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撷英
叶培建曾创下吃干饭最高纪录
1962年夏,叶培建考取浙江大学无线电系。那年国民经济刚刚从困难时期中稍有好转,学生的生活仍比较艰苦,吃上一顿黄豆炖猪脚就是大餐了。当时年轻,菜里油水少,吃饭自然多。叶培建回忆:“我们班吃干饭的纪录就是我创造的,一顿吃了16两制的28两,一直无人打破此纪录,恐怕今后也不会有人能破了。”
◎文苑拾萃
叶培建赋词嫦娥
沁园春·决战今朝
赴西昌发射中心执行嫦娥发射任务有感
卫星总装,设备自检,电测正忙。
听口令起伏,准确嘹亮。
平台性能,稳定达标。
有效载荷,语音装置,各显神通表现好。
抓责任落实,一丝不苟。
判读数据,不差分毫。
严慎细实,归零及时,举一反三标准高。
要成功,靠诸君努力,决战今朝。
卜算子·再努力
天线双向转,两翼又光照。
桥丝电阻细检查,发射演练好。
专家严把关,上级做指导。
待到双想再深入,卫星更可靠。
张玉春锻造失传700年“国宝”
◎“没有”,这是一个最能令人灰心沮丧的现实了。在“没有”面前,我们一般的反应大多是失望、退却和逃遁。但对有些人来说,“没有”却往往是一个最可以引起兴奋的现实。因为“没有”,你才可能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因为“没有”,你才有可能从事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业。——王大珩
张玉春(1931—),辽宁宽甸人,高级工程师。曾任河北唐山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轻工业部陶瓷学组成员、中国发明家学会会员兼河北省稀土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成果“铁红金圈结晶釉”通过部级鉴定,获金奖和发明四等奖,为国内外首创的艺术珍品;“高温快烧颜色釉中彩”经部级鉴定,为国内首创,无毒无害,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版著作《注浆成型操作法》、《艺术釉》等十部作品。部分事迹被收入《当代发明家》、《中国发明家大辞典》、《当代中国发明家科技大辞典》、《世界名人录》。
宋代时期,来我国天目山佛寺求学的日本僧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尽心佛事,虔心诵读佛门经卷,而且每年春夏之际还考察种茶、采茶的方法,吃茶也成了他们的习惯和爱好。他们回国时不仅带回了佛经、名茶,而且也带走了一些南宋时期的名贵黑釉瓷碗。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国宝”的曜变天目碗。
这种瓷碗的外边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构成了美丽的图案,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乱,这个陶瓷品种及其烧制技术已经失传了700多年。人们知道有这样一个名贵的陶瓷品种,但却从未见过,更不会烧制。然而,日本僧人带回国的天目碗却有幸保存下来三只。日本政府把它们作为国宝密藏在宝库中,几年才展出一次。
这种瓷碗最早被日本命名为曜变天目碗,后被世界公认。曜为日照之意;曜变的意思是形容釉中晶体周围的色彩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常呈现丰富多彩的颜色;天目碗自然是因来自天目山,故称曜变天目碗。经考证,其原产地为福建省建阳地区水吉镇,在宋代的北方地区也有发现。由于配方特殊,烧制困难,一般每几万件才能出现一两件曜变天目碗,所以它在世界陶瓷史上素享盛名,被誉为“世界的至宝”。烧制曜变天目釉的技艺也被视为“神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唐山陶瓷研究所就开始了对该铁系结晶釉的研发。1980年专门成立了以张玉春、任继武、崔福群为主研人的结晶釉研究组。历经几年的艰难攻关,他们终于揭开了此釉的神秘面纱,并创新发明了曜变天目的同类异晶体——曜变铁红金圈结晶釉瓷。该瓷种的出现足以证明百余年来被人们视为“神技”的曜变天目的烧制工艺秘密被当代的能工巧匠所揭开,失传700多年的名贵釉种又展示在今日的中国大地上。
1987年9月,在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由唐山市陶瓷研究所张玉春等同志研制成功的“铁红金圈结晶釉双耳宝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种釉,底釉呈海参棕色,表面呈现出美丽多姿的红花金圈和黄绿色晶花,乳光莹润,呈现出七种颜色,异彩缤纷,典雅凝重。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东方美感及神秘的韵味,使人留恋神往。
张玉春不但继承了历史上的传统技艺,而且有所创新。经过部级鉴定,专家们认为曜变铁石金圈结晶釉瓷是国内外首创的艺术珍品。当用这种工艺制成的多种结晶釉产品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时,轰动了国外陶瓷界,他们称之为“陶瓷珍宝”,称之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国宝”。
