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弘一法师学做人
71238800000004

第4章 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

1.“静”是心灵的自我治疗师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弘一法师

法国人可以花300年修建一座宫殿,德国人可以花10年设计一套生产线,美国人可以花7年拍摄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我们可以称其为不浮躁的民族,不浮躁的国家。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歌德完成《浮士德》用了58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则穷其一生……我们可以称之为不浮躁的人。

弘一法师认为,忙碌有时是一种需要,但有时也会使人迷路。我们可以忙碌,但是必须要抽时间安静下来,放宽心境和放松心态。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才能体味更美好的时光,也正因如此,你失去的东西才会回来,甚至最终会收获更完整且美丽多彩的人生。

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去买菜油。出发之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道:“你一定要小心,我们最近财务状况不是很理想,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到山下买完油,在回庙的路上,他想到了厨师凶恶的表情及郑重的告诫,越想心里越紧张,于是他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然而天不遂人愿,在快到庙门口的时候,他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倒,却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懊恼至极,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等到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下一半了。

厨师非常生气,指着小和尚骂道:“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这时,一位老和尚走过来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看看沿途的风景,回来要把美景描述给我听。”小和尚很是不安,因为自己小心翼翼都还端不好油碗,要是边看风景边走,更不可能完成任务了。不过在老和尚的坚持下,他还是勉强上路了。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听从老和尚的意见,观察起沿途的风景。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山路上的风景如此美丽:远处是雄伟的山峰,山腰上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一群小孩子在路边快乐地玩耍,鸟儿轻唱,轻风拂面……

在美景的陪伴中,小和尚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洒掉。

老和尚的建议其实充满了智慧。生活中,人们因为忙碌而忽略了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把焦点全都集中在自己的成绩、工作、效率上,太执著于某一点的得失反而更容易失去。

一对“80后”的男女相爱了,但是,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要想在他们居住的一线城市买房谈何容易?两人只能在一个小区租了一套房子,可是男孩每天都很忙,忙着加班、兼职,和女孩的交流就越来越少了。面对女孩的抱怨,他无奈地说:“我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才这么努力的。”

有一天,女孩给他发了几张照片,说是在江南旅游时拍的:灿烂的阳光,青青的叶子,绚丽的花朵,偶尔有小鸟飞过……真的很美丽,然而,让他感觉奇怪的是,这景色似曾相识。

他不禁生疑,她这才揭开谜底:这些照片都是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门外的花坛里拍的。他既为他们居住的地方附近有如此美景而欣喜,又为自己天天经过却从未发现而惭愧。

因为我们的脚步是匆忙的,所以我们的眼睛也是匆忙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感到失去太多,却从不肯停下来,总结自己失去了什么,又是如何失去这些宝贵事物的。

匆匆地在楼上楼下奔走,我们错过的是邻里间的温暖,错过的是上上下下的融洽和里里外外的随和;匆匆地往返于工作和家两点之间,我们错过的是应有的花样年华,错过的是眼前的春夏秋冬;匆匆地走在滚滚财源的路上,我们错过的是花草的性灵,错过的是朗朗晴空、熠熠星空……

如果我们失却了对世间万物的体味,也就失却了思想的广度,失却了对人生与社会体会的深度。这样的话,又如何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环境给予你的机会呢?

放慢匆匆的脚步,安静下来,我们会发现,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在身边和眼前。不必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的一生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和之心,就不会错过沿途风景,相伴而来的是不会错过藏在角落里的机会。

在这个略显匆忙、浮躁的年代里,只有“静”是心灵的自我治疗师。每每在人生低潮或高潮时,它都是让我们身心健康、性情圆满的唯一途径,使我们在漫漫人生长路中随时随地都能保有一份爱和觉醒。

2.静心的裨益

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弘一法师

有人担心:“如果我的工作需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态度,那静下来,会不会让我迟缓下来,阻碍我的事业发展?”事实上,静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人在向前“冲”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而“静”就像跑道上的“刹车带”,能让人以另一种角度来思索。

第一,人在往前冲时不等于方向正确。如果我们在花了时间与力气后,仍达不到任何效果,甚至造成个人与公司的损失。静心的功夫,可以帮助我们沉淀智慧,看清方向,知所进退,谋定而后动。

第二,即使方向正确了,每个人身上所携带的负面情绪或负面特质,仍可能在关键时刻影响你的行动。静心的功夫能让你安然淡定地面对负面情绪与特质,使你拥有一双澄澈的双眼,看透问题所在,并且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真正清新、有朝气而没有负担的人。

