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美术精粹
7220100000013

第13章 夜巡

伦勃朗(1606-1669)Rembrandt荷兰

油画《夜巡》无论从艺术性还是从思想性上看,都是无可指责的。伦勃朗坚持不修改,坚持了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肯定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不久,画家的妻子去世,创作上与生活上的双重打击,给他的生活造成了不应有的坎坷。尽管如此,画家没有离开自己的创作道德,他岿然独存,不因此而迎合当时资产阶级的胃口。

——《外国美术名作欣赏》

如果在浩若烟海的世界艺术史中排列出五位顶级美术大师,伦勃朗当之无愧地便是他们中的一位。他独特的绘画方式代表了北欧民族的最高艺术天分,当我们提到“光和影”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也许并不是印象派的画家们斑斓的作品,而是这位17世纪的绘画巨匠的一系列画作,他那包裹在神秘光感中的作品引起了人们对画面蕴涵的气氛的无限遐想。

伦勃朗被称为“夜蛾”,原因大概是他的作品好像是在“短视”的情况下画成的,《夜巡》是他以强光黑影的手法所画的一幅最辉煌、最重要的作品。伦勃朗在对光线的处理方面的造诣无人可及,这也使他的这幅画作极难模仿。这幅画是荷兰流行的群像画,可以说伦勃朗是群像画的高手,他的成名作《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就是群像画。如果伦勃朗实际一点,不把对艺术的追求看得那么重,他满可以仿照那幅使他名利双收的群像模式画《夜巡》。可是伦勃朗并不是一个甘于墨守成规和为了“生意”而作画的人,他选择了变革之道,力求赋予群像新颖的面目。

《夜巡》是伦勃朗年富力强阶段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幅不朽的名作。画面描绘的是射击手们为了执行一件公务准备出行的景况。正中着黑衣、左手前伸的是队长,他正与身边的副队长谈着,其余的人物被安排在左右两侧和后景中;他们有的在擦枪,有的在击鼓,有的挥舞旗帜,充满一片繁忙和紧张的气氛。画面没有选取列队前进的瞬间,而是将各种人物分成自然组合的三组,通过明暗与穿插,形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主次清晰的画面效果。画面的明暗处理和光影变幻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神秘的气氛,使该画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夜巡》原名叫《柯克队长与鲁依登伯赫副官的联队》,是为阿姆斯特丹民警总部绘制的团体肖像画。伦勃朗想赋予这幅画戏剧性和震撼力,于是在画中突破了以往团体肖像画将人物随意拼凑在一起的传统,将两个主要人物柯克和鲁依登伯赫放在主要位置,其他人放在他认为适当的位置,表现出他们紧急集合准备出发的瞬间,描绘了这一场面的紧张和仓促。大尉和中尉站在画面的中央,神情镇定,他们似被舞台灯光所照亮,显得十分醒目,周围的射击手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里。伦勃朗是用光的大师,在他的手中,把卡拉瓦乔的阴暗对照法推到了更高的境界。在《夜巡》这幅画上如此生动的场面,如此真实的人物和空间,若离开精妙的光线处理带来的种种明暗变化,是无法想象的。《夜巡》这幅画不仅摆脱了集体照那种呆板构图的群像画,而且用一个事件或情节将众人串联起来以使整个画面富有活力。

可这幅画并不被主顾们接受,那些同样出钱“照相”、却被置于角落和阴影中、甚至被遮挡住面孔的人,是不会高兴的。在这里,艺术和现实要求发生了冲突,但伦勃朗表示,对这幅画不会做任何的修改。《夜巡》是画家生活由富裕转向贫困转折的作品。伦勃朗因为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因而得罪了那些没有丝毫艺术欣赏力的订画者,在生活上很快沦为贫民,而且从此不再收到他们的订单了。也正因此,伦勃朗不再为社会上层所重视,他的画无人问津,日益潦倒。这幅画后来因为不断地受到烟熏和后涂上的多层亮油而变成褐色,被误认为是夜间,故称“夜巡”。

今天看来,历史已经做出证明,《夜巡》是一幅不朽的名作。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伦勃朗的人生信条——“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当我第一次面对《夜巡》之时,我立刻呆住了,那几乎是上帝的杰作啊!那种由色彩和光线共同雕刻出来的斑驳感受,那种色块、笔触、颜色的颗粒和虚虚的边缘组成的神秘的肌理,还有那神秘的色调,难怪别人都以为是夜景。生活在这个没有激情的年代里,陈杂、荒唐和虚情假意让我无法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热情和对国家的挚爱。19世纪是个理想主义的时代,而在我们这个世俗主义时代,艺术是何其的萎靡不振,一个没有激情的年代里,艺术是苍白无力的,它停留在一些表面的虚无的探索与追求上。

让伦勃朗伟大的《夜巡》

当我第一次读到伦勃朗的《夜巡》时,我为我们这个时代浅薄但自诩为先锋的画匠的高谈阔论感到悲伤。我们这个年代的艺术家们忘记了他们的现实与这个热血的年代,他们沉浸在那些怪诞的概念中,他们醉心于名利之中不敢面对现实生活和艺术家的良心时,他们选择了逃避。在艺术上我一直以为自我否定并不是自我革命。

