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很久,高演还想进谏,他让王晞帮他准备材料。王晞写了十几条交给高演,同时又劝阻他说:“现在朝廷上能依靠的人,只有大王了。大王怎么能轻易地抛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呢?酒可以使人失去理智,一旦主上发起酒疯,他的刀剑还认得亲疏吗?请大王三思!”
高演听了欷歔不已,他难过地说:“难道事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吗?”
第二天一早,他对王晞说:“我想了一夜,终于打消了进谏的念头。”
他派人拿火来,当着王晞的面,把进谏的稿子统统烧毁。
然而,就像高洋有酒瘾一样,高演也犯进谏瘾。不论高洋怎么骂他,打他,他都不肯退缩。直到高洋去世,兄弟俩的斗争才算了结。
兄弟二人让秀才
◎人以义来,我以身许。——柳宗元
张楚金(生卒年不详),唐朝人。当过刑部尚书,是个德才兼备的人。
张楚金少年时发愤读书,才华横溢,17岁时同哥哥张越石一起参加地方科举考试,考中了就可以当上秀才。
张越石和张楚金哥俩的成绩都很好,主考官却认为兄弟二人只能取一个,决定录取弟弟而不录取哥哥。
张楚金对主考官说:“论年龄,张越石比我大,按才能,张越石比我强。请您把我除名,录取我哥哥张越石吧!”
这个州的长官李绩,听说弟弟让功名的事,十分感动,赞叹说。“国家选拔人才,本来就是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张楚金兄弟相让如此,品德高尚,可破例录取兄弟二人。”
由于李绩的推荐,张楚金和他的哥哥一齐被录取。后来张楚金官职一直做到刑部尚书。
◎故事感悟
名利地位时时考验着每一个有才能的人。能做到不伸手向国家和人民要名要利要地位。可算是正直的人。张氏兄弟在名利地位面前能做到互相谦让的人,称得上是高尚的人。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史海撷英
“神仙”下界
唐朝时,吕用之知道高骈和凤翔节度使同平章事郑畋有矛盾。有一天,他对高骈说:“郑宰相派刺客来杀高公,今天晚上就到。”
高骈非常害怕,问吕用之该怎么办。吕用之说:“张守一有法术,可以对付刺客。”
晚上,张守一让高骈穿上女人的衣服,到别的房间去睡,他自己睡在高骈的床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把一个铜器用力扔到台阶上,发出很大的声响。然后,又把事先准备好的猪血洒在房间里,看上去很像搏斗过的场面。
早晨,张守一笑着对高骈说:“差一点儿丧了命。”
高骈流着眼泪说:“先生的再生之恩,高骈永世不忘。”
有一个人叫萧腾,贿赂吕用之,想谋求盐城县县监一职。吕用之去找高骈,高骈觉得有点儿为难。吕用之说:“我不是替萧腾求官。最近我从神仙那里得到消息,盐城县的井里有一把宝剑,有灵气的官员才能取到。萧腾原先是神仙身边的人,所以我想让他为高公取剑。”
高骈立刻答应了吕用之的请求。
萧腾任盐城县县监几个月以后,用小匣子装了一把铜匕首来献给高骈。吕用之一见,连忙下拜,说:“这是北帝的佩剑。谁要是得到了它,几百里之内,什么兵器都伤害不了他。”
于是,高骈用珠宝装饰这把剑,出入坐卧,不离左右。从此以后,吕用之自称为磻溪真君,称张守一为赤松子,诸葛殷为葛将军,又说萧腾是秦穆公的女婿。
一天,吕用之在一块青石上刻写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文字,大意是玉皇大帝把此石授予白云先生高骈。然后,他让亲信把这块青石偷偷放在道院的香案上。高骈看到后又惊又喜。吕用之对他说:“玉皇大帝知道高公虔诚修炼,功德卓著,要让高公去仙界做真君。几天以后,鸾鸟仙鹤就会来这里迎接高公。我和张守一、诸葛殷、萧腾谪降人间的期限也快满了,正好与高公一道回上清宫。”
高骈听了这番话,立刻让人在道院中雕刻了一只大木鹤。他常常穿着羽毛制成的衣服骑在木鹤上。同时,他斋戒祭祀,烧炼金丹,耗费了大量的钱财。
吕用之卑微的时候,曾经寄身在江阳县的后土庙里。现在他志得意满,便请求高骈扩建后土庙。高骈马上派人找来江南最好的工匠,挑选江南最好的木材。庙建成以后,一有战事需要出征,高骈就带着整只的羊作为祭品到庙里去祷告。吕用之又说神仙喜欢居住高楼,劝说高骈建造一座迎仙楼,而后又让高骈建了一座高达八丈的延和阁,耗费钱财无算。
吕用之经常在高骈面前呼风唤雨,或者仰望天际拱手作揖,说神仙正从云层中通过。高骈听了马上跟着下拜。吕用之还用金钱贿赂高骈左右的人,一起欺骗高骈。高骈对吕用之不仅深信不疑,还把军府的政务全交给吕用之处理。吕用之乘机辞退贤人君子,引进邪恶之徒,并且滥施刑罚,滥加赏赐。淮南的政事被他弄得一塌糊涂。
吕用之知道,淮南百姓对他心怀怨愤。他害怕被人暗中告发,就让高骈设置巡察使。在高骈的支持下,吕用之招募了一百多个阴险狡诈的歹徒,号称“察子”,分派到广陵城的大街小巷。民间百姓的家庭琐事都被查得一清二楚。吕用之要是看中了哪家的妇女或财产,就诬告哪家谋反。广陵城中,因此而家破人亡的有好几百户。人们走在街上,不敢互相交谈。即使在家里,也都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
