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3

第3章 谋而后动(1)

以静制动的长勺之战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孙武

曹刿(生卒年不详),即曹沫,一作曹翙。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他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最终帮助鲁国赢得了长勺之战,遂被鲁庄公拜封为大夫。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长勺之战”,是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该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是春秋初年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会战。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

当时的齐国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辖地包括今山东东北部地区,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这一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较好,加之姜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举贤而上功”、“修道法”、“礼法并用”等一系列比较得力的富国政策,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西周至春秋,齐国一直是东方地区实力雄厚的大国。

鲁国位于现今的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与齐国相比,疆域和国力都处于相对劣势。

齐鲁两国相邻,在当时诸侯争霸的局面下,必然发生矛盾,而矛盾的激化逐渐造成两国兵戎相见。长勺之战就是在这种齐强鲁弱的背景下爆发的。

公元前686年冬天,齐国发生宫廷叛乱,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襄公自立为君。数月后,齐臣雍廪又杀了公孙无知,齐国一时处于无君状态。

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及其兄公子纠都想继承君位,君位争夺的结果是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入国抢占了君位,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其兄公子纠在君位争夺中丢了性命,其谋臣管仲被齐桓公揽于麾下,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重要谋士之一。

鲁国在齐国这次内部叛乱中支持公子纠,出兵援助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但乾时一战鲁国损兵折将,这一行为也导致齐、鲁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齐桓公对此更是怀恨在心。

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巩固君位之后决定兴师伐鲁,以报当年鲁国支持公子纠之仇,并妄想一举征服鲁国,扩张齐国势力。鲁国国君鲁庄公听到齐军进攻的消息,决定与齐军一决胜负。

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时,一位名叫曹刿的人入见鲁庄公,要求为战事谋策。曹刿问鲁庄公,想靠什么让全国人民和你一起与齐国作战?鲁庄公说:“我把物质的东西比如衣物食品之类分赐给臣下。”(意思是:臣下因此会认真为国家效力)

曹刿指出,这样做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民众不会出力作战。鲁庄公又说:“我对神明是虔敬的,祭祀天地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意思是:因为我对上天虔诚供奉,老天会保佑我胜战)

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也是不会降福的。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必定合情合理地处理。

曹刿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好事,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曹刿请求随同鲁庄公奔赴战场,鲁庄公允诺,并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现实情况,准备在对自己有利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迎击来犯的齐军。两军布阵完毕,鲁庄公准备传令擂鼓出击齐军,想能先发制人以制胜。曹刿则认为不能贸然出兵,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伺机破敌。鲁庄公接受了曹刿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齐军求胜心切,自恃有强大的兵力优势,便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进攻。但接连三次出击都在鲁军严密的防御下受到挫败,造成战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鲁庄公反击。庄公令全线出击,鲁军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冲垮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

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登车远望,看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确定了齐军确是败溃,这才建议鲁庄公追击。于是鲁庄公下令追击齐军,将其赶出了鲁国国境,鲁军至此取得了长勺之战的最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秘诀。曹刿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打败齐军。”

接着,曹刿又说明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他说: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看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追击。这番话说得鲁庄公心悦诚服,点头称是。

◎故事感悟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我们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关键就是谨慎谋划,以静制动。在作战中,鲁庄公能虚心听取曹刿谨慎而行、先谋后动的建议,不急于出兵,而是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的积极防御以及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胜利。

◎史海撷英

曹沫劫齐桓公

古代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以骁勇著称的猛将曹沫,被鲁庄公欣赏重用,封为将军带兵与齐国作战,但在作战中却多次战败。鲁庄公因屡屡战败,决定将属地“邑”割让给齐国求和结盟。鲁庄公依然让曹沫做将军。

齐桓公同意与鲁庄公结盟,在名为“柯”的地方举行结盟仪式。齐桓公和鲁庄公在坛上结盟后,忽然,曹沫手拿匕首挟持齐桓公,这意外举动使齐桓公的侍从毫无防备而不能护主。齐桓公问曹沫:“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可你们齐国恃强凌弱而侵略鲁国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的城墙倒下来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注:喻为齐国侵占鲁国地方太多)。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办吧。”

齐桓公只好答应把侵占鲁国的国土全部归还。齐桓公说完后,曹沫扔下匕首回到自己一方的阵营,若无其事地坐在群臣之中。齐桓公很生气,想违背刚刚的诺言。谋臣管仲说:“您不能这样做。如果为了贪图小利使自己痛快,就会在诸侯间失去信义,最终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还给他们。”

于是,齐桓公把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了鲁国,其中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也全部回到鲁国。

曹沫靠智慧和勇气,趁齐、鲁结盟之时挟持齐桓公,迫使齐国归还土地,从而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和领土权。

◎文苑拾萃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赵奢解阏与之围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刘基

赵奢(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最初为战国时赵国官吏。由于不满平原君家拒绝缴纳租税,赵奢按律治罪,前后杀死了其从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最终说服了平原君,平原君因此认为赵奢是贤才,提拔他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后来被任用做将军。赵奢悉心治军,对下严而和,凡有赏赐,必分给部属。

秦国为了攻打韩国,先占领了赵国的属地阏与。

赵王召见大将廉颇,问:“我想派兵救援阏与,贤卿看能否救得了?”

