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牧歌》
《牧歌》是一首著名的内蒙古民歌,它不仅作为音乐院校的教材使用,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无伴奏合唱《牧歌》经常在专业或业余的歌咏比赛中演出,使之在全国更为广泛地流行。《牧歌》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据说一位法国女士听了《牧歌》被感动得流泪,说这是她听到的最动人的东方音乐。2007年新春,内蒙古的艺术家把《牧歌》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著名歌唱家其其格玛用蒙古语原汁原味演唱的《牧歌》宛如天籁。
由于媒体的发达,近年来人们大多已知晓,这首被标注为“昭乌达民歌”的经典歌曲的原型其实是一首呼伦贝尔长调——《乌和尔图灰腾》。《乌和尔图灰腾》产生于呼伦贝尔的新巴尔虎右旗,歌中提到的相关地名,据说在当地还被沿用着。
在巴尔虎草原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乌和尔图灰腾》这首歌的背后,还有着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巴尔虎草原上有一位叫额尔德尼朝克图的牧人,他的恋人德丽格尔在一场疯狂的草原大火中被夺去了生命,这使他肝胆俱裂、痛不欲生。额尔德尼朝克图日夜坐在泉水边思念,后来编成了一首名叫《牛泉和冷泉》的哀歌,并把它唱遍了巴尔虎草原:
眼前不时浮现的
乌和尔图灰腾呦
不曾想我那可爱的妹妹
你的命运竟会这般苦难。
孤独的山坡上
燃烧的火焰渐渐熄灭
活泼美丽的妹妹啊
沉潜在我的心中!
离开湖边来到新的草场
可是我的马儿不肯吃草
下榻于霍热戈尔吉北边
马儿东奔西窜不定。
去年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一同牧马
现在却只有我独自一人
我到处寻找你的踪影啊
我的心永远都无法安宁!
这首《牛泉和冷泉》(“乌和尔图灰腾”汉语可直译为“牛泉和冷泉”)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巴尔虎草原,以致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它的故乡人们还在传唱,足见优秀的民歌是多么富有生命力。
然而,《乌和尔图灰腾》还不是《牧歌》最早的源头。据蒙古族音乐学者乌兰杰先生考证,《牧歌》旋律的最早雏形应当是流传于兴安盟地区的《布鲁之歌》。“布鲁”,是蒙古族早期的一种狩猎工具,用较硬的木头制成,可以抛出去击打野兔之类较小的猎物,大概有点像澳洲土著人使用的“飞去来”器吧。《布鲁之歌》的曲调虽然与《乌和尔图灰腾》相近,但它并不是长调,而是一首节奏欢快的短调民歌。这首歌大概很早就传入了与兴安盟隔河相望的呼伦贝尔地区,所以上面提到的额尔德尼朝克图在编唱《牛泉和冷泉》的时候,很自然地借鉴了《布鲁之歌》的曲调,只不过根据内容的需要,把它的节奏拉长、变慢,成了一首长调版的《牛泉和冷泉》,旋律也更加深情而激越。
日久年深,呼伦贝尔的《牛泉和冷泉》(乌和尔图灰腾)传遍了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并且像其他许多民歌一样,在流传过程中有了不同歌词的各种版本。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安波到昭乌达盟采集民歌,他所收集到的,就是与《乌和尔图灰腾》旋律相近的《牧歌》。然而当时他收集到的这首歌并没有名字,不懂蒙古语的音乐家也不知道歌词唱的是什么。为方便传唱,他为这首歌填写了汉语歌词并取名为“牧歌”。至今流行的《牧歌》大致就是安波的这一版本:
蓝蓝的天空上
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
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
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
多么爱煞人。
作曲家瞿希贤在五十年代将《牧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时,为了调式所需,对歌词又做了增加,使内容更为丰富。近年来,在《牧歌》流行的同时,《乌和尔图灰腾》也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除了媒体的宣传之外,还要归功于内蒙古的众多歌手和音乐人。蓝野乐队蒙语演唱的《乌和尔图灰腾》出了唱片,不仅在内蒙甚至在全国都广受欢迎。实际上,在各种演唱会上,凡是用蒙语演唱的“牧歌”,其大多采用的是《乌和尔图灰腾》的歌词,包括其其格玛在金色大厅演唱的《牧歌》,从歌词到旋律也都是《乌和尔图灰腾》。这并不奇怪,在蒙古族心中,牧歌可以歌唱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他们的劳动,他们的爱情。
《乌和尔图灰腾》还会被传唱下去。无论它用什么名字流传,也不管被标注为哪个地方的民歌,都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牧歌。
敖包相会:一个美丽的谎言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相信只要是中国人,没有谁不会唱这首经典的老歌——《敖包相会》。
