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慎:慎而不葸
7196100000007

第7章 谋而后动(5)

这天夜晚,恰逢东南风劲吹,吴军突然处处放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时间,形成了一条长达几百里的火龙。早已麻痹大意的蜀军突遭大火袭击,陷入了一片混乱。陆逊乘势指挥吴军全线反攻,迅速攻破了40多座蜀军的营寨,杀死了张南、冯习等数员蜀军大将,蜀军土崩瓦解,大部死伤逃散。蜀将杜路、刘宁见无处可逃,只好向吴军投降。包围夷道的蜀军也不战而溃。

大火一起,刘备就失去了对蜀军的指挥控制。慌乱中,他率领一部分人马登上了夷陵西北的马鞍山,依山据守。陆逊不给他以喘息时间,集中各路兵将,四面包围,加紧攻打,很快击毙蜀军一万多人,余部迅速溃散。刘备带领少数残兵败将,乘黑夜冲出重围,靠驿站人员焚烧辎重堵塞山道,才摆脱了吴军追击,狼狈地逃到了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蜀军主力八万余人和舟船、军械以及其他军用物资损失殆尽,镇北将军黄权因归路为吴军切断,率部投降了魏军。

夷陵之败使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忧愤成疾,第二年病死在白帝城中。刘备逃往白帝城后,吴将徐盛、潘璋等人主张乘胜追击,进占白帝城一带地区,陆逊认为,曹丕名义上助吴攻蜀,实际上别有企图,必须预作准备,因此命令吴军停止追击,乘胜收兵。战后,孙桓见到陆逊时,大加称赞说:“以前我曾埋怨你不派兵救援,如今我才明白你是对的,你的指挥艺术确实有方啊!”

夷陵一战,陆逊一举获得了知兵善谋的盛名,声誉远扬,威名大震,东吴将领倾心佩服。孙权加封他为辅国将军,任荆州牧。此后,他辅助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恢复了蜀汉联盟关系,并代表孙权办理对蜀外交和文书往来,使吴蜀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同盟关系;鉴于吴国连年用兵,财力不足,他在长时间内主张对曹魏采取守势,而且充分利用长江天险,几次迫退了魏军的进攻;他极力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加强国力,反对孙权对夷州(今台湾)、朱崖(今海南岛)和辽东的贸然用兵,为吴国一个阶段的稳定作出了贡献。东吴赤乌七年(244),他接任吴国丞相。第二年病死,终年62岁。

◎故事感悟

初次担任统帅的陆逊,在强敌压境的不利形势下,采取了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把兵力难以展开的山岭地带让给蜀军,然后扼守夷道、猇亭,以坚守不战的办法疲敌、误敌,终于改变了敌我形势,夺取了主动权。对于刘备这个老将,陆逊一不迷信,二不轻视,始终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最后摸透了刘备的特点,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对于内部将领们的为难,陆逊采取了忍让的态度,但在作战部署与决心上,他采取了非常坚决的态度,实行了集中而果断的指挥,在转入战略反攻之前,陆逊采用火力侦察的方式作了战斗调查,找到反攻的最佳方法,出其不意地发起火攻,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史海撷英

陆逊之死

陆逊是跟随孙权时间比较长,并且功劳很大的一位大臣,早年间,孙权曾把孙策之女嫁给了他。吕蒙死后,陆逊成为对付魏、蜀二国的主要大将。但是,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仅仅只是在军事方面,却始终没把参政大权交给陆逊。

晚年,陆逊卷入了孙权的两个儿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争斗中。陆逊站在太子孙和一边。但孙权听信谗言,起了废黜太子的想法。陆逊屡次上书,陈述嫡子和庶子的区别,他说:“太子是正统的继承之人,比较容易使政权坚如磐石;鲁王是藩臣,可以给他很好的优惠和宠爱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彼此各有所得,上下都能够得到安定。”

陆逊还要求到都城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此而得罪了孙权。太子的师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奏书阐述嫡、庶的区别,反对废嫡立庶。

但是,孙权既不许陆逊到都城建业,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置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太傅吾粲也因为多次与陆逊有通信往来,而被孙权下令处死。孙权还多次人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二月含恨而死,终年62岁。

