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八年(431年),南朝的宋国与北方的魏国之间发生战争。檀道济率军与魏军打了30多次仗,常获胜利,不仅守卫了国土,而且树立了宋军的声威。因檀道济战功赫赫,他被提升到司空的地位,其威名更加显赫,他的部将和几个儿子也都官居要职。
435年,文帝卧病在床,领军刘湛因为怀疑和嫉妒檀道济,便乘机向彭城王刘义康说:“主上现在病重,如有不测,别人还好对付,但这个檀道济恐怕难以制服!”
刘义康想了想说:“嗯,你说得对,但怎么样先把他处置了呢?”
刘湛狡诈地说:“不如召他入朝,但要借口北方的蛮虏要来进犯,要他来朝里商议。这样乘此除掉他就容易下手了。”
刘义康点头称是,便拟写了一道诏书,派人送往浔阳,召檀道济立即赴京。檀道济接到诏书,便准备行装,随即动身赴京。
到了京城建康,檀道济首先会见刘义康。刘义康说北虏已被打退,目前只是主上的病情严重,令人担忧,让道济进宫问安。
文帝的病情时好时坏,檀道济只好留在京都等候。第二年春季,他见文帝病情已有好转,打算回返浔阳。
这一天,檀道济正要登船,忽然有个太监急匆匆地骑马赶来,说是文帝病势又恶化了,请他回朝议事。檀道济只得又返身进京。但他刚进朝堂,刘义康便指示禁军逮捕了檀道济。
刘湛在旁边急忙上来宣读逮捕诏令。诏令中的言辞实际是诬蔑檀道济用金钱收买暴民,利用皇上病重的机会图谋反叛。檀道济听完诏令,义愤填膺,用愤怒的目光注视着刘湛,目光好似火炬一般(目光如炬)。他摘下自己的头巾丢在地上,大声说:“你们这是自己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
檀道济被下狱后,刘湛又怂恿刘义康,收捕了檀道济的11个儿子和部将薛彤、高进之等,并一齐斩首处死。就这样,为刘宋王朝立过无数战功的檀道济,竟被刘湛、刘义康这样一伙佞臣冤杀,成为南朝历史上的一个大悲剧。
◎文苑拾萃
引狼入室
“引狼入室”是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或者灾难。出自元·张国宾《罗李郎》:“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得蛐蜒钻耳朵。”
民间还有一个与“引狼入室”有关的故事:
有个牧羊人在山谷里放羊。一天,他看见一只狼远远地在后面跟着他,开始他有些害怕,时刻提防着狼。但几个月过去了,这只狼仅仅是远远地跟着,并没有靠近羊群,更没有伤害羊。牧羊人渐渐地对狼放松了戒心。后来,牧羊人觉得,狼跟在羊群后面有好处,不用再提防别的野兽了。再后来,他索性把狼当成了牧羊狗,叫它看管羊群。牧羊人见狼把羊管得很好,心想,人们都说狼最坏,我看不见得。
有一天,牧羊人进城办事,把羊群托狼看管,狼答应了。狼估计牧羊人已经进城了,就冲着山林中大声噑叫了几声。它的噑叫声引来了许许多多的狼,结果,那群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个愚蠢的牧羊人因为不了解狼的本性,被狼的伪善欺骗了。
李世民慎行制敌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韩非子·初见秦》
李建成(589—626),唐朝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西北)人。本为唐高祖太子,后被其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箭射死。后建成诸子亦被世民全数处决,不留活口。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贞观十六年五月,又追赠“隐太子”。
唐高祖李渊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
三子李玄霸武艺高强,可惜英年早逝,一切军务都由李世民负责,李元吉辅助。李渊称帝以后,按照立长子为太子的惯例,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元吉因为受制于李世民,二人关系不太和睦,便与长兄李建成暗中勾结,共同对付李世民。
初时,李世民的势力并不太强大,但因受命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在征战中不断剿灭起义军而战功卓著,声望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的左右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如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恭、程知节等能人。由于李世民威望已经很高,而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久居东宫,没有出外领兵,既无战功,身边也没聚集人才,因此便无法获得多数人的支持。
