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5

第5章 谋而后动(3)

神爵元年(前61)春季,汉宣帝决定派军队平定羌人的叛乱。这时,赵充国已是76岁的高龄,当宣帝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他应派谁担任统帅时,他回答说:“还是让老臣我去赴死吧。”

宣帝又问:“羌人目前的势力究竟有多大?要带多少兵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难以遥测。我愿先到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去,察看情况后才能提出作战方略。羌族虽说是人数较少的民族,但它背叛朝廷,是叛逆行为,注定会失败的,请陛下相信我能担当此任,您就不必担忧了。”

宣帝听他这样说,答应了他的请求。

赵充国率领一万多骑兵先到金城,准备渡过黄河向北进军。为了防备羌兵在汉军渡河一半的时候截杀,赵充国在夜间先派了三支部队悄悄渡过河,在河对岸建立阵地以掩护主力过河。第二天天亮,汉军全部渡过了黄河。

渡河之后,赵充国立即命令部队构筑营垒,严阵以待。很快,羌军的百余骑兵来到汉营附近,开始寻衅挑战。

赵充国传令全军,不得与敌人交战,许多将领建议出阵迎战,赵充国说:“我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不能贸然出去迎战。敌方的骑兵都是轻装精兵,很可能是来引诱我们的小股前锋。我们既然是大军出征,就应该以全歼敌军为目的,而不要贪图小胜利。”

羌兵见骚扰半天汉军不出击,无奈转身离去。赵充国派人到咽喉要道四望峡(今兰州西南)侦察,发现那里没有敌人,于是赵充国避开正面寻衅的敌人,率军连夜穿过四望峡,直插到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

赵充国西部都尉府安营扎寨后,并不急于进攻,每天设酒吃肉犒劳将士,使全军斗志非常旺盛。而且,无论羌兵在营外如何挑战,汉军都坚守不出。

在西羌的诸部落中,最顽固强悍的是先零羌,而罕、幵等其他部落都很弱小,他们是在先零羌的胁迫下与汉朝为敌。先零羌谋反之初,罕、幵部首领靡当儿曾派其弟雕库来见西部都尉,陈述其本不愿反汉的态度,但正好遇到部分罕、幵部落的人参与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将雕库扣留。赵充国到来后,下令释放了雕库,并当面安抚他,说:“大军只杀有罪的人,你本无罪,我该放你回去,望你转告各部,速与叛乱者断绝关系,以免自取灭亡。现在天子有诏,对于参与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协助官军逮捕斩杀叛匪的人,都一律免罪,凡能捕杀一个有罪的大贵族赏钱40万,中等豪绅15万,小富豪2万,壮年男子3000钱。”雕库听到这些十分高兴,当即表示唯命是从,而后返回部落。

赵充国的策略是以攻心为上,想通过安抚的办法分化瓦解敌人,打破其部落间的联盟,等到他们只剩下少数顽固分子时再出兵歼灭。

但是,汉宣帝及朝廷大多数官员都反对赵充国的做法。酒泉太守辛武贤向宣帝上奏本说:“现在边郡部队都屯集在南山,北边空虚。而且塞外地区艰苦而寒冷,内地的人马很不适应,已经明显瘦弱。不如在七月上旬,带上30天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夹击活动在鲜水(今青海湖)一带的罕、幵羌人,虽然不能消灭羌兵,也要抢夺他们的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再退兵。然后大军再不断地出击袭敌,这样必能震慑羌虏。”

汉宣帝赞同辛武贤的奏书,向陇西调集军队,同时把这个奏章交给赵充国,命他和校尉以下熟悉羌情的军官发表意见。

赵充国和长史董通年共同提出反驳意见说:“辛武贤想轻率地带领一万人马,迂回千里去攻击罕、幵,是不实际的。如果一匹马背负30天的粮食,再加上衣装兵器,是难以快速追逐的。况且,即使汉军辛辛苦苦地赶去,飘忽的羌兵或者撤退、藏匿,或者据险扼守,截断汉军粮道,汉军岂不徒劳无功?”因此,赵充国仍然坚持团结罕、幵,只讨伐首恶先零羌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先把先零羌杀了,才能以此来震慑住罕、幵等部落,使他们知道悔过而改正,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的办法。