《敖包相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传唱不衰,至今仍是卡拉ok歌厅里必备的曲目。究其盛行的缘由,首先要归功于歌曲本身传达出的美好意境,其次应该是其优美的旋律吧。《敖包相会》是五十年代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词作者海默是汉族人,曲作者通福是达斡尔族。原作歌词是汉语,人们也一向用汉语演唱,然而近年来蒙语歌大盛,不知是谁又将其编译成蒙语,许多蒙古族歌手开始在各种场合用蒙语演唱它。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唱火以后,此歌的蒙语唱法更是流行一时,甚至不少汉族的爱好者也学会了用蒙语演唱。
音乐家通福在为此歌作曲时,曾经大费脑筋,一时不知该用什么样的音乐语言去表达。通福是呼伦贝尔鄂温克旗人,一个月圆之夜他登上家乡的巴彦呼硕敖包,突发灵感,回到家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曲子。他的音乐灵感来自于一首蒙古族叙事民歌《韩秀英》(韩秀英是蒙古族女孩名,不是汉族)。《韩秀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在科尔沁地区流传很广,仔细听一下,《敖包相会》的曲调与《韩秀英》真的非常相像。
敖包,是蒙古语的译音,有时也译成“脑包”或“鄂博”,在蒙语中是“堆”的意思。内蒙古千里草原上分布着许多敖包,这种人工垒砌而成的“石头堆”最初是当做路标或者用来标记界限的。因为茫茫草原上缺少参照物,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而地域区划、游牧分界也难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最初的来历。后来敖包逐渐演变成祭祀神灵的场所,于是又有了一种神秘的象征意义。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经过有敖包的地方,必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抔土,然后才跨马上路。草原上祭敖包是一件盛大隆重的活动,一般都是在农历五月中旬举行,不仅十里八乡的牧民都要携带祭品骑马乘车赶来参加,一些地方还请来喇嘛诵经,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的这个时候,敖包山下就会扎起一顶顶洁白的蒙古包,聚集起成千上万的祭拜者。敖包上面往往被插以柳树枝或立起“苏鲁德”,上面系满人们敬献的各种颜色的哈达。在喇嘛的诵经声和人们的祈祷声中,敖包之上香烟缥缈、哈达飞扬,宁静的草原顿时变得热闹非常。
有意思的是,《敖包相会》这首歌的广泛流行,使人们误认为敖包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幽会谈情的地方。然而,这实在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蒙古族青年在敖包山相会谈情说爱的事,根本没有生活根据。敖包是蒙古人心目中的神灵所在,传统上是不允许女人靠近的,更不要说去那里谈情说爱了。前些时正赶上新巴尔虎右旗宝格达山(意为圣山)敖包大祭,一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女研究员前去调研采风,就在当地被挡了驾。当然她也没有白来一场,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她和当地牧民妇女一样,在敖包的外围焚香遥祭,并趁机进行了采访。由此看来,敖包确实不属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但由于全国几亿人民都这么唱、都这么认为,蒙古族同胞也就只好这样默认了。不仅如此,为了开发旅游,草原上的人们还专门开辟了与“敖包相会”有关的专题旅游线路,把这一美丽的谎言推向极致。前面提到的呼伦贝尔的巴彦呼硕敖包,正是当年拍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地方,也是《敖包相会》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的诞生地,现在它被冠以“天下第一敖包”的美称,已经成为了旅游热点。在那里,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唱着《敖包相会》,摆出各种“泡司”拍照,流连忘返,不亦乐乎。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维也随之变迁。敖包现在是否真的成了草原上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地方,我没有调查过,不敢妄说。但即便真的如此,我想人们也应该能够接受,毕竟风俗是可以改变的,不然怎么会有“移风易俗”这句话呢?在月明风清之夜,一对草原上的恋人在敖包的见证下海誓山盟,互诉衷情,这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浪漫的温馨场景,说不定那敖包上的神灵也在微笑着为他们祝福呢!
