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情商系列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丛书)
7141500000033

第33章 艺术素质培养(1)

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有待于艺术陶冶,教给儿童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艺术品质。

培养内容

发现和培养孩子的艺术才能

宝宝常常会创造出一些“杰作”来,比如用积木搭出一个新的模样,用橡皮泥捏出一怪物,或把几个玩具堆叠摆放在一起,弄出一个奇怪的造型等等。这些在大人眼里看来一点意义也没有,但对宝宝来说却是他独立思考,动手创造出来的结果,是他内在能力的外在表现,此时他非常需要有人来欣赏他的“杰作”。但有的父母对宝宝的这种心理需要,只会说“这是什么呀!”,打击了宝宝的积极性。如此等于给宝宝正热烈的内心泼凉水,宝宝便会抗议大人给他任何东西,因为他的兴趣、积极性、自信、创造性都受到了打击。所以父母应懂得去欣赏宝宝的“杰作”,问问宝宝这是什么,赞扬他的杰作,并让他知道他的作品还可以改进改进,促使他产生一种自己去努力探索或创造的动力。这种动力正是宝宝日后艺术发展的重要潜力。艺术素质培养的原则知道了家庭美育的一些内容和“诀窍”,我们最后还要提醒家长,你的头脑里始终要有一根弦,那就是婴幼儿家庭美育的主要原则。为方便指导,我们送你十二个字,即“发挥主动,潜移默化,量力而行”。

“发挥主动”利用孩子爱美、爱玩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教育过程中。

“潜移默化”家庭美育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利用美的环境、美的言行举止、美的人际交往,使孩子受到美的熏陶,在自然而然中提高自己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量力而行”要掌握孩子的认识特点和实际能力,不要超强度地训练孩子。比如,儿童画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大胆的想象、幼稚可爱的笔法,如果非要强调他画得像、画得准,则成了要“捏造”出一个“小成人画家”,无法达到利用绘画艺术对孩子进行美育的效果了。

培养方法

培养艺术细胞

对于培养女儿艺术细胞的问题,刘亦婷的妈妈实际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因为她深知,懂得欣赏艺术不仅可以给生活增添情趣,而且艺术还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培养艺术细胞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受斯特娜夫人等早期教育家的启发,从坐月子开始,刘亦婷妈妈就开始轻轻地给女儿唱歌,她还一边唱一边有节奏地摇晃或轻拍怀抱里的宝宝。在妈妈的努力下,刘亦婷5个月大时,便对音乐和舞蹈表现出了日益明显的兴趣。满10个月时,她的艺术细胞似乎就已经形成了:

……那天我抱着她哼了几句歌,她居然自己又哼又舞起来,虽然只是乱晃着胖胖的小手,但她是在“跳舞”却不容置疑。当我扶她站在穿衣镜前时,她更是兴高采烈地手舞足蹈起来。

在刘亦婷妈妈看来,与科学相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抒情性和非功利性。因此,她不单单只教给女儿一些有实际用途的词汇,同时也把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教给了女儿,帮助孩子扩大视野,扩展联想的范围,形成更多的情感兴奋点。

为了刺激女儿大脑的情感系统充分发育,妈妈让她先从抒发感情的形式学起:

在女儿1岁3个月的时候,妈妈教给她一个“抒情”动作,她很快就学会了。由于受发音能力的限制,女儿还不能用语言来抒发感情,妈妈就教给她一个“飞吻”的动作,没过多久,女儿就能自发地用“飞吻”来表达喜爱之情了。

音乐益智法

音乐益智需要了解其益智原理和选曲原则,但只掌握了这些理论上的知识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实际,要知道具体的实施,有时与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乐曲的选择

不同旋律、速度、响度的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起到不同的益智效果。

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孩子多选用简单、欢快、节奏感强的纯音乐曲目,即不伴歌词的乐曲。3~6岁的孩子应选带歌词的歌曲,鼓励他们“听”、“唱”结合;而学龄儿童一般选用纯音乐作品,并加以解释,另用一部分有词歌曲来调节;10岁以上的孩子,就要选取一部分内容较深的交响乐了。