宣帝和大臣们看了赵充国的奏章后,都表示反对。大臣们认为,先零羌兵势强盛,又得到罕、幵的帮助,不先解决罕、幵,根本无法对付先零羌。于是,汉宣帝下诏斥责了赵充国,同时,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命他们率兵攻打罕、幵,速战速决。

赵充国得到宣帝责备的诏书后,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觉得将领带兵在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于是,他再次上书宣帝,陈述自己对这次军事行动的见解,劝宣帝收回成命。他提道:“先零羌起兵入侵有罪,但罕、幵羌并未入侵边境。现在,放开有罪的一方不管,而去讨伐无辜的一方,势必多树了一个仇敌,形成两处祸害。如果先打罕、幵羌,先零羌必然发兵援助,这样一来,不仅巩固了他们之间的联盟,而且使敌兵成倍地增加,攻战难以奏效,甚至事倍功半。”这次,赵充国实事求是而言辞恳切的奏书终于说服了宣帝。

不久,赵充国引兵攻打到被先零羌占据的地区,先零羌猝不及防,丢下所有的辎重物资,仓皇逃跑。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众将领向赵充国建议:“我们应该乘胜追击,给敌人秋风扫落叶般的打击,请将军赶快下令吧!”

赵充国却回答说:“此乃穷寇,不宜追击。”于是,率军慢慢驱赶先零羌兵。先零羌兵除了淹死、被杀和投降汉军的几百人外,七八千的主力人员都安全地渡过了湟水。

赵充国又带兵到了罕、幵驻扎的地区,严令士兵不准侵扰,部落首领靡当儿到汉军营地诚恳地说:“汉兵果然笃守信义,不打击我们。”并一再表示愿听朝廷约束,回到自己的地盘里。

赵充国虽然打败了先零羌,但是并没有彻底征服对方。先零羌的主力屯集在湟水以西,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这时,赵充国染病在身,为了确保边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撤退骑兵,留一万步兵在边郡驻守,同时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使军队能够自给自足。

但是,这一建议又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宣帝依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派将军辛武贤与赵充国的部队合作进攻先零羌。看到皇帝让进军的命令,赵充国的儿子赵昂有些害怕,托人劝说父亲放弃自己的主张,赶快执行皇帝的旨意,说:“如果不按照皇上的意思办,御史来责怪将军,将军自己都不能自保了,哪还能顾及到国家的安危呢?”

赵充国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就是要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主张,对圣明的皇帝,应该以忠言相告。”

于是,他又向皇帝呈上关于屯田戍边的奏折,详细阐述了国家、军队和边防的关系。他指出:“就物资财力方面讲,现在我的军队,每月需要谷子19.9630万斛,盐1693斛,干草和麦秸25.0286万石,全靠内地转运,战事一天不解决,征税、劳役就不能停止。就边防而言,目前的紧张局势不仅仅是羌族问题,羌族问题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四邻小国还会互相影响而发生变乱。我们的军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贵在运用谋略,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想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应该先创造敌人必败的条件,我们才能稳操胜券。如今,羌军内部离心离德,想来归降的人与日俱增。英明的皇上如能在这种时候决定罢兵屯田,恩威并施,用不了多久就能取得全面胜利了。”

与此同时,赵充国再次提出“班师罢兵,万人留田”的建议,并具体陈述了屯田的12条好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可以产生震慑敌人的重大影响;同时,可减轻国内劳役,使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第二,经济方面,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节省了国家巨大的开支,不仅不用朝廷从很远的地方送来粮食,还可以有剩余粮食送入国库。第三,军事方面,以往由于供给不足,北部边陲一万余里的防线上只有几千将士,现在留一万名步兵屯田,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力量,可以随时抵御外族袭扰。总之,留兵屯田之举,对内有节省国家经费的益处,对外有防备敌人的作用,是一个不必作战就能取胜的计策。

赵充国为了坚持“屯田戍边”之策,三次上书皇帝。他秉笔直书,极其鲜明地阐述了屯田的利弊。他的奏章送到朝廷后,每次皇帝都要召集群臣讨论。第一次表示赞同的人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达到一半,而第三次则已有十分之八的人赞同他的意见了。就连开始持反对意见的丞相魏相也说:“我们这些人不懂兵事,而赵将军的规划很有办法,我认为他的策略必定行之有效。”最后,汉宣帝终于批准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

