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7138500000034

第34章 清代名医(著)方(5)

方三翘荷汤

【组成】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子4.5克,桔梗6克,绿豆皮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顿服,日服2剂,甚者日3剂。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花、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榜子、黄芩。

【功效】清宣上焦气分燥热(辛凉法)。

【主治】燥干清窍。症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秋燥》。

方四银翘汤

【组成】银花15克,连翘9克,竹叶6克,生甘草3克,麦门冬12克,细生地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轻宣透表,解毒养阴(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五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2次服。

【功效】养阴透热(辛凉合甘寒法)。

【主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已伤。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能食形瘦,脉数。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六清络饮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水2杯,煮取1杯,日2次服。

【功效】解暑清肺(辛凉芳香法)。

【主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症,或暑温病经发汗后,余邪未解。症见身热口渴不甚,但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七竹叶玉女煎

【组成】生石膏18克,干地黄12克,麦门冬12克,知母6克,牛膝6克,竹叶9克。

【用法】水5000毫升,先煮石膏、地黄得2500毫升,再入余4味,煮成1000毫升,先服500毫升,候6小时再服另500毫升,病解停后服,不解再服。

【功效】辛凉解肌,兼清血分(辛凉合甘寒微苦法)。

【主治】热入血室,既有外邪,又有血热。症见经水适来之妇人脉数耳聋,干呕烦渴,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辛温法

方一扶阳汤

【组成】鹿茸(生锉末,先用黄酒煎得)15克,熟附子9克,人参6克,粗桂枝9克,当归6克,蜀漆(炒黑)9克。

【用法】水8杯,加入鹿茸酒,煎成3小杯,日3次服。

【功效】温补肾阳,截疟(辛甘温阳法)。

【主治】少阴(肾寒)3日疟,久而不愈,形寒嗜卧,舌淡脉微,发时不渴。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二肉苁蓉汤

【组成】肉苁蓉(泡淡)30克,附子6克,人参6克,干姜炭6克,当归6克,白芍(肉桂汤浸炒)9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缓缓服,胃稍开,再作服。

【功效】温补肝肾,兼补脾胃(辛温甘苦)。

【主治】噤口痢,胃关不开,由于肾关不开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湿温》。

方三鹿附汤

【组成】鹿茸15克,附子9克,草果6克,菟丝子9克,茯苓1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日2次服,渣再煮1杯服。

【功效】温肾利水(辛温苦咸法)。

【主治】肾阳虚衰,寒湿下注。症见足跗浮肿,舌白身痛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寒湿》。

方四露姜饮

【组成】人参3克,生姜3克。

【用法】水1500毫升,煮成500毫升,露1夜,重汤温服。

【功效】甘湿补正,辛湿散寒(辛甘温合甘凉法)。

【主治】寒湿伤脾,太阳虚寒轻症(太阴脾疟)。症见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温法

方一杏苏散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用法】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苦温甘辛法)。

【主治】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方二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

【组成】生石膏(研)30克,知母15克,生甘草6克,白粳米适量,苍术9克,草果3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功效】辛凉清热,苦温燥湿(辛凉复苦湿法)。

【主治】疮家湿疟(疟病湿重化热),头身困重,胸闷呕逆,小便不利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方三四苓合芩芍汤

【组成】苍术6克,猪苓6克,茯苓6克,泽泻6克,白芍6克,黄芩6克,广皮4.5克,厚朴6克,木香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温服。

【功效】宣气利湿,内清积滞(苦温酸淡法)。

【主治】湿热在内,泄泻欲转痢疾。症见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少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方四四苓加厚朴秦皮汤

【组成】茅术9克,厚朴9克,茯苓块15克,猪苓12克,秦皮6克,泽泻12克。

【用法】水8杯,煮成3杯,分3次服。

【功效】温阳利水兼清泻肝热(苦温辛淡法)。

【主治】寒湿郁困脾阳。症见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而不爽,苦欲滞下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寒湿》。

甘湿法

方一加减补中益气汤

【组成】人参6克,黄芪6克,广皮3克,炙甘草3克,归身6克,炒白芍9克,防风1.5克,升麻1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温服。

【功效】补中益气,开发脾阳(甘温苦辛法)。

【主治】气虚下陷。症见便泻或下痢脓血不止,伴有小便清长,脉沉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苦寒法

方一黄连黄芩汤

【组成】黄连6克,黄芩6克,郁金4.5克,香豆豉6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芳香化浊,苦寒清热(苦寒辛香法)。

【主治】阳阴温病,邪热兼秽浊阻于中焦,扰动胃气上逆所致之干呕口苦而渴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二宣白承气汤