曜变铁红金圈釉瓷之所以精美,是基于高温熔体的液相分离,结晶体和虹彩产生的条件工艺复杂,影响因素多,晶体异常敏感,一件完美的作品并不易多得。它的艺术效果是在深棕色的基底釉面上,硕大的朵朵红色晶花错落有致,釉层表面悬浮着点点绿色晶花。在不同的光照下,结晶体闪烁着色晕,金圈耀眼,虹彩热烈。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好像一幅自然天成的美丽图画,且绝无重复。能求得一件完美的精品,是追求者的期盼和渴望。也正是基于复杂的技术原因,自开发后,烧制中一直存在着粘底严重、釉面不匀,光亮度较差等问题,这也是主研者张玉春有待攻克的问题。
“传统技艺是陶瓷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有父辈传统技巧的支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新的思维观念,中国的陶瓷艺术才会走得更远。”带着未能解决的遗憾,1991年,张玉春退休了,可他急待解决的课题还没有完成。为了让中华民族这一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更加完美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张老没有停止研究创新的脚步。他克服重重障碍和困难,带领儿子和儿媳成立了玉春天目瓷艺工作室,继续投入到曜变天目金圈釉瓷烧制技术问题的解决和天目系列釉瓷的研发创新之中。
经过10多年的探索,他们终于攻克了原有烧制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将过去的几个品种发展到十几个。改进完善后的铁红金圈釉瓷在光亮度,晶花分布、花形花色,器型的古今结合等方面更加完美独特,当年的“国宝”更加斑斓夺目。
◎故事感悟
再高的山,再陡的坡,只要拥有一颗攀登的心,我们都能征服它。张玉春用行动创造了奇迹,让失传了千百年的国宝技艺又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如此,他发明的多种名贵结晶釉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可见中国人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史海撷英
瓷碗的故事
在中国女篮,流传着一个关于瓷碗的故事。1999年宫鲁鸣上任时,正是中国女篮跌入最低谷的时期,亚锦赛上负于不是对手的中国台北,中国女篮首次失去了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宫鲁鸣组建的新一届国家女篮集合那天,全队去食堂吃饭却发现需要自带餐具。队员们出去买碗筷的时候,大多选择不锈钢的,因为比较耐用。唯独宫鲁鸣让队员帮他带了一只瓷碗,目的是希望队员们像用瓷碗吃饭一样,用心爱护这只易碎的碗,去珍惜眼下每一天的训练。其良苦用心,情真而意切。在“黄埔一期”的队员中,至今还时常想起瓷碗的故事。
◎文苑拾萃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王永民创五笔字型
◎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行知
王永民(1942—),汉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的发明人,北京王码电脑公司总裁。通诗文、书法、篆刻和音乐。
当我们在网络时代“十倍速”前进时,都回避不了一个关键点:中文输入法。20多年前,一个名叫王永民的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笔字型的输入法,这种输入法能用26个键打出几千个汉字。至此,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相比的时代被王永民终结了。
1942年12月,王永民生于河南省南阳地区南召县贫农家庭。王永民从小就喜欢给父亲当助手,一心想搞发明创造,家里的各种工具为他搞试验提供了方便。他给家里制作精巧的捕鼠机,帮妈妈改造了纺花机;还经常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将书上的风向计、日影计时仪、小汽车、小火车等做成实物。
1962年,王永民从南召一中毕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科技。他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志愿依然是中国科技大学,他决心要用科技进步改变祖国落后的面貌。在南召一中举行的高中毕业典礼上,品学兼优的王永民代表毕业生上台讲话。他大声疾呼:“翻开我们学过的物理、化学课本,上面印的都是外国人的头像。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把头像也印在课本上?”这句名言在全校流传,激发了不少青年学子的雄心壮志,但也有一些人称他是“想把自己的脑袋印在书本上的狂妄家伙”。