此时,许延寿和辛武贤二人仍然主张进击羌人,而宣帝也批准了,使两个方案共同实施,并且命令许延寿和辛武贤以及中郎将赵印会师进剿羌人。结果,许延寿收降羌人4000多名,辛武贤斩杀羌人2000多人,赵印斩杀、收降羌人2000多人,而赵充国兵不出营却收降了羌人5000多人。

这时,赵充国上奏说:羌人总共约有5万军兵,已经被杀7600人,投降3.12万人,淹于湟水和因饥饿而死的也有五六千人,现在逃跑的充其量不过4000兵马。而且,罕羌的首领表示,他们去杀先零羌的首领杨玉。赵充国请求班师回朝。宣帝答应了他的奏本,神爵二年(前60)赵充国凯旋。当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被部下杀死,其部属4000多人全部归降汉军。

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予他安车驷马。甘露二年(前52)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86岁,谥号壮侯。

◎故事感悟

赵充国是一个善于治军、谋划深远之人。在平叛战事中,他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这完全符合《孙子兵法》中“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说法。至于屯田以养兵的计划,更是体现了他的深谋远虑。想当初,多少王朝都是毁在多年穷兵黩武,而不知养精蓄锐,最终国力衰弱,被别国轻而易举地吞并掉。可以说,赵充国不愧为一代名将,看得远,想得周全,做得谨慎,赢得漂亮。

◎史海撷英

赵充国坚持说真话

在赵充国上奏屯田破羌决策被批准后的第二年五月,羌人的败亡已成定局。于是,赵充国又上奏请求撤回屯田部队,奏章得到朝廷批准,赵充国便整军率领部队返回京城。

好友浩星赐迎接并劝说赵充国道:“众人都认为破羌将军、强弩将军领兵出击,大量斩杀、收降敌人,敌人因此败亡。然而有见识的人都认为,羌敌已经陷于困境,即使不出兵攻击,也一定会自来投降。将军见到皇上,应将功劳之于两位将军的出击,说自己不及二将军。如果这样,将军的通盘计划就完美无缺了。”

赵充国听了,愤慨地反驳道:“我的年纪已经这么大了,爵位也非常崇高,岂能在这件事上因怕涉嫌自我吹嘘而去欺蒙圣明的君主?正确分析军事形势,制定高明战略,是国家的大事,应当成为后代效法的榜样。老臣若不在有生之年为陛下陈述这用兵的利害得失,倘若一旦突然死去,还有谁再来说这些话呢?”

赵充国终于按照自己的意思回答了皇上的策问。

皇上仔细考虑后,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便罢免了辛武贤的破羌将军官职,派遣他回归酒泉太守任所,赵充国还是担任后将军卫尉。

◎文苑拾萃

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说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这句话出自《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借人之力三分天下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21至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东汉末年,群雄征战,逐鹿中原,其中,魏、蜀、吴三家之间的征伐更是连绵不断,战乱频繁。

魏国在曹氏的领导下,实行屯田政策,国力渐渐强大,实力远远超过了江南的吴国和占据四川的蜀国。吴国凭借长江之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建设得国富民丰,日渐昌盛。唯有蜀国,虽拥有“天府之国”的肥田沃土,但周边不安,北面遭受曹魏的军事威胁,东面有孙吴的骚扰,南面又有南蛮的不断滋扰和侵夺,使得国运堪忧,这种状况让刘备和诸葛亮非常焦急。

诸葛亮分析了当时局势的利弊因素,对刘备说:“如今敌强我弱,如果硬碰硬的话,肯定是我方吃亏。”

刘备问:“难道没有办法了吗?”

诸葛亮道:“曹魏用挟持天子的办法来指挥各诸侯国,各诸侯国没有人敢不服从,这是占了天时之利;孙吴凭借长江天堑,鱼米之富,划江而治,使它易守而难攻,是占据了地利;我方既失去天时又无地利,能够用来与魏、吴两国争锋的只有人和了。所以,我们应多施仁政,东面与孙权友好相处,联合孙权一起抵抗曹魏的进攻,一定能够确保南方无虞,吴、蜀两国平安无事。”

刘备听后,豁然开朗。他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派诸葛亮亲自到东吴去和孙权商量联合抗曹的事宜。

初时,孙权认为以自己的力量难以抵抗曹魏的攻势,他也不愿被曹操控制。但是,他又顾虑即使孙、刘联军也不能与曹操相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