课程的安排

音乐益智,要持之以恒,不能贪图一时见效,应该每天坚持播放音乐或演奏、演唱。一般来说,音乐益智每天可进行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参与的方式

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是音乐益智的两种方式。被动参与以欣赏乐曲为主,可以采用立体声耳机收听,也可以用录音机在室内或湖边、林中等安静、悠雅的环境中播放乐曲。但孩子喜动厌静,对音乐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因此,不能强迫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椅子上,戴上耳机一本正经地听音乐,可以在孩子游戏或吃饭时,甚至在做功课时播放。有不少人认为做作业时开录音机会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作业的正确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践证明:做作业时播放优美舒缓的乐曲,只要音量适宜,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使孩子对所做功课记得更牢。

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一岁左右的孩子,声音的分辨力增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节奏感与乐感。例如,父母可以把家中废弃不用的玻璃瓶找出来,装进不等量的水,排成一列,然后用玻璃棒敲打这些瓶子,它们发出的声音接近于奏出简单的乐曲,孩子很快便能学会如何在这些自制的乐器上弹出曲子。

类似这样的训练对孩子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俄国著名音乐家柴柯夫斯基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柴柯夫斯基是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的一个矿区出生的,父亲是一个送矿石原料的马车夫,母亲是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样的矿工家庭里,会诞生出一个世界闻名的作曲家。他在襁褓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常常是横抱着他一面哼唱乡土味十足的俄罗斯民歌,一面轻轻地拍打他的小屁股,使他在和谐的节奏氛围中安然入睡。他醒过来以后,听见“的笃、的笃”的马蹄声由远而近,便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就随着声音挥动着小手臂。他的父亲一回到家里就逗他玩耍:把他抱在双腿上,一面嘴里发出模拟马蹄的声音,一面轮流抬起左、右腿,使他东摇西晃,上下颤动,使他充分享受到了这一“节奏情趣”。

这对普通的父母并未有意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但他们的“哄孩子睡”和“逗孩子乐”的动作却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孩子敏锐的节奏感,使柴柯夫斯基自小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少年时常到矿山附近的一所东正教堂玩耍,最爱聆听节奏分明的赞美诗歌曲,从中汲取音乐养分。后来他终于攀登上音乐领域的高峰,写出了以节奏明快、热烈著称的芭蕾舞曲《天鹅湖》。

在《回忆录》中柴柯夫斯基写道:“我的父母使我从婴儿时期就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这是我走上音乐道路的起点”。

现在,许多年轻的父母也都热衷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在孩子进幼儿园时便为孩子购置乐器,令其从师学艺,但多数效果却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为父母者未深谙这样一个道理:促使孩子音乐禀赋得到发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责令其学习乐器”这一“因素”,而是培养其节奏感这一“要件”。

大音乐家郐曼曾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没有节奏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之所以能在笔端流淌出一串串悦耳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就在于他有超过常人的节奏感,而节奏形成总是从童年开始的。”

由此不难看出,“软件”比“硬件”更为要紧。年轻的父母应当从中得到启迪,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活动指导

听音能力训练

听音跟唱

训练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基本方法是先让孩子听一段乐曲,然后将它完整地唱出来。可以由家长先唱(这时要求家长一定要保持音准),也可以放录音(可以一小节一小节地放),有条件的家庭,家长可以先在乐器上(最好是钢琴,因为它的音准、音质好)弹奏一段曲子,然后让孩子唱出来,可以唱出音符,也可以用“啊”音。

要求曲目简短,最初做练习时,曲目音符变换要少,旋律少曲折。

听音指五官

训练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反应能力。跟孩子事先说明,“1”音代表眉毛,“2”为眼睛,“3”是鼻子,“4”为嘴,“5”为牙齿,“6”为舌头,“7”为耳朵,“8”指整个头部。然后,家长唱或弹奏诸如“111”的小段盲书,让孩子迅速指出它所代表的五官,训练次数增多后,可以使音高顺序与五官的上下顺序不对应,以加大难度。

指导欣赏文学艺术

文学作品的种类很多,其中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由于体裁不同,欣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童话