第三,往前冲的过程中,会面临新的挑战、累积新的压力。这些压力将使你疲惫不堪,身心健康大受影响。此时,静心的功夫会温柔地擦拭累积在你身心灵上的灰尘,协助你有效地排解压力,重拾身心灵的平衡与健康。

当事情堆积如山,压力不断加重,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平衡与快乐时,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冲劲,静心的功夫能够协助你培养气定神闲的心律,使你有条不紊地工作,事半功倍,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静心的裨益远不止于工作,静,可以协助你开发更深层的自我疗愈功能,在沉静而安稳的空间中,拯救长久被束缚的身心、被扰乱的生命,进而逐步涤清烦恼、理清思路,朝向清醒、健康、舒适、自然的方向迈进。

3.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弘一法师

一朝成名的事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但是回到现实中,有多少人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成功呢?在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爱做梦,总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买彩票中个大奖,什么时候可以一夜之间变成大明星。然而这些梦想都是小说中才有的情节,现实中不要指望着通过这些事情能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脚踏实地地去工作,这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人人都想成功,都想出人头地,成为富翁、专家学者、政要,可是在看到他们成功、风光的同时,我们是否注意到,他们也曾经胼手胝足、寒窗苦读,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辛奋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的成功、智慧的积累,都需要血汗的付出和不断地磨炼。没有地基的空中楼阁难以矗立晴空,世上也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如果你还在想一夕致富、瞬间成名,却不懂得勤奋努力、循序渐进,那么你迟早会毁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幻中。

每一条河鲤都想跃过龙门,因为只要跃过龙门,它们立即就能变为超凡入圣、腾云驾雾的巨龙。

可是,龙门实在太高,数万年来,也只有几条河鲤跃过了龙门。其余的河鲤累得筋疲力尽,碰得头破血流,却只能望龙门而兴叹。一天,它们集合起来,一起向佛祖祷告,求他发发慈悲,把龙门降低一些。佛祖把龙门的高度降到了最低限度,以确保每一条河鲤都能跃过去。

河鲤们轻轻松松地跃过龙门,陆续拥有了梦寐以求的龙身。

但是,它们不久后发现,大家都变成了龙,跟以前做鲤鱼的时候也没什么不同。于是,它们再次集合起来向佛祖祷告,问佛祖为什么自己做了龙却没有做龙的感觉?

佛祖说:“真正的龙门怎么会降低呢?你们要想体会真正的龙的感觉,还是回去重新跳那个没有降低高度的龙门吧!”

弘一法师说:“成功路上没有捷径,自欺欺人的结果只能是自食苦果。世上的成功者,就像跃过龙门的鲤鱼,必须经过千辛万苦,不断磨炼。如果猴子穿上衣服就能变成人,这个世界岂不乱套?面对现实吧!因为一旦大家都成了龙,龙反倒没什么稀罕了。”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不是天注定的,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想和别人拥有一样的生活和地位,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假如每个人靠空想就都能获得成功,那么这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想安安稳稳地享受成功,就必须停止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但凡取得一些成就的名人,他们都是靠自己艰辛的努力才换来眼前的一切,没有哪一个是通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的方式取得成功的。我们为什么要上学,而且必须寒窗苦读?其实就是为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没有基础,怎么能谈得上成功呢?所以,成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考验,没有这些做前提,所有的成功都是虚幻。

唐朝宰相裴休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进了翰林院,位列学士。但裴休认为儿子虽然科举成功,但还没有真实的人生历练,不希望他这么早就飞黄腾达,因此他就把儿子送到寺院中修行,并且要他先从行单(苦工)上的水头和火头做起。

于是,这位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不得不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他每天都累得要死,心中不免牢骚,抱怨父亲不该把他送到这深山古寺中做牛做马。但父命难违,他也只好强自忍耐。时间一长,裴文德就把心中的怨气发到了寺里的住持头上,他心想:这里的住持太不识趣了,我不如写首诗,让他给我换个轻松差事。于是有一天,裴文德担水的时候就在墙壁上题了两句诗:

翰林挑水汗淋腰,

和尚吃了怎能消?

该寺住持无德禅师看到后,微微一笑,当即在裴翰林的诗后也题了两句:

老僧一炷香,

能消万劫粮。

裴文德看过后,不禁感到自己实在太浅薄了,从此收束心性,老老实实地劳作修行。

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是佛子,翰林也好,和尚也罢,本质上是没有卑贱显贵之分的。劳动不仅是每个正常人分内的事,也是一种修炼,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许多富贵子弟成不了才,是因为他们只顾着享受,不愿意磨炼自己,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独自撑起一片天空呢?