◎文苑拾萃

次韵答天启

(宋)张耒

黄钟无声登瓦釜,蔡子青衫在尘土。

逼人爽气百步寒,知子胸中有风雨。

三年河东走胡马,绝口鱼虾便酪乳。

归来万卷付一读,不学儿曹用心苦。

周瑜陆逊久寂寞,千年北客嘲吴语。

莫徒彩笔云锦张,要是宝剑蛟龙舞。

天兵百万老西北,快马如飞不出户。

眼看六纛出麒麟,走取单于置刀俎。

司马懿的成功要诀

◎知之举者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荀子·仲尼》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家、军事家。生平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以其功著,封舞阳侯;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高祖宣皇帝,故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最大的成功秘诀就是“谨慎不发,谋而后动”。所以,虽然他机谋过人,但平日保持沉默,锋芒绝不外露。

他之所以一直保持沉默,就是怕曹操识破他的心机。如果他很早就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能力,曹操早就会对他产生怀疑而加以防备了。曹操生性多疑,而且时常妒忌别人的才干,杀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司马懿一直谨慎行事,心甘情愿俯首听命于曹操,在其手下做一个小小的主簿。主簿之职相当于现在的文秘。

司马懿很会掩饰自己,把以生性多疑狡黠的一代奸雄曹操都瞒过去。曹操绝对不会想到,曹家的天下后来会被司马家取代。据说,曹操临死前做过一个梦,梦见三马同槽而食,便对贾诩说:“我从前曾梦到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食,怀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但现在马腾已死,昨晚又梦到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食,你觉得这是预兆的什么吉凶呢?”

贾诩回答说:“当官的马,是吉祥的预兆啊。当官的马归顺于曹方,王上何必怀疑呢?”

曹操才因此不再怀疑了。槽,正好与曹同音。三匹马正好影射着司马懿与其两个儿子。其实,这个梦已经明显地暗示了曹操,司马氏必将代魏。但曹操当时只是怀疑与马腾父子有关,却怎么也没想到身边的人是否可疑。

后人有诗道:“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就开始显露出他的才干,为了把兵权抓在手里,他想尽办法博得曹丕的赏识。

司马懿掌控了兵权后,并没有立即表现出野心,而依然是尽忠尽职,屡立战功,以争取到曹丕更大的赏识和信任。因为,当时他夺权取代王位的条件还远不成熟。

第一,曹丕的才智并不亚于其父曹操,大家都很拥护他。第二,曹氏集团人多势重,其中不乏才干之人。第三,司马懿毕生为魏国效力,他要考虑到不能最后落个篡位的恶名。第四,如果兵变一旦失败,他的九族都要受到株连,司马家会遭灭门之灾,这样一来还何谈对未来大事的图谋?基于这些因素,他必须步步稳扎稳打,先奠定好自己的实力,因此,他一直很低调为人行事。

曹丕临终时,托付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三人做辅政大臣,辅佐新君曹睿。说明此时的曹丕也没发现他有篡位的野心。

当诸葛亮得知司马懿做了辅政大臣后,很是心惊,因为诸葛亮知道他的能力,便想除掉司马懿。使用反奸计使曹睿怀疑司马懿有异心。曹睿中计,罢免了司马懿的官职,司马懿没有任何反抗,老老实实地交了兵权,不仅没有借机造反,而且去宛城闲居。

其实,如果他当时借被罢免之机起兵造反,未必不能成功,但这样一来,不但朝廷要讨伐他,蜀、吴两国也会趁机进攻中原,到时他将无法控制局面,也许不但得不到政权,反而落个篡位的骂名。所以,他又忍了,安心赋闲,等待着机会被朝廷再度起用。后来,曹真被诸葛亮打得损兵折将,太傅钟繇保奏司马懿可退蜀兵,于是,司马懿官复原职,又掌控了兵权。

司马懿官复原职后,开始了与诸葛亮的那场长久的生死对决。司马懿自知军事计谋不如诸葛亮,所以他采取以守为攻的对策。任由诸葛亮用各种办法取笑和侮辱他,他不动声色,拒不出兵,固守城池,搞得诸葛亮无计可施。

这“不动声色”的对策果然奏效,诸葛亮绞尽脑汁,才勉强胜了司马懿几场,但有几次反被司马懿打得溃不成军。例如,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虽然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寸土未得。这在诸葛亮的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当时,司马懿不仅要承受诸葛亮对他的羞辱,还有众将对他的鄙视和朝廷众人对他的猜忌。众将见他固守不战,都觉得他怯懦胆小,对他心存不满。他需要想尽办法安抚众将,不要贸然出兵。朝廷众人担心他造反,时刻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这时的司马懿,不仅要表现得对君王十分效忠的样子,而且还不能功高盖主。最后,司马懿谋而后动的计谋,使诸葛亮一方又出了变故,于是,司马懿不战而胜。