624年,李元吉想设宴杀掉李世民,于是,宴请父王李渊和两个兄长李建成和李世民,太子李建成对此事先有所知晓,但怕李渊迁怒于他,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就临时改变了主意没有对李世民动手。这件事李世民也有所察觉,李世民虽然有心争夺皇位,但因李建成位居东宫已久,也没有大的过失,如果先下手,怕难以服众,于是按兵不动,只是暗中和李建成较劲。
李建成虽然在宴席上没有杀掉李世民,但心中依然耿耿于怀,在暗中积蓄力量。他私自招募了2000名誓死效忠他的士兵,作为他的侍卫,又推荐心腹杨文干做庆州总管,以备届时里应外合,篡夺皇位。
这年夏天,李建成趁李渊到外地避暑,自己留守长安的机会,伙同杨文干谋反。不料,李渊事先得到了密报,软禁了李建成,并命令李世民去讨伐杨文干。临行前李渊对李世民许诺:如果李世民平定了叛乱就立他为太子。但是,待李世民平叛归来,李渊却改口说:“经查太子李建成没有参与此事,我已经重重责备了他,他也表示要痛改前非。今后你们兄弟要和睦相处,不要伤了和气。”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长孙无忌告诉他,太子和齐王(李元吉)买通了皇上的宠妃,早就把李建成给放了。李世民说:“我今天一听到父皇说这件事就明白了。不过我们不能轻举妄动,现在父皇向着他们,我们不能明着来。再说,他们不仁,我不能不义,先看看再说吧。”
公元626年,太子派人送信请李世民过去吃饭,长孙无忌担心太子摆下的是“鸿门宴”,劝李世民不要去。李世民却认为矛盾还没有激化,又有李渊压着,估计太子他们还不敢对自己动手,于是来到东宫赴宴。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李世民来了,十分热情招呼。酒宴上,二人频频给李世民敬酒,李世民不好推辞,就多喝了几杯。突然,李世民觉得头晕目眩,一下子栽倒在地。李建成和李元吉让人把李世民抬到车上送回秦王府。
李世民回到秦王府,昏睡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李渊知道此事后对李世民说:“既然建成不能容你,病好之后带着你的人到洛阳去吧。”李世民心里明白,这是父王让他和李建成划黄河为界分治,连忙拜谢。但是待李世民身体康复后,正准备带领部下到洛阳时,李渊又改变主意不让李世民去洛阳了。李世民知道,这是李建成等人在背后搞鬼,心想: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了。于是,命令自己在各地的心腹暗中招兵买马,培植羽翼,准备伺机行动。
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李世民没死的消息,后悔当初该往酒里多下些毒药。他们知道,经过这件事后,李世民肯定会有所防范,很难再下手。于是,他们改变策略,开始重金收买和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人,但是,李世民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人被收买,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把礼物原封不动送了回去,尉迟恭更是连礼物带书信都交给了李世民。
李建成见此情形,知道分化瓦解不成,便向李元吉问计。李元吉说:“我去见父皇,鼓动父皇怀疑世民。世民征战四方,手下大将众多,父皇心中必有疑虑。我趁机让父皇下旨降罪世民身边的人,这样就可以削弱他的势力,让他人心涣散,到时候我们再下手除掉他。”李建成点头赞同。李元吉来见李渊进谗言,李渊果然相信上当,传旨把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尉迟恭打入天牢,准备斩首。
李世民听说尉迟恭被打入天牢,知道李建成他们已经开始动手了,赶紧亲自向父王李渊求情。李渊见李世民苦苦哀求,只好答应免去尉迟恭的官职,把他从牢狱中放了。李世民回到府中,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但不见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一问才知,李渊已经免了二人的官职,二人居家不出。大将程知节还汇报说:“皇上已经降旨,调我去做康州刺史,今天就要离开京城。但我要誓死保卫秦王,不愿出京,还请殿下早下决心。”
李世民看看周围的人,说道:“诸位忠心跟随我,我感激不尽。只是现在还不到火候,诸位不要轻举妄动,若有动静我会通知大家的。”
在这之后,李世民暗地派心腹到各地,让领兵在外的亲信们做好准备。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李世民没有什么反应,准备动手杀他,但顾及到尉迟恭等大将还在京城,一时不敢动手。这时,突厥军队大举入侵,李建成提议让李元吉前去征讨,李元吉借机要求李渊允许他调动秦王府中能征惯战的兵马,并封尉迟恭为先锋。李渊同意了李元吉的请求,派人到秦王府调兵。
李世民接到圣旨,知道到了该做决断的时候了。杀太子,夺皇位不是小事,必须同心协力才行。为了摸清手下人的态度,李世民不动声色,只等大家主动说话。长孙无忌说:“殿下还是早做决断吧,不然后悔就来不及了!”
