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故事吗?但是在中国,故事的主角是“蚂蚁也能绊倒大象”。本土公司战胜跨国巨头的故事,在互联网领域全面上演,并向其他传统领域强势扩散。
谷歌杀手=百度;eBay杀手=淘宝;MSN杀手=腾讯;雅虎杀手=新浪;阿迪达斯杀手=李宁;达能杀手=娃哈哈;星巴克杀手=85度C;摩托罗拉杀手=天宇朗通……
鲜为人知的是,技术派代表华为挑战思科的背后,也有着强大的应用创新武器:一是战略联盟,一是客户融资。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本土大象正在遭遇创新蚂蚁的挑战。
在技术上一穷二白的360向传统杀毒巨头金山、瑞星发起强力挑战,甚至颠覆了行业基础。
在资源上一穷二白的龙湖地产被称为“细节杀手”,它向同样推崇细节的万科发起挑战。
微创新!没错,这种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是中国“本土杀手”强悍竞争力的真正内核。这种竞争力不是来自技术,不是来自天才CEO,而是来自用户。
这是野蛮生长的理性逻辑,本土杀手的创新秘笈!
周鸿祎的战斗:红衣大炮与“微创新”
“红衣大炮”周鸿祎的好斗性格,从他办公室的摆设都能透出一二。墙上贴着十几张靶纸,靶心位置被射得一片狼藉,这类似于《枪王之王》的近战快射。周鸿祎认为,长距离远射没什么实战价值,“15米是我的最佳距离”。周鸿祎的“好斗”已经成为一种标签,最近,因为和金山、瑞星等公司的战斗,他再次备受关注。
一个无心插柳的产品,一个没有杀毒技术的外行,一个没有革命性商业模式的小产品,360因何很快速地实现了从0到2亿用户的跨越,甚至成为行业“公敌”,颠覆了杀毒行业20年的牢固基业。
微创新!没错,这种应用驱动的微创新,是“红衣大炮”再度发射的真正内核。4年的时间,周鸿祎这个曾经“调戏”过用户,甚至留下过污点的猛人,把用户体验创新当作一个偏执狂式的方向,内部称之为“用户拜物教”,正是靠着一种持续的、被专业人嘲笑的“微创新”,360成功引爆了亿级用户的能量。
1. 无心插柳:专攻流氓软件。2006年,流氓软件横行,大小互联网公司都在通过流氓插件的方式植入用户的电脑,市场需求非常明显。不过,对杀毒软件公司而言,这部分需求却被严重忽视,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动力,查杀流氓软件的技术难度并不高,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主流公司不屑于做,而且这部分功能很难让用户产生付费行为;二是杀流氓软件太得罪人。
在这种背景下,360安全卫士没有防火墙,也没有实时防御,只干一件事:杀流氓软件。它能查杀的种类很多,高达上千种,另外,它能够把大家杀不掉的插件,比如百度工具条、雅虎上网助手等杀得很干净。尽管如此,360常被专业杀毒公司嘲笑:太没技术含量了。
“正因为我们当时没有野心,没有商业利益,我后来反思,这个微创新是我们无意中做的,如果当时对这个动作特别重视,我要希望冲破这个行业,我要干点什么,可能你也微不起来了。”
周鸿祎推出360,没有野心(他当时的工作重点是行业大趋势社区搜索,这后来被证明是失败的),却有私心。“当时这个流氓软件太可恶了,他们把老百姓祸害以后,把屎盆子扣在我头上,让我一个人来背黑锅。我就是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为了给自己正名,周鸿祎好斗的本性暴露,以杀流氓软件的名义,把自己放在了互联网大小网站、跨国公司的对立面,而他的盟友只有一个:用户。
2. 确立公司基因:解决问题最重要。周鸿祎因为杀流氓软件,得罪了不少公司,一时间,口水战、谩骂、法律诉讼等乱花渐欲迷人眼,甚至惊动了央视参与报道。2006年下半年,360再次被推到风头浪尖,备受关注。
360成功的背后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秉承一个理念:技术不重要,应用才是关键。正因为缺乏安全技术积淀,周鸿祎采取了和传统安全厂商截然不同的思路。
杀毒厂商总是把安全定义成一个很狭隘的杀毒,然后杀毒就意味着高深的技术,但周鸿祎认为,解决问题比做什么技术更重要,思考用户有什么问题比思考自己技术还有什么不足更重要。
早期,360的技术人员很郁闷,一方面要遭受对手的嘲笑,一方面底气也不足,大家觉得只是为了周鸿祎的喜怒哀乐而做产品,还只是个小玩意。周鸿祎鼓励技术人员,“这个世界上技术没有高低之分,产品没有大小之分,最后你只有一个市场大小之分。哪怕你就写了几行代码,你能解决中国几亿人的一个事,这事就是一个大事。你写了一亿行代码,最后这产品就只有一个人用,这事也没意义。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无意中,周鸿祎这句鼓励的话成为360用户体验创新的一个基因。
