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蕙16岁那年嫁给了窦滔。窦滔是苻坚右将军窦于真的孙子,窦朗的第二个儿子。窦滔从小入太学读书,博通经史,每次考试总是独占鳌头。苻坚在太学视察时,曾亲自测试过他,对他非常赞赏。苻坚既崇文、又尚武,太学生也兼学武功。窦滔受过全面教育,能文能武,加上长相俊美,一时间成为同辈人中的佼佼者,享有很高的声誉。
窦滔20岁举行冠礼后,苻坚第一个把他提拔出来做官。
就在这一年,窦滔与苏蕙成亲了。两人才貌相当,志气相投,格外恩爱。他们山盟海誓,永不分离。
窦滔深受苻坚赏识,开始任京官,渐至要职。后来,苻坚灭了前燕和凉,急需大批官吏去管理新占领的土地,因此窦滔被放外任了。
丈夫走后,到了边关。苏蕙孤独一人在庭院里徘徊,见花开花落,雁去雁归,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越来越重。
苏蕙辗转反侧,夜不成眠,便起身将思念之情写成回文诗,制成《璇玑图》,寄给了丈夫。
《璇玑图》纵横八寸,用五色丝线织成,共841个字,横竖排列整齐,成为一个大方块,整幅图又可分成十六个小方块。图中的文字无论横读、竖读、斜读、交叉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都能形成诗句,并且根据不同的方式可以得到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不同的诗句。人们对此无不叫绝,但却没有人能读通其中诗句。苏蕙笑着说:“除非是我那久在边关的丈夫,其他人是不能读出全部诗句来的。”
《璇玑图》辗转千里传到窦滔手中,窦滔从中读出了妻子在家中的寂寞悲凉和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于是,他立即接妻子到边关,二人又重新开始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回文诗引起了历代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解读。唐朝时,人们可以从《璇玑图》中读出两百余首诗来,宋元时增至3752首,明朝时竟达7958首之多。
武则天将苏蕙回文诗称为“璇玑图诗”,并为它写了一篇《序》。文中说:“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
◎故事感悟
苏蕙忠于爱情,用心专一,因此才能写出不同凡响的好诗。这样的千古佳作,绝非是一时的即兴之作,也并非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而是情感心血的全部倾注!
◎史海撷英
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族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出现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王羲之;出现了“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这些士大夫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文苑拾萃
回文诗
回文,也写作“回纹”、“回环”。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十年生死话凄凉
◎真正的爱情是永久的依恋和怀念。——中国格言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宋朝著名词人。虽然他的词一向被看作是开豪放派的先河,但是他却留下了一首不朽的婉约至极的佳作,这就是他为亡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
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在16岁时嫁给了苏轼。王弗家是书香门第,她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十分聪慧,但个性内敛,不嗜浮夸。刚开始时,王弗并没有夸饰自己能知书,但苏轼在读书时,她一直陪伴在旁,苏轼看书遇到遗忘的地方,王弗倒是能够记起。苏轼问她其他书,她大概都能知道一些。苏轼这才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如此知书聪慧。
苏轼性情浪漫,不拘小节,赤子童心,觉得天下没有坏人。苏轼刚到凤翔上任时,在外边的为人处世,王弗都要仔细询问清楚。她对人情世故比苏轼更清楚,分析得更透彻,也更务实。
苏轼和客人在外间说话,王弗会在屏间“偷听”,等客人走了便会提醒苏轼要对那些首鼠两端、见风使舵之人要有所戒备。有些人有求而来,表现得甚为亲厚,但王弗对他说,这种人怕是不能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日后的事实确如王弗所料,像章惇这个在凤翔时与苏轼往来频繁的“朋友”,后来对苏轼严加迫害。
王弗在陪伴苏轼的11年间,多是作为苏轼的建议人和监督人的。在《苏轼文集》卷73《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苏轼记道:从秦朝就有方士为求长生修炼不老仙丹,到北宋,长生不死之梦也还是大行其道的。当时的刘敞便挖掘青铜器,欲得古人所藏的仙丹。苏轼甚至也要掘坟探丹,王弗就说,如果你母亲在的话,肯定不会让你去挖坟的。苏轼顿然惭愧而止。十分迷恋仙道仙丹之事的苏轼,对于王弗,显然是敬重大于自我的放纵,这也从侧面可以窥见苏轼对王弗的尊重和平等意识。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仅27岁的王弗去世。苏轼十分悲痛。在王弗去世后,苏轼的政治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个中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如若有王弗的警戒和规劝,苏轼或许就能较少地遭受言辞之罪了吧。
熙宁七年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此时王弗已经去世十年了。苏轼感怀生活上的漂泊,政治上的失意,又夜梦与亡妻相遇,十年间的感情积溢,使苏轼肝肠寸断!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整首词都看不到苏轼的豪迈风格,他不再强忍心中的痛楚,在梦里,向如知己的妻子面前吐露着辛酸。十年的时间,苏轼的生活改变诸多,但他一直没有忘记与妻子相处时的情景。
◎故事感悟
情爱深深深几许。王弗红颜薄命,给苏轼留下了无穷无尽的思念。妻子生前的他的红颜知己,死后他也在梦里向妻子吐露凄苦,可见苏轼对于王弗的爱恋与依赖!
◎史海撷英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此时,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更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
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而言之,就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1079年12月28日,蒙神宗的恩赐他被判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
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由于这一案件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文苑拾萃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梦断香消四十年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一对年轻夫妻,横被婆母拆散;两人中年猝遇,但已鸳梦难圆;只能诗词唱和,留下哀怨名篇;不久女的早亡,男的无限思念。年过80还是梦绕魂牵……这就是南宋词人陆游与他前妻唐婉的生死恋情……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20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唐婉是陆游的堂舅父光州通守唐仲俊的女儿,才貌双全,温柔多情。陆游与唐婉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更是相敬如宾,而且诗词唱和,兴味相投。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致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分开。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陆游作了种种哀告,但两人还是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起因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10年后的一个春天,31岁的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不久唐婉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心中的眷恋,他63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他67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他75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这年唐琬逝去40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重游故园,挥笔和泪作《沈园》诗: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烟雨沈园中,恍恍惚惚间,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已无蝉声,也无画角,只有一个默然凝望断墙柳絮的老人。
他81岁,又作梦游沈氏园亭诗,写下了: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