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幻想采取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创造出来的假想故事。儿童最喜欢新奇有趣的故事。运用新奇有趣的故事,对训练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智慧,加强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指导孩子欣赏童话时,要引导孩子认识童话中的人和事,一般童话对话较多,有些童话很富于音乐性,要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孩子讲给别人听,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极好机会。

寓言

寓言是作家采用譬喻或影射的方法,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单纯的故事情节、精辟的文学语言、紧凑短小的篇幅写成的文学作品。它可以借以说明道理,嘲笑人们的缺点,给人们以极深教训。孩子欣赏寓言时,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帮助孩子理解文中的内容及寓意。读寓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理解寓言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道理,从中使孩子受到深刻的教育。

诗歌

诗歌语言精炼巧妙,意境幽深美好,思想深刻独见。诗歌的韵律节奏、生动形象的语言,给予儿童以美的感受。孩子在欣赏诗歌时,家长可对感情色彩浓厚、思想含义深刻的词语讲解分析,传达出作者在诗中饱含着的激情,使孩子受到感染、得到教育。诗歌运用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夸张、形容等手法,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家长在教孩子理解诗歌时,可引导孩子领会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从中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诗歌宜于朗读、吟诵。所谓“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定要让孩子多读多诵。

故事、小说

故事和小说都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新奇有趣,引人入胜。有的故事和小说由于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家长要让孩子有选择、有目的性地读文章,在欣赏时,引导孩子不仅要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还应对人物加以必要的分析和评述。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阶级、阶层、职业、民族、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有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成长转变中的人物等等。家长和孩子一起评述、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可提高孩子的欣赏能力、认识能力。

基本动作的引导

拍手

当孩子可以一手拿勺子,一手端碗,并会用勺敲击碗时,他就会拍手了。拍手动作能够使孩子对节奏作出敏感反应,是训练孩子掌握节奏和速度的基本动作。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拍手:手臂放松,轻松挥动下臂和手臂,用凹的手心以拍得响亮。不论站、坐或做其他活动时,都可进行灵活多变的拍手。除了双手互相拍击外,还可单手拍打其他东西。

走的动作平稳而舒缓自然,是孩子最早掌握的全身性协调动作。由于走时脚比较接近地面,因此利用它可以很好地使孩子学习连续演奏。让孩子跟着音乐的速度在房间里来回走,自然地轻松走动;让孩子观察不同人、动物的走路姿势,根据乐句可以创造性进行变奏,并模仿其他人或动物的走路姿势。

当孩子还没走稳时,就喜欢用跑来表达他好动的愿望和愉快的心情。他也常用跑的动作来模仿马的小跑,或者在跑动中伸出双臂学小鸟飞。利用他此时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使他初步学会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引导他用轻巧的脚步和良好的膝盖动作,转变或改变方向,正确运用手臂,然后鼓励他将跑、突然站住、原地跑、下蹲等动作结合,根据乐句不同形式的组合而作出适当反应,表达并创造出自己的感受和新动作。

孩子们十分喜爱跳的动作,而且在做该动作时,他们也显得天真可爱。有时他们跳得并不连贯、不稳,却还要竭力学习双脚跳、屈膝跳、蹲跳、单脚跳等动作。利用跳,可以使孩子学习掌握乐曲的小节、段落,用跳中的间隔表达休止符等。引导他们保持脚背松弛,到达地面时膝盖稍曲,就可以使动作尽可能轻巧。利用各种跳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利用跳与其他动作的结合表现乐曲节奏,掌握跳的节奏,学会把握跳的时机。

自由摇摆

孩子的摇摆动作首先从头部开始,然后才学会身体的摇摆。在舒缓、轻柔的乐曲中,孩子也许会自然地做出摇摆动作。利用这一动作可以使婴幼儿准确把握乐曲的情绪情感,体会音乐的表现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此动作运用较多,因为与上述其他动作相比,它表现得较安静,可以养成婴幼儿倾听音乐的好习惯。引导孩子站立时,两脚要自然分开,左右摇晃躯体,放松肩、背,不要耸肩或僵硬地左右移动上躯干;坐立时,则启发他们想象自己为钟摆或摇椅,把自己完全放松,并可左右、前后随意摇摆,力气也可以随意增减,与音乐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