对此王永民不以为然。1962年,王永民以南阳地区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微波天线和激光技术。大学期间他也雄心勃勃,期待着毕业后30岁当教授,成为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让他这个中国人的头像也印在课本上。
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产物和结晶,到了电脑时代却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浩如烟海的汉字如何进入只有26个键位的现代计算机,被视为难以征服的“癌症”。
王永民偏不信邪,一头扎进了汉字输入的难题。在研究中,王永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日。他在研究室里放了一张小床,但很少睡过,夜里困了往桌上一趴就算是最好的休息。室内还生了一个小炉子,稀饭就咸菜,挂面拌辣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严重的营养不良使他原有的肝病日益加剧,右肾积水比左肾大了3倍,炉子上经常搁着药罐,苦涩的药味伴着他紧张工作。
王永民有一套“聚焦”理论,他常说:“聚光镜能把阳光聚在焦点上产生高温,事业也能把生命聚焦在一起,产生攻克科学堡垒的能量,哪怕把70岁聚焦成50岁,不也是值得的吗?”他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浓缩起来,把全部的光和热集中在他的研究上。曲径通幽,经过王永民和助手们的艰难探索,“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终于在迎接1983年的爆竹声中诞生了。消息传来,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郑易里先生激动地宣布:“汉字输入不能与西文同日而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多年来涌现出的汉字输入法中,“五笔字型”始终是国内最优秀的汉字输入技术。王永民回想往事,感慨良多,提笔以《五笔字型十年记事》为题,又填了一首《蝶恋花》:“跃马昆仑风雪夜,月照羊肠,生死凭谁诉。踏破雄关难歇住,一览千嶂群英晤。痴梦十年栽铁树,装点神州,无意飘香露。莫道青绿霜影暮,欢歌遍地花开处。”“痴梦十年栽铁树,装点神州”,正是王永民10年奋斗和广阔胸襟的生动写照。
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并发明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王码),以多学科最新成果之运用、集成和创造,提出“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发明了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技术,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个字的大关,并获美、英、中三国专利。
1983年后,王永民又以15年之力推广普及,使之覆盖国内90%以上的用户;他曾五次应邀赴联合国讲学,以“五笔字型”在全世界的广泛影响和应用,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4年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1988年4月成为国务院特别命名的十名“全国劳动模范”之一;1993年当选为北京市十位杰出共产党员之一。
1994年后,王永民陆续发明“98王码”、“阅读声译器”、“名片管理器”等五项开创性专利技术。1995年8月赴美学习,1997年5月回国。
1998年2月,王永民“十年磨一‘键’”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能同时处理中、日、韩三国汉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同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汉字键盘输入的“全面解决方案”及其系列软件,成为我国汉字输入技术发展应用的里程碑。
从1996年起,王永民教授研究用数字键输入汉字的方法,首创“首部余部取码法”,于2000年8月实施完成了“五笔数码”汉字输入专利技术,开发了“王码6键”和“王码9键”两套成品软件。
如今输入法已经不再是阻碍国人大步前进在网络时代的绊脚石,各种各样的输入法足以让人眼花缭乱,但在30年前,一个五笔字型的东西确实给整个IT界注入了激情和活力。30年后,已过花甲之年的王永民仍在他的五笔字型上研究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