尉迟恭也说:“殿下,现在大祸就在眼前,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这时,又有密探来报:太子和齐王密谋在昆明池埋伏武士,只等李世民为齐王送行时,除掉李世民,然后逼迫李渊退位,太子登基,齐王为皇太弟。长孙无忌说:“如此形势,殿下必须先发制人,否则不可挽回。”尉迟恭和大将张公瑾也都同意。
李世民见手下人心思一致,说道:“好,既然诸位如此拥护我,我也不会辜负诸位的。不过还要先禀告皇上,免得我们师出无名。”然后吩咐手下人把房玄龄和杜如晦找来,自己进宫见李渊。
李渊听了李世民的汇报,说:“明天我再审问此事,你先回去吧。”李渊的宠妃知道了这件事,赶紧密报李建成和李元吉。李元吉担心有危险,李建成却认为李渊是向着他的,自己手里又有兵马,不用担心,决定当晚就去见李渊,探听虚实。
李世民回到府中,听手下人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他们已经是草民了,不敢违抗皇上的圣旨来见秦王。李世民马上解下宝剑,让尉迟恭去请二人,并叮嘱如果他们不来,就拿他们的人头回来复命。尉迟恭领命而去,房、杜二人见李世民已经下定决心,赶紧乔装改扮来到秦王府。李世民已料到李建成和李元吉会当夜进宫见李渊,马上调兵遣将,埋伏在玄武门,只等二人到来。
当晚,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皇宫,在接近皇宫时,李建成感到不妙,掉头就跑。李世民随后紧追,李建成回身取出弓箭,连射李世民三箭,但都没有射中。李世民一箭正中李建成心口,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恭一箭射死。他二人手下的兵将本来想抵抗,看见两位头领已死,都放下武器投降。李世民杀了太子和齐王以后,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进宫逼李渊退位,自己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故事感悟
政治斗争虽然不像两军对垒、将士厮杀那样惨烈,但也是惊心动魄,一步棋走错,就会全盘皆输。从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整个过程来看,李世民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每一步棋都小心谨慎。在斗争前期,他沉着冷静,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斗争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他又当机立断,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夺权。可以说,要成功,盲目不得,谋而后动才是上策。沉着冷静,当机立断,这是古往今来成功者必备的素质。沉着冷静,能让你看清纷繁复杂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当机立断,能使你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现代社会更是瞬息万变,只有那些沉着冷静、谨慎出击的人,才能把握机会,走向成功。
◎史海撷英
唐太宗与魏征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过事,还曾经劝说太子杀害李世民。
李世民听后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李世民责问魏征问:“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魏征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李世民听后,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李世民正式登基皇位后,还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李世民能够不记旧恨,珍惜人才,并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下,大臣们敢于说话。特别是魏征,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治国意见。
唐太宗看到自己的政权不断巩固下来,觉得大臣们的劝告对他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居安思危,太让人高兴了。”
后来,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指出。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舒服,就沉下了脸,但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时常让唐太宗感到没面子。
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逝,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少了一面好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