3. 一个不起眼的创新:清理垃圾。2007年,360经常遇到用户的抱怨:电脑运行太慢。为什么用户电脑里的流氓软件、插件问题解决之后,用户仍然感觉到运行速度很慢呢?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注册表垃圾、磁盘垃圾太多。
360就做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功能:清理垃圾。用户不可能每天都遇见病毒,但是每天都会使用电脑,这就会制造电脑垃圾,影响电脑速度,因此,“清理垃圾”大受好评,成了360用户的杀手级应用。受这个思路的启发,360紧跟着做了一系列跟安全无关的功能,比如清理痕迹、软件管家等,同样没有逃脱受专业人士嘲笑的命运。
就这样,360在嘲笑声中的装机量直线上升。
4.用户投票权,恶评软件投票。2007年,流氓软件的势头基本被遏制了,但是,不甘心的恶意软件厂商开始了大反攻:搞自律联盟,制定流氓软件认定标准。面对此情此景,周鸿祎说,“按照那个认定标准,大概就没有流氓软件了,认定标准中指出像我这种帮用户杀流氓软件的是不应该的,是迫害行业和谐的”。
当时,360与CNNIC的口水仗引人关注,但打击流氓软件的运动似乎陷入僵局。安全厂商查杀恶意软件面临法律风险,360也遭遇了不少诉讼,而且基本以败诉结束,每输一次,周鸿祎就要赔10万。“斗士”周鸿祎开始郁闷起来,“尽管老百姓都认为这个软件是流氓软件,但是我们没什么法律依据管人家叫流氓软件,这样我就伤害了人家的名誉权”。
360技术人员在和用户交流时,受到启发,以全新的评价方法规避诉讼:放弃“恶意”,引入“恶评”机制。2007年3月,360放弃“恶意软件”的称呼,不再由自己对软件作出判定,而是引入广大网民的参与和互动,由他们对软件的好坏进行评判,将“恶评软件”的判定权完全交给网民。
这时候,360安全卫士的装机量已经突破了4000万。
5.又一个关键之“微”:木马反击战。2007年下半年,流氓软件开始出现两种变化:一种是洗手不干了;还有一种开始转做病毒和木马。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木马产业链开始形成。“当时,用户希望我们把木马问题也解决了。由于木马刚刚才出来,杀毒公司对其也不重视,这也是一个微。”
正是这个微小的萌芽,给了周鸿祎一个机会。
“所谓的微,它实际上是代表未来的一个趋势。如果这个微很大,所有人都会看出这个趋势,那么大家都会进来干。他们还是认为病毒是根本,木马是小玩意,逗小毛孩子玩的。”
周鸿祎做杀木马的时候,技术上刚起步,他们就想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传统的思路是木马病毒进入到电脑之后,安全软件能把木马杀掉,是否有其他的路径?周鸿祎发现,电脑中木马,是因为电脑有漏洞,但是没有人关注这一点,杀毒厂商也没有动机去做这件事,因为它漏洞都补了之后,它就不中毒,谁还买杀毒软件呢?
打补丁最终成为360的一个引爆点!
“我们实际上投入了很多服务器和带宽来打补丁,也就是说这事不能做得浅尝辄止。微软也打补丁,但是速度很慢,而且很技术化,很多用户不知道怎么去打。当时是我们第一个专门做打补丁,在市场上遥遥领先。当时很多人就嘲笑我们太不专业了,其实是这么小的一件事,你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做到世界第一,是不容易的,要下很大的工夫。”
在一片嘲笑声中,2007年10月,360安全卫士用户量超过瑞星、金山,成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安全软件。
这就是周鸿祎通往2亿之路的又一个“微创新”,就像山谷里的野百合,春天到来之前,完全被技术派无视。
6.一个更加没技术含量的创新:体检。2008年,周鸿祎又作了一个“微创新”,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这就是360的一个功能:体检。之所以要体检,是因为电脑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电脑可能没有病毒,但是它有很多漏洞,等到电脑漏洞很严重的时候再去修,就会很麻烦,应该随时体检,使电脑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体检”功能的核心就是把电脑安全的状况形象化,当然,这遭到了专业人士更猛烈的嘲笑。
那么体检这个概念是怎么发现的?是来自用户,还是来自公司内部呢?
