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悌:兄友弟恭
7194800000003

第3章 兄友弟恭,家庭和睦(1)

孔子治家讲孝悌

◎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杜甫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人们常称他为孔子。是春秋时代的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和孝处于同等地位的,是“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孔子主张,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他告诫弟子说,要“入则孝,出则悌”。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要做到“悌”。

子路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偬偬,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孔子和他的弟子都十分重视“孝”和“悌”,把它视为维护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力量,同时也是个人内心修养的根本。他们认为: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也本矣!

孔子也很重视邻里关系,认为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他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智)?”在自己的乡里,孔子十分恭顺,“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行乡饮酒之礼之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对邻里,他很友善。有一次,孔子给自己家的总管小米,总管觉得给得太多而推辞。孔子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在孔子看来,治家是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家,就是参政,就是治国。

或谓孔子曰:“子悉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不是非要做官才算参加政治,调整处理好家庭关系,并将这些原则用去影响、促进政治,这就是“为政”了。

孝敬父母,和睦兄弟,善待乡邻,就是孔子的治家之道。虽然,其中的一些内容,尤其在处理父母、子女之间关系方面,只有对晚辈的要求,而且不尽合理,但是,他把治家与治国联系起来,把治家看成是治国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他所主张的“孝”、“悌”、“仁”,仍然值得重视。

后代的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延伸和系统化了孔子的治家思想,但在许多方面却膨胀出了不少常人难以接受的东西,使我国古代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不尽合乎情理的扭曲状态,这是不能完全归罪于孔子的。

◎故事感悟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主张一直流传至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他所提倡的敬老、孝悌等思想,直到今天还放射着美德的光辉,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史海撷英

奔波的年代

孔子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他对学生态度和蔼,言传身教,因此师生相处十分融洽,几十年如一日。他和他的学生们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日益扩大的团体。孔子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远近的人无不佩服他的道德和学问。

孔子活动的年代,正当春秋战国之世。诸侯争霸,互相侵略,战争不息,老百姓饱受死亡丧乱、流离失所之苦。孔子在50来岁的时候,当了鲁国的司空(管理土地和民事的官吏)和司寇(管理刑罚和盗贼的官吏),还代理过宰相。他管理国政颇有办法,传说他经过不长的时间就把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来,由于在鲁国得不到继续重用,他的政见得不到实行,便辞职到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去游历,宣扬他的主张。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会见了许多国家的君主,却始终得不到实现他政治抱负的机会,就又回到了鲁国。那时他已经是快70岁的老翁了。

◎文苑拾萃

孔子童年

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当地尼山祈祷以后才生下孔子。尼山不大,只是一个小丘,而孔子的头部长得又和它有些相似,所以给孔子取名为丘;又因为他排行第二,因此号叫仲尼。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吏,在孔子出生不久就去世了。孔子的幼年没有机会受到正规的教育,他后来的学问,可以说是全靠自修得来的。孔子非常好学,他主张和气待人,更要亲近其中品德高尚的人,向人家学习。他还不耻下问,每事必问。有一次,他进入鲁国的太庙,那里大概在举行什么大典,孔子就向旁边的人仔仔细细地问,直到弄明白为止。还有一次,郯国的诸侯郯子来到鲁国上朝,与鲁国的大夫叔孙昭子讲了一番古代的少皞氏以鸟名作为官名的道理,孔子听说后,专门跑去向郯子请教。他要是听到有人唱了一首新的好歌,必定请人家再唱一遍,他认真听了一遍之后,也就学会了,甚至和人家合唱起来。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可见他是很好学的。

大舜孝亲爱弟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发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朱熹

虞舜(生卒年不详),三皇五帝之一,传说因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故姚姓。今山东省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去世前,禅位于禹。

舜在年幼时,生身母亲握登就病死了。父亲再娶,继母生弟名叫姚象,又生一妹子叫姚系。一家五口人,种地过日子,日子过得并不安静。舜的父亲人虽厚道,却偏听偏信奸诈的继母在背后说舜的坏话,使瞽叟越来越忌恨舜,还常常借故打骂舜。弟弟姚象在母亲的宠爱下傲慢自私,每当父母责打舜的时候,他往往火上加油。只有心地善良的妹妹姚系才可怜他同情他。舜偏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十分孝敬父母,爱护弟妹,四邻皆知。

