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天边的草原
7197400000003

第3章 天边的草原(2)

三姐妹的父亲斯琴巴特尔、母亲托娅都不大会说汉语,至今无法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斯琴家现在养着六十多头牛,一两百只羊,生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一个普通的牧民之家,供三个孩子上学实属不易,她们很争气,学习都不错。但她们当中将来未必有谁继承父母的营生,去从事畜牧业。芽芽将来要去当医生,楚楚和娜娜会去上大学,孩子们都离开了草原,谁来放牧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草原上也和内地一样,人口大量涌入了城市,斯琴家的情况是许多牧民家庭的一个缩影。

2010年10月

巴尔虎草原上的三姐妹(下)

光阴荏苒,世事难驻,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们来说,尤其如此。写完《巴尔虎草原上的三姐妹》之后不过两年,三姐妹的境况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为了不使此文才与读者见面就成为“明日黄花”,我只得再写一篇。因为内容是前后衔接延续的,故仍袭用原题,但附加“上”、“下”予以区分。鉴于她们“发展中少年”的身份,说不定这个“三人合传”的体例不再适用,到那时就只好“花开数朵,各表一枝”了。

先说小妹赛娜。2011年春季,著名指挥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蒙古族音乐人娅伦格日勒来到呼伦贝尔招生。在新巴尔虎左旗考点,曾是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小演员的赛娜,当即被娅伦女士选中。6月中旬,即将小学毕业的赛娜接到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专的录取通知书。赛娜学习很好,如果按常规升入中学,将来考大学对她不是难事;现在要中断正常学业,提前进入艺术专业学习,家里有点拿不定主意。这个学唱歌跳舞的专业适合她吗?将来职业前景如何?妈妈托娅想了半天,决定让大舅额尔德木图代为做主。于是,额尔德木图打电话征求我的意见,出于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又打电话给赛娜,想听听她本人的想法。13岁的小丫头口气不凡,说:我觉得这是个天大的机会呀,我想去!就这样形成了一致意见,我告诉额尔德木图,我支持小赛娜去呼和浩特学习。

按通知要求,新生将于8月14日到学校报到。8月初,我推掉一切公事和私事前往呼伦贝尔赛娜的家乡,接赛娜和她的父母一道飞往北京。斯琴巴特尔和托娅都是第一次来北京,我陪他们一家人在京游览了几天,于13日把他们送上了开往呼和浩特的火车。赛娜在内大艺术学院报到一切顺利,正式的文化考试时,40多名考生中她总分排在第三。学校要求每个孩子选修一种乐器,赛娜按我说的选了钢琴。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这个少年班,对外也称内蒙古少年合唱团,从2008年开始,娅伦老师分两批招收了80余名蒙古族孩子。2011年初,我特地赶到天津音乐厅观看他们的演出,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训练,在娅伦老师的调教下,孩子们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演出曲目中不仅有蒙古族传统民歌,还有用外语演唱的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现代歌曲。

前不久,内蒙古少年合唱团(大班学生)来北京参加国际合唱节,获得了多个奖项。我在央视看望孩子们时遇到了娅伦老师,我向她询问了赛娜的学习情况,娅伦老师说赛娜学习不错,这次小班考试钢琴,她得了第一。这使我很欣慰,我觉得赛娜好像就是为舞台而生的,从七八岁起,她就随五彩合唱团到处演出,几乎走遍了全国。舞台上的生活,难道是她的宿命吗?

再说大姐朝格础(楚楚)。从高二起,我就开始关注她的高考问题。这孩子忒老实,性格有点内向,人称“小绵羊”。她做事总是信心不足,这种心理对竞争激烈的高考大战不利,所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心理疏导,提振她的自信心。

高考分数下来了,楚楚的成绩刚好跨过了文科二本录取线。楚楚认为自己考得不好,甚至不敢去问老师怎样填报志愿的问题。那几天我天天在网上查询内蒙古各高校的招生信息,把区内12所二本院校的情况查了个遍,并每天发信息给她介绍相关情况。根据楚楚的实际,我建议她把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填报为第一志愿。

7月上旬,楚楚收到了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录取的是日本语专业。但事情到此并没有完结,就像当初赛娜考入内大艺术学院少年班一样,家里拿不定主意。几乎所有家人亲戚都觉得,学日本语在那边派不上用场。我忘了当时是怎样对楚楚说的,总之信息发了一大堆,核心的意思是:眼光要看长远,为了今后的长远发展,你应该去。楚楚是怎样说服家人最终同意她去呼和浩特学日语的,我不得而知,但楚楚告诉我,她会努力学习的。

