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装疯脱身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系辞下》
孙膑(?—前316年),本名孙伯灵,孙武后代,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城县北一带)。孙膑指挥了著名的马陵之战。著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经和庞涓是同学,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有一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便决定下山谋求富贵。
庞涓到了魏国后,见到了魏王。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方面的才能、见识,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庞涓为元帅,执掌魏国的兵权。
后来,孙膑经人推荐也来到了魏国,魏王对孙膑也很敬重,打算封孙膑为副军师,与庞涓同掌兵权。庞涓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情况。他得知自己下山后,孙膑在先生的教诲下,学问才能更高于从前,十分嫉妒,可他表面上却说:“臣与孙膑,同窗结义,孙膑是臣的兄长,怎么能屈居副职在我之下?不如先拜为客卿,待建立功绩、获得国人尊敬后直接封为军师。那时,我愿让位,甘居孙兄之下。”
魏王听罢,同意了庞涓的建议。
其实,这不过是庞涓防范孙膑与他争权的计谋,他已下定决心必须除掉孙膑,否则,日后必然屈居其下了!于是,他开始设计陷害孙膑,说孙膑私通齐使要叛魏投齐,于是魏王大发雷霆,不容半句解释,就令武士把孙膑抓起来押到军师府问罪!
庞涓为了得到孙膑的兵书,故意不让他死,建议魏王用尖刀剜剔下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脸上用黑墨刺上“私通敌国”四字。
这时庞涓泪流满面地走进来,亲自为孙膑上药、包裹,把他抱进卧室百般抚慰,无微不至地照料。一个月之后,孙膑伤口基本愈合,但再也不能走路,只能盘腿坐在床上,成了残废之人。
孙膑知道庞涓也想全面学习这十三篇兵法,就高兴地答应把鬼谷子先生所传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注释讲解写出来;而且从那天起,他便日以继夜地在木简上写起来,日复一日废寝忘食,以致人都劳累得变了形。
后来,孙膑无意中从一个佣人那里得知,庞涓想等他写完兵书后,就准备把他处死,孙膑的身心一下子凉透了!
第二天,正准备继续写书的孙膑当着小孩儿及两个卫士的面,忽然大叫一声昏倒在地,大口呕吐,两眼翻白四肢乱颤。过了一会儿,孙膑醒过来,却神态恍惚,无端发怒,立起眼睛大骂:“你们为什么要用毒药害我?”
骂着骂着,孙膑一下子推翻了书案桌椅,扫掉了烛台文具,接着抓起费劲心血好不容易写成的部分兵法,一把扔到火盆里。立时,烈焰升起,孙膑则把自己的身体扑向大火,头发胡子都烧着了。
人们慌忙把孙膑救起,孙膑仍然神志不清地又哭又骂,那些书简则抢救不及已化成灰烬。等庞涓急慌慌地跑来一看,只见孙膑满脸吐出之物脏不忍睹;又趴在地上忽而磕头求饶、忽而呵呵大笑,完全一副疯癫状态。庞涓使劲甩开他脏兮兮的痉挛的手,心里疑惑,怀疑孙膑是装疯,就命令把他拽到猪圈里。孙膑浑身污秽不堪,披头散发,全然不觉地在猪圈泥水中滚倒,直怔怔瞪着两眼,又哭、又笑……
庞涓又派人在夜晚四周别无他人时,悄悄送食物给孙膑,并对孙膑说:“我是庞府下人,深知先生冤屈,实在同情您。请您悄悄吃点东西,别让庞将军知道!”
孙膑则一把打翻食物,狰狞起面孔,厉声大骂:“你又要毒死我吗?”
来人气极了,就捡起猪粪、泥块给他。孙膑接过来就往嘴里塞,毫无感觉的模样。于是来人回报庞涓:“孙膑是真疯了。”
庞涓这时才有些相信,渐渐对孙膑的看管不那么严了,但仍命令无论孙膑在什么地方,当天必须向他报告。
然而,真正知道孙膑是装疯避祸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当初了解孙膑的才能与智谋,并向魏王推荐孙膑的人。这个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墨子墨翟。
墨子将孙膑的境遇告诉了齐国大将田忌,又讲述了孙膑的杰出才能。田忌把情况报告了齐威王,齐威王马上要他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把孙膑救出来,为齐国效力。
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趁庞涓疏忽,在一个夜晚,先用一人扮做疯了的孙膑把真孙膑换出来,脱离庞涓的监视,然后快马加鞭,迅速载着孙膑逃出了魏国。等庞涓发现时,孙膑已经被接走了。
孙膑到了齐国后,齐王十分敬重他。后来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忽然被一棵大树挡住去路,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庞涓便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只见树上用墨写了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看完字后,立刻大惊失色,大喊道:“我中计了!”