舜居住的乡村,挨近崇山峻岭、林茂人稀的历山脚下,虎豹豺狼,经常出没村边,咬伤人,抓牲畜,居民惶恐不安。恰在这个时候,村子里有人从外地带回一只头上有红羽冠,腹毛黄,双翅和背毛为翠绿色的双睛鸟(即每只眼里有两个瞳仁)。鸣叫声高昂,震得山鸣谷应。惊吓得那些虎豹豺狼,远方逃遁,保得一方平安。乡村人大喜,闲聊时把双睛鸟与重瞳的姚重华相提并论,认为姚重华将来必成大器。乡邻们看见瞽叟夫妇虐待舜,都愤愤不平。有的当面劝说,有的背地指责……舜泰然处之,没放在心上,依然孝顺父母。

不知好歹、不辨是非的瞽叟,不但没听乡亲们的劝告,改正错误,反而认为舜伤了他的面子,更加仇恨舜,欲置其于死地。

有一天,瞽叟把舜叫到跟前说:“家里粮仓顶棚裂了缝,火辣辣的太阳烤了好多天了,裂缝怕更多更大了,怕下雨漏水。今天你快去修补一下。”

舜戴了一顶能遮风遮雨遮太阳的斗笠,带上工具,提着调匀的泥灰浆,从梯子爬上仓顶。正填刷裂缝,忙得汗流浃背。不知怎么?粮仓周围堆放的干柴麦秆着火了。仓周围都燃起了大火,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舜连忙找梯子下来,梯子不见了。拼命喊“救火啊——快救火啊——”没人应声。烟,熏得舜睁不开眼睛,火,烧灼得舜周身疼痛难忍。身上的衣服已着火了。他咬紧牙关,忍住剧痛,跃起身子从火海中往下一跳,落地连翻滚几下,身上火苗熄了,已留下伤痕累累。幸好斗笠当了“降落伞”,鼓起风,减轻了压力,没摔断脚。跑回家一看,空无一人,只见先前爬上仓顶的梯子斜放在院子里……舜什么都明白了,是他们(指瞽叟、继母、象)点上火,端了梯子,躲起来了。舜眼睛发黑,跌躺在地上了。

“你这个闯祸的败家子,不干活儿,躺在地上睡懒觉——”瞽叟看见舜还活着,失望之余,火气又上来了,边用棍子抽打舜边骂。舜苏醒过来一看:继母瞪着双眼观望,弟弟象在旁边冷笑。

小妹姚系正边夺父亲手中的棍子边劝说:“爹,别打了,你看大哥烧得周身是伤,你还打他。你,你就饶他一条命吧——”。

“你这闯祸鬼,老子叫你修补仓,你为什么还惹火烧仓呢?你说——”瞽叟气鼓鼓地问。

舜疼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不是我引起的火。我正忙着修补,不知怎么仓四周烟火直冒……我找梯子……下来……梯子……也不……不见了……所以我才……跳……”

“呵,你惹了祸还不承认,老子今天要打死你——”瞽叟说着又找棍子想打舜。姚系上前连忙拉住父亲,又劝父亲息怒别再打了。

等一会,瞽叟缓过气来对舜骂斥:“你跪下别想吃饭!”

家中四人吃饭去了,舜一人呆呆地跪着,眼中直闪火光,又痛又饿,难受极了。

饭后,瞽叟和继母叽叽咕咕说了一阵悄悄话出来对舜说:“老子饶了你这回。你必须滚出去,到历山上去开荒种地。你要是偷懒,田土里找出一根野草的话,我要你的小命。”就这样舜被逐出了家门。

舜告别父母,携带锄、镰等简单生产工具离家直奔历山,只有妹子姚系瞒着父母来送他上山。

进山路上姚系才告诉舜:“放火烧仓的事,是我亲眼看见的。二哥先搬走梯子,爹点的火。我要叫喊,妈捂住我的嘴。然后一齐跑到屋后土窖洞里躲藏起来。烧了好一阵才从土窖洞里钻出来。大哥,他们怎么这样恨你呢?”

舜听了小妹的话,仰天长叹了一口气,十分沉痛地惋惜:“唉,我得不到爹妈的欢心,真是白白吃了十八年的谷粮呀!”

