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23

第23章 明代名医(著)方(2)

方六八物汤

【组成】川芎、当归、芍药、熟地黄各6克,木香、槟榔、玄胡索、苦楝各3克。

【用法】食前服。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

【功效】补血活血,行气止痛。

【主治】经事欲行,脐腹绞痛,临经痛者血涩也。

【来源】《奇效良方》。

方七加示乌沉汤

【组成】乌药、缩砂、木香、玄胡索各30克,香附60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细锉,每服21克,水75毫升,生姜3片,煎至50毫升。不拘时温服。

【功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妇人经水欲来,脐周疼痛。

【来源】《奇效良方》。

熊宗立方

方一二贤散

【组成】薄橘红120克,甘草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沸汤调服,其攻甚效。

【功效】理气化痰。

【主治】痰实,食后膈满。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二小草汤

【组成】小草、黄芪(去芳芦)、当归(去芦,酒浸)、麦门冬(去心)、石斛(去根)、酸枣仁(炒,去壳冬60克)、人参、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姜5片,煎50毫升,温服,不拘时。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三一清散

【组成】柴胡120克,赤茯苓60克,桑白皮、川芎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锉散,每服12克,姜枣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清热利湿。

【主治】热疸发热。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四侧子散

【组成】侧子30克(炮),附子30克(炮),党参30克,白术30克(煨),白茯苓30克(去皮),防己22.5克,防风、麻黄、粉草(炙)各15克,甘菊花(去梗)60克,北细辛(去苗)60克,肉桂(去皮)30克,赤芍药30克,当归(去芦酒浸)30克,川芎30克,秦艽(去芦土)30克,白茯神(去皮)60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5克,水100毫升,姜3片,枣1个煎,不拘时服。

【功效】益气养血,祛风通络。

【主治】中风手足不随,言语謇涩。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五渗湿汤

【组成】苍术、白术、甘草(炙)各30克,茯苓(去皮)、干姜(炮)各60克,橘红、丁香各3克。

【用法】上药研粗末,每服12克,水70毫升,枣1枚,姜3片,煎至50毫升,食前温服。

【功效】健脾散寒除湿。

【主治】寒湿所伤,身体重如坐水中,小便赤涩,大便溏泄。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六绛雪散

【组成】龙脑0.15克,硼砂3克,朱砂9克,马牙硝1.5克,寒水石3克。

【用法】上药研匀,每用0.3克掺于舌上津咽。

【主治】咽喉肿痛,咽物妨碍及口舌生疮。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方七秦桂丸

【组成】秦艽、桂心、杜仲、防风、厚朴各0.9克,人参30克,附子(生)、白茯苓各45克,细辛0.3克,白薇、干姜、沙参、牛膝、半夏各15克。

【用法】上药生碾为末,炼蜜为丸,空腹醋汤,米汤送服。无效更加数丸,已觉有孕,便不可服。极有神效。

【主治】妇人血海久冷,不能孕育。

【来源】《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虞传方

方一连附六一汤

【组成】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稍热服。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炽盛,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二三妙丸

【组成】黄柏(酒炒)120克,苍术(米汤浸一二夜,细切焙干)180克,牛膝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空腹姜、盐汤送下。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脚膝红肿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三三根饮

【组成】五倍子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各适量。

【用法】上药细切,每服21克重,加生姜3片,大枣1枚,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煎至一半,去渣温服。

【主治】痢年久不愈者,殊效。

【来源】《医学正传》。

方五大刀夺命丸

【组成】杵头糠、牛转草各150克,糯米30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入锅中,慢火煮熟。如加60~90克砂糖入丸内,其效更佳。时常食之。

【主治】噎膈不下及翻胃等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六地仙煎

【组成】细山药300克,杏仁(去皮尖)30克,生牛乳汁600克。

【用法】将杏仁研细。入牛乳、山药拦匀,绞取汁,重汤煮1日,用新瓷蜜封。每服15~30毫升,空心温酒或汤调服。

【功效】滋阴生津润燥。

【主治】诸燥症。

【来源】《医学正传》。

方七如神救苦散

【组成】御米壳(蜜炒)3克,陈皮15克,壁虎8克,乳香8克,沉药8克,甘草8克。

【用法】上诸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

【主治】瘫痪,手足走痛不止,非痛勿用。

【来源】《医学正传》。

方八杉木节饮

【组成】杉木节120克,槟榔7枚,大腹皮30克,青橘叶49片。

【用法】上药细切,作1服,用顺流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上剂分作3次服,1日服尽。

【功效】祛风清热消肿。

【主治】脚气发作,恶寒发热,两足肿大,心烦体重垂死者。

【来源】《医学正传》。

戴思恭方

方一通关散

【组成】抚芎、川芎、川乌、细辛、白芷、薄荷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葱白茶清调服6克。

【功效】疏散风寒。

【主治】头痛。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二鸡苏丸

【组成】柴胡(银州者)、木通(同柴胡以汤40毫升浸3宿。取汁)各60克,生地黄(末)180克,麦门冬(去心)120克,阿胶(炒)、蒲黄(炒)、人参各60克,黄芪、甘草(炙)各15克,紫苏(即薄荷叶)500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将好蜜1千克,先炼一二沸,然后入生地末,不住手搅匀,次入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次入余药末,丸如豌豆大。每服6克,食后临卧嚼碎,热水送服。

【主治】咽痛。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三百花膏

【组成】百合、款冬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临卧嚼姜汤送服1丸。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嗽血。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四安神丸

【组成】黄连4.5克,朱砂3克,酒归白1.5克,酒归身、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捣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丸黍米大。食后津咽下15丸。

