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我们能行呢,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行为被别人随意地定义?如果你穿了一件衣服,别人说不好,但是你喜欢,你说你自己喜欢,别人就会顺着你的思路发现这件衣服的好。如果别人一说不好,你自己都不坚持,谁还会再相信你的眼光呢?
所以一味地追求别人的认可是危险的,因为得不到的时候,你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
就像我们看电视,某女明星总对媒体说:“我好幸福,老公爱我,朋友爱我,观众们都爱我。”我们明知道幸福没那么可疑,但如果她过度地表露,反而会让幸福变得可疑。
人们常常会被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感动,被其中人性的力量感动。我们认真体会就会发现,主人公除了有智慧、有头脑外,还有一种不接受被他人定义的勇气。
很多人进了监狱,被别人定义为囚犯,于是自己也就把自己定义为囚犯,行为举止越来越像一个囚犯。主人公打破了这个藩篱。他不被别人的定义而定义,他借一个机会,让音乐纯净的声音洗涤了监狱的一切……
不要轻易被别人定义,做好手中的事,对自己说“我能行”,别人的认可才能水到渠成。
一句话回味
你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对手也会尊敬你!
让自己成为周围人的磁石
你够好就自然有磁力
我有个朋友急需一名助理,让我帮忙介绍个年轻人。
我听了一下招聘助理的条件,除了高薪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优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跟随朋友工作,会学到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世的经验。
我想到认识的年轻人中只有小周最符合招聘条件。小周是一个既懂人情世故,又让人感觉真实、忠厚的人。于是,我就给小周打电话,问一下他的意思。
小周向我解释了一下,他刚好在处理一件私事,还没有处理完。我含蓄地问了一下情况,我的那位朋友人脉广,完全可以帮小周搞定。于是,我暗示了一下小周,其实可以先与我朋友见面,谈谈工作的事情,再慢慢解决个人的那件事。
小周很聪慧,他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但是他没有答应,而是告诉我,还是想把个人的问题处理好,再来工作。
我没有多说什么。通完电话后的十分钟内,我还有点觉得小周不懂得“抓住机遇”,辜负了我的美意。可是接下来,我打开通信录,再帮朋友寻找新的合适人选的时候,在认识的很多年轻人中,大部分人有太多不合适这个岗位的原因。
我这才发现帮助小周找工作,是他帮我,不是我帮他。因为我帮助朋友找到了一个能干又让人放心的人。
我冷静地想了想,想到我自己都很难做到小周这么自律,明知道做朋友的助理,借助朋友的关系可以解决自己的事情,但是他宁愿放弃这个工作,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带着自律的这一份诚意去做一个有社会能量的人的助理。
对于朋友来说,身边如果有这样的人,该是多么幸运。
我知道小周是个变通能力很强的人,却从未思考到他有如此宝贵的品质。
果然,我们足足等了小周十天的时间。他的事情大势已定之后,就干脆利落地上岗工作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你多么频繁地表现自己,只要你拥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并且深化这种品质,你就自然拥有了磁力。
让熟人成为你的广告
先给大家讲个网上流传的笑话:
一位交警在开罚单,一男子叼着烟过来对他喊道:“你除了开罚单还会干什么?”
交警没理睬,男子继续喊:“有种拖走啊!”
交警很愤怒,男子继续喊:“有种拖走啊!”
交警忍无可忍地拿出对讲机……
拖车时,交警和蔼地说:“下午到五大队来处理!”