当然,外在修炼还是其次,真正的目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内心,去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我们的命运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的,没有哪一个人能靠别人的施舍来获得成功。如果你没有能力拥有成功,那么即使获得了成功,你又怎么能守得住呢?就像盖一栋房子,如果不打好地基,那么楼层高了肯定是要倒塌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所以不要再用幻想来构建自己的生活,要想获得别人的赞许和欣赏,就要靠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4.冲动的时候,不要做任何决定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说:“很多居士皈依佛门了,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开始离家出走。家、工作都不要了,孩子也不管了,然后到庙里做义工,做一些善事。没有几天又动心了,想家、想孩子,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又开始造业了。这叫什么?这叫业际颠倒。这种人没有暇满人身,所以没有解脱的机会。为了不变成这样的人,自己一定要考虑成熟,然后才可以下决心。”

所以,心态一定要稳定,思维一定要成熟,然后才谈得上积累功德。

人遇事一定要仔细观察、深思熟虑,不要在冲动、激动的状态下下决心、做决定,因为这种决心和决定都是不稳定的。

有个男人,妻子生小孩时难产死了。幸好他家有条聪明能干的狗,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照看婴儿的重担。有一天,男人有事外出,很晚才回来。狗知道主人回来了,欢快地出来迎接。可是男人看到狗嘴里都是血,顿时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心想是不是这狗由于饥饿,兽性发作把孩子给吃了。于是他连忙赶到卧室,一看床上没人,只有一堆血迹。男人在狂怒之下,拿起棍子便将这条狗活活打死。谁知就在这时候,孩子哭着从床底下爬了出来,男人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狗,四下查看,发现不远处躺着一条狼,已被活活咬死,再看那条狗,后腿也被严重抓伤。

原来在男人外出的时候,有条狼溜了进来想偷吃孩子,这条狗勇敢地冲上去与狼搏斗,最终保住了孩子的生命。男人知道真相后,嚎啕大哭,悔恨不已,可是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那是因为男人被强烈的愤怒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忽视了最基本的判断与核实的步骤。其实这也是多数人的通病。根据心理学家的测算,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是最低的。在愤怒的关头,人们会作出非常愚蠢的决定并自以为是,也会作出非常危险的举动而大义凛然。这个时候所作的决定,90%以上都是极端的错误决定。

其实,很多人都是因为“一时之气”而断送一生的——几乎所有的在狱囚犯都表示过后悔,几乎所有的刑事案件都是人们在生气的时候作了一个不理智的决定而发生的,几乎所有罪犯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过“如果当时……”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本质是善良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真正穷凶极恶,以杀人放火为乐事的人毕竟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生气时能否拥有理智,将从根本上影响人的一生。

人是感性动物,生活在爱恨情仇的交织中,而人生又是处在不断选择之中,有些选择或许无关痛痒,有些选择却事关全局。因此,有些失误可以尽力弥补,有些失误却无力回天。因生气而作出错误决定的事情,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如果你没有被错误的决定所伤害,是应该感到庆幸,但幸运并不一定永远垂青于你。要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使之不偏离轨道,就请记住这句忠告:在生气的时候不要作任何决定!

5.静心的“法门”

静坐,收敛浮气。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说:“静心并不是要你当苦行僧,静心是可以高高兴兴地享受的,就像享受一杯清香的好茶,滋润着我们的心脾。所以无须将之看得过于严肃,不必愁眉苦脸,也不要把它当成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行,一种使人痛苦的心性折磨,更不要把它当成是必须完成、如果不按时做,次日就要受老师处罚的功课。让我们怀抱着一颗享受的心来品味属于自己的静心。”

当你选择了静心,不妨从“仪式”开始。

“仪式”并不是指宗教的仪式,而是将静心之前和静心开始之后,做一个区隔。日常生活中总是有诸多使人忙碌的大小事情,因此心情也会常处于焦躁、匆忙之中,要是一时间缓和不下来,我们就容易把这种心情带到静心里去,甚至把静心当作是工作日志上排得满满的一件不太重要的例行之事,只想赶快把它做完。

因此建议你在开始做静心练习时,使用“仪式”加以区隔,以便先把那颗急促的心缓和一下,再进行静心,使自己更能深入享受,而不是紧张地胡乱做完交差了事。

比方说,你有一个专门静心的房间,每当你要开始静心时,就把“踏入房间”当成一种仪式。告诉自己:“现在我要踏入这个房间,踏入之后我就要投入我的静心里。”

你可以深吸一口气,带着觉知踏入房间里。“踏入房间”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会营造出一种“我现在要做静心了”的觉知,而这份觉知将会带给你一种沉淀的心情和关怀自己所作所为的温柔爱心。