吕用之又想掌握兵权,辖制将吏,便让高骈从淮南的各支军队中挑选出两万名骁勇的士兵,组成两支卫队,号称左、右莫邪都。高骈任命张守一、吕用之为左、右莫邪军使,并授予他们设置官职与任用官吏的权力。左、右莫邪都中的士兵衣装整洁,兵器精良。吕用之、张守一每次外出,都是前有士兵开道,后有侍从跟随,浩浩荡荡的,人数有一千多。
吕用之非常害怕他的阴谋败露,就对高骈说:“神仙其实不难接近,遗憾的是学仙的人不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高骈觉得有理,便谢绝宾客,不理政事,一心成仙。从此,吕用之得以独断专行,作威作福,肆无忌惮。淮南境内的人,只知道方士吕用之,忘记了节度使是高骈。
◎文苑拾萃
无事生祸
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经常派人到所辖的县镇,暗中查访下属们在任上都干些什么,有没有不可告人的勾当。被派出查访的人称为“寻事人”。寻事人每到一地,总要设法寻出些“事”来,然后以此作为借口,向县官镇将索要财物。
一天,两个寻事人来到资阳镇,却没有找镇将谢弘让的麻烦。谢弘让感到很奇怪,就派人邀请他们来府中饮酒。这两个人不肯来。谢弘让心中忐忑不安,疑心自己在什么地方有了把柄。到了晚上,他的疑心更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寝。深夜,他只身逃到城外,躲藏到天亮。
第二天早上,那两个寻事人走了。资阳镇的捕盗使杨迁乘机欺骗谢弘让说:“出来自首吧,不会追究你逃跑的罪过。”
谢弘让一回去,就被杨迁逮捕,押送到西川军府去请功。杨迁说谢弘让是他经过讨伐交战擒获的。陈敬碹不问青红皂白,立刻让人把谢弘让打得皮开肉绽,并把他钉到成都西门上,用沸油往他身上泼,再用胶麻拉开他的伤口。14天后,谢弘让被残酷地折磨致死。
孟子提倡孝悌
◎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汉·韩婴
孟轲(生卒年不详),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受业于子思,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思孟学派,代表孔门正统学术思想。
在一个秋雨连绵的夜晚,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爱提问题的公孙丑首先提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都子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故事感悟
孟轲是孔子儒家学派的继承人,他充分发挥了孔子的伦理和政治学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性善论,而孝悌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孟轲的“仁义道德”的主张与我们今天的关于“仁义道德”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但也不否认其有一定的合理的内核。
◎史海撷英
孟子谴责不孝之人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他认为不孝有五项内容。学生公都子问他有哪五项内容时,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耻辱,四不孝;逞勇敢,好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还认为,父母死后,应当厚葬久丧。他的老母死了,孟子给以隆重的送葬,棺和椁,都选用上等的木料,还专门派学生监督工匠制造棺椁。事后,他的学生也觉得选用的棺木太好了,便带着疑问对孟子说:“前几天,大家都很悲伤、忙碌,我不敢向您请教,所以今天才提出来。您看,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释说:对于棺椁的尺寸,上古时没有一定的规定;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要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都这样做了,才算尽了孝子之心。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我给你们讲孝悌时,不止一次对你们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可不应当在父母身上省钱啊!