男子一笑:“关我啥事!车又不是我的!”说完哼着小曲,骑着自行车走了。
这个笑话据说讲的是,当一个人停车的时候,要关照到周围的事物,不要让自己停车的位置抢占了别人的店面和摊位。不然,会引发最近距离的还击。
人与人交际也正是如此,越是熟悉的人,我们往往越放松自己,不懂维护和保护这珍贵的人脉:每当遇到一些陌生人的时候,就会小心翼翼地表现自己,对已经熟悉的人,说一些自己想说的、容易伤人的话。
其实,越是你的熟人,越需要你用心呵护,他们是你核心的圈子。关系处理得好,他们就是你的广告,处理得不好,“他人即地狱”,他们能最快让你感受到“地狱”。
对于熟人来说,至少要做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保持一份该有的谨慎。你的朋友与你关系再好,也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可以说。
人们总觉得自己足够聪明,能够很好地使用语言,熟人之间更是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增加幽默,其实并不尽然。有时因各种原因,我们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言行。有许多忌讳,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十分清楚。
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态度,却未必要在周围的人面前直白地表露批判。例如,在同一所大楼里相处了两年的一对邻居,一起看电影。看着看着,电影中的某个情节牵动人心,其中一个忍不住说:“现在的小三真是太可恨了,破坏别人的家庭,真是应该有条法律,把小三关起来……”
当这个人越说越过瘾的时候,旁边坐的邻居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生活中,我们总以为我们认识的人,是我们“认识”的人,可是人是多面而复杂的,我们永远不敢说对某一个人完全了解。
况且,接触不多的人,我们对他的印象更是冰山一角,海下还有更多的世界从未被我们所知。
唯有“少是非、多律己”才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从而做到亲近而不狎昵。
老名单用到最大化
有的人总是对周围的环境感恩,感觉身边充满了帮助自己的人,其实这良好的人际氛围,是他自己挣来的。我们要学会把自己老名单的人巩固住,不必总是急于拓展新名单。
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大关系圈。关系必须建立在“熟悉”即面对面交往的基础上,所以因为时间、精力、阅历都有限,不可能认识无限多的熟人。此时,周围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通常来说,我们与周围人相处,要把握一种平等的原则,要学会给别人平等的感觉。
在这里要提到,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小故事,讲的是,某年轻人很善良,遇到需要帮助的穿着朴素的老大爷也总是去积极帮助,例如,帮老大爷搬重物,或者是帮助老大爷指路,等等。最后发现这位老大爷是某某大公司的总裁或者董事长。董事长给了他一个宝贵的职位,从此他就平步青云。
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为了表现善良的可贵,但流传之广也许还因为它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报酬”的心理。
我个人是不欣赏这样的小故事的。因为我们帮助别人并不是因为幻想将来得到什么巨额回报。客观来说,遇到“乔装改扮”的贵人,这样的机遇无异于中彩票。
我们只需要量力而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故事中,有一个道理往往被我们忽视,虽然我们不要去幻想帮助的这个老人会是某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但是有的贵人的确并不起眼。可能是“混得不如你”的同学,他没准儿有个亲戚可能会大量采购你的产品,或者是某个职位没有你高的同事,他也许会给你介绍一次不错的合作……
这些关系的经营并不需要“如胶似漆、有意为之”,而是需要我们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暂时混得不错,就瞧不起他人,觉得别人都应该来尊重你、讨好你。
要知道当你的朋友需要买一款数码相机的时候,哪怕你是世界500强企业里光鲜的白领,你可能都不如他的某个卖数码产品的老同学来得实惠。
不高估自己,当你真正拥有了平等的态度的时候,你的老名单上的人不仅会从心里尊重你,还有可能给你带来新的机缘。
一句话回味
当一个人不做自己该做的事的时候,就容易去想自己不该想的事。
老实人的武器就是“老实”
“精明脸”的人有时候易吃亏
生活中,你愿意与什么样的人相识,并且不设防地和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交往呢?