当我从一本画册上目睹这幅画时,我震撼了,为那个时代的热情,为那个时代带给我们的艺术的源泉和灵感,为那个时代的勇气与正义,为那时艺术家们的勇敢。

那一张面孔不断在我的眼前转动。我觉得自己变得激活起来,激情陡然上升,四肢似乎想急匆匆地赶上那个时代的步伐。我怀疑我在这一刻我那颗如同井水一样波澜不惊的心怎么会因为一幅画变得热情起来。虽然四周的生活依旧平淡苍白,厚厚的壁障和世俗的眼光不断如冷水一样袭了过来,书生的雄心壮志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让我心如枯水,但我知道我依旧不愿丧失那种热情。

因为画面上的班宁·柯克和威廉·凡·鲁依登伯赫交谈的话语,因为画上的每一个人在告诉我,一个时代最不能丧失的是信念与热情,是它们支撑着这个时代。伦勃朗说他要让人记住这个时代,于是他画下了这幅令人震撼的《夜巡》。

黑暗的生活从来不希望有人觉醒,所以制造黑暗的人一直希望黑暗永存下去。他们是那样憎恨揭露他们黑暗的根源的人。于是《夜巡》之后便是各种无休无止而且道貌岸然的诉讼,连着打击、压制,制造黑暗的人习惯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黑暗统治。于是这幅后来给伦勃朗带来辉煌并让后人永远缅怀的画作,在伦勃朗的有生之年带给他一个孤独的悲惨的晚年。但是黑暗终究要过去的。是《夜巡》,是这幅伟大的画作让伦勃朗成为有史以来最光彩耀人的画家。

(郑小琼)

伦勃朗1606年出生在荷兰,是荷兰莱顿地方一位面粉商的儿子。当时莱顿市有名的大学聚集着荷兰众多的学者、文人,于是父亲让伦勃朗上大学,打算把他培养成法律学家,但伦勃朗爱好艺术更甚于法律。

在少年时代,他总是到郊外去画大自然的风景,并把它们送给乡邻和朋友,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上大学时。虽然在高等学府学习,伦勃朗却无心于书本上考究过时的东西,不到7个月便办了休学,找老师学画去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以出奇的天分很快在画家中引起波澜。

17岁时,伦勃朗来到阿姆斯特丹闯荡,找到了同乡的前辈画家拉斯特曼,并做了他的学生。他的画艺进步得很快,当他回到故乡时,已经是众望所归的青年画家了,在小城中有了显赫的声望。

伦勃朗24岁时的成就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了,他定居在阿姆斯特丹。名誉与金钱在他并不需要的时候向他伸开了臂膀,画肖像的订单陆续不绝,他的铜版画也很受欢迎。这时美术商威廉布尔成了他家中的常客,两人结成了好朋友。不久,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女走进了伦勃朗的视线,她就是威廉布尔的表妹莎斯基娅。伦勃朗的目光自从那一刻起就没有离开过莎斯基娅,总是请求为她画像,最后终于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她。但是,她的养父母不允许他们的婚事,但两人的确到了生死相与的地步,在经过了3年的不懈斗争后,他们终于结合在一起。

这时是伦勃朗一生中事业与生活的顶峰,他的名声越来越响,绘画的收入越来越高。他随心所欲地购置别墅、珍宝和大量珍贵艺术品,消耗了妻子陪嫁的大部分,但他毫不担心,凭他的画笔,他不久就可以赚回来。而这时伦勃朗的作品,大都是一些风格活泼的人物肖像画,如《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等。这些画既可以作为描绘人物形象特征的力作,也可以当做研究17世纪荷兰乃至欧洲科学发展的有力佐证。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莎斯基娅都是个极有风致的女人,不幸的是,在伦勃朗心中艺术似乎比她的分量更重。他有时与其说把她当做妻子,毋宁说是当做了自己的模特,把她当做了工作的一部分。但厄运似乎来得很快,35岁时莎斯基娅带着“丈夫不爱我”的遗憾走了,给忘情于工作的伦勃朗留下了一个叫提塔斯的男孩。伦勃朗无比伤心,这时他才真正地感受到,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单单是一个炫耀的资本或是某种艺术生活的附庸。这之后,伦勃朗的名声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思念爱妻,于是画了许多莎斯基娅的裸体画像,但遭到旧道德主义分子攻击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创作了伟大而不朽的名作《夜巡》。此后,订单日益减少,原来的主顾几乎不上门了。由于以前的挥霍无度,借债很多,伦勃朗终于破产,不得不在犹太人的小镇上找间小屋子居住。

遇到了这样的不幸,画家的心灵逐渐转向了大自然深处的平静和宁谧,在3年中他只画风景画,画阿姆斯特丹郊外的风景。伦勃朗自从《夜巡》受挫后,逐渐变得冷静起来,富于变化的创作方式开始表现出老练辛辣的味道。然而社会却不给伦勃朗任何重振声望的机会,他的名声甚至在一般主顾心中起了负面影响。虽然他创作了一系列一生中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但社会却像是充耳不闻似的,为了换一口面包或是一些颜料,他甚至做过巡夜人。

1669年,伟大的伦勃朗去世了,身边只有一个画箱和一件外套。社会把他一步步推到了人生的边缘,却使他创造出了如此不朽的艺术。