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扑通”栽倒在地,气绝身亡。
◎故事感悟
孙膑在被庞涓陷害之后,通过装疯的方式逃出了魏国。在面对小人陷害时,要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保护好自己,以期脱离开那个环境,哪怕装疯卖傻。在处世中要获得生存,有时太刚直就容易招致麻烦。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在恶劣的环境下要掩饰好自己,寻找机会,东山再起。
◎史海撷英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导致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前往救援赵国。攻击方向选在哪里呢?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但孙膑认为,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就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想排解别人打架,就不能直接参与打斗。派兵解围,需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孙膑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如果我们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就要放下赵国回师自救。这样,齐军可乘魏国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必将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结果大败魏军。孙膑提供的这种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也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文苑拾萃
孙 膑
(唐)周昙
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
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王翦“贪财”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菜根谭》
王翦(生卒年不详),姬姓,王氏,名翦,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古城村,频阳源于本地频阳河,即今天的富平顺阳河)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王翦是秦朝时期有名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之子王贲进攻魏国,魏王投降。
魏被灭后,三晋之地已尽数归秦。为了尽快统一中国,秦准备尽早灭楚,考虑到楚国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灭楚大战需要多少兵力这个问题上,秦王政一时拿不准主意,于是就征求众将的建议。
秦王政问年轻将领李信需要多少兵力可以灭楚,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20万人。这个李信年少英勇、高大威武,曾率数千军马追击燕太子丹,迫使燕太子丹自杀身亡。秦王政因此非常相信李信的能力和勇猛,所以他先询问李信。
在问完李信后,秦王政又问王翦,王翦却回答说,没有60万人马是万万不行的。秦王政听后,就对王翦说:“王将军你已经老了,连胆子也变小了。李将军果敢威武,说的话很有道理。”
于是,秦王政就派李信、蒙恬率军20万伐楚。王翦以自己的话不被采用为由,称病回到家乡频阳。
由于李信年少英勇,不免有些心高气傲,结果让楚军找了一个反击的良机,向李信的部队发动突击,攻破了秦军两座营垒,杀了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楚军在打败李信的军队后,还一直向西进军,大有反攻秦国的势头。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深知讨伐楚国必将依靠王翦,于是亲自赶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请王翦出来率领大军攻楚。
王翦起先假意推辞,说自己年老体弱,又有病在身,实在不能担当重任,请秦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又再次向王翦道歉,并执意要王翦为将。王翦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为大将,非60万人不可。”秦王政立即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表示愿意听从王翦的谋划。
就这样,王翦率领秦国60万大军准备出发,秦王政亲自到灞上为王翦送行。在临行时,王翦请求秦王先行赏赐给他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王政说:“将军为国作战,以后有的是赏赐,还用得着害怕家里会穷困?”
王翦回答说:“作为大王的将军,有功劳才可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顾念我的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向大王请求赏赐一些产业来留给子孙后代。”
秦王政听后,哈哈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在这期间,他连续五次派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觉得王翦索取无度应该适可而止,就对王翦说:“将军连续请求赐予家业,太过分了吧。”
王翦回答说:“不对。秦王暴魇疑人,现在这支60万的大军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军力,如果我不多次请求赏赐来表示自己的意志,秦王能不怀疑我吗?”
王翦大军一到,就坚筑壁垒防守,楚军多次挑逗,秦军都始终不出。王翦每天都让士兵肆意娱乐、洗澡和游戏。
楚军多次挑逗秦军终不出战,于是楚国大将就领兵向东撤退,王翦追击大破楚军,斩杀楚将项燕。一年后,王翦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尽收楚地入秦,设为郡县。
◎故事感悟
王翦是一员智将,在伐楚之时,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为一个典故,“王翦请田”由此而来。“王翦请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词。从王翦率60万秦军伐楚,直至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实属难得。
◎史海撷英
王翦的唯一败笔
王翦一生虽然足智多谋,但却不能助秦建德,是其一生中的最大败笔。他辛辛苦苦地帮秦国打回来的江山,仅历二世就烟消云散了,这与秦的暴虐是分不开的。
王翦曾被尊为帝师,可以说,是他没有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王翦死后不久,农民起义的烈火就燃遍大江南北。最后,王翦的孙子王离也兵败被杀。因此,王翦也只能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流芳后世,而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文苑拾萃
王 翦
(宋)李复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
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龚遂大智若愚
◎行而自炫,人莫之取也。——《墨子》
龚遂(生卒年不详),字少卿,东汉山阳郡南平阳县(今邹城市平阳寺)人,以明经为昌邑王郎中令。
龚遂是汉宣帝统治时期的一名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连年灾害,百姓不堪忍受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的官员镇压无效,都束手无策,于是宣帝便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担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到任后便积极安抚百姓,与民休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农家每户种一株榆树、100棵菱白、50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带剑的人,他劝谕道:“干吗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呢?”
经过几年的辛勤治理,渤海一带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从此也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就召龚遂还朝。龚遂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到长安去,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
其他属吏都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都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不要带他去为好!”
龚遂却大度地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于狂欢,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
龚遂还真来了。王先生就问龚遂:“天子如果问大人是如何治理渤海的,大人打算如何回答呢?”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摇头,说:“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王先生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听后,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他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故事感悟
龚遂接受了下属的建议,中庸处世,不自夸自己的功劳,而将功劳归于皇上,使皇上心里高兴。然而,许多人却不谙此道,很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总是大吹特吹,结果最后害了自己。
◎史海撷英
龚遂力谏刘贺
汉昭帝时期,昌邑王刘贺多有不正,而龚遂却为人忠厚,刚正不阿,屡屡劝谏,刘贺不但不听,反而“掩耳起走”,并对人说:“郎中令最善于羞辱人了。”因此,国中僚属都惧怕刘贺而不敢轻易劝谏。
汉昭帝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就立昌邑王刘贺为天子。国丧期间,刘贺不仅不履行帝王之责,而且还无哀伤之容,却“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且“日与近臣饮食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所为悖道”,龚遂力谏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