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公司就是朝廷.2
7207200000031

第31章 权力流动 (3)

在后武则天时代的女人帮中,尽管不少人心里都揣着一个女皇梦,但最有资格和实力角逐董事长宝座的,还要属第一夫人韦氏。首先,她贵为皇后,在大唐公司拥有相当比例的股权;其次,她又拥有列席高管层会议、参与最高决策的权力(垂帘听政);此外,武三思死后,宗楚客、纪处讷、崔湜、郑愔等人立刻向韦后靠拢,很快组成了一个以韦后为核心的后党集团,加上外戚韦温(韦后之兄)等诸韦势力也早已进入公司高管层,以及几年来卖官鬻爵构建起来的干部人事队伍,此时的后党可谓兵强马壮、人才济济。拥有如此雄厚的博弈资本,韦后自然有理由傲视群伦,也迟早会对董事长宝座发起冲击。

中宗暴毙:韦后的“女皇模仿秀”

除了在政治上对武则天进行全面克隆外,韦后在生活上也处处向武则天看齐,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豢养男宠。老情人武三思死后不久,韦后就迫不及待地找了几个更年轻的,如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等人,都成了她的枕边新欢。

对于韦后强烈的干政野心和秽乱宫闱的行径,大唐公司上上下下有目共睹,唯独中宗李显始终视而不见。景龙四年(710年)四月,定州人郎岌给中宗上书,指控韦后秽乱宫闱,且有谋反企图。中宗暴怒,当即命人将其乱棍打死。时隔仅一个月,又有一个叫燕钦融的低级军官愤然上疏,说:“皇后淫乱,干预朝政,致使外戚坐大;宰相宗楚客和安乐公主等人狼狈为奸,图谋颠覆社稷!”

其实,不用别人检举揭发,李显自己对韦后的所作所为一直心知肚明。他之所以一再容忍,一方面固然是性情懦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报答韦氏。当年,他们一家人被流放房陵,每当武皇的使臣一到,李显第一反应就是自杀,所幸韦氏总是安慰他:“祸福无常,大不了就是一死,我们又何必自戕?”就是这段相濡以沫的岁月,让李显在无形中对韦氏充满了依赖。当时,李显曾情不自禁地对韦后立下誓言:“如果上天垂悯,让我们重见天日,我一定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决不禁止。”

如今,面对燕钦融的奏疏,李显的心情既沉重又复杂。随后,李显亲自召见了燕钦融,却没做任何表态,既不嘉纳,也不怪罪,只是静静听完他的陈述便令他退下。燕钦融退出后,还没走出皇宫,便被宰相宗楚客的人活活打死了。

燕钦融事件虽然不了了之,没有对韦后造成任何实质伤害,但却让她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因为,燕钦融指控她犯了淫乱和谋逆大罪,而中宗竟然不对燕钦融进行任何惩处,这无异于默认他的指控均属事实。既然如此,韦后的处境就相当不妙了。虽说李显在她面前始终轻声细语,一贯温柔得像一只绵羊,可毕竟是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一旦翻脸,韦后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思虑及此,韦后决定先下手为强,提前采取夺权行动。随后,她找来了和她一样拥有女皇梦的女儿安乐公主,一番计议之后,一个弑君计划就出笼了。

景龙四年六月初二,中宗李显吃下一碗韦后母女亲手制作的面食,突然七窍流血,暴毙于神龙殿。韦后立刻封锁中宗驾崩的消息,于次日召集宰相入宫议事,随后紧急征调五万名士兵进入长安戒备,并把这支卫戍部队的指挥权分别交给了韦捷(韦后侄子,娶韦后女成安公主)、韦灌(韦后侄子,娶韦后女定安公主)、韦璿(韦后族弟)、韦播(韦后侄子)、高嵩(韦后外甥)等人,同时实行全城戒严。

六月初四,韦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丧,改元唐隆,并命韦温总领朝廷内外兵权(总知内外守捉兵马事)。同日,韦后将后党成员裴谈、张锡、张嘉福、岑羲、崔湜全部擢为宰相。六月初七,韦后拥立中宗幼子、年仅十六岁的李重茂即位,本人则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

短短几天时间,韦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攫取了大唐公司的最高权柄,并牢牢控制了中枢政局。数日后,后党核心成员韦温、宗楚客、武延秀(安乐公主的新夫婿)、赵履温、叶静能等人迫不及待地呈上密奏,“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并“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