或者,在做静心之前,把房间的地板仔细擦一遍,然后点上一支蜡烛,摆好坐垫,深呼吸几次,感受身边的气氛,再开始做静心练习。这是我自己每次做静心前的准备活动。有些人则以洗澡作为静心的准备,将自己累积了一日的灰尘冲去,使身体干净清爽之后,更容易享受清新的放松。

什么样的“仪式”都可以,重点在于和日常生活匆匆忙忙的心做出一个区隔。让自己缓和、沉淀下来,带着爱和关怀进行静心,体会“静”的永恒愉悦,而不是只把它当成每日的例行任务。

当你正式开始静心了,建议你买一本自己喜欢的笔记本,经常写写自己的静心日记,甚至可以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享受你自己的创造力。日记内容当然是你做静心的感受、感动、牢骚、观察、自我发现和探索等。

写日记是一种自我观察的好方法。写下自己的感受之后,就有了客观的距离去观察你所体验的东西,甚至有时候原本不清晰明朗的地方,在写的过程中经过你不断地思索、咀嚼它,某一刻它就突然变清晰了、已经被消化了。因此,写静心日记是一个接触自我的良好机会。

静心日记是一种辅助方式,重点在于接触自己、探索自己,使你累积的经验更为沉淀清楚。并且在写或画的过程中,你还可以享受自己的创造力带来的喜悦感。

切莫把它当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做法,很严肃地写下你今天哪里做错、你又该如何批判自己、明天一定要如何改进才行,等等。请记得不要让自己太紧张了!

静心是好玩的、有趣的、帮助你爱自己、接纳自己、带着童真的好奇心去观察你自己的。所以,若你把静心日记当成是“今日考察”就大错特错了。当你的体验沉淀,你就会归纳出属于自己的智慧。这份智慧完完全全属于你,它不是别人传授的知识,也不是别人的经验之谈,它具有一种真实的厚度,一种实在感。你会成为一个具有原创性智慧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大师。

三个星期之后,如果你觉得和这种方法已不再有效,那么就可以再另选一个适合或相投的方法,继续深入去做。一旦选择,就要天天做,这样才能体悟出静心的效果以及它带给我们生命的影响。

6.远离一切和目标无关的东西

明白自己的目标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为了成就目标而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旦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偏离了目标,就更应该做到知非即舍。

——弘一法师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爱好,无论是智者的修行,还是普通人的生活。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都不是什么坏事,但“业精于勤,荒于嬉”,千万不要玩物丧志,沉迷其中。

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云游四海。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好吸烟的行人。两人一起走了很长一段山路,然后坐在河边休息,行人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高兴地接受了行人的馈赠。两人一边抽烟,一边聊天,谈得十分投机。分手前,行人又送给慧远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待行人走远,慧远突然想到:烟草这种东西令人十分舒服,肯定会干扰我的禅定,时间长了一定会形成依赖,我还是趁早戒掉为好。于是,他随手一挥,把烟管和烟草全部扔掉了。

几年后,慧远迷上了《易经》。那年冬天,天寒地冻,他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请求他寄一件棉衣给自己,但是信寄出去很久,以至于冬天已经过去,山上的雪都开始化了,可棉衣还是没有寄来,送信的人也没有任何音信。于是,慧远现学现卖,用《易经》为自己卜了一卦,结果显示自己那封信已送到老师那里。从此,他再也没有接触《易经》之术。

之后,慧远又一度迷上了书法。他每天潜心钻研,居然小有成就,甚至有几个书法家对他的书法也赞不绝口。但慧远转念想到: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了。再这样下去,我可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但永远也成不了禅师。

于是,他再次收束心性,一心参禅,远离一切和禅无关的东西,终成一代宗师。

我们常常听别人提起自己爱好广泛,各门艺业都可以精通,但越是这样的人,他们最后越不可能在某一个领域达到巅峰状态。因为他们的精力完全分散了,目标太多,孰重孰轻都不知道,所以,他们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领域内成为大师,必须专注于此事,不能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自己当初的目标。我们在生活或是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想要成为一名音乐家,你就必须每天专注于研究乐理、曲谱,有一项自己擅长弹奏的乐器,并且勤于练习;如果想成为一名设计师,那么你就必须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艺术设计方面,平时多看一些艺术作品,汲取灵感,且勤于绘画,还要在生活中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收集艺术方面的元素,用于创作中。当然,兴趣爱好我们还是要有的,比如说业余可以练练书法,唱唱歌、跳跳舞,这是对心灵的一种放松,只是尽量不要把你的业余爱好升华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你前进的步伐。

专注是每一名成功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坚定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去做什么样的事,如果偏离了方向,那么你只会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目标明确,不被别的东西所束缚,你才可能有所成就。一个没有明确目标或者随时都可能改变目标的人,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