◎文苑拾萃
滕文公问葬
公元前325年,滕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即滕文公)派然友去请教孟子怎样办丧事。孟子主张厚葬久丧。他对然友说:“父母的丧事,尽心竭力去办就是了。曾子说过,当父母在世时,应按照礼节去奉待;他们去世了,应按照礼节去埋葬和祭礼,这就是尽孝。诸侯的丧礼,我虽然不曾学习过,但也听说过,就是实行三年的丧礼。从国王一直到老百姓,三年中,都要坚持穿孝服,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办的。”
然友回到滕国,把孟子的话向太子汇报了,太子觉得孟子说的有道理,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是,命令下达后,滕国的父老和官吏都不愿意,有人说:“三年丧礼,连我们的宗国鲁国(鲁国国君与滕国国君本来是同姓,都是周公的后代)的历代国君都没有实行过,我们何必去实行呢?”又有人说:“这样做,国家耗费太大了。”
当时议论纷纷,众说不一。
太子也觉得难办,又把然友找来,对他说:“我过去不曾搞过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今天,我要实行三年之丧,百姓和官吏都不同意,恐怕这一丧礼我难以实行,请你再去替我问问孟夫子吧!”
然友受太子的委托,又匆忙坐上马车去请教孟子。孟子听了然友介绍后,严肃地说:“唉,这么一件事,太子何必老问别人呢?孔子说过:‘国君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交给相国,在孝子之位痛哭就是了。这样,大小官吏没有人敢不悲哀的,因为太子亲身带头的缘故啊!’国君的作风好比风,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自然就向哪边倒。这件事,太子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太子听了然友的汇报后,坚定地说:“对,这应当取决子我。”
于是,太子在丧棚里住了五个月,不曾亲自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这样一来,官吏们和同宗族的人都很赞成,认为太子知礼。
五个月过去了,到举行殡葬的那天,各国都派使者来吊丧,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面容悲哀,哭泣哀痛,参加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孔融代兄受过
◎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明·王文禄
张俭(115—198年),字元节。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汉桓帝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宦官侯览家在山阳郡,其家属仗势在当地作恶,张俭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党锢之祸起,侯览诬张俭与同郡24人共为部党。朝廷下令通缉,张俭被迫流亡。官府缉拿甚急,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直到党锢解禁才回到家乡。
张俭是东汉山阳人,曾做过山阳东都督邮,揭露过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的罪行。
汉灵帝建宁二年,党锢之祸再起,侯览发誓要捉拿张俭归案。他通过汉灵帝通令全国,欲置张俭死地而后快。张俭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老朋友,为了逃命,他跑到孔褒家躲藏。说也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当时只有16岁,张俭认为他还小,就没有告诉他逃避侯览追捕的事。但是,懂事细心的孔融从他为难的表情上觉察到一定有什么急事,于是对他说:“我哥哥虽然不在,但是难道我不能替您作主吗?”说完就把张俭留下了。后来,张俭藏在孔家的事走露了风声,官府秘密派人来搜捕,但是张俭已经逃跑了,官吏便把孔褒和孔融兄弟俩送进了监狱。
当官府非要判他们的罪时,孔融说:“张俭是我留他住下的,要判罪,就判我吧!”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我弟弟的过错,要判罪,我甘愿受罪!”官吏问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说:“我是家长,要判罪,就判我吧!”全家争着顶罪,弄得办案人犹豫不决,无法判决,只好呈请朝廷定夺。后来朝廷下诏书,只给孔褒定了罪,孔融因此也出了名。
◎故事感悟
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真情所在。在获罪入狱时,孔氏兄弟争先恐后去入狱,不将罪过推向兄与弟,实属难得,他们这种兄弟之情将永垂青史。
◎史海撷英
杜畿赴任
东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十月,已经归附司空曹操的并州刺史高干起兵叛乱,河内、弘农等郡都有人响应。当时,河东郡太守王邑受到朝廷征召,郡掾卫固、中郎将范先等人表面上请求挽留王邑,暗地里却与高干相互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