廉颇回答:“路途遥远加上道路艰险,很难救援。”

赵王又问大臣乐乘,乐乘的意见与廉颇相同。最后,赵王又问战将赵奢,赵奢回答:“阏与确实离国都很远,地势也确实艰险狭隘,派援军与秦军交战,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穴里打斗。不过大王如能派一员勇将,仍旧能击溃秦军获得胜利。”

于是,赵王派赵奢率兵营救阏与。

赵奢率军行进到距邯郸30里的地方停下,下令说:“凡敢以军事进谏者,不论官阶高低,一律处死。”

当时,秦军驻扎在武安的西方,战鼓响彻云霄,士兵喊杀的声音,几乎把武安城内的屋瓦都震下来。有一名斥候建议赵奢:“请将军发兵救武安。”赵奢立即将他处死,并下令全军加强防御,一连28天按兵不动,只是加强防守。

秦军派间谍混入赵营刺探情报,赵奢知道后不仅没有逮捕他,反而招待他吃喝,又送他回去。间谍回到秦军后把看到的情况如实汇报,秦军将领十分高兴,说:“赵军刚离开国境30里,就畏惧不敢前进,只是筑垒挖沟,看来赵国是要把阏与拱手送给我国了。”

赵奢送走秦军间谍后,立即下令士兵整装急速向阏与推进,仅一天一夜,大军就到了距阏与50里处扎营,部署阵势。

秦军接到赵兵临近的情报后,立即开始对赵兵做全面进攻。赵国军士许历对赵奢说:“秦人绝对料想不到我军兵马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到达此地,他们此次的攻击一定来势凶猛,将军一定要严阵以待。否则,这一仗必败。”赵奢同意了许历的建议,加强防守。

开战前,许历又说:“两国军队谁能先占领北山头,谁就胜利,谁迟一步谁就失败。”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一万名士兵占领北山头。当秦军攻占北山头时已迟了一步。

这时,赵奢下令全面攻击,大败秦军,成功地解除了阏与之围。

◎故事感悟

多用兵不如巧用计,赵奢深知这一点。再加上他知道所要救的阏与离国都远、地险,且对手强,所以要成功就不能硬来。因此,他是慎之又慎,做好一番谋划。很显然,按兵不动、加强整饬防备、迷惑敌方间谍,这些计谋起到了很好的掩护作用。结果时机一到,立马出击,成功解围。这就是智者,看清形势,想清楚后行动,那成功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史海撷英

赵奢驳田单

田单和赵奢分别是战国时期齐国和赵国的大将。在历史上,他俩有一次非常著名的军事论辩。

一天,田单对赵奢说:“我很佩服将军的兵法,但我不欣赏将军作战只能以兵员众多而取胜。过去帝王用兵,所用人数不过几万,就征服了天下。现在将军一定要带领10万、20万的兵力才能取胜,这是我所不服之处。”

赵奢听了田单的话后,认为田单并不懂得用兵之道,他决定向田单详细阐述时势变化与作战方式、战争规模之间的关系。他说:“古时候,四海之内分为很多个国家。即使是个大城,方圆也不过300丈,人口再多也不过才3000户左右。但是,现在形势变了,古代的诸国变成现在的七个国家,一个城市面积就有千余丈,一个县就有万户之多。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国以20万的兵力攻荆,用了五年时间才结束。赵国以20万的兵力攻中山,用了五年时间才回来。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如果要进攻韩国的话,难道用3万的兵力就行吗?3万的兵力去包围那千丈的城池,连城的一角都围不住;3万的兵力用于作战,也不能实行包围战术,这种情况你怎么办呢?”

赵奢的一席话,说得田单连连称是,非常佩服。

◎文苑拾萃

赵 奢

(宋)徐钧

北山据险最能兵,中外俱闻马服名。

满谓将门还出将,不知有子误长平。

李牧慎出兵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苏轼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华夏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与白起、廉颇、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戍守北方边境的大将,因战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时期,下令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败匈奴等北方胡人部落。但是,到了惠文王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开始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惠文王派李牧带兵在北部戍边。

在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首先,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征得赵王同意,使自己有权设置官吏,且本地的田赋税收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

其次,他针对赵军和匈奴军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军事经济措施:

第一,他完善了边防线的烽火台,派精兵严加守卫;

第二,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完善情报网,及早预警;

第三,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兵,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精练骑马射箭战术。

全军战士由于待遇优厚,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

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的特点,以及匈奴兵以掠夺为作战目的和军需靠抢掠补充的特点,为使敌骑兵徒劳无获,李牧命令部队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出击。为此,还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有报警,李牧便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

这样过了几年,李牧不仅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任何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