安代舞——医治爱情创伤的宗教舞蹈遗存
安代舞是蒙古族传统的舞蹈,如同藏族的“锅庄”、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一样,成为民族艺术的标志性品种。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的库伦旗是闻名的安代舞之乡,今天的库伦旗,每年都要举行安代舞文化节,男女老少都会跳,安代舞甚至进入了学校的课间操。
安代舞是一种群众性舞蹈,但它的起源却与蒙古族人民的爱情生活和古老的萨满教有关。过去,由于婚姻不自由,青年男女中经常出现爱情悲剧,女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加之那时女孩子出嫁早,远嫁异乡的年轻姑娘思念故土亲人,也成为她们痛苦的根源之一。这种现象在民歌中有大量的反映,可以说俯拾皆是:森吉德玛、诺恩吉雅、达那巴拉、隋玲……真是太多了。为了医治年轻妇女的这类精神创伤,于是出现了安代舞这种与宗教相关的舞蹈形式,在过去,安代被称为治疗年轻妇女“相思病”的舞蹈。
关于安代舞的起源,在科尔沁地区有多种传说,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早年间,科尔沁草原上住着一位老牧人,他的妻子早逝,唯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父女俩相依为命。后来女儿得了一种怪病,眼看病情越来越重,直到卧床不起,甚至时常说胡话。老牧人着了慌,为了给女儿治病,牧人驾起勒勒车载着女儿到各地遍求名医,但终不见效。一天,他们进入库伦旗境内,勒勒车忽然车轴断了,无法前行。而此时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当哭,并解下身上的彩色腰带挥舞着。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此状无不潸然泪下。束手无策的村民没有其他办法,就随着老阿爸甩臂跺足,绕行哀歌。这时奇迹发生了,姑娘慢慢站了起来,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息不胫而走,后来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治病,并取名“安代”(安代原意是“病”的意思)。在科尔沁一些地区,至今还遗存着跳安代时众人围绕着车轴起舞的习俗。后来,“安代”逐渐演变为由萨满教巫师主持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舞蹈形式。
跳安代时,由萨满教巫师“博”领唱,众人跟随,歌词根据情节发展有一定的程式。安代舞的歌词非常繁复冗长,从“呼唤”病者开头,然后有诱导、询问、劝喻、安慰、祝颂等段落。安代舞开始时,是这样“呼唤”病者的:
打开你乌黑的长发,啊,安代!坐在那发闷可不行,啊,安代!
你的伙伴来齐了,啊,安代!快到外面舞场来,啊,安代!
你攥着的十个手指头,啊,安代!快快向外伸张开,啊,安代!
如果不快到场上来,啊,安代!火绳打你皮肉开,啊,安代!
接着是对病者进行询问,实际上就是由问者自己替对方把她的痛苦根源说出来。在这一部分,问者把导致年轻妇女精神痛苦的各种原因统统罗列了出来:
你已经嫁到了这里 无声静坐就省心?你的婆婆太厉害,还是对自己父母有怨恨?
你从小就有相爱的人,割断爱情你不甘心?你嫁的地方不中意,还是短吃缺穿不能忍?
还是没照顾你的意愿,被捆绑强迫成了婚?
说出了她心中的隐痛,病者大概会感到长期压抑的心情被释放了一些,这时舞者趁热打铁,进一步劝慰她说:
红日艳艳放光明,进入云层灰蒙蒙 如果没有称心愿,嫁给别人真苦痛!
真挚爱情落了空,悲观失望哪能行?要以坚强的意志,打起精神稳住心情!
如果云雾能消散,天空就会变爽晴 如果情真意又切,迟早总会得相逢!
柳树长在哪里,就在那里生枝扎根 你结婚嫁到什么地方,就该在那里安息灵魂!
劝慰的目的还是为了让她放开胸怀,忘掉生活中的不如意,打起精神积极地面对生活。为此,跳安代的众人甚至以强迫的口吻,硬把她拖入舞蹈的行列。人们是这样唱的:
你得的“安代”这种病,心里忧伤,老坐着哪能行?
村里的弟兄们都聚齐了,快来踏足跳舞唱歌声
一个节拍四顿足,跳它个四百二十下 一个节拍八顿足,跳它个八百四十下!
我跳的脚步合节拍,走上场来跳安代 你溜边不愿往前靠,高声歌唱也不许离开!
钢铁虽然坚硬,投进炉里就熔化 你的烦恼虽然深重,进场歌舞宽心怀!
当安代进行到高潮时,人们似乎癫狂了,他们踏足、甩臂,随着节拍奋力而舞。很多研究者认为,安代舞确实能使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呈现一种“迷狂”的状态,这也是安代舞历久不衰,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
一系列程式性活动结束后,在一定的日期,病人要在“博”的带领下向一座事先备好的白帐房(蒙古包)奔去,然后让她躺倒在里面,数天后才允许她出来回到自己的家,据说这是治疗妇女“相思病”的关键一步。在引领她进入新毡包时,“博”要进行一番祝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