【功效】滋阴清热安神。

【主治】治五痫。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五四兽饮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草果仁各适量。

【用法】乌梅姜枣水煎服。

【功效】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主治】疟疾。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六分清饮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蒲药各适量。

【用法】入盐少许,水煎服。

【功效】益气,分清,固摄。

【主治】小便多。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

方七黑白丹

【组成】乌蛇(去头尾煮去骨)、白花蛇(去头尾煮去骨)各1条,雄黄6克,大黄(煨)15克。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6克,不拘时调服。

【功效】化痰核,水瘰疬。

【主治】瘰疬。

【来源】《证治要诀类方》。陶华方

方一黄龙汤

【组成】大黄9克,芒硝12克,枳实6克,厚朴3克,甘草3克,当归9克,人参6克。

【用法】上药加桔梗3克,生姜9克,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扶正攻下。

【主治】里热实证而气血虚弱者,症见自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谵语。口舌干燥,口渴,身热,神倦少气,或便秘,腹胀满硬痛,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方二柴葛解肌汤

【组成】柴胡9克,葛根9克,甘草3克,黄芩9克,芍药3克,羌活3克,白芷3克,桔梗3克。

【用法】加石膏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辛凉解肌,兼清里热。

【主治】感冒风寒,寒郁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来源】《伤塞六书·杀车槌方》。

方四回阳救急汤

【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5克(炙),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

【用法】加水入姜3片,水煎,临服入麝香0.1克调服。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功效】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四肢厥冷,恶寒卧,腹痛吐泻,不渴,或是端口唇发绀,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甚或无脉等症。

【来源】《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方四再造散

【组成】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姜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

【用法】加大枣2枚,水煎减半,槌法再加炒芍药1撮,煎3沸温服。

【功效】益气助阳,散寒解表。

【主治】阳虚气弱,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者。

【来源】《伤寒六书·杀车槌法》。

薛己方

方一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克,甘草(微炙赤)15克,丹皮、栀子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肝健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症见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小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等。

【来源】《内科摘要》。

方二回阳玉龙膏

【组成】草乌90克(炒),南星30克(煨),良姜60克(煨),白芷30克,肉桂15克,赤芍药30克(炒)。

【用法】研为末,葱汤调搽。

【功效】温阳活血消肿。

【主治】治痈肿坚硬不痛,肉色不变,久而不溃,或溃而不敛,或骨挛痛,及一切冷症。

【来源】《外科心法》。

方三乳香定痛散

【组成】乳香,没药各6克,滑石、寒水石(煅)各12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搽患处,痛即止。

【功效】清热活血。

【主治】诸疮溃烂疼痛。

【来源】《外科心法》。

方四神仙活命饮

【组成】穿山甲(蛤粉黄色)、甘草节、防风、没药、赤芍药、白芷各1.8克。

【用法】酒300毫升,同入瓶内,纸糊瓶口,弗令泄气,慢火煎数沸,去渣。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能饮酒者服药后再饮3杯尤好。

【功效】活血软坚消痈。

【主治】一切痈疽肿毒。

【来源】《外科心法》。

孙一奎方

方一偏正头风涂药

【组成】紫荆皮150克,独活90克,亦芍(炒)、白芷、菖蒲各30克。

【用法】葱头煎浓汤调敷。

【功效】发散风寒。

【主治】偏正头风。

【来源】《赤水玄珠》。

方二左经丸

【组成】大草乌(去皮脐)105克,木鳖(去壳)105克,白乳香105克,五灵脂15克,斑蝥(去头足,醋炒,磨细用)15克,生黑豆(支皮为末30)克。

【用法】醋和丸,如芡实大。每服1丸,温酒磨下。治筋骨痛未经针刺刺者,3~5日见效。

【功效】散寒祛风通络。

【主治】手足不遂,筋骨诸痛,遍身风疮。

【来源】《赤水玄珠》。

方三鸬鹚瘟方

【组成】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

【用法】水煎服,一贴而愈半,再服肿块消。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躁,口苦,晚不能睡,脉洪大。

【来源】《赤水玄珠》。

方四瑞本丸

【组成】苦参60克,黄柏60克,牡蛎30克,蛤粉30克,葛根30克,白螺蛳壳(煅)30克,青蒿30克。

【用法】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白汤12克。终剂而愈百发百中,忌酒1个月。

【主治】梦遗。

【来源】《赤水玄珠》。

韩方

方一三子养亲汤

【组成】紫苏子9克,白芥子6克,萝卜子9克。

【用法】上药3味各洗净,微炒击碎。每服不过9克。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饮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时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功效】降气消食,温化痰饮。

【主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来源】《韩氏医通》。

魏直方

方一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肉桂、甘草各适量。

【用法】加生姜1片,水煎,温服。

【功效】补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定。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阳虚顶陷,血虚浆清,不能发起灌浆者。

【来源】《博爱心鉴》。

万全方

方一清宁散

【组成】桑白皮(蜜少炒)、赤茯苓、车前子、甜葶苈(炒)、山栀仁各等分,炙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1.5克,姜枣水煎服。

【功效】清肺化痰,佐利小便。

【主治】惊热出于肺,须从小便利之。

【来源】《幼科发挥》。

方二醒脾散

【组成】人参、陈皮、甘草、白术、白茯苓、全蝎、半夏、木香各10.5克,白附子(炒)4个,南星(姜汤泡)1个、陈仓米100粒。

【用法】上药研为末,每服3克,枣3枚,姜3片,水煎。

【功效】健脾益气,化痰定惊。

【主治】慢惊。

【来源】《幼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