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的一天,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尽,群山环绕下的达特默思学院里,许多留学生正夹着书本三三两两地走着,在穿往的人群中,有一位身着西服、相貌俊朗的中国年轻男子缓缓地踱着步子。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走到校园里的一个僻静角落,在树下的长椅上坐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打开手里的信封。这是他刚刚收到的一个在离他数百公里以外的年轻女子给他的信,里面除了信纸,还附着一张演出的入场券。信中说,在美国的波士顿将要公演一出中国戏剧,写给他信的女子告诉他,她要饰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她非常期盼这位男子来观看这场戏,于是,特地写信邀请他。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子,不是别人,就是日后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学奠基人的吴文藻先生,而来信的女子就是冰心。面对冰心的邀请,吴文藻犹豫着,思虑再三,最后写信谢绝了冰心的好意邀请。
《琵琶记》经过精心排练之后终于要在波士顿美术剧院公演了。尽管吴文藻已经明确表示不能前来观看,但冰心依旧有着一种盼望,演出开始的铃声响过后,没能等到吴文藻的冰心显得有些沮丧,转身走向了后台。舞台的大幕徐徐拉开,英文版的《琵琶记》开始正式演出。这部戏讲述的是东汉时,陈留县秀才蔡中郎告别父母和妻子赵五娘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后,牛宰相看中了蔡中郎,强迫招赘为婿,随后,蔡中郎的妻子赵五娘独自一人背着琵琶卖唱度日进京寻夫的故事。当时在这出戏中,梁实秋饰演蔡中郎,冰心的同学谢文秋饰演赵五娘,而饰演牛宰相之女牛小姐的便是冰心。冰心刚一上台亮相,突然发现看台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人就是吴文藻。原来,吴文藻在寄出拒绝前来看冰心出演《琵琶记》的信之后,心里总是“忐忑不安”,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其实自己还是很想去的。最后,吴文藻在开演时赶到了剧场。
波士顿美术剧院的演出结束后,冰心悄悄地走到吴文藻的身边,轻声细语地对他说:“上次生病的时候,你来看我,我很高兴。”说完,冰心转身羞涩地离开了。吴文藻听了冰心的话,知道冰心对他是很在意的,此时的吴文藻也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对冰心的感情。虽然两个人各自都已经开始心生爱意,但两个人都比较矜持,始终没有向对方吐露心声。
1925年夏天的暑假,又一次意外的相遇,才使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心花彻底绽放。当时美国的大学研究生院规定,学生除了掌握本国的语言外,还必须掌握两门外语才可以毕业。冰心选修了法语。她来到了康奈尔大学暑假学校补习法语,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回眸,却看见了衣着整洁面带微笑的吴文藻。此时的冰心甚是惊喜,就问吴文藻:“你怎么也来了呢?”吴文藻回答说:“我也需要补习第二门外语,为了通过考试,所以利用这个暑期赶来了。”说完,两个人相视会心地笑了起来。
在冰心与吴文藻之间有了太多的偶然,以至于他们开始相信,这就是一种情感的缘分。在这年暑假,冰心与吴文藻两个人可谓朝夕相处,上午补习外语,下午相约出去散步或者划船。刻尤佳湖是康奈尔大学附近的一个湖泊,湖中经常会出现一叶小舟,舟上载着一对年轻的中国学子,他们就是冰心和吴文藻。
一天,他们又一次在湖上荡开双桨,小舟静静地飘在湖面上。可是,吴文藻再也无心流连湖光水色,他终于鼓起勇气向冰心说:“我们可不可以最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做你的终身伴侣是我最大的心愿。当然,你不一定立即要回答我,请你考虑一下。”冰心听了吴文藻的表白以后,很是激动,什么话都没说,心却在“咚咚”地乱跳。回来后,她一夜没睡。第二天,吴文藻又约冰心散步,冰心告诉吴文藻说,对于他对自己的感情,自己是没有意见的,但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最后定下来。面对冰心谨慎的态度,吴文藻是理解的。获得爱情后的冰心,写下了她平生难得一见的爱情诗句:“躲开相思,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小径里明月相窥,枯枝在雪地上,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1926年7月,冰心顺利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接受了司徒雷登的邀请,回到燕京大学任教,吴文藻则决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冰心回国前,吴文藻特地赶到了波士顿,交给冰心一封长信,这是吴文藻的正式求婚信。信是给冰心父母的,在这封求婚信中,吴文藻用一句话概括了他对冰心的理解:“令爱是一位新思想与旧道德兼备的完人。”1929年,吴文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到上海拜见了冰心的父母。两位开明的老人非常尊重女儿的选择,也很喜欢吴文藻的诚恳、博学和质朴,欣然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或许我们只能用一个今天说起来有些俗气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是“缘分”。他们的爱情一直相伴他们的一生,最后,羽化成蝶。
◎故事感悟
几次的偶然,注定了两人一生的相守,在异国求学的冰心与吴文藻虽接受了新思想,但二人仍然不敢越雷池,最终在父母的祝福下走进婚姻的殿堂!他们相敬如宾,彼此支持,互相鼓励,均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名人。
◎史海撷英
“退款兴学”与留学潮流的转向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付各国战争赔款共计白银4.5亿万两,史称“庚子赔款”。1906年,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美国政府应当采用一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来控制中国的发展。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建议中国政府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美国的这一举动后来被部分相关国家仿效,这就是所谓的“庚款兴学”或称“退款兴学”。
为了实施庚款留美计划,中国政府专门拟定了《遣派留美学生办法大纲》,在华盛顿设立“游美学生监督处”作为管理中国留美学生的机构,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留美学生的考选派遣事宜,并从1909年起实施。原计划每年派遣100名,后因考试成绩不佳,实际为1909年47名,1910年70名,1911年63名。游美学务处在直接选派留美生的同时,又着手筹建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正常情况下招收13岁左右的儿童入学,隔年招收10名女生,其西学教师基本来自美国,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生生活习惯都仿效美国。
通过“退款兴学”美国达到了“把中国的留学潮流引向美国”的目的,中国留学生的流向结构从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苑拾萃
冰心体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现代语言中去。在五四运动初期,冰心就以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仗等的恰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练、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苏小妹的爱情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
苏小妹(生卒年不详),苏轼的妹妹,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子。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从小知书达理,长大后是个有名的才女。
苏小妹身材匀称,薄唇圆脸,乌黑的大眼睛,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颊,一看就是一副灵慧的样子。
苏小妹从小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她见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宽袍大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
苏家兄妹戏谑起来,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裘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寒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吟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这时,墙角的墙壁上正好结了些冰,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成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没想,顺口就说:“日照壁壁水直流。”对偶工整。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轼从外面回来,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分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将头微微扬起,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一天,苏轼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不禁吟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主持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铜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吟道:“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主持仔细推敲后,吟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吟道:“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主持火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婵娟。”众人听了,无不叫好。
苏小妹渐渐长大,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苏小妹有才,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说:“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说王雱绝顶聪明,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这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冷冷地说:“这有何稀奇,谁家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一听,这才无话可说了。
此时,秦少游经常出入苏家,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