姚系要回转分手时,舜再三叮嘱她:“我要按照爹妈的吩咐,把田地种好。只是我不在家了,就只有靠你和二弟照顾爹妈了。隔几天,我要会来看望你们的,请放心。”

从此以后,舜一人在历山,砍树立房架,破竹夹垣墙。割草盖顶棚,砌石作卧床。调泥烧陶器,清泉当茶汤。白日种田地,冷热都在忙。春下一粒籽,秋收万颗粮。汗滴变沃土,荒地披绿装。夜归茅草屋,掌灯读乐章。虎狼远逃遁,鸟儿近歌唱。抬头望明月,低头思爹娘。山花开又谢,亲人两相望。

舜在历山上辛勤开荒种地,烧制了不少陶器送给乡邻,还常常抽空回家探望父母,使父母欢心。舜孝顺父母的事,一传十,十传百。“百善孝为先”,舜的孝行传扬到远方,竟传到求贤欲渴的部落联盟首领唐尧耳朵里了。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唐尧,已近晚年,自知年岁已高,该培养个接班人了。独自思虑,自己所生的九个儿子都不大成材,只有丹朱稍好些,但他继承父位,也难把国家治理好。一心想招贤纳士的时候,有人向唐尧举荐舜,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和睦乡邻的感人事迹。可以委以重任,有利国人。唐尧听了,打算亲自去历山访寻。

那天,烈日当空,万里无云。蝉儿“咿哩呀——咿哩呀——”地拉起嗓子叫个不停。

舜坐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听了婉转的蝉鸣声,抬头瞟了瞟树权,似有所感,拿起镰刀,一边有节奏地在地上敲击,一边怡然自得地低声哼唱着: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利何有于我哉!

舜,反复低声哼唱着,略有倦意,便倚着树干微眯双目,欲打个盹儿,嘴里仍哼着。

“先生,醒,醒——”唐尧弯下腰用手轻轻拍了拍姚重华的肩膀说:“老朽失礼了。”

舜,睁开双眼仔细打量着跟前的来人,连忙站起身作揖:“小民才失礼了。”

唐尧问:“先生,为何谦称小民呢?”

舜拱手回答:“我见老丈,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气宇轩昂,绝非等闲之辈呀!”

唐尧微笑着将话岔开:“刚才先生哼唱的歌谣,那最后一句‘帝利何有于我哉!’中,那第三字‘何’,应改为‘必’字好些,先生以为如何?”

“哦,这……”舜,显得有些尴尬,回答不出话来。

唐尧接着说:“以前,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能呼风唤雨的蚩尤作五里之雾,困住了黄帝的兵马。黄帝发明了指南车,才制伏了蚩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业,才有今天老百姓安居乐业地过日子。

“老丈之言,使小民茅塞顿开。”舜看了看唐尧,嗫嚅地问:“请老丈恕小民冒昧动问,我看老丈言语举止,是否是唐尧天子呢?”

唐尧笑了笑说:“寡人正是,传闻先生在家孝顺父母,和睦乡邻,勤耕苦读,也许有雄才大略,安邦治国,特来造访。请问先生,可否随同寡人回朝,一同学习治理国家呢?”

舜连忙跪拜:“感谢皇恩,小民双亲健在,还需小民奉养,暂不能应召。”

唐尧扶起舜说:“先生不必多虑,可立即随同寡人回朝,学学治理朝政。寡人即派五六个奴仆前来照顾你家父母就行了。先生意下如何?”

舜低头答道:“圣上旨意,小民应召。只是小民鲁钝,难负重任。”

唐尧说:“雏雁的翅膀是在海阔天空里飞练坚强的。家鸡是永远飞不上天的呀!”

舜信服地点了点头,辞别家人,安排好家事,拜谢四邻关照,就同唐尧上路了。

唐尧和舜回到皇宫,专派八名奴仆马上去姚重华家伺候瞽叟夫妇,协助耕作。安排好舜从事的公务。择定吉日,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此舜出入皇宫,向唐尧请赐治国方略,向同僚学习体恤民情。一日三,三日九,一晃一年过去了。

舜进宫一年来,知晓了一些朝政事务,学得了不少礼仪。唐尧已通过一年的考察,从长远利益考虑,准奏舜回家孝敬双亲,潜心修养,以候任用。并赐给舜牛、马、金银、布帛、瑶琴等,还专派工匠艺师给舜修建了一座官邸,好让舜携带妻妾返乡居住。

舜携扶娥皇、女英和财物,一路日行夜宿回到家乡冀州(今山西与河北二省相邻的中南部的历山)。继续种地耕田,研读诗书礼乐,更加孝敬父母,乡邻无不称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