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岁暮长吟
7197900000163

第163章 后记

真正意义上的读到诗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家乡读中学的时候,读到的是毛泽东的诗词。清楚地记得,当时读时总被其中的激情所激荡,更被其朗朗上口的文字形式所吸引。以至于随后热情地手抄社会上流传的所谓的“未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当然,后来才得知,这被广泛传抄的,却大都是当时中国科学院年轻的研究员陈明远的作品。到了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时候,虽对诗词又有所接触,但并不曾作认真的阅读及研究。直到在部队退了下来,赋闲有暇了,才再次捧起诗词。

诗词之所以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终究是由于诗词这一文学形式自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具体说来,首先,是在阅读诗词时,其中所散发出的真情,总会在我的心底引起共鸣,深深地感染着我。其次,倒是在阅读这些诗词时,那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所产生的韵律美,带给我心灵上的愉悦,则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终于我自己也有了强烈的创作诗词的愿望。这时,便体会到,其实对于诗词(主要是词),欣赏与创作,竟完全不是一码事。欣赏诗词需要回到过去,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查找其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就是对诗词本身遣词造句的理解,也需要考虑到它的时代性。而今人创作诗词,便首先需要就诗词创作的有关要求作一研究,以使自己有所遵循(主要是词的创作)。而这时,我便发现其中竟涉及到许许多多的观点,甚或竟有诸多截然不同的意见。而我自己的观点,在这学习中也便逐渐明朗了起来,并作为自己创作的依据。我将这些观点整理出来,附后(见附:词创作之我见)。我要求自己在词的创作的过程中,捕捉思想的火花,拒绝“无所谓”;触摸大众心理,远离“私语化”;汲取词韵律美的精华,摒弃束缚表达的条条框框;选用当代活的词汇,忌用那些拗口生僻的词汇;坚持直抒胸臆,有度“歧义空间”;崇尚豪放,兼容婉约等不同风格;一般不用典,或用新典,弃用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旧典。并要求自己不必顾及所谓“专家”的批评,大胆追求自己鲜明的风格。

我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诗词,她果真是我表达思想、情感的很好的文字形式之一。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脑海中常会闪烁出思想的火花,或滋生某种情感,而诗词是记录这些思想火花,表达情感的最好的文字形式。

我将我的诗词集取名为《岁暮长吟》。“岁暮”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年末、年根儿;另一种解释,便是晚年、老年意。我取后者。不觉老之将至,便愈发觉得岁月所馈赠给我的感触太多了,这诸多感触,变成思想的火花,时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用诗词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个集子里的173首作品,正是我脑海中随时冒出的思想火花以及情感的记录。当然,她更是我这一阶段对诗词创作实践的小结。

我愿捧出这些习作,连同我对于词创作的观点,真诚地求教于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