接触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对大众的劳作与生活,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是王安石成年后读书愈发自觉勤奋的根本目的。他以为,读书是为了立志。应当把知识,运用到改革创新的社会实践中去。因此,他读书写文章,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写出一篇篇好文章,却没有半点儿做文学家的想法,他吟诵一首首好诗,亦无心做诗人。他读书、作文、吟诗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有补于世而已矣”。王安石做学问的真正目的,就是力求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进步有所补益,可见心胸之大,志向之高远,是庸碌的文人所不可比的。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对王安石给予了高度评价:“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欧阳修把王安石比做李白、韩愈。

对欧阳修这样的评价,王安石给出了这样的答复:“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读了王安石的回复,不完全了解他的人,可能会产生错觉,王安石的话里,不是在贬低李白和韩愈么?其实不是。王安石根本没有把自己的诗文流传后世的想法,而只是更仰慕孟子民贵君轻和经国济民的思想。

朱熹真的很了解王安石的心思,他认为,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朱熹的话,把王安石力求有为的思想与追求,解释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