一场以武周革命为样板的女皇模仿秀,就此拉开了序幕。在韦后看来,走到这一步,要篡夺董事长宝座已经如同探囊取物那般容易了。然而她并不知道,等待在她前面的,并不是万众瞩目的权力巅峰,而是身死族灭的万丈深渊。仅仅半个月后,韦后集团就在一夜之间彻底覆灭(具体过程下节交代)。

其实,韦后的这场女皇模仿秀,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武则天是个真正的政治家,而韦后只是一个政坛暴发户。

武则天三十六岁就开始垂帘听政,六十岁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直到六十六岁才发动革命登基称帝,时隔整整三十度春秋,其步伐是何其沉稳,其心机又是何其缜密。换言之,为了实现女皇梦,武则天花了将近半生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其间耗费的精力、心血,付出的种种代价,都是常人无法想象也难以承受的。世人往往只盯着她那光芒四射的巨大成功,却看不见她走过的那条洒满了血泪的荆棘之路。

反观韦后,从神龙元年开始垂帘听政,前后不过五年,而且前期大权独揽的还不是她,而是武三思。所以,无论是在收拾人心、铲除政敌方面,还是在掌握实权、建立威望方面,韦后都还做得非常不够。而且,在刚刚毒死中宗、临朝摄政的几天后,她便急不可耐地启动了称帝计划,准备一鼓作气革掉李唐王朝的命,这也充分暴露了她浅薄浮躁、急功近利的暴发户嘴脸。

武则天之所以貌似轻巧地发动武周革命,前提是她已经通过半生经营成长为铁腕无敌的政治巨人,完全掌控了恩威刑赏的权柄,并可自如驾驭所有企业高管,因此才能将整个大唐公司牢牢握在手中,进行翻云覆雨的企业改组。而韦后呢?仓促夺权使她根本不可能拥有主宰整个公司的实力,也来不及对大唐的组织结构进行有效重组,更来不及让她的势力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作为老板“身边人”的韦后,即便占据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即便更换了一批公司高管,也不可能全面操控大唐企业的权力机器。

因此,韦后的女皇模仿秀,注定只能是一场闹剧。让这场闹剧迅速收场的,就是临淄王李隆基。

§§§第三节

“小股东”李隆基能者上位:

大唐公司涅槃重生

唐玄宗李隆基的逆势崛起,是在大唐公司权力裂变和利益纷争的过程中能者上位的过程。这个此前毫不起眼的小股东,在错综复杂的组织弈局中暗中积蓄博弈资本,在关键时刻断然出手,两度重组董事会,剪除所有对手,最终牢牢握住了大唐公司的最高权柄,引领组织走上重生之路。

资本积累

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的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685年)。他出生的前一年,李旦刚刚被武则天推上傀儡皇帝的位子。李隆基六岁时,武则天以周代唐,登基称帝,李旦被降为皇嗣,并受到严密监管。在李隆基的少年时代,大唐公司的形势风云变幻,无论董事会还是高管层,随时都在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而李旦身为皇嗣,更是长期处于各种斗争的旋涡之中,甚至几度险遭毒手。

随着李隆基的成长,帝国政局越发动荡不安。他二十一岁那年,神龙政变爆发,之后的大唐公司发生了一系列权力博弈和中枢激变。到李隆基二十六岁这年,中宗李显又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驾崩,韦后一党挟持幼董掌控大权。

现实是最好的老师。在这样一个极端险恶、危机四伏的“公司政治丛林”中长大成人,面对一系列用死亡和鲜血写成的案例和教材,李隆基自然而然谙熟了各种权力斗争的路数和技巧。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在你死我活的权力角斗场上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博弈资本。具体而言,一是要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二是要有自己的资本(武装)力量。

遗憾的是,年轻时候的李隆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资本。首先,他父亲李旦是个生性淡泊的人,对别人极度热衷的权力游戏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一生中多次避位,到中宗年间基本上是靠边站了,除了一个相王的头衔外,手中什么权力也没有。可想而知,作为他的儿子,而且还是庶出的第三子,李隆基在大唐公司占有的股权比重自然小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从十七八岁起,身为小股东的李隆基便在公司的管理层担任了一些职务,如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等,但权力都很有限,更没有条件培植自己的势力。景龙二年,正逐步夺权的韦后为了防范李唐宗室,又把李旦的几个儿子逐出了长安。李隆基被外放到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当了一个小小的别驾。