多半情况下,这个人应该长了一张“老实人”的脸。
这里要补充的是“老实”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种“笨拙的憨厚”。
一个拥有人脉的“老实人”,可以不长一张“精明脸”,内心却要清楚自己做的事,以及对自己做的事情要有坚持、有判断。
给大家讲个例子:公司找了一家供应商,这家供应商的特点是产品的价格昂贵,一把普通的办公椅价格比其他供应商提出的价格高出了好多。负责人找供应商谈了好几次,对方的态度总是非常温和、诚恳,但是价格上没有做出大的让步,他们固执、诚恳地坚持自己“一分价钱,一分货”,负责人感觉他们“轴”,不懂变通,但还是接受了这次合作。
后来公司又有需要,有新的供应商表示想要与其合作。新的供应商提供的椅子与老供应商提供的外表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是价格很便宜,他们也特别会“做人”,还常常拎着好茶送给相关的负责人员。
过了不到半年,新找的这家供应商提供的椅子总是出问题,员工总是联系修椅子。这种事情的频繁发生,干扰了员工的正常工作。
相关人员这才发现,从最早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椅子至今都没有坏过一把!而想到新的供应商送的茶叶等礼物,公司的人越发地感觉他们在用质量不好的产品骗自己。
这时,经历了一些事实论证之后,公司对老供应商建立起了“再信任”,比最早的合作要坚固许多。
后期有很多合作,公司开始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价格上不再与他们多次谈判,也不会有太大的争论。
有人问老供应商,你们怎么会那么“精明”?对方回答:我们只是老实人,不会像别人那么“精明”地做生意。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重新理解“老实”这个词,“老实人”其实“不老实”,只是他们更懂得规划自己,并坚持自己的原则。
而那家新的供应商,因为长了一张“精明脸”,即使再八面玲珑,也会被大家误解为心虚的表现。
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要让自己长上一张“精明脸”,你的老实应该在外表,你的内心应该学会“算大账”。
学皮毛不如学风骨
一个人越老实,内心越有力量,做事就会越踏实。
反之,聪明人是不喜欢按部就班地用老方法去做事情的。
给大家讲个案例,当年我刚工作的时候,一直不明白我的一位领导老魏为什么特别反感一个叫小李的同事,因为小李的性格特别外向,也特别愿意与人分享他的工作经验。怎么看,他都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
小李对老魏就更不用说了,嘴很甜。他也很愿意表达对领导的仰慕,即使再多的人听这些话都觉得有些假,小李也说这是他的真心话,他不怕别人的评论。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老魏讨厌小李的原因。原来,小李给老魏的一直是好听的话,而给另一位领导可是扎扎实实地送了份厚礼。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魏知道这件事后,小李越是嘴角抹蜜,老魏听起来就越是讽刺。
有意思的是,老魏并不喜欢那些送礼之类的风气,大部分同事从来都没有给他送过什么礼物,他也不稀罕什么礼物,也没有对这些同事有什么意见。
但是老魏偏偏对小李产生了很不好的抵触心理。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小李从来不送礼,那么大家就接受了他是这样一个善于口头表达,却不擅长以实物言谢的人。
但是小李给另一个领导送了礼物,就证明小李很懂这一套。那么,很懂这一套的人,却如此厚此薄彼,才会令人不舒服。
所以,有时候做老实人才是不累的,送礼这样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用,因为你一旦用了,以后你就上瘾了,而别人看到你上瘾了,他也就会上瘾了。
老实人也不必学这样的一些小聪明,与其让自己看起来又老实又不老实,不如学一种“大智若愚”的情怀。有一句话叫作“Less is more.”,是著名的建筑师米斯?凡德洛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
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生活中也同样如此,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感受。
没有完美,只有合适
越是老实人,精力越集中;越承认自己的缺陷,就越知道自己不行,反而越想做好手头的事。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估,不是那种“一鸣惊人”的人,就要清楚此刻的自己能做点什么,能做好什么,就用心老老实实地把一件事做好。例如,我一个做艺人的朋友有一个助理,这个助理是个憨厚的小姑娘,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谁也替代不了。清晨,助理陪朋友去电视台,还会根据情况,给一起参加电视节目的某些人准备一份早餐,恰到好处,很自然地表达一份关心和善意,诸如此类,总是给朋友一些惊喜。也就是说,做一个助理,就要做不可被迅速替换的助理。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小段视频,是《人与自然》这个节目播放过的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的非洲拉马河畔,一只非洲豹向一群羚羊扑去,羚羊拼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穷追不舍。追逐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离它很近的站在旁边惊恐观望的羚羊。
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里,挨着它的羚羊并没有让非洲豹分心,它一次次放过这些羚羊,还是一直追逐着原来的那只。终于,它追到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传达的道理是“只追一只羊”,那些挨得很近的羊,不过是扰乱它的一种诱惑。如果它真的放弃先前的那只羚羊而改追它们,结果未必追上,因为它已经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并没有跑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