【组成】生石膏15克,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栝楼皮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愈再服。

【功效】宣肺化痰,泄热攻下(苦寒辛通法,属脏腑合治法)。

【主治】痰热阻肺,腑有热结。症见潮热便溏,普涎壅滞,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导赤承气汤

【组成】赤芍9克,细生地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功效】泄下大肠热结、清利小肠火热(二肠同治,属苦寒酸甘法)。

【主治】阳明腑实,小肠热盛。症见身热不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四护胃承气汤

【组成】生大黄9克,元参9克,细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麦门冬(连心)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得结粪,止后服,不便再服。

【功效】缓下热结,兼护胃阴(苦甘寒法)。

【主治】热结盛实而正气未虚。症见阳明湿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五新加黄龙汤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4.5克(另煎),生大黄9克,芒硝3克,元参15克,麦门冬(连心)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30毫升。

【用法】水2000毫升,煮取750毫升,先用250毫升,冲参汁、姜汁各10毫升,顿服,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1~2时内不便,再如前法服1杯;侯24小时,不便,再服;如服1次,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1剂,余参或可加入。

【功效】益气养阴,泻热通便(苦甘寒咸法)。

【主治】阳明腑实证又可见气液两亏而阴液亏损较重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咸寒法

方一三甲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门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板30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功效】咸寒镇痉潜阳,甘润存津(咸寒甘润法)。

【主治】下焦温病(热邪深入下焦,阴液亏损),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儋儋大动,甚则心中痛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二救逆汤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门冬(不去心)15克,阿胶9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24克。

【用法】水8杯,煎取3杯,分3次服。

【功效】滋阴敛汗,摄阳固脱(镇摄法)。

【主治】温病误治,汗之不当,劫烁阴液,耗伤心气,以致气不外固而汗自出,心失所养,中无所主而震震悸动,舌强神昏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三紫雪丹

【组成】滑石300克,石膏300克,寒水石300克,磁石600克(水煮,捣煎去渣,入后药),羚羊角150克,木香150克,犀角150克,沉香150克,丁香300克,升麻300克,元参300克,炙甘草150克。

【用法】以上8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硝石各600克,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2味。

辰砂(研细)90克,麝香(研细)36克。(入前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3~6克。

【功效】清心开窍,镇痉熄风(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邪热内陷心包,壮热烦躁,昏狂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则抽搐痉厥,及小儿热甚引发惊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四安宫牛黄丸

【组成】牛黄30克,郁金30克,犀角30克,黄连30克,朱砂30克,梅片7.5克,麝香7.5克,珍珠15克,山栀30克,雄黄30克,金箔衣、黄芩各30克。

【用法】上药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调服;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3次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咸寒苦辛法)。

【主治】温热病,热邪内陷心包,痰热壅闭心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以及中风窍闭,小儿惊厥痰热内闭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五增液承气汤

【组成】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9克,芒硝4.5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不愈再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泻热(咸寒苦甘法)。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甘寒法

方一五汁饮

【组成】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门冬汁、藕汁(或用蔗浆)各适量。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燥温服。

【功效】滋养肺胃津液(甘寒法)。

【主治】温病热盛伤津。症见口干口渴,且吐白黏稠泡沫,口中不快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二益胃汤

【组成】沙参9克,麦门冬、生地黄各15克,炒玉竹4.5克,冰糖3克。

【用法】前4味水煎,去渣,入冰糖溶化服。

【功效】生津养胃(甘凉法)。

【主治】热病后津乏,胃阴受伤,口干咽燥,舌苔干燥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方三沙参麦门冬汤

【组成】沙参、麦门冬各9克,玉竹6克,生甘草3,桑叶、白扁豆、天花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甘寒法)。

【主治】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症见咽干口渴,于咳少痰,舌红少苔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方四三才汤

【组成】人参9克,天门冬6克,干地黄15克。

【用法】水5杯,浓煎2杯,分2次温服。欲复阴者,加麦门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气阴两补(甘凉法)。

【主治】暑邪久热,阴液元气两伤。症见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方五大定风珠

【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门冬(连心)18克,炙甘草12克,鸡蛋黄(生)2枚,鳖甲(生)12克。

【用法】水8杯,煮取3杯,去滓,再入鸡蛋黄,搅令相得,分3次服。

【功效】滋阴熄风(酸甘咸法)。

【主治】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风内动。症见神倦痪疚,脉气虚弱,色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苦辛法

方一宣痹汤1号方

【组成】枇杷叶6克,郁金4.5克,射干3克,白通草3克,香豆豉4.5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功效】宣肺祛痰,清热利湿(苦辛通法)。

【主治】湿温合并咽喉不利,干呕或呃逆者。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