9月7日是报到的日子,5号楚楚登上了由海拉尔开往呼和浩特的列车。这趟列车途径北京北站,停车时间是18分钟。我和楚楚约好,在北京北站见面。6日夜,京城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我赶往北京北站,如约见到了楚楚。匆匆把给她买的东西拿上车安置好,然后问了些家人和学校的情况,站台上开车的铃声就响了,我也只好就此和楚楚道别。这次见到楚楚,见她晒得黑黑的,想必高考后的这几个月,她一定经常在草地上帮助家里干活。

几天后,楚楚来电话说,新生正在军训。她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新的,楚楚似乎开朗多了,总是咯咯地笑。

最后说二姐娜荷芽。芽芽是个憨直的孩子,即使去了海拉尔学医也没有改变。她学的是蒙医药专业,蒙医学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这个专业用蒙古语授课,只招收蒙古族学生。前些时候不知为何,娜荷芽固执地不想再读她的蒙医了。娜荷芽给出的理由有两条,一是他们的专业课老师讲的科尔沁方言她听不懂;二是她觉得自己适于“干重活”,做细致的医护工作不是她的强项。她甚至自行决定,不参加暑期的专业实习了。我当即指出她的决定是错误的,吓唬她说,你要再胡思乱想我就不理你了。同时家里也批评了她,在双重“压力”下,芽芽还是去海拉尔蒙医院实习去了。芽芽发来短信说,第一次给病人量血压、打针,她好紧张。我跟她说,这只是最基本的操作,当个好医生,要学习的东西多着呢。

娜荷芽没有说谎,她在三姐妹当中确实是最能干“重活”的。去年在草地上,她独自开着一辆大型拖拉机,把拆掉的蒙古包和几乎全部家当从夏营地拉回嘎查老营,当时令我很惊异。开这种大型车辆绝对是力气活,而且草原上颠簸不平,还要爬坡涉水,她在这样的路上跋涉几十公里,是需要勇气和技术的,而娜荷芽只是个16岁的女孩子。

今夏娜荷芽得知我正在装修房子和搬家,非要到北京来帮助我,说她“特别会搬家”,什么重活都能干,让我哭笑不得。娜荷芽的憨直诚实让人喜爱,但我担心她以后走上社会,也许会因此而吃亏。娜荷芽没有出过远门,言谈话语之中,我知道她很想来北京。找个假期,我一定把娜荷芽接到北京来好好玩玩。

2012年9月

赛娜和她的大狗

不久前,内蒙古电视台《蔚蓝的故乡》栏目播出了一档采访节目——《走进五彩传说》,请两位一直在跟踪报道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摄影记者做客电视台,讲述他们到孩子们的家乡进行追踪拍摄的见闻。其中有一段在赛娜家乡拍摄到的场景,引起我的注意。镜头中赛娜在蒙古包前的草地上,与她家一只大狗在玩耍。我之所以用“大狗”这个词,是因为它实在大得使我惊异。这只狗黑白两色,体形高大,它蹲坐在小主人身边,身高竟然与站着的赛娜相比肩。更让人惊异的是,大狗硕大的头颅、卷曲的毛发、傲视的神态完全像一头小狮子。我不是个养犬爱好者,可能有点少见多怪,但我确实没见过如此大的狗。于是我怀着浓厚的兴趣打电话给赛娜,询问有关这只狗的情况。

汉语不太流利的赛娜发来短信说:“我的大狗已经很老了,它已经24岁了,名叫‘哈尔待乐’,这是蒙古名字,不知道我写的对不对?”

大狗原来已经24岁!比它的小主人的年龄大了好几倍。我不知道狗的最长寿命是多少年,但哈尔岱勒(我按赛娜提供的发音,译成这样几个汉字)肯定已经是狗中的老寿星了。它很有可能是托娅出嫁时就从娘家陪送过来的,这在蒙古草原上是常有的事。哈尔岱勒历尽沧桑,它知道草原上的一切秘密。哈尔岱勒目睹了小主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全过程,陪她一起度过欢乐的童年。它或许曾经和赛娜在草地上一同嬉戏;或许曾经陪伴三姐妹一起放牧羊群。哈尔岱勒应该还记得小主人是怎样离开草原的,它或许曾经追着赛娜的汽车,吠叫着奔跑,它不知道那个钢铁怪物要把自己的小主人带到什么地方。哈尔岱勒肯定没去过海拉尔,也不知道它的主人在那个没有草地、只有高楼的地方过着怎样的生活。赛娜离开草原已经一年多,哈尔岱勒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小主人?它会想念她吗?

