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想做车的驴
7196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厉剑童

寓言是文学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被世人称之为“智慧的花、哲理的诗、真理的剑、人生的歌”。虽然我从小喜欢读寓言,但那时(20世纪70年代)受阅读条件的限制,接触到的只有小学课本上《农夫和蛇》《赫尔墨斯的雕像》等数篇经典寓言。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寓言,却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和深刻的人生启迪,让我从此喜欢上了寓言,喜欢上了文学创作。

初高中阶段因忙于考学,虽然陆陆续续学习了部分中外寓言,但没有整块时间系统地研读寓言,对寓言的阅读是碎片式的。即便如此,我对寓言的兴趣和爱好依然不减,并暗下决心有一天能够系统地阅读中外寓言名篇,立志成为一名寓言作家,这是我的梦想和追求。

怀揣这个梦想,我走进大学的校门,课余开始大量阅读寓言。短短两年左右,我几乎把能找到的寓言书籍通读了一遍,并对《伊索寓言》《列子》《韩非子》《庄子》《淮南子》等中外古典寓言书籍进行了精读。遗憾的是,说不清什么原因,那时只偏重于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寓言创作。

真正开始寓言文学创作是1989年走上教学岗位后,由于教学和自身爱好的原因,我在继续积极阅读报刊寓言的同时,陆陆续续撰写了一些寓言故事,并拿给同事和学生看,没想到受到师生的欢迎和肯定,有的语文老师还拿到课堂上当范文,或当阅读分析题使用。我县的一些老作家得知我业余热心寓言创作后,多次鼓励我坚持写下去。这些都是我创作寓言的巨大动力。寓言创作和阅读成了我打发枯燥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一次接触网络寓言文学是在2005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了有个中国寓言文学网站,便进去浏览并注册了用户名。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优秀篇章,并将自己所写的数百篇寓言发到这里。通过这个网站,我认识了凡夫、马长山、桂剑雄、牟丕志等许多当代著名寓言作家,研读了他们的作品和创作经验,使我深受启发和鼓舞,他们让我看到了中国寓言文学创作的艰辛和光明前途。

随着视野的开阔和阅读的加深,我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市场等的影响,寓言创作目前不被更多人所关注,寓言作者队伍也不很强大,发表寓言的刊物也不很多。但是文学需要寓言,时代呼唤寓言创作。这越发增强了我创作寓言的使命感和神圣感。我的寓言创作由以前单纯的喜欢和热爱上升到一种历史责任。

这些年,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陆陆续续创作出了数百篇寓言。有动物寓言、植物寓言、无生物寓言、人物寓言和知识寓言等,题材涉及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式有寓言故事、寓言小说、寓言诗等。这些作品除发表在中国寓言网之外,不少篇章被《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童话寓言》《启迪与智慧》《格言》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选入寓言年度选本和大型系列丛书。

我个人观点,寓言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寓言必须扎根于泥土,扎根于生活,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鲜活的思想,有新颖活泼的表达方式,有敢于直面生活穿透人内心世界的勇气。优秀的寓言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发出作者灵魂的声音和呐喊。只有这样的寓言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无穷的力量,才会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发人深思。

我的这些寓言大都有感而发,从不做无病呻吟。它们来源于生活和个人心灵感悟,是我长期观察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每一篇寓言创作都凝聚了我的心血和思考。不少篇章反复酝酿,经历分娩的阵痛,才得以产生。我把它们视同我的孩子。我爱它们,喜欢它们。尽管有不少“孩子”还很稚嫩不成熟,甚至有些看起来并不可爱,甚至于丑陋。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期待。

我相信,随着我生活阅历的加深,对事物理解能力的提高和文学创作的成熟,我将来的那些“孩子”一定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接受读者的检阅和时间的考验。

有人说,成功就是集中力量做一件事,十年、二十年……一辈子。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寓言作家,但我愿把寓言创作当做一项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在寓言的广阔天地里作出自己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一辈子不离不弃。

我坚信,付出就有收获,坚持定会成功。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喜欢是我最大的心愿和期盼。

寓言是崭新的事业。寓言是光明的事业。寓言之路布满荆棘,寓言的前途鲜花盛开。

亲爱的读者朋友,爱我的这些“孩子们”吧,相信它们中总有你喜欢的一个。它带给你的是阅读的快乐、人生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它是思想的催生剂,是灵魂的沐浴液,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最忠实可靠的朋友!

我因寓言而年轻!

我因寓言而成熟!

祝寓言之树长青!

在寓言创作和出版过程中,诸多领导、亲朋好友和师长都给予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和鼓励。妻子张家云、女儿厉耀华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着我。还有五莲公路局徐辉、五莲卫生防疫站王春雷等好友都以不同形式给予指导。他们是作品的第一读者,更是我多年来坚持写作的巨大动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2011年5月写于牧童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