周鸿祎说,“在用户论坛里泡着,跟用户交流就会产生想法。我经常跟员工说的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当用户,因为你的需求不能代表主流用户,所以要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小白用户,对电脑一无所知,对电脑有恐惧感,脾气很暴躁,没有什么耐心,只有这样才能代表真正主流的用户。”
应用创新的最大敌人是技术高手吗?
很多杀毒软件不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它们是高级技术人员自己做给自己的一个高级玩意,不是给普通消费者做的一个大众消费品。传统杀毒软件的界面无比复杂,术语满天飞,然后各种按钮你也不敢碰,只有技术专家才敢点开去看。在这种微时代,这个理念已经落后了。
周鸿祎比别人更富有远见的一个观念就是,他当时就有了作安全领域的大众消费品这个理念。他认为,“这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就是要把这个软件,这个很抽象的技术,藏在后面。”
7.第一次推出杀毒产品,结果:失败!2008年7月,360推出一款杀毒软件产品,结果初战失败。经过反思,周鸿祎认识到传统的杀毒软件太重、太大,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后来,360杀毒作了几个微创新。
微创新一:重新改造杀毒软件的保护级别,避免给用户造成卡机的感觉。比如,木马病毒只有在运行时才会发作,你只是拷贝它,它其实是“死马”。周鸿祎的思路是:你从盘上拷到一个木马,我们并不报,但是你只要运行它,我就报,速度提高了很多。
微创新二:改变杀毒软件的界面。360杀毒软件只有三个按钮:病毒查杀、实时防护、产品升级。刚开始,很多人嘲笑这个界面太白痴、太简单,跟传统复杂的杀毒软件界面不一样。但是,这却得到了用户的追捧,甚至对杀毒软件的界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微创新三:查杀病毒不打扰用户。过去,杀毒软件查杀病毒时会弹出一个窗口。但是,周鸿祎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用户正在打游戏、作PPT演示,这一个小弹窗很具骚扰性。“我们就取消了弹窗,不打断用户”。
“微创新”之后的360杀毒大获成功,周鸿祎事后总结,成功的关键是进行了“微聚焦”:把速度性能放在第一位,用户用了这个杀毒软件但不会卡机。
8.颠覆性的杀毒“微创新”:白名单技术。2009年,360杀毒在技术上进行了一个突变:突出黑名单+白名单杀毒模式。周鸿祎认为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
传统上的查病毒主要靠黑名单,黑名单越来越大,病毒库越来越大,对电脑的消耗也越来越大,而且木马也容易变异,黑名单有时也容易失效。周鸿祎开始从用户分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把用户常用的软件都收集齐了,建立一个白名单。打个比方,来了一个不认识的病毒或木马,它不在我的黑名单里,又不在我的白名单里,十有八九不是好人。”
关于白名单的微创新是怎么碰撞出来的?周鸿祎说:“我们最大的动力还是用户,大量阅读用户的报告,我会分析他们都是怎么中招的,去揣测木马制作者的动机。你不能不管敌人是怎么样,天天窝在屋里做什么独门武器,其实很简单,你天天研究这些强盗是怎么干的,你就会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9.“微创新”文化: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这是周鸿祎在公司内部最喜欢讲的一句话,基本成了360的一种文化,这甚至是360诸多微创新的源头之水。
周鸿祎认为,在众多微创新里,并不是谁灵光一现,也不是创始人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我在教育我的人要模拟用户,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要调整心态,放下身段。像白痴一样去思考,像专家一样去行动。我很喜欢这句话,它不是说用户都是白痴,而是说大多普通用户在电脑安全上,的确是小白,你要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构造你的产品,但是开发的时候,你要像专家一样,你可千万别再像专家一样去思考,你做的产品非专家看不懂。大道至简,简单就是美。”
360有个很受欢迎的功能“软件管家”,就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在中国,很多软件都是免费下载,这些软件经常被挂上流氓插件。周鸿祎就把那些常用的下载软件,进行专业审核,提供带宽,保证安全、快速的软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