赛娜和哈尔岱勒的故事,也就是娜日格勒、都贵玛、巴特尔道尔吉、牧其日、苏日古格……他们共同的故事,在这些草原孩子的背后,都会有一只可爱的狗狗,那是他们童年的玩伴、忠实的朋友。

§§§后记

关于大狗哈尔岱勒的年龄问题,我一直心存疑惑。偶尔与养犬的朋友提及此事,他们也质疑,狗的寿命一般也就是15年左右,“哈尔岱勒”为何独能如此长寿?后来赛娜的舅舅出差来北京,我特地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回答很使我意外,原来按照当地牧民风俗,狗的年龄三个月就算一岁。这样算来哈尔岱勒也就72个月大,只不过6岁而已,在犬类中还算是一个“青壮年”。怪不得从镜头上看,它根本不像老态龙钟的样子。

如此,我是被赛娜“忽悠”了一把。当然小赛娜自己是不知道这些的,她发短信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大狗已经很老了,它已经24岁了。”小孩子天真如此,我却被“蒙蔽”了那么长时间。

不久前,楚楚又发来一张哈尔岱勒的照片,并告诉我,她家的哈尔岱勒是一只“蒙古狗”。我查资料得知,其学名应该叫“呼伦贝尔草地牧羊犬”。奇怪的是,从楚楚发来的照片看,哈尔岱勒并没有我原来感觉的那样硕大(旁边有蒙古包和14岁的娜荷芽作为参照),这可能因为赛娜当时才是个7岁的小女孩,身量尚小,相形之下,哈尔岱勒就像个庞然大物了。

楚楚说,哈尔岱勒在蒙古语中是“色彩斑斓”的意思。

宝格达山敖包大祭

每年农历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是新巴尔虎右旗宝格达乌拉(意为圣山)祭敖包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敖包祭祀是巴尔虎三旗的盛大节日,西旗、东旗和陈旗的牧民要携家带口提前几天出发,赶往宝格达山去参加祭拜。

从东旗前往宝格达山的路并不好走,不仅跋山(山不高,近似丘陵那种)还要涉水。一条小河沟是必须逾越的障碍,虽然今年天旱,小河的水浅得近乎干涸,但各种车辆要想趟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面的切诺基、途胜等大马力越野车都顺利过去了,斯琴巴特尔驾驶的北京212吉普还在河床里挣扎,这辆小吉普老旧得门都关不严,河水漫了进来,发动机突突了几声就灭了火。没办法,只好让前面巴图的大切诺基返回来牵引,两辆车一起发力才算上了岸。过了小河,路总算好走多了,车队经过了一片樟子松林,又穿过一片沙地,再翻过前面的“布哈陶勒盖”(一座小山头)就到了宝格达山。

宝格达山脚下已经支起了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形成一个很大的聚落。山上神圣的敖包已经立起了苏鲁德、插上了柳树枝。人们把带来的供品摆放在敖包上,点燃起香烛,敖包之上香烟缥缈、经幡哈达飞扬。供品种类繁多,既有肉食、面食和各种奶制品,也有整瓶的白酒。之后人们开始排起队伍围着敖包转圈行走(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这是祭祀敖包诸多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转敖包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由家族中的长者带领,排成一队围着敖包至少走上三圈。转敖包是男人的专利,依照传统,妇女们是不能靠近的,她们只能在较远的地方焚香跪拜。巴尔虎三旗有十几万人口,由于人们几乎都是倾家出动,所以这里显得有些拥挤。转敖包的人们排起了长队,从山脊高处望去,相距数百米的几个敖包之间,人流相接,不见首尾。山坡上焚香的妇女们穿着色彩艳丽的蒙古袍,扎着各种颜色的腰带,点缀在墨绿色的青松和嫩绿色的草甸之间,使一向宁静的山野顿时热闹生动起来。

人们祭祀敖包,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祈愿。我想那些神情凝重地转着敖包的男人和虔诚地焚香跪拜的妇女,心里都会有各自祈祷的话语:是祈愿亲人平安还是家中牛羊兴旺?抑或自己心里的什么秘密?我不得而知,但他们此刻都把心交给了神灵。

蒙古巴尔虎部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见于史书比蒙古本部还要早。巴尔虎在古籍中曾被写作“拔野古”、“巴尔古”“巴尔忽惕”等名称。巴尔虎人世居贝加尔湖东岸的森林草原地带,是西伯利亚的原始住民,部落以其居住的巴尔古津河而得名。如今,巴尔虎人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呼伦贝尔地区。

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蒙古人不会放过聚会的欢乐。在祭敖包的日子里,照例要举行那达慕,组织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人们还相聚在一起饮酒唱歌,尽情地欢乐。夏初正是巴尔虎草原水草丰美的季节,宝格达圣山之下成了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