司马懿的“谨慎不发,谋而后动”的另一个经典例子就是与曹爽的权力争夺。

当时,曹丕的孙子曹芳即位,皇族大臣曹爽成为了辅助大臣,权力特别大。

曹爽虽说是皇族,但无论是资历、威望,还是实际才能,都远不如司马懿。曹爽左右的谋士们,不断怂恿他:司马懿是个十分危险的人物,极宜先下手为强,以防曹魏的大权落入异姓外人的手中。

239年2月,曹爽终于采纳了亲信丁温的计谋,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实际上是彻底夺去司马懿的兵权,将他架空。紧接着,曹爽又逐步将自己的部属安排到一些重要的岗位,执掌实权,牢牢地将大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对于曹爽这一连串赤裸裸的夺权行动,许多人原以为,司马懿绝不是等闲之辈,他不会示弱,更不会善罢甘休,轻易将兵权交出。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大出人们的预料,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司马懿竟装聋作哑,一退再退,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几年后,他干脆以年老体弱、大病在身为理由,请了长假,连朝也不上了。

经过这几个回合的较量,曹爽轻而易举地夺去了对手的权力,似乎有些飘飘然,无所顾忌地寻欢作乐,过起荒淫的生活。一旦冷静下来,曹爽似乎又意识到,司马懿病得如此突然,恐怕其中有诈,有点放心不下。

事情十分凑巧,就在这个时候,曹爽有个名叫李胜的亲信,将出任荆州刺史。于是,曹爽就派李胜以辞行为名,到司马懿宅第探个究竟。

在司马懿家人的陪同下,李胜来到了司马懿的卧室,只见老人有气无力地躺在病床上,两个丫鬟正在伺候他喝粥。他连用手接碗的力气也没有,只能勉强地将嘴凑到碗边,顺势将粥吸入口中。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直流下来,弄得胸前衣襟都黏糊糊的,好不狼狈。

李胜在一旁看到这样的情景,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他不由自主地走近司马懿的身旁,对他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因为李胜本是荆州人,按当时的习惯,他将“本州”说成“荆州”。司马懿等李胜说完好一会儿,才气喘吁吁地说:“哦!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防备啊。我病成这个样子,只怕以后见不到你啦!”

显然,重病中的司马懿耳朵的听觉也失灵了,他将“本州”听成了“并州”。李胜不得不向他纠正道:“太傅,您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没有听清,于是李胜只得扯大嗓门,对着他的耳朵,又重复了一遍,司马懿总算听明白了,他轻声作答:“我实在年纪老,耳朵聋,听不清你的话,你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从司马懿家告辞回来,将亲眼所见如实地向曹爽作了详细报告,并对曹爽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好不高兴。

过了数年,249年的新年来到,按照惯例,魏少帝要亲率家人及满朝文武重臣到城外祭扫魏明帝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几个兄弟和亲信们都前呼后拥地跟着去了。司马懿既然久病不起,人们早将他忘了,自然不会有人安排他同往。

谁能料到,司马懿这场持续数年的大病,竟是他处心积虑、精心伪装的一个计谋,他根本就没有大的病痛。他之所以装病,无非是为了避开曹爽的锋芒,麻痹他的警惕,更隐蔽地暗中策划,养精蓄锐,积聚力量,选择良机,后发制人。

眼看着曹爽已经完全中计,忘乎所以,彻底放松了警惕,司马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乘着这次曹爽一伙跟随魏少帝倾巢而出,他禁不住精神抖擞,立刻全副武装,披挂上阵,带领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率领部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城门、兵库等战略要地和重要场所,随即假借皇太后的诏令,宣布撤去曹爽大将军的职务,成功地发动了一场政变。

消息迅速传到城外,毫无思想准备的曹爽一伙顿时慌了手脚。有人向曹爽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部,招聚兵力,向司马懿发动反攻。但是,曹爽一伙大多是一些无能之辈,运筹帷幄,带兵打仗,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加上长期麻痹大意,无法迅速组织起力量。司马懿则早就瞅准了曹爽的弱点,派人向他劝降,提出只要他交出兵权,决不给他更多的难堪。走投无路的曹爽只得乖乖地缴了械,举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