但这些都没有磨灭李隆基的抱负。当无法在组织内部通过体制力量获取博弈资本时,李隆基只能凭借个人魅力,以私人方式缔结自己的人脉关系网。所以,就在韦后集团逐步窃取大权的同时,表面上被边缘化的小股东李隆基,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造自己的潜在势力。“中宗末年,王室多故,上(李隆基)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

外放潞州前后,李隆基先后收罗了心腹随从王毛仲和李宜德,并分别在长安和外地结交了一批才俊。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但在后来李隆基发动的政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素有“学综九流、文穷三变”之称的刘幽求,主要作为智囊出谋划策;而钟绍京主管皇宫北面禁苑,王崇晔有出入宫禁之权,日后都成了政变的有力内应。

景龙三年冬,李隆基结束了在潞州一年半的任期,回到长安。在此期间,他开始大力结交北门禁军“万骑营”的军官。

万骑营是大唐天子的近卫部队,其重要性是普通武装力量无法比拟的。换句话说,谁能够掌握这支军事力量,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唐的权力中枢。没过多久,李隆基便和好几个万骑将领打得火热,如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这些将领和他结成了莫逆之交。“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

寻找盟友

到了中宗暴崩的景龙四年,昔日的小股东李隆基已经积蓄了相当可观的博弈资本。不过,李隆基并没有仓促起事。因为他知道,此时发动变革仅凭他的个人实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寻找一个在大唐公司具有深厚资历和高度威望的人,然后与其结盟,才有可能一举歼灭强大的韦后集团。

很快,李隆基就找到了最合适的人选—大唐公司董事会资深股东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小的女儿,不管是身材、长相还是性格都酷似武则天,所以最受宠爱,常常有机会参与各种机密事务。神龙政变时,因太平公主也参与了拥立中宗,事后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除政治上的强势外,太平公主的经济实力非同寻常。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规定,亲王一般可以获封食邑八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一千户;公主可以获封三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三百五十户。食邑是历代王朝公司大小股东们最直观的股权红利,只有皇亲国戚或功臣元勋才可获享。太平公主首次获封的食邑就远远超出了制度规定的范围,达到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论功行赏,又将她的食邑加到了五千户。此外,太平公主与薛绍生有二男二女,改嫁武攸暨后又生下二男一女,这七个儿女都有封邑,加上武攸暨名下的一千户,太平公主一家获享的食邑至少有八千户,用富贵绝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

获封食邑的多寡,不仅将直接决定股东的财力,还将间接影响一个股东在公司中的“隐权力”。

而像太平公主这样的资深股东,有身份、有头脑、有地位、有财力,在大唐公司拥有多大的隐权力也就不难想象了。多年来,公司的许多管理人员纷纷投靠到她门下,通过她的运作和举荐步步高升。“公主日益豪横,进达朝士,多至大官。”此外,民间的文人士子也闻风而至,争先恐后地递帖子、当门客。而太平公主也摆出一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姿态,十分热情地接纳天下士人。久而久之,太平公主“折节下士”的美名便传遍朝野,其威望和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

在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女性中,韦后和上官婉儿自视最高,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唯独对太平公主始终畏惧三分。而对李隆基来说,太平公主正是他所需要的最强有力的同盟。无论是先天遗传的强势性格,还是后天养成的心机、谋略和手腕,太平公主都继承了铁腕女皇的衣钵。这样的强人,就算放眼整个大唐董事会和高管层,也无人能望其项背。其次,她经历了大唐高层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而且亲身参与了神龙政变,从中得到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获取了极大的功勋和威望。一旦与她结盟,李隆基相信自己定可稳操胜券。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很清楚,韦后集团一直将她视为头号假想敌,如今既然敢把她三哥李显毒死,一心要革李唐王朝的命,那么接下来,必定要对她这个大唐公司的资深股东祭起屠刀。所以,太平公主自然也很乐意和年轻有为的侄子李隆基联手,与韦后集团展开殊死一搏,暴力重组董事会。

重组董事会

在太平公主的积极参与和全力